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课件】第二章DNA与染色体的结构.ppt
《【教学课件】第二章DNA与染色体的结构.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课件】第二章DNA与染色体的结构.ppt(8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二章 DNA与染色体的结构 从高等动植物到简单的病毒都含有核酸,核酸(Nucleic acid)是生物体的基本组成物质,是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它在生物的个体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953年,由Watson和Crick提出的DNA双螺旋模型为人类进一步深入了解生命现象,从分子水平揭开遗传的奥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视野,为现代的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和生物工程奠定了基础。70年代以后,由于核酸限制性内切酶的发现和DNA体外重组技术的兴起,核酸序列分析方法的突破以及核酸人工合成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核酸的研究工作。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出自然界不曾有的动植物新品种
2、。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在工业、农业、医学和药学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它将会为人类创造出更大的财富。本章主要介绍DNA和染色体的结构。第一节第一节 DNA DNA结构的多态性与动态性结构的多态性与动态性像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一样,核酸的结构有一级、二级、三级结构之分。核酸的一级结构是指多核苷酸链中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二级结构是指在核酸中由部分或所有核苷酸残基所形成的任何有规律的稳定的空间结构。三级结构则是指具有二级结构的核酸所形成的更复杂的折叠状态。一一 、DNADNA一级结构一级结构 四种脱氧单核苷酸(dAMP、dGMP、dCMP、dTMP)是DNA的基本组成单位,它们按照一定的方式、数量和排列顺序而形成的
3、多核苷酸链即为DNA的一级结构。具体来说就是一个脱氧核苷酸的C3羟基与另一脱氧核苷酸的C5磷酸基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戊糖-磷酸骨架,碱基在内侧。这样,核酸大分子或多核苷酸链有两个末端,一末端有一个5位的 磷酸基叫5端,另一末端则为未结合的3-OH基叫3端(图2-1A)。在书写时习惯上把5端放在左边,3端放在右边,即按53方向书写。多用缩写式如 5pACGT3或pACGT、dACGT或5dACGT3、ACGT或5pACGT3表示脱氧多核苷酸的结构。多核苷酸链的几种表示方法,如右所示(图2-1B、C)。在真核生物DNA一级结构中,常见到一些重复序列(repetitive sequence
4、)。按其复性快慢分为三类。(1)高度重复序列。重复频率高,次数从几十万到几百万次。重复序列较短5300bp,多数为515bp。其中有些是反向 重 复 序 列,也 称 回 文 结 构(palindrome),即该片段的碱基顺序在互补链之间正读反读都相同。还有一些反向重复序列,中间被一些不相关的序列隔开。反向重复序列都能形成十字架(交叉)和发卡结构(图2-2)。在高度重复序列中,还有一种简单的重复单位组成的重复序列。这类重复序列的重复单位一般由210bp组成,成串排列。这种重复序列的碱基组成与其他部分不同,富含AT,可用等密度梯度离心法将其与主体DNA分开,因此把它叫做卫星DNA(satellit
5、e DNA)。又根据重复频率和重复序列长度不同,可分为小卫星DNA(minisatelletite DNA)和微卫星DNA(microsatelletite DNA)。相近种属的高度重复序列存在相似性,不同种属具有种属特异性。高度重复序列可能参与DNA复制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常作为一种分子遗传标记。(2)中度重复序列。重复频率和重复序列长度有很大差异,平均长度 6105bp ,平均重复350次。有些成串地排列在DNA一级结构的一个大的区域,有些则与单拷贝序列间隔排列;有些是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基因,有些序列不编码蛋白质。中度重复序列一般有种的特异性,可以作为探针,区分不同种
6、间细胞DNA。(3)低度重复序列。又称单拷贝序列,即序列不重复或只重复几次、十几次。重复序列长度大于1000bp。此类序列携带大量能编码各种功能不同蛋白质的遗传信息,也有一些是基因间隔序列。DNA的一级结构实际上就是DNA分子内碱基的排列顺序。这些高度有序的碱基序列蕴藏了丰富的遗传信息。任何一种DNA序列都可以反映出它的高度个体性或种族特异性。一级结构决定了DNA的高级结构。这些高级结构又决定和影响着一级结构的信息功能,即基因启动和关闭。因此,研究DNA的一级结构对阐明遗传物质结构、功能以及它的表达、调控都是非常重要的。二、二、DNADNA的二级结构的二级结构1953年Watson和Crick
7、在Chargaff规则和DNA X-射线衍射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DNA双螺旋(double helix)结构模型,即B-DNA模型(图2-3)。模型的结构特征如下:(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盘绕成右手双螺旋。(2)糖与磷酸在外侧形成螺旋的轨迹,彼此通过3,5-磷酸二酯键相连。(3)碱基伸向内部,其平面与螺旋轴垂直。(4)两条核酸链依靠彼此碱基之间形成的氢键相连系而结合在一起,且总是A与T,G与C配对。(5)双螺旋的平均直径为2 nm,每个螺旋圈上升10对核苷酸,螺距为3.4 nm。(6)沿螺旋中心轴方向看去,双螺旋结构上有两个凹槽,一个较宽深,称大沟(major groo
8、ve),另一个较浅小,称小沟(minor groove)。DNA双螺旋结构一般情况下比较稳定,维持其稳定的作用力主要有:两条多核苷酸链间的互补碱基对之间的氢键作用。螺旋中碱基对疏水的芳香环堆积所产生的疏水作用力和上下相邻的芳香环的电子的相互作用即碱基堆积力。这是一种最主要的作用力。磷酸基团的氧原子带负电荷,与细胞中的碱性组蛋白、亚精胺以及Mg2+等阳离子化合物结合所形成的离子键,从而抵消负电荷之间的排斥作用。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它的核苷酸序列不仅编码各种蛋白质,而且也与基因表达的调控有关,这主要是通过其与一些蛋白质因子间的相互识别和结合来实现的。目前认为发生这一过程的部位主要是大沟,它较之
9、小沟能够携带更多的形成氢键的信息(图2-4)。图中的圆圈代表螺旋的截面,大于180的一侧表示大沟,另一侧为小沟。在大沟中裸露的是碱基对顶部的基团,这些基团在不同的碱基对中排列的次序不同,也就制约了与之结合的蛋白质因子结构。这些基团在4种碱基对的顺序为:大沟:A-T 环氮,氨基,酮基 小沟:A-T 环氮,酮基 T-A 酮基,氨基,环氮 T-A 酮基,环氮 G-C 环氮,酮基,氨基 G-C 环氮,氨基,酮基 C-G 氨基,酮基,环氮 C-G 酮基,氨基,环氮可以看出,大沟中显示的信息明显多于小沟,则蛋白质因子沿大沟所形成氢键的专一性更强。而小沟则相对信息少,专一性较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小沟对 D
10、NA的功能并不重要。三、三、DNADNA二级结构的多态性二级结构的多态性除B-DNA外,人们还发现到了其它的、结构参数有一定差异的双螺旋DNA,如A-DNA,Z-DNA等。这一现象称为DNA结构的多态性(polymorphism)。产生的原因在于多核苷酸链的骨架含有许多可转动的单链,从而使糖环可采取不同的构象。(一)(一)A-DNAA-DNA当DNA钠盐纤维在相对湿度为92%时,所处的状态为B-DNA。当DNA钠盐纤维相对湿度为75%时所处的状态就叫A-DNA。A-DNA所形成的右手螺旋比B-DNA较大且较平,每旋转一圈的螺距为2.8nm,每圈包含11个碱基对,直径为2.55nm,每对碱基转角
11、为33,碱基平面与轴夹角为20,这样使A-DNA的大沟窄而极深,而小沟浅(图2-5)。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A-DNA中脱氧核糖残基折叠方式为C3内折,而B-DNA中则为 C2内折(图2-6)。A-DNA双螺旋不仅限于在A-DNA分子中存在,RNA的双股发夹结构及RNA-DNA杂交产物也有类似于A-DNA的双螺旋。从不少实验结果可以推断生物体内某些DNA分子中可能存在A-DNA双螺旋片段。图图图图2-6 脱氧核糖的一些构象脱氧核糖的一些构象图图2-6 脱子氧核糖的一些构象脱子氧核糖的一些构象(二)(二)Z-DNAZ-DNA1979年,Rich等通过对人工合成的脱氧六核苷酸dCGCGCG的X射线晶
12、体衍射分析,发现两分子的上述片段以左手双螺旋结构的形式存在于晶体中,其中碳与磷原子相连成锯齿形(Zig-Zag),因此被命名为Z-DNA。其主要特征为:(1)以二聚体dGC或dCG为一个单位,并由6个这样的单位构成一个左手螺旋构象,即每个螺旋包含12对碱基,螺距为4.5 nm,螺旋直径为1.8nm,整个分子显得细而长。在Z-DNA中,嘧啶的糖苷键为反式构象,而嘌呤的糖苷键则为顺式构象。(2)GC碱基对不是对称地位于螺旋轴附近,而是移向边缘伸展。从而使大沟外凸,小沟则变得窄而深(图2-7)。图图2-7 Z-DNA(三)三链(三)三链DNADNA在正常的DNA双螺旋结构基础上还可形成三股螺旋。依据
13、三螺旋的形成机理和生物学意义,可分为三类:(1)分子间的三螺旋DNA。在一定条件下,合成的脱氧核苷酸插入DNA双螺旋特定区域的大沟内,通过氢键形成局部的分子间三螺旋结构(图2-8)。(2)分子内的三螺旋DNA。DNA 双螺旋特定区,通过氢键作用,发生自身折叠,形成局部的分子内三股螺旋结构,同时解离出一段DNA单链。(3)平行的三螺旋结构。是指三螺旋结构中的第三条链的序列与第一条链的序列相同,方向也相同,这种结构的DNA又叫R-DNA(图2-11),是因其与基因的重组(recombination)有关而得名。上述形成三螺旋的三条链一般均由Hpu或Hpy组成。碱基配对方式是第三个碱基以A=T,G=
14、C+配对,C必须质子化(C+),并且与G配对,只形成两对氢键。三螺旋中常见的碱基配对方式见图2-12。(四)四链(四)四链DNA DNA 染色体的端粒DNA上常有T4和G4重复序列。体外研究表明含有端粒重复序列的单链寡核苷酸可以形成四联体螺旋结构。由于该结构由鸟嘌呤之间的氢键所维系,故又称为G四联体螺旋(G-quadruplex),其结构的基本单元是G四联体(G-quartet),它由四个鸟嘌呤在一正方形平面内以氢键环形连接而成,因此,每一个G既为氢键的受体同时也为配体(图2-13)。在四联体的中心是由4个带负电的羰基氧原子围成的“口袋”,被认为是与阳离子相互作用的位点。通过G四联体的堆积,这
15、类寡核苷酸可形成分子内四联体螺旋、双分子间四联体螺旋、四分子间四联体螺旋结构甚至更高级的结构(图2-14)。四链DNA的生物学功能可能在于参与端粒DNA的复制。四、四、DNADNA结构的动态性结构的动态性由上述讨论可知,DNA分子存在有B、A、Z型、三链、四链DNA等二级结构形式。随着对DNA结构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在天然DNA分子中,以B型结构为主,但同时可能存在有其他类型的结构形式,即DNA分子的基本结构是B型,但在这个分子的某些区段会出现A、Z,甚至三链、四链,并且这些不同的结构处于动态变化中,也就是说,条件不同,各不同结构之间还会相互转变造成相应的功能发生变化。这种不同 DN
16、A结构形式相互转变的现象称为DNA结构的动态性.。实验证明,水合的B-DNA在脱水时,或由于加入乙醇或盐而使水的活度降低 时即转变为A型。这是由于B-DNA中,2-脱氧核糖的构象发生了变化,使得同股核苷酸链中相邻磷酸基间的距离缩短了0.1nm,也使得每匝螺旋的碱基对数由10转变为A-DNA的11。A-DNA中碱基对也由B-DNA的集中于中心轴变化为向大沟方向移动了约0.5nm,也就使A-DNA具有粗短,大沟更细更深的外形。另外还发现,转录过程中,在DNA单股上合成RNA时,DNA与RNA所形成的杂交双螺旋,可能是A型。在B-DNA向Z-DNA转变中,碱基平面相对于螺旋轴转动了180(图2-15
17、)。这一翻转对交替d(GC)序列中的两种残基的构象产生了不同影响,胞嘧啶核苷残基整个转动了180,仍保持反式构象,而鸟嘌呤核苷残基中的碱基则绕苷键转动了180,结果导致多脱氧核苷酸主链的走向呈“Z”形(图2-16)。研究表明,在大多数细胞的阳离子条件下,交替的CG区段很可能处于B型,而在胞嘧啶被甲基化后,就转向Z型。这样甲基化所处环境就由B-DNA中的亲水区转而进入Z型的疏水区,也就增加了稳定性,进而有利于DNA生物功能的发挥。DNA在发挥其生物功能过程 中,会呈现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各种特异性结构,如三链,四链DNA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无论DNA结构形式如何多样,B-DNA仍然是DNA的最基本构
18、象。五、五、DNA结构的呼吸作用结构的呼吸作用双链DNA中配对碱基的氢键不断处于断裂和再生状态之中,特别是稳定性较低的富含A-T的区段,氢键的断裂和再生更为明显。在微观上,它们常常发生瞬间的单链泡状结构,这种现象称为双螺旋的呼吸作用。这对于一些识别双链DNA开链成单链的蛋白质结合到DNA上具有重要作用,这些蛋白质需要处于呼吸状态的双链DNA来阅读和识别DNA内部所含信息(如碱基序列、碱基上可以作用的氢供体、氢受体的数目和方位等)。第二节第二节 DNA的精细结构的精细结构 70年代末,人们对化学合成的具有确定序列的DNA片段晶体进行射线衍射发现,DNA双螺旋实际上不是完全均匀的,它的许多结构参数
19、在一定范围内是随碱基序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称为DNA的局部构象。如具GCGAATTCGCG的DNA片段的射线衍射分析指出,它的螺旋扭转角(helix twist angle)是在28-42(图2-17)之间变动而不是36。同样,其它的参数如螺旋桨扭角(propeller twist angle),碱基转动角(roll angle of base pair)等也都会因碱基序列的不同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碱基对之间也发生不同的滑动,使得碱基堆积情况发生变化(图2-18)。这种碱基序列的不同引起的碱基堆积的变化,是由于碱基对中,嘌呤的双环结构大于嘧啶的单环结构,在碱基配对中,嘌呤碱会超越中点占据嘧
20、啶碱的一部分空间,这既增加了碱基的堆积程度,又使碱基功能团间发生挤压,而序列不同挤压的情况不同。对嘌呤-(3-5)-嘧啶序列,来自鸟嘌呤6、腺嘌呤N6间的挤压出现在大沟中;对于嘧啶-(3-5)-嘌呤序列,来自鸟嘌呤N3,N2 腺嘌呤N3间的挤压在小沟中发生(图2-19)。可见小沟中的挤压更为严重。为减少不利的挤压,使碱基堆积更加有利,双螺旋结构就要做出局部调整,如改变各个结构参数等,甚至形成交叉氢键,这些变化就形成了DNA的精细结构(fine structure)。而这些精细结构正是相应蛋白质因子与靶位点进行专一性识别和结合从而发挥DNA功能的标志。另据观察,DNA与一些蛋白质因子的结合部位是
21、一些弯曲结构,这些弯曲(blend)是由连续的A残基产生的,每 组连续的A的数目一般为36个,并且要求连续的A之间需被其它核苷酸隔开。含G-T、A-C、G-A碱基对的寡聚核苷酸的晶体分析说明,这些错配的碱基对都能包容在B-DNA中,它们的构象参数一般处于允许范围内,如G-A的一种配对方式仅宽1.07nm,与G-C对的尺寸十分接近,也不引起螺旋方向改变,因此,这一错配 对DNA的结构并不产生明显的影响,但腺嘌呤官能团所处位置与螺旋的其余部分 明显不同,这一特点就为修复酶提供了识别标志。对错配的碱基包容于双螺旋,以及它们所产生的构象变化与其所处序列环境(sequence environment)间
22、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将有利于对复制过程的校对以及复制后的修复和重组酶系的进一步认识。另外,Z-DNA的形成与特定的d(GC)序列有关,这也说明DNA的局部构象对特定序列的依赖性。DNA的局部构象与其功能有着密切的联系。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一类是编码蛋白质,它们通过核苷酸三联体与各个氨基酸间的对应关系使遗传信息由DNA流向蛋白质,但遗传信息的这种流动不是靠基因自身的功能,而是通过独立于该基因之外的蛋白质合成机构实现的。同时,蛋白质基因的表达不总是构成型的,它是受调控的。DNA所携带的第二类信息即是与基因表达调控有关的信息,它们就 贮存在DNA的精细结构中,直接表现为特定的空间结构,即密码结构域
23、(code domain),它能被相应的蛋白质因子识别并结合,从而控制蛋白质基因的表达。凡能结合于DNA的蛋白质叫作DNA-结合蛋白(DNA-binding protein)。它包括各种酶(如DNA聚合酶、RNA聚合酶等)和调节蛋白(如CAP等)。这些蛋白质与DNA的结合涉及到遗传个体发育等生物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因此核酸蛋白质的交互作用(nucleic acid-protein interaction)已成为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热点。DNA和蛋白质的结合实质上是一个双向过程,DNA的局部构象既提供了识别标志和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构条件,而蛋白质的结合又促使该处DNA的构象发生进一步的变化或使交互作用
24、深化。第三节第三节 DNA的超螺旋结构和的超螺旋结构和拓扑异构酶拓扑异构酶一、一、DNADNA的超螺旋结构的超螺旋结构 DNA的三级结构是指DNA双螺旋进一步扭曲盘绕所形成的构象,包括线形双链中 的 纽 结(kinked)、超 螺 旋(supercoiled,superhelix)、多重螺旋、分子内局部单链环和环状DNA中的超螺旋及连环等拓扑学性质。超螺旋结构是DNA三级结构中最常见的一种结构。环状DNA分子,线形双螺旋分子两端连接起来或因与蛋白质结合而固定时,进一步扭曲都可形成超螺旋。双螺旋DNA处于拧紧状态时所形成的超螺旋称作正超螺旋(左 手 超 螺 旋)(positive superc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课件 教学 课件 第二 DNA 染色体 结构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