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课件.ppt
《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临床教程——厥阴病课件.ppt(22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伤寒论临床教程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 第三节 厥阴病变证 第四节 厥阴病类似证 第五节 厥阴病预后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一、病因病机 二、典型脉症 三、证候分类 四、传变与愈期一、病因病机 厥阴,即阴气最少之意。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交尽,即是此意,故厥阴又称为“一阴”。素问阴阳类论又说:“一阴至绝作朔晦”。作朔晦即是阴阳交接转化之机的形象描述,故厥阴主阴阳之枢机,具有物极则必反,阴尽则阳生的变化,所以厥阴又寓有阴尽阳生之意。一、病因病机 厥阴,包括手厥阴心包络与足厥阴肝,伤寒论的厥阴病篇,主要论述的是足厥阴肝经的病变。
2、肝为血脏,内寄相火,体阴用阳,性喜条达,功主疏泄。其疏泄功能,能调气血,畅情志,促运化,且与人体气机之上下升降、相火之内外出入的关系极大。足厥阴肝经抵少腹,绕阴器,布胁肋,上达巅顶。一、病因病机 厥阴与少阳互为表里,人体阳气由里达表,由阴出阳,外而不内,则为少阳所主;反之,阳气由表达里,由阳入阴,内而不外,则由厥阴所主。一、病因病机 厥阴病是肝脏功能失常的疾病,是具有阴尽阳生、寒热错杂、厥热往来等特殊病理及证候特征的疾病。其成因有二:一是平素厥阴功能失常,或素体阳虚,或素体阴虚,或素体寒热失调,或素体疏泄失常等,在此基础上,又复感外邪,邪气直中厥阴,形成本经自发的厥阴病。二是其他经病,失治或误
3、治,伤及厥阴之气,或引邪气内陷厥阴,则疾病转属厥阴。一、病因病机 厥阴病基本病机是肝失条达,相火失布,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可导致:风木疏泄,相火冲逆,而形成上热下寒证;或肝气失疏,相火内闭,而形成热厥证;或肝脏虚寒,阳气失温,而形成寒厥证;或邪在厥阴,正邪相争,交替进退,阳衰则厥,阳复则热,形成厥热往来(胜复)证。二、典型脉症 厥阴病基本病机是肝失条达,相火失布,气机逆乱,阴阳失调。可导致:风木疏泄,相火冲逆,而形成上热下寒证;或肝气失疏,相火内闭,而形成热厥证;或肝脏虚寒,阳气失温,而形成寒厥证;或邪在厥阴,正邪相争,交替进退,阳衰则厥,阳复则热,形成厥热往来(胜复)证。二、典型脉症 厥阴之
4、脏为肝,内寄相火,藏血而主疏泄。若邪入厥阴,一方面能导致相火炽盛,横逆上冲;另一方面可乘犯脾土,导致脾虚肠寒,因而出现上热下寒的表现。肝火炽盛,耗灼津液,可见消渴;肝失疏泄,气郁化火,横逆上冲,可见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肝火犯胃,热则消谷,故嘈杂似饥;土为木乘,运化失职,故不欲食。火热炽上而不能下达,加之肝气上逆,所以膈上有热的同时,膈下已隐伏无形之寒。由于脾胃不能受纳运化,若强与之食,则往往出现呕吐。若患者肠道素有蛔虫,脾虚肠寒则蛔虫不安,避寒就温而趋向于上,常可随吐而出,发生吐蛔。上述证候反映了厥阴阴尽阳生、阴阳转化的病变特点,故作为厥阴病提纲证。二、典型脉症【相关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
5、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326)三、证候分类 病入厥阴,肝失条达,相火逆乱,病机繁杂。就厥阴篇而言,其内容主要有厥阴病本证、厥阴病变证、厥阴病类似证等。三、证候分类 厥阴病本证,主要有三种:厥阴病寒证、厥阴病热证和厥热胜复证。厥阴病寒证包括厥阴血虚寒凝致厥证和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厥阴血虚寒凝致厥证系阴血不足,寒邪外袭,气血受遏,不达四末所致,临床以手足厥寒,脉细欲绝为主要表现;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是由肝寒犯胃,浊阴上逆导致的以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三、证候分类 厥阴病热证包括热厥证和厥阴热利证。热厥证以气机不舒,郁闭于里,不得外达为主要病机,临
6、床表现为热少厥微指头寒,默默不欲食等症状;厥阴热利证则以肝热下迫大肠,湿热壅迫为主要病机,临床表现为热利下重,渴欲饮水等症状。三、证候分类 厥热胜复证是比较特殊的一类厥阴病证。厥阴为阴尽阳生之经,阳复则热,阴胜则寒,故厥阴病可表现为寒热互有进退,临床以厥热胜复形式表现出来的动态证候,医者可依据厥热的多少,来判断疾病的预后转归。三、证候分类 厥阴病变证,主要有两种:即厥阴转出少阳证和热郁胸膈证。厥阴与少阳相表里,若厥阴阳复,则可假少阳以祛邪外出,称之为厥阴转出少阳证,常以呕而发热为主要证候表现。热郁胸膈证是厥阴热利后,余热未尽,留扰胸膈的证候,临床以心烦为主要表现。三、证候分类 因为厥阴的特殊生
7、理特点,厥阴病常寒热错杂,病情变化多端,故厥阴病类似证最多,围绕厥阴本病容易出现的上热下寒、厥、利、呕四大表现,分别列述了对应的类似证,以资鉴别。唯厥热胜复,为厥阴病所独有,无须鉴别,故无相应的类似证。临床中厥阴病类似证可分为上热下寒证、厥逆证、下利证及呕哕证等。各种类似证候病机多种多样,症状错综复杂,临床必须详审脉症,明辨疾病的部位、性质、程度等情况,随证治之。四、传变与愈期 病至厥阴,正邪相争,阴阳消长,其预后和转归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正复邪祛;转出少阳,有向愈之机;厥阴阳复太过,可发生痈脓、便血或喉痹等热证;若阳亡阴竭则预后不良。四、传变与愈期 厥阴病欲解时在“丑至卯上”。丑、寅、卯三个
8、时辰,在子时阴极之后,阴尽则阳生,借助自然界阳气生发之机,既可扶助厥阴之阳气祛除病邪,也可借助其升发之性使郁闭之相火得以外透,由阴出阳,由里达表。因此厥阴病欲解之时,常在丑、寅、卯时,即午夜后一时至早晨七时。四、传变与愈期 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太阳初升之时,为少阳所主,丑至卯时,仅处少阳阳升前一时辰,厥阴中见少阳,故可得少阳阳气之助而病欲解也。四、传变与愈期【相关原文】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328)第二节 厥阴病本证一、厥阴病寒证 二、厥阴病热证 三、厥热胜复证 一、厥阴病寒证(一)厥阴血虚寒凝致厥证【证候形成】平素肝血虚少,复感寒邪,寒凝经脉,血行不畅,经脉失于温养,而形成以手足厥冷,脉
9、细欲绝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手足厥寒,畏寒,面白,甚者少腹冷痛,周身疼痛,舌暗淡或青紫,苔白,脉细欲绝或脉沉弱。一、厥阴病寒证(一)厥阴血虚寒凝致厥证【诊断依据】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具有手足厥寒,舌淡暗淡或青紫,脉细欲绝等厥阴血寒表现。无少阴阳衰的表现。一、厥阴病寒证(一)厥阴血虚寒凝致厥证【鉴别诊断】阳郁厥冷与厥阴血虚寒凝厥都可见手足厥寒,脉细,关键是须细审血虚指征的有无。手足厥冷需与少阴阳衰手足逆冷相鉴别。本证为血虚寒厥,寒邪凝结于血脉经络,以手足等局部表现为主;而少阴阳衰则为阳气衰少,不能温煦,以全身整体性虚衰表现为主,常伴呕吐、下利等症状。故应注意询问患者的吐利情况,并诊
10、察其整体状况。一、厥阴病寒证【治则治法】治则:扶正祛邪。治法:养血散寒,温通经脉。久寒者,养血通脉,温阳祛寒。【处方医嘱】处以当归四逆汤,处方如下:当归912g 桂枝912g 白芍912g 细辛5g 炙甘草6g 通草69g 大枣810枚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病程较长且素有内寒者,处以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处方如下:当归912g 桂枝912g 白芍912g 细辛5g 炙甘草6g 通草69g 生姜30g 吴茱萸615g 大枣810枚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嘱:远寒就温。忌食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一、厥阴病寒证【应变举要】下肢疼痛者,可酌加牛膝、鸡血藤。神疲乏力者,可酌加党
11、参、黄芪。平素易患外感者,可合用玉屏风散。寒凝血瘀严重者,可酌加炮附子、红花。【预后转归】通常服用本方四、五剂后,手足转温,畏寒减轻,提示病情向愈,继服本方,疾病可以痊愈。病程较久者,需久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并佐以温阳通经活络之品。一、厥阴病寒证【验案举例】曹仁伯医案:治一人。少腹久痛未痊,手足挛急而疼,舌苔灰浊,面色不华,脉象弦急,此寒湿与痰,内壅于肝经,而外攻于经络也。现在四肢厥冷,宜当归四逆汤加减。当归(小茴香炒)、白芍(肉桂炒)、木通、半夏、苡仁、防风、茯苓、橘红。一、厥阴病寒证【验案举例】寥笙注:本案为厥阴阴邪化寒,血虚挟痰,内壅肝经之证。患者少腹久痛未愈,而又四肢厥冷,脉象弦
12、急,面色不华,舌苔灰浊,病属寒湿挟痰,营血虚弱,肝气不和之候,故曹氏以当归四逆汤加减治之。去姜、枣者,恐其滞气。桂枝改为肉桂,炒白芍以温下焦之寒,并以止腹痛。加二陈配苡仁之甘寒,以化痰利湿。防风辛温祛风湿。去细辛之辛散,以免损及营阴。药后少腹痛止,余证手足挛急而疼,以蠲痹汤去防风合指迷茯苓丸调理而愈。熊寥笙.伤寒名案选新注.第1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9495一、厥阴病寒证【误案举例】朱某某,女性,已婚。病历号27144,吉林省人,于1959年3月11日来我院诊治。自诉于1958年12月发现两手发紧、麻木、厥冷、抽搐、紫绀。3个月前两手指尖发白,继而青紫麻木,放入热水中则痛,诊断为
13、“雷诺氏现象”,经中西医药及针刺治疗均未效。至12月份右手食指末稍指肚发现瘀血青紫小点,逐渐扩大如豆粒,日久不消,最后破溃,溃后日久,稍见分泌物,创面青紫,现已两月,经外敷药物治疗不效。诊其两脉细弱,舌尖红、两侧有白腻苔,双手置冷水中经5分钟后指肚变暗,10分钟后指肚即现紫绀,15分钟后紫绀更加明显,尤以中指为甚。一、厥阴病寒证【误案举例】余无其他阳性体征,投仲景当归四逆汤以通阳和营:当归9g,细辛3g,木通1.5g,白芍6g,炙甘草4.5g,桂枝6g,大枣5枚,服药3剂。1月28日;手指遇冷则青紫如前,惟左脉现紧象。前方加吴茱萸4.5g、生姜6g。同时针刺足趾相应部位出血。2月9日:前方共服
14、16剂,指肚发紫大为减退,右手食指创口愈合,舌两侧之苔渐退,脉稍见有力。至3月6日:前方又服17剂,手指创口愈合未发,指肚入冷水试验疼痛减轻,脉已渐大,舌两侧白腻苔已不甚明显。惟于晨起口干,右侧腰痛,原方当归、芍药各加3g。又服6剂,停药观察。于1962年12月13日追访,云入冬后又犯,手指坏疽未复发。陈可冀,等合编.岳美中医学文集.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0:411412一、厥阴病寒证【防误要点】本方中木通,药店常备之品多为关木通,药理研究显示,关木通含有马兜铃酸,而马兜铃酸可引起肾衰竭,本方中木通应为白木通,如无此药可用通草或鸡血藤等性味、功效相似药物代替。一、厥阴病寒证【思
15、考启示】本证大多与血分有密切关系,其内在联系是怎样的?本证的临床表现常见疼痛,其疼痛的病机是什么?【相关原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若其人内有久寒者,宜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352)一、厥阴病寒证(二)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证候形成】厥阴感寒,横逆犯胃,胃寒生浊,浊阴上逆,形成以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呕吐,吐涎沫,头痛,胃脘冷痛得热则舒,手足欠温,舌淡苔白润,脉沉弦、迟、缓。一、厥阴病寒证(二)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诊断依据】符合以下三点即可参考诊断:具有干呕、吐涎沫、头痛等浊阴上逆的表现。存在胃阳虚弱的表现,如胃脘冷痛得热则舒等。没有任何
16、热象表现,舌脉支持诊断。【鉴别诊断】与太阴虚寒证相鉴别。太阴虚寒证也出现呕吐,但多伴有腹满、腹痛、下利清稀等症状,一般没有头痛;本证干呕、吐涎沫、头痛,多无腹满、腹痛、下利等表现。一、厥阴病寒证(二)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治则治法】治则:扶正祛邪。治法:温肝暖胃,散寒降逆。【处方医嘱】处以吴茱萸汤,处方如下:吴茱萸510g 党参515g 生姜1530g 大枣12枚三剂,水煎200ml,分温日二服。嘱:呕吐甚者,浓缩此汤,不拘于时,分多次服下。忌食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一、厥阴病寒证(二)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应变举要】头痛较重,舌质淡暗者,可酌加通阳活血之品,如桂枝、川芎、红花等。脘胀、
17、纳少者,酌加白术、厚朴、神曲等。【预后转归】通常服用本方二、三剂后,呕吐涎沫、头痛症状减轻,病势缓和,提示病情向愈,预后良好。若服用本方后,呕吐不减,头痛加重,要考虑到阳气虚衰、阴寒转盛的可能,应注意病情的发展,重新审证。一、厥阴病寒证【验案举例】程某,男,53岁。初诊:常患头痛,以巅顶为甚,常干呕吐涎沫,时发时止,畏寒,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迟。辨证为厥阴,肝经头痛,宜吴茱萸汤升清降浊:吴茱萸9g,党参15g,生姜6片,大枣7枚,干姜4.5g。方4剂。二诊:药后头痛渐减,吐涎亦少,大便正常。上方去干姜,续方4剂,未再复诊,诸证痊愈。按:本例巅顶头痛是主证,符合厥阴病证“干呕,吐涎沫,头痛者
18、,吴茱萸汤主之。”加干姜所以温中祛寒。姜春华,戴克敏.经方应用与研究.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47一、厥阴病寒证【误案举例】李某,男,59岁,农民。1973年5月4日初诊。患者年近六旬,身体颇健,素有吐清涎史。若逢气候变迁,头痛骤发,而以巅项为甚。前医投以温药,稍有验。近年来因家事烦劳过度,头痛日益增剧,并经常咳嗽,吐痰涎,畏寒恶风,经中西药治疗未效。邀余诊治。症见精神困倦,胃纳欠佳,舌苔滑润,脉象细滑。根据头痛吐涎畏寒等症状辨证,是阳气不振,浊阴之邪,引动肝气上逆所致。治以温中补虚,降逆行痰,主以吴茱萸汤。处方:党参30g,吴茱萸9g,生姜15g,大枣8枚。连服4剂,头痛
19、渐减,吐涎亦少,且小便也略有清长。此乃寒祛阳升,脾胃得以运化之机。前方既效,乃再守原方,继进5剂,诸症痊愈。柳并耕.头痛治验.新中医,1977,4:31一、厥阴病寒证【防误要点】本证头痛的病机是肝胃虚寒,浊阴上逆,且部位多在巅顶,故当患者头痛时,掌握问诊技巧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否则容易发生误诊。伤寒论吴茱萸汤中各药的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结合患者胃之虚寒程度决定吴茱萸的用量,用量太小,效果不佳;用量过大,则易生热。一、厥阴病寒证【思考启示】吴茱萸汤的主治证候有三,分别治疗不同的病证,其应用有无一定的规律可循?本证之头痛部位多在巅顶,若部位不清者,当如何应对?【相关原文】干呕,吐涎
20、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378)二、厥阴病热证(一)热厥证【证候释义】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主外,厥阴主内,阳气外而不内则发热,病属少阳;阳气内而不外则厥逆,病属厥阴。热少为阳气外出不多,微厥为阳气内闭较轻,病情动态变化介于少阳厥阴之间,尚不稳定。伤寒论论述热与厥之间的关系是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故“指头寒”,属厥阴热厥轻证。此时病机经“数日”后可有两种转归:一是由阴出阳,里热消除,疾病向愈,微厥指头寒消失,小便转清,食欲好转;二是由阳入阴,里热内闭,病情深重,形成厥阴热厥重证,必指头寒加重为手足厥,不欲食加重为呕逆,烦躁加重为胸胁烦满。厥阴主藏血,内热日久,伤及血络,有热迫血液妄行
21、趋势,故“其后必便血”。二、厥阴病热证(一)热厥证【原文选注】指头寒者,是厥微热少也;默默不欲食烦躁者,邪热初传里也;数日之后,小便色白,里热去,欲得食,为胃气已和,其病为愈。厥阴之脉,挟胃贯膈,布胁肋。厥而呕,胸胁烦满者,传邪之热,甚于里也。厥阴肝主血,后数日热不去,又不得外泄,迫血下行,必致便血。(注解伤寒论)二、厥阴病热证(一)热厥证【原文选注】热少厥微,指头寒,邪气自微也。默默不欲食,烦躁,邪欲传里也。里受邪而热,则其小便必不利,虽利其色必不白,至数日,小便利色白,知其热已除也。本默默不欲食,忽欲得食,知其胃已和也。热除胃和,其病则愈。而厥阴之脉,挟胃上膈布胁肋,若其邪不解,淫溢厥阴之
22、位,则为厥而呕,为胸胁烦满也。凡病上行极者,必下行主血,而病为热,血为热迫,注泄于下,则其后必便血也。(伤寒贯珠集)二、厥阴病热证(一)热厥证【思考启示】热厥轻证为何有自愈的可能,机理是什么?为什么热厥发生后,可能出现“便血”?【相关原文】伤寒热少微厥,指头寒,嘿嘿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利,色白者,此热除也。欲得食,其病为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其后必便血。(339)二、厥阴病热证(二)厥阴热利证【证候形成】厥阴疏泄失职,湿热火毒,下迫大肠,郁滞肠道,肠络受损,而形成以热利、下重为主要表现的证候。【证候表现】下利、便脓血,赤多白少,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发热,腹痛,口渴,舌红苔黄少津,脉弦滑、
23、弦数。二、厥阴病热证(二)厥阴热利证【诊断依据】符合以下两点即可参考诊断:具有下利、便脓血,赤多白少,苔黄、脉弦数等热利特点。具备里急后重这一热盛气滞的特异性指征。二、厥阴病热证(二)厥阴热利证【鉴别诊断】与桃花汤所治疗的少阴病便利脓血证相鉴别。其证脓血暗淡不鲜,白多红少,或纯下白冻,甚则大便滑脱不禁,腹痛绵绵,喜按喜温,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弱或微细,全身以虚寒为主;本证脓血秽臭,肛门灼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全身以湿热为主。故应注意下利物的味、色、质,询问发病情况,相兼症状,细察病人舌脉及其他整体状况。二、厥阴病热证(二)厥阴热利证【治则治法】治则:祛邪。治法:清肝泄热、解毒止利。【处
24、方医嘱】处以白头翁汤,处方如下:白头翁69g 黄柏912g 黄连912g 秦皮912g三剂,水煎200ml,分两次服。嘱:忌食生冷、油腻,中病停服,随诊。二、厥阴病热证【应变举要】本方给药途径多为口服,若口服困难者,也可直肠给药。舌苔黄厚腻者,当酌加黄连、木香、槟榔等。出血较多者,可酌加阿胶。【预后转归】通常服用本方二、三剂后,便脓血渐少,里急后重减轻,提示病情向愈。若服药后,下利便脓血不减,患者不能进食,精神状态不佳,应予以高度重视,可考虑住院治疗。二、厥阴病热证【验案举例】某男,20岁,于1995年8月24日初诊。2天来下利脓血便,白多赤少,挟有粘液,日近15次,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
25、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大便检查:红细胞(+),脓细胞(+),粘液(+),症属痢疾,治以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方药,以白头翁汤加减,处方:白头翁18g,黄柏15g,黄连9g,秦皮15g,苍术9g,藿香12g,木香12g,枳壳12g,三仙各12g。3剂,水煎服,日1剂,下利减至日56次,腹痛已止。以上方加山药15g,白术12g,又进3剂,大便检查正常。林凤君.白头翁汤治疗急性菌痢30例.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9:761二、厥阴病热证【误案举例】常某,女,31岁,门诊病历26号。7月8日门诊。自诉:腹痛,腹泻,发烧,大便带脓血,四肢无力已三天。检查体温38.2。粪便镜检:脓细胞及白细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伤寒论 临床 教程 厥阴病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