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三章枝角类.ppt





《【教学课件】第三章枝角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三章枝角类.ppt(2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第三章枝角类枝角类 枝角类是指节肢动物门,甲壳纲,鳃足亚纲,双甲目,枝角亚目的动物。通称水蚤。俗称红虫或鱼虫。它与其它甲壳动物不同的特征是,躯体包被于两壳瓣中,体不分节(薄皮溞例外),头部具一个大复眼。第二触角强大为双肢型,后腹部结构、功能复杂,胸肢对兼具滤食、呼吸功能。枝角类大多生活于淡水仅少数产于海洋。一般营浮游生活。是水体浮游动物的主要组分。枝角类个体不大(体长0.210mm。一般13mm)、运动速度缓慢。营养丰富是水产经济动物苗期的重要天然饵料。一、头部 包被于整块甲壳内,其背面有的种类具颈沟与躯干部分开。头部有以下结构:(一)头顶与头盔:头部顶端为头顶,弧形或突出呈斧状,称头盔
2、。头盔形状常随季节成周期性变化。(二)眼:复眼一个(胚胎时为一对),相当发达由若干小眼(透明晶体)组成。其上有肌肉牵引,能转动;单眼一个,通常较小,位第一触角附近。复眼和单眼均为视觉器官,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复眼还能视别光源的方向和颜色。(三)触角:两对。第一触角位头部腹侧,短小,单肢型,1-2节。差别极大。短,不动。长,能动。末端具长刚毛在交配时起执握器的作用。第二触角位头部两侧,长大。双肢型,由原肢(1-2节)生出外肢(背肢)和内肢(腹肢),内、外肢2-4节。其上的羽状刚毛数目常以一定序式(刚毛式)表示。如0-0-1-3/1-1-3。表示外肢4节,第一二节上无刚毛。第三四节上分别有1根和3根
3、刚毛;内肢3节。分别具1、1、3根刚毛。刚毛式是分类的重要依据。第二触角是主要游泳器官。(四)壳弧:头部两侧,各具一条由头甲增厚形成的隆线,称壳弧。可伸展至第二触角基部,形状随种类而异。如隆线溞壳弧后端弯曲呈锐角状。其它种类则不呈锐角状。壳弧支持了头部且为触角肌着生处。躯干部 包括胸部与腹部.(一)壳瓣(介壳):左右2片,背缘愈合。腹缘和后缘游离,薄而透明,一般种类躯干部包被于壳瓣之内。有的种类壳瓣后背角延长成壳刺(如溞属)而有的种类则是壳瓣后腹角延长成较短的壳刺(如船卵溞和象鼻溞属)。壳瓣面光滑,或有点状、线状、网状等花纹,或有小刺等附属物。壳瓣分内、外两层,血液在两层间流动循环。内层薄与外
4、界水接触进行氧气交换,具有呼吸作用;外层较厚具有保护作用。(二)胸部、胸肢和摄食:躯干部有附肢(胸肢)的部分称胸部。胸肢对。枝角类的胸肢已丧失运动机能,主要为摄食器官,其形成与摄食方式(食性)有密切关系。(三)腹部:胸部以后无附肢的部分称腹部,腹部背侧有14个突起,称腹突,它构成孵育囊(brood chamer)的后壁,具防止卵子逸出的作用。腹突之后有一小节状突起,其上着生2根羽状刚毛,称尾刚毛,它具有感觉机能。有的种类(大眼溞科等)小节突很发达,称为尾突。自小节突或尾突以后到尾爪这部分结构称为后腹部,肛门开口于后腹部后方。后腹部的形态及其结构,如肛门开口的位置,肛刺与侧刺的数目和排列形式,尾
5、爪与其凹面的基刺、栉刺的有无和数目等特点常作为分类的重要依据。尾爪、肛刺和侧刺等这些结构在后腹部前后弯曲时,除了剔除不能食进的物质外,还能拭除粘附在胸肢刚毛上的污物。滤食性种类(如溞属等绝大部分种类)的胸肢扁平,叶状,不分节,上有许多羽状刚毛构成滤器。由于胸肢的不断运动,在两壳瓣内产生恒定的水流,从水流中滤得食物颗粒,并把它们集中到胸肢基部的腹沟中,形成食物流向前推进入口。滤食性种类的主要食物是藻类、原生动物、细菌和有机碎屑。一般认为各种有机颗粒只要大小适当(1-80m之间,以1-20m为主)都可被摄食。不合乎需要或过大的缠结块经第一对胸肢基部刚毛的反复活动并由后腹部把它们扫出壳外。捕食性种类
6、(如薄皮溞等少数种类)的胸肢呈圆柱形,外肢退化(大眼溞总科)或完全消失(薄皮溞科)只留内肢,有真正的关节,上生粗壮的刺状或爪状刚毛。捕食原生动物、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时。用大颚将猎物杀死与撕裂,然后送入口中。滤食性种类的胸肢除摄食外,还有交换气体、进行呼吸的机能。同时,除大眼溞总科外,其余种类的雄体的第一对胸肢内肢有壮钩,许多种类的外肢还有长鞭,交配时雄体就利用这对胸肢和第一触角攀抓雌体。枝角类有两种生殖方式。孤雌生殖(单性生殖)与两性生殖。外界条件比较适宜时进行孤雌生殖,环境条件恶化时进行两性生殖 有的种类冬卵保护在卵鞍内。无卵鞍的受精冬卵脱出母体后散落水中,具卵鞍的受精冬卵则在母体脱壳时,与
7、壳瓣一起脱出。多数漂浮水面,受风浪影响群集于水域的沿岸区;少数种类(象鼻溞等)的卵鞍却沉在水底。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dindti):体长圆筒形,颇透明,分节。壳瓣小,不包被躯干部和胸肢。复眼很大,呈球形,除由冬卵孵出的第一代外,其余各代个体都无单眼。第一触角能活动,短小不分节。第二触角粗大,刚毛式:0-10(12)6(7)10(11)/6(7)11(13)5(6)8。游泳肢6对,圆柱型,分节,只留内肢,外肢退化,其上有许多粗壮的刚毛,各对游泳肢皆为执握肢,缺鳃囊。后腹部有一对大的尾爪。肠管直。无盲囊。雌体长3-7.5mm。雄体较小,2-6.85mm,第一触角较大,呈长鞭状,前侧列生
8、嗅毛;壳瓣完全退化,该部位突出呈背盾。为典型的浮游种类。大多分布于大中型湖泊,小型湖泊或积水较深的池塘也经常发现。为北方种,除华南外,长江流域、东北、云南和内蒙古都有发现,有时数量极多。秀体溞属Diaphanosoma:头 部大、复眼大。无单眼和壳弧,有颈沟,第一触角较短、能动,前端有一根长鞭毛和一簇嗅 毛。第二触角强大,刚毛式;4-8/0-1-4。肠管直,无盲囊。后腹部小,锥形,无肛刺,爪刺3个。雄体第一触角较长,有一对交媾器,位于第6对胸肢之后肠管的两侧。主要分布于湖泊、水库等较大型的淡水水体中。尖头溞属Penilia:体透明,头部小,额角尖细。后腹部狭长,尾爪细长,具2个基刺。第二触角刚
9、毛式为2-6/1-4。分布于海洋。隆线溞 Daphnia carinata:mm。壳刺长可达体长的1/3。壳面网纹多呈菱形。吻尖长。壳弧发达,后端弯曲呈锐角状。单眼小。第一触角短,第二触角刚毛式为0-0-1-3/1-1-3。后腹部有肛刺10个左右。尾爪基部有两列栉刺。卵鞍内贮冬卵2个,其长轴与卵鞍背侧大致平行。该种是淡水池塘湖泊中最常见的枝角类,特别是鱼苗池清塘后,继轮虫、裸腹溞繁殖高峰期后,常出现大量隆线溞,是鱼苗后期的适口饵料,但因个体较大而不能被较小的鱼苗取食。大型溞 D.magna:雌体长2-6mm,壳刺短,甚至消失。壳面有菱形花纹。壳弧发达但其延伸长度不如隆线溞。后腹部在肛门之后的背
10、侧显著凹陷,形成“肛凹陷”,肛刺以此分为前后两组,前9-12个(有时5-6),后6-10个。卵鞍内冬卵2个,斜卧,长轴与卵鞍长轴成一定角度。和隆线溞一样,是池塘、湖泊中的常见种,但出现率稍低。在低盐度(1/2体长。壳纹菱形或呈不规则的网状。壳弧较发达,后端弯曲成钝角。后腹部无肛凹陷、肛刺9-15个,愈近尾爪者愈长大。冬卵2个贮存于近似三角形的卵鞍中,卵长轴与卵鞍背缘垂直。比较广泛地分布于水库、湖泊和江河中,但池塘中的出现率不如前述两种,偶尔出现于半咸水水体中。低额溞属 Simocephalus:无壳刺。头小而低垂。有颈沟。单眼较大,纺锤形或点状。第一触角不甚发达,长短相近。主要栖息于水坑、池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三 章枝角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