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pdf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17.《孟子》两章.pdf(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7 孟子两章1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3)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文章以朗读为主,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的论点,然后分析文章的构思,最后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课文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孟子主张的民本思想及忧患意识的社会意义,从而加深个人的道德修养。1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初步把握孟子散文的特色。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课导入人们常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来比喻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否则做失去民心的事情,是注定要失败的。你
2、知道这句话的来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篇文章。二、自读课文,疏通文意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内容。2学生大声地读课文,初步领会课文的意思。3串讲课文,理解文章大体内容。(1)每四名学生为一组进行讨论。(2)教师指名代表对课文进行翻译,其他学生补充更正。本文比较容易翻译,学生应该能够较轻松地完成。4教师引导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古义: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成员。)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指水塘。)(3)一词多义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
3、之: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它)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词类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三、赏析课文,理清论证思路1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
4、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明确:二三两层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第 2 层选取攻战的例子阐明“天时不如地利”,区区小城,四面受围而不能克,即使有得“天时”者也不能胜,旨在说明“地利”重于天时;第3 层同样选取攻战的例子,旨在说明即使在占有“地利”的情况下)“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兵革非不坚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 层?明确:第 4 层的作用是在前3 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第4 层绝非多余。2思考文章中出现下列词语的作用。“故曰”,在文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上文三层,“曰”总领发起下文议论“君子”即文章中所说“得道者”。3提问:这篇短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 层,开门见山提出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 九年级 语文 人教版 下册 教案 17.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