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堂导学-).docx(1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单元:百家争鸣单元目标:1 .理解先秦诸子原典的思想价值和人文内涵,进一步认识中华文明,传承中 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 .读懂六篇经典文本的基本内涵,把握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特点以及各 家的言说方式。3 .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利用工具书,适当扩大阅读面,培养文言语感,探 索文言学习规律。4 .既要认识原典的文化价值,从中汲取营养,又要结合现实生活,使其转化 成为人处世的准那么和人格。本单元综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思辨性阅读这两个任务群,一方面表达了 传统文化,、思辨性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弘扬中华文明的自觉追求, 从先秦诸子的思想宝库中认识白己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通过这几篇课文,学
2、 习文言文各有千秋的言说方式、个性鲜明的论证。如有的比照说理,言简意贼: 有的故事说理,个性鲜明,有的比喻说理,趣味横生;有的轻松对话,雍容大度。5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礼记*人皆有不忍之心/孟子自主学习基础知识构建论语十二章一、文言知识一、通假字知者不惑“知”同,。 *二、古今异义1 .仁以为己任 古义:。今义:认为。2 .诗可以兴 古义:。今义:认为三、一词多义1 .文:质胜文也野形容词,。饰以篆文名词,。文过饰非动词,。2 .重:不亦重乎形容词,露重飞难进。(在狱咏蝉)形容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离骚)动词,。山重水复疑无路(游山西村)动词,。 重用兵者强,轻用兵者弱(荀子
3、议兵) 副词,O.克 克己复礼 动词,。克勤克俭动词,。郑伯克段于鄢(左传)动词,。3 .归天下归仁焉动词,。太祖起兵,胜宗年十八,来归(明史唐胜 宗传)动词,。吾妻来归(项脊轩志)动词,。4 .焉就有道而正焉助词,。见贤而思齐焉 兼词,。盘盘焉,困困焉助词,。四、词类活用.就有道而正,。*2,朝闻道,夕死可矣,。3.背景探寻“民贵君轻”说,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这些思想都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 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儒家 学者提出“仁”的思想,孟子维护并开展了儒家思 想,把孔子“仁”的观念开展为“仁政”学说
4、,提出词句翻译默写与高考词句翻译默写与高考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这篇课文“人 皆有不忍人之心”,论述了 “仁”生来与俱,已成 为人们的本性自然。目的在于为自己的政治主张提 供依据,以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并“仁政”思想 解决现实问题。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支先王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 有 不忍人 之心,斯有 不忍人 之政矣;1以 由于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于是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 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 可运之掌上。2所以谓人皆 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之所以说每个人都
5、有不忍人之心者: 今人乍 见 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 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3 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 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 用它来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想要借此在乡邻朋友 于乡党朋友也, 非恶其声而然 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 也。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5无羞 同情心理的。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 恶之心,非人也;6无辞让之心,非人也;7 心, 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无是非之心,非人也。8恻隐之心,仁之端也;9 没有是非心,简直
6、不是人。同情的心是仁的发端;羞恶之心,义之端也;10辞让之心,礼之端也;11羞耻的心是义的发端;谦让的心是礼的发端;是非之心,智之端也。12人之有是四端也,犹 是非的心是智的发端。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其有四体也。13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 四肢一样。人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者也;14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15凡 有四 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但凡有这四 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16假设火之始然, 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 泉之始达。17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1】; 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
7、苟不充之,缺乏以事父母。” 191孟子以先王为例,说明“不忍人之心”对治理天 下作用的句子是:“,J2孟子中,运用比喻表达如果体恤百姓,就会 轻而易举治理好国家的句子是:3孟子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说明人皆有恻隐之 心的句子是:“, 。”孟子认为人对于落入井中的小孩子具有恻隐之 心,, ,也不是因 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同情的心理,从反面 论证了 “恻隐之心”源于人的本心。5孟子用双重否认,强调恻隐之心对人成为人的 意义,这两句是:“,6孟子用双重否认,强调羞恶之心对人成为人的 意义,这两句是:“,7孟子用双重否认,强调辞让之心对人成为人的 意义,这两句是:“,8孟子用双重否认,强调是非之心
8、对人成为人的 意义,这两句是:“,9孟子中,“,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恻隐之心的意义。10孟子中,“,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羞恶之心的意义。11孟子中,“,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辞让之心的意义。12孟子中,“, 两句,用判断句阐发了是非之心的意义。13孟子中,作者用身体作比喻强调“仁” “义” ,礼”“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14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论证了人应有“仁” “义” “礼” “智” 四端。15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论证了君王也具有“仁” “义” “礼”“智”四端。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忍人狠心对待别 人。斯:于是,就。可运
9、之掌上:可以像在手 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乍:突然。孺子: 小孩子。怵(ch U)惕:惊骇,恐惧。侧隐:哀 痛,怜悯(别人的不幸)内(nd)交:结交。内,同 “纳”。要(yd。)誉:博取名誉。要、求取。 乡党:乡里。这里指同乡的人。恶(w匕:对自身的 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辞让:推 让,谦让。端:萌芽,发端。四体:四肢。贼: 伤害。然:同“燃”。达:流通,涌出。保: 安定。】16孟子中表达要扩展“仁”“义” “礼”“智”四端的句子是:17孟子中运用“,” 这两个形象的比喻,表达要扩展“仁” “义” “礼” “智”四端。18孟子中“, ” 两句,从正面阐发了发扬“仁” “义”
10、“礼” “智” 四端的意义。1四海:指天下、全国。19孟子中“, ” 两句,从反面阐发了发扬“仁” “义” “礼” “智” 四端的意义。情景化课堂解透教材文本一、文本要义(-)图文导航三纲:八目:扩而充之一保四海主结论论语十二章果所选的论语章节,聚焦立身处世的规论 语 十那么人 皆 有 不 忍 人 之 心K 范性原那么,标讨了 “君子”之德和如何修身养性的 观点。1 .大学之道本课论述了个人如何修身成德,以及修德才能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表达了儒家“内圣外 王”政治思想。2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本课表达了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思想, 提出人皆有“四端”,论述了 “四端”对为人处世、 治
11、理天下的重要性。(三)文本特色.论语十二章(1)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示性孔子及其弟子对现实人生有着深刻的体察, 于是论语中不乏富有哲理和启示意味的辑录。 这些句子言简意赅,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给 人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印象,颇似后世的散文 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隽永的韵致受到后世的推 生 7K 0如,里仁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简短两句话,就言明了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又如,子罕中“知者不惑,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简短十二个字,就言明了君子的重要 品格,而且讲明了 “知I” “仁”“勇”的意义,耐 人思索。(2)语言口语化,自然亲切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记实性语录 体的辑录
12、,它不同于、官方语言和文献语言,它是孔 子与弟子的教学、谈论的片段。书中大量运用生活 化的语言,口语大量充满其中,读起来亲切自然,有 一种与圣人面对面交谈的感觉,这种口语化的辑录 方式有助于后世的理解和运用。如,卫灵公中,面对子贡得的发问,孔子 并没有用教训的口吻,其恕乎!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其”是大概的意思,表示探讨,把 我们一下子带到一个师生相互交流探论的情境。 又如,阳货中“小子何莫学夫诗? ”,称 弟子为“小子”,充满着亲近、欢乐的气息;“何 莫”那么带有一种期望、提示,表现了师生之间的融 洽关系。(3)运用排比、反问,增强表达效果论语善于运用排比,增强思想的容量,增 强语言气
13、势。如,颜渊中“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 勿言,非礼勿动”,运用排比,强化了人对“礼” 的遵守。又如,阳货中“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运用排比,强化了诗经对 人的意义。论语中有许多问句,特别是反问,增强了 语气,也能引人思索。如,八僧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 仁,如乐何? ”运用反问,强调了 “仁”的重要性。又如,颜渊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 运用反问,强调了 “仁”靠自己获得的思想。1 .大学之道(1)语言精辟,思维成熟文章以精辟的语言和成熟的思维提出了儒家对 于大学教育的目的、任务和途径的总结性论断,构 建了一个完整而概括的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程序。 二、任务导学论语
14、十二章1 .如何理解“克己复礼”?孔子认为“仁”和“礼” 是怎样的关系?答:。2 .阅读课文,从自处和处世的角度来谈一谈仁的 内涵。答:。3 .论语十二章的“君子之德”包含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答:。4 .出自我提升外,如何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阅读 课文,谈一谈你的认识。大学之道任务一:教材精研L文章共分两个段落,请概括段落的层次内容。(2)结构清晰,思路明确作为大学的总论。首先论述大学)的“三 纲领”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 善”。而后提出八条目,“八条目”是指“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其中的主要方面,前面的四项,是为它打 基础,后
15、面的三项,是它的伸展。对内修己,格物、 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皆是明明德之事;对外治 人,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新民之事。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思路清晰,逻辑严谨开头亮明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将其指向 对为政的意义。主体局部,首先以见孺子入井,证 明人之性善,人有恻隐之心;接着论及“四心”与“四 端”关系;最后论述要有扩充之工夫,并回扣开头, “扩而充之,可以保四海”。整篇文章中心明确,首尾呼应,逐层推进,思 路清晰。(2)说理形象生动孟子的文章说理严谨,但不枯燥,常用比喻手 法,增强说理的形象性。孟子用在手上运转东西很 容易,形象说明为政以仁,治理天下就会很容易; 用人的“四体”来
16、比喻“四端”,强调其重要性; 用“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来形象说明“四端” 需要扩而充之。这些譬喻,将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给文章增添了趣味。答:。2 .大学之道是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性 文章。历代学者将其概括为“三纲”“八目”。其 中的“三纲”为“明明德” “亲民”“止于至善”, 试分析“三纲”内涵和相互关系。答:。3 . “八目”为“格物” “致知”“意诚” “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 “平天下”,请分析“八 目”与“三纲”之间的关系。答:。4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如何?要到达修身,需 经过哪些步骤?答:。5 .分小组讨论“修身”与“正心”、“正心”与 “意诚”、“意诚”与“致
17、知”、“致知”与“格物”的关系。答:。任务二:探索争鸣有人认为“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之间是纵向递进(按先后顺序递进)的关系,也有 人认为它们之间存在横向独立的关系,你是怎样认 识的?答:。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任务一:课文解读L为了表达政治思想,孟子运用了那些论证方 法?起到了什么效果?答:。2,试分析孟子为什么强调“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答:。3.联系历史或实际,谈谈人应具有“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的意义。答:。任务二:探索争鸣在儒家,“不忍人之心”是一种近乎本能的人性情感,你是否同意?为什么?任务三:拓展阅读,完成后面问题。养吾浩然之气“敢问夫子恶乎
18、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 养而无害,那么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 有不愫于心,那么馁矣。我故日,告子未尝知义, 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 长也。无假设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推之 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 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苗那么槁矣。天下之不 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搜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何谓知言? ”曰:“诚辞诩其所蔽,淫辞旗口其所陷, 邪辞知其所离,遁辞旗口其所穷。生于其
19、心, 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 吾言矣。”【注释】这一段系节选公孙丑与孟子的对话。问 这句话的是公孙丑。浩然:盛大而流动的样子。谦: 快,痛快。告于:名不详,可能曾受教于墨子。正: 止。“而勿正即” “而勿止”。闵:担忧,忧愁。 报:拔。芒芒然,疲倦的样子。其人,指他家里 的人,病,疲倦,劳累,耘,除草。破(bi)辞: 偏颇的言辞。淫辞:夸张、过分的言辞。遁辞:躲 闪的言辞。1 .何谓“浩然之气” ?答:。2 .如何善养浩然之气?答:。3 .孟子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O.工什么孟子谈浩然正气,要先提到“知言”这个 主题呢?3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贤思齐焉,。*.
20、请事斯语矣,。4 .迩之事父,。*五、特殊句式1 .判断句止,吾止也死而不亡者寿.倒装句敏于事,而慎于言(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 语序为“于事敏,而于言慎”)君子喻于义(介宾短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 “君子于义喻”)仁以为己任(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以 仁为己任”)六.成语积累L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 需要长期艰苦奋斗。2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 任而奋斗终身。3,见贤思齐:意思是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 (她)看齐。4 .文质彬彬:形容人既文雅乂朴实,后形容人文雅 有礼貌。5 .功亏一费:只缺一筐土而不能完成,比喻做事情 只差最后一点却没能完成,结果
21、枉费工夫。6 .克己复礼:指儒家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 “礼”二、课文预热 L作家/作品儒学的开创者孔子(前551前479),露名丘,字仲尼,鲁国瞰邑(今山 浦 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漱方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噌Q 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着局部 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 礼乐易春秋)。孔子被后世统治 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其 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论语儒家经典之一。孔子弟子编纂的有关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 弟子问和弟子间的谈话,涉及政治、经济、教育、 道德和哲学等,是研
22、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宋代 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2 .文题解读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 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 下来,因此称为“论”(编纂);论语主要记载 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称为“语”。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 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 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 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 是论语的思想核心。论语首创语录体这种散文体式,共二十篇。 其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 世人视为至理。3 .背景探寻春秋时期一一西周控制力日渐减弱,诸侯国 群雄并起,战乱纷争,礼崩乐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十二 大学 道人 不忍 课堂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