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专题17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考点概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学生“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对文章主旨、人物个性、情感 倾向有所把握和分析”。揣摩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这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能力之一。文言文中对于把握主旨的考查,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 行综合判断、推理,说出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或对材料内容进行评论等。我们学习文言文,不但要学习积累一些经典句子,更要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包括 文章刻画了什么人物,表达了什么事件,阐述了什么道理。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人物的品质、事 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得到的启示等,而这些内容也
2、正是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解题技巧一、借“题”解“文”。文言文中用来命题的句子,往往是文中的关键语句,试题中对文章分析概括的文字,一 般也涉及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借“题”解“文”是了解文章大意的一个重 要技巧,通过“倒读法”,可以巧妙寻找到解题的钥匙。文章中大多会有对人物、景物、事件 的评价,对人物、事物的归结语以及一些点到即止的抒情评论语等。抓住这些围绕中心分散在 各处的关键语句,是我们体会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马说原文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与“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相比标点符号发生了变化,请说说这两个句子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同。此题外表上看是分析标
3、点符号变化而带来的表达效果的差异,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抓住 重点的议论抒情句对文章主旨或作者写作意图进行探究。这样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 关键语句,对文本进行多角度解读的能力。二、筛选法。弄清选项中的“观点态度”所指的具体对象、文句范围,就是要看选项中列举的作者观点 态度是针对哪一个人物、哪一件事的,议论性文字表达在哪里。再将选项列出的“观点态度” 之上也,怀怒未发,体校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假设土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 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 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节选自战国策魏策四)【
4、乙】齐景公游于海上而乐之,六月不归,令左右日:“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颜烛趋 进谏日:“君乐治海上,不乐治国,而六月不归。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 “景 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进,抚衣待之,日:“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 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叁此二人者,不亦可乎? ” 景公说,遂归。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节选自说苑正谏)【注】颜烛趋:春秋时齐国人。傥:倘假设、或者。斫(Zhuo):砍。桀:夏朝末代君 王夏桀,相传是个暴君。关龙逢(ping):夏桀之臣,因谏止夏桀通夜狂饮而被杀。纣: 商朝末代君王商纣王,相传是个暴君。比干:商代贵族,因
5、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 叁:这里指排在第三位。内:同“纳”,接纳。不内,意思是不让他回国。9 .请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1)请广于君广:(2)以头抢地尔抢:(3)景公说 说:(4)中道闻国人谋不内矣谋:10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1)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2)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11 .【甲】【乙】两文都有完整的情节。请用原文中的词句,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开端开展高潮结局【甲】秦王假仁假义,无理指 责安陵君。唐雎沉着应对,断秦王以“X”恐吓唐雎,唐雎以“布衣之秦王抱歉然反驳。怒”震慑秦王。【乙】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那么“出
6、”颜烛趋进 谏,点明 危害。景公发怒,并且_c,但颜烛趋大义凛然,继续劝谏景公。景公归国12 .【甲】文中的唐雎和【乙】文中的颜烛趋都到达了自己的目的,请根据选文内容,概括两 人取得成功的共同原因。1. 案】9.增广,扩充 .碰,撞 .同“悦”,高兴 .谋划, 商量(1)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哪里只是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呢?(2)我的才能,也比不上(不如、不像)这两个臣子。10. .A.天子之怒.B.致死不赦.C.援戟将斫之(1)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都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2)两人都不畏强权、胆识过人。(3)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4)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比
7、。(5)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答】9. (1)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翻译。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 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 并识记一些常觉的实词。句意: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广,扩充、增广;句意:把头往地上撞罢了。抢,撞;句意:齐景公高兴了,说,同“悦”,高兴;句意:路上就听说都城里有人图谋不让景公回城。谋,图谋。10 .此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册h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童通得字、词类活用,一词名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 遇倒装句就要换语序疏通
8、,如是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重点词语:虽,即使;岂,难道。句意: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交换,何况只是百里的土地(就能交换)呢?(2)重点词有:材,同“才”,才能。亦,也。句意:我的才能也不是这两位臣子。11 .此题考者信息梳理与概括能力。第一空:从“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可知,面对唐雎“否, 非假设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单不敢易也,岂直五百单哉?”的义正辞严的解 释,秦王无法辩驳,于是以“天子之怒”恐吓唐雎,想让唐雎屈服。第二空:从“敢有先言归者,致死不赦”可知,齐景公在海上游玩得很高兴,过了六个 月还不回到朝廷,又怕人劝谏,就命令左右
9、不准劝其回国,否那么“致死不赦”,即用“有 敢于先说回去的人格杀勿论”警告众人。第三空:从“景公援戟将斫之”可知,面对颜烛趋不听警告,执意进谏,愤怒的齐景公 “援戟将斫之”,拿起戟就要刺他。面对秦王的无理要求和蛮横威,唐雎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以“布衣之怒”对抗“天子之怒 最后秦王“色挠”,唐雎完成了使命,齐景公沉迷于海上游玩,命令左右不准劝其回国,否那么“致 死不故”,颜烛趋劝谏,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趋毫无惧色,直言利害,景公听从了建议。 可见两人都把生死置之度外。直言进谏。12 .此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从甲文“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浸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假设士必怒,伏 尸二
10、人,流血五步,天下缩素,今日是也。”和乙文“君奚不斫也?君之贤,非此二主也;臣 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可知,两人都有强烈的爱国之心,为了国家,都都不畏强权, 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敢于直面权威,胆识过人。从甲文“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 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和乙文“彼傥有治国者,君且安得乐此海也?”可 知,唐雎抓住秦王对布衣之怒的理解不全面,并举出“士”之怒的实质来驳秦王。而颜烛那么以“如 果有另外的人做了国君,君王你那里还能够在海上玩得高兴”要齐王反思自己六月不回国的后果。 故两人都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进行劝说。从甲文“
11、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 击于殿上”和乙文“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比干:”可知,两人都用了历史人物的例子作类 比来告诫对方行为的错误。最后,唐雎到达了自己的目的,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 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 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乙文针对景公“景公援戟将斫之”颜烛用桀杀关龙逢,纣杀比 干辩驳,并以“君奚不斫”针锋相对,毫不退让。故甲文中两人都采用了针锋相对的应对技巧。 04-2022年安徽省【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12、盖石性坚 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 倒掷坎穴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 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那么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选自纪日匀月微草堂笔记)【乙】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水遂横流为害。石之大有如屋者,人力不能去,州县惠 之。雷简夫为县令,乃使人各于石下穿一穴,度如石大,挽石入穴窖之,水患遂息也。(选自沈括梦溪笔谈13.请解释以下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转转不已已(2)求之下流,固颠固 (3)陕西因洪水下大石塞山涧中 塞(4)人力
13、不能去去 14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2)水遂横流为害。15 .【甲】【乙】两个语段都表达了古人的智慧,请结合语段相关内容分析其具体表现。(6分)【答案】13. (4分)(1)停止(2)本来(3)堵塞(4)除去、去掉(每空1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把握。第(1)(2)题考查课内文言词语的意思,考生结合对课内文言文篇目的掌握,不难作答。第 (3) (4)题考查课外文言词语的意思。作答时,要灵活迁移课内所学知识或结合句意进行分析。 如第题“塞”与出师表“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塞”意思一致,均为“堵塞”;第(4) 题,人力不能去”的
14、意思是“靠人力不能除去”,故“去”在这里应解释为“除去、去掉”。4(6 分)(1)按照他的话去找,果然在几里外找到了(石兽)。(“如” 1分,倒装句式1分,句意1分)(2)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遂” 1分,“横流” 1分,句意1分)【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字字落 实,同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第句中的“果得于数里外” 为倒装句式,翻译时要将其调整为正常语序;第(2)句,要注意“遂” “横流”等字词的正确翻 译。15 (6分)老河兵基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沙性、流水的反激力三者之间的关 系,做出合理推断,帮
15、助找到石兽。雷简夫打破思维定式,让人在巨石下方挖出像巨石那么大的 坑穴,拉动巨石埋入坑穴,巧妙解决水患问题。(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解题思路】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作答此题,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根据【甲】 语段“凡河中失石遂反溯流逆上矣”可知,老河兵基于实践经验综合考虑石性、河性、流 水的反激力三者间的关系,判断出石兽的位置,表达了智慧。根据【乙】语段乃使人各于石 下穿一穴水患遂息也”可知,面对人力不能除去的巨石,)雷简夫转换思路,在巨石下方挖 出巨石那么大的坑穴,将巨石拉入坑穴,从而平息了水患,表达了智慧。考生据此作答即可。【参考译文】【乙】陕西因洪水冲下巨石,(巨石)堵塞到山涧中,
16、水就到处乱流造成灾害。巨石有像房 子那么大的,靠人力不能除去,州县都为此忧虑。雷简夫为县令,于是让人各在巨石下挖一坑 穴,估计(坑穴)已像巨石那样大,就拉动巨石埋入坑穴而窖起来,水患于是平息。与文中筛选出的相应的“观点态度”加以比拟,得出正确选项。有时候答案并没有表达在整篇 文言文中,而是在某个片断中。这就要求我们答题要在对文章整体感知后,结合题干局部探究 相关语段从中筛选出有用信息。主要步骤:首先找准与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 确定答题的大致范围。其次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直揣 摩上下文意就能把握文章主旨。三、概括评价法。作者
17、在文中的观点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记叙、议论评价来表现的,因此就要从人物的 言行、事件的表达中,概括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将这种评价与选项中的评价比拟辨析,选出 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语言、心理、动作等表现人物性格的关键句子,这样 可以快速的答题。四、结合写景句和写作背景分析。文言文的写景句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文章后的写作背景往往交代了写作的缘由。从写景 句中体悟作者情感;“知人论世”,挖掘文章主旨。如:小石潭记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 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解析】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极力描写小石遭的幽静。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
18、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 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乐 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满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注 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 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答案】潭中气氛:幽深冷寂;心情:孤凄悲凉。做人道理:做任何事情,人与人需要信任,以诚相见;人贵有自知自明;做错事要及时改 正,迷途知返,假设固执己见只会错得更远;做人要正直,讲诚信;做人要公正无私,不能偏祖 徇私。处世方式:理论要联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17 文言文阅读之把握主旨-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 17 文言文 阅读 把握 主旨 2023 年中 语文 知识 梳理 分类 训练 全国 通用 解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