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精选PPT.ppt
《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精选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精选PPT.ppt(8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品德与社会课程讲座第1页,此课件共81页哦评析评析v一、从确定走向不确定v教育家赫拉克里特说:“儿童教育是一件充满不确定性的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v(一)教学目标具有不确定性v(二)教学资源具有不确定性v(三)教学过程具有不确定性v(四)教学方式具有不确定性v(五)教学结果具有不确定性第2页,此课件共81页哦v(六)确立“生成性”的教学任务观v(七)要善于捕捉生成性的教学资源第3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二、从二、从“教教材教教材”走向走向“用教材用教材”v新新课课程程强强调调,教教材材只只是是一一个个范范例例,一一个个话话题题,一个提示,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一个提示
2、,它期待着教师对它进行再创造。v传传统统的的课课堂堂教教学学将将课课本本当当作作课课堂堂教教学学的的根根本本。教教学学就就是是从从课课本本出出发发,最最后后又又回回到到课课本本。教教学学就就是是教教学学生生学学课课本本,就就是是理理解解教教科科书书,记记诵诵教教科科书书。新新课课程程倡倡导导教教学学要要从从儿儿童童的的生生活活出出发发,以以儿儿童童能能够够理理解解的的生生活活作作为为教教学学的的起起点点,因因此此,新新课课程程在在教教材材的的使使用用上上给给师师生生提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第4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一)创造性使用教材要了解教材的功能v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的
3、载体来供教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学生活动的工具,是学生开展活动时可资利用的资源。具体到一篇课文来看,教材不再是独白的文本,而是对话的文本。教材只是一个提示、一个话题、一个范例、一个案例。教材所承诺的教学方式:不再是传统的纯认知的,灌输不起来。是儿童整体生命所投入的教学,有认知、有情感、有体验。不是问答式的,而是对话式的。第5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二)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大力开发教学资源v在生活中展开的品德教育,其主题与素质来源于道德主体当下的生活。“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生活是德性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在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中,我们把教学资源的开发作为师生课前必做的准备工作。教师由
4、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创生者转变。学生也由课程资源的享用者向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转变。第6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三)与教材同构,使教材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v与教材同构,就是要理解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教材的呈现方式,理解教材的设计思路,理解教材所蕴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才能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v(1)读懂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读懂教材,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v要能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慧结构,成为教材的化身,教师必须要读懂教材,要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教材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呈现方式,教材的设计意图是什么,要达成什
5、么样的目标?只有读懂了,教师才能使用好教材这个工具。第7页,此课件共81页哦v(2)领悟教材,实现与教材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领悟教材,实现与教材在价值观上的认同和情感上的共鸣共鸣v品德教育主要不是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教育,情感的教育。因此,教师与教材实现同构仅仅理解教材所阐发的道理,所讲述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和教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价值观的认同和情感的共鸣”1。此时,教材这样一个活性因素,才能在教师的生命体中活起来,在教师的生命体中运转起来,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第8页,此课件共
6、81页哦v“教育者的资格与教育成效决不在其关于道德的知识有多少,而在于支撑其道德观念的挚爱真情。”1因此,要使教师在课堂上释放真情,唯有教师与教材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共鸣的生命才有激情和创造。v唐代诗人白居易说:“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感情灌注的教学,才真正具有生机和活力。v“当把情感从德育中抽离出来、只剩下干巴巴的道德规范的传授的时候,德育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它的魅力。”2v同样,教材这个“活性因子”只有在真情的课堂里才能发挥它应有的魅力。1朱小蔓:关于建立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若干思考G道德教育论丛,第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v2朱小蔓:育德是教育的灵魂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G道
7、德教育论丛,第卷朱小蔓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第9页,此课件共81页哦v(四)与教材异构,使教师的创造精神得到解放v教师理解了教材,与教材实现了完全的同构,并将教材同化为自己的智能、智能结构,成为教师智慧的一部分,做到这一步,教师还是不能有效地进入教学场域的。因为,教材的普遍性和具体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材的相对固定性,教学内容的生长性、教学的生成性,决定了教师还必须与教材实现异构,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在教学场域中被激活,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成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工具。第10页,此课件共81页哦v(1)变)变“备教材备教材”为为“备学生备学生”,在异构中
8、实现教材与学生的融合,在异构中实现教材与学生的融合v“教材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文本,虽然其中融入了儿童的经验,但就每一本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来说,它提出的话题、范例决不能涵盖我们所面对的每一班级每一个别儿童的生活经验。”1也就是说没有普遍适用的教材,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对的是学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千变万化的学生,只有了解学生的不同需要,不同的认知现状,教师再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把活生生的人和事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概念化的内容细节化、情节化,才能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教材才能成为有生命的东西。就像鲁洁教授所说的那样,“教材要根据儿童来教,教材要融入于儿童”
9、。v教师将课前的调查融入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使自己“备教材”的日常教学行为转变为“备儿童”的行为,增强了教学的针对性,使教材真正成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的“活性因子”。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第11页,此课件共81页哦v(2)变)变“教教材教教材”为为“用教材用教材”,在异构中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在异构中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v传统的品德课教学将教材当作课堂教学的根本。教学从教材出发,最后又回到教材。教学就是教教材,教学生学教材,理解教材,记诵教材。“按照新的课程理念编制的教材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
10、1新课程倡导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以儿童能够理解的生活作为教学的起点,因此,新课程在教材的使用上给师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教学中,教师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以教科书为载体,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并在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异构中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1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三年级上册前言主编:鲁洁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第12页,此课件共81页哦v1.更换教学内容。对教材中不适合本地学生的教学范例、案例、事件或
11、话题根据本地实际加以更换,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需的、感兴趣的以及有发展意义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v2.整合教学内容。品德与社会教材呈现为一种静态的结构,体现了编者的教学意图,作为对话的文本,课文的结构基本上预设了教学的流程。而课堂面对的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里的千差万别的学生,用一样的教学流程显然是不可取的,必须根据本班的学生实际对教学内容重新加以整合,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流程,以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实施教学,赋予教材以现实的生命力,使教学产生良好的效果。第13页,此课件共81页哦v3.增减教学内容。由于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在经济发达地区常见的现象或事物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或反之)可
12、能几乎见不到。此时,教师就可以将相关内容不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不过,可以将这样的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做准备。为用好法定的课时,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或是急需要解决的学生学习、生活上的问题作为新的教学内容增添进来,也可以将校本课程上的内容作为新的教学内容。第14页,此课件共81页哦v4.重组教学内容。一课的内容往往以一个大的主题按一定的逻辑编排的。以往的教材是按学科知识或以道德规范体系的逻辑来编写的,逻辑体系往往较为严密。品德与社会教材则是按生活的逻辑来编排的,而生活的逻辑则是不严密的,有时是跳跃的,甚至是不成什么逻辑的,因此,从这样的视角来看,教学内容完全
13、可以依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加以重组,形成新的教学思路,以求得更优的教学效果。v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结晶,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的有效融合。正如鲁洁教授所说,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只有这样教材才能处于被“激活”状态,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产生超越预设的“溢出效应”。第15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三、从三、从“灌输灌输”走向走向“引导引导”v教学的本质是引导,教学过程就是引导的过程。当教师与教材实现了一定的同构和异构后,教材便赋予了教师的引导责任。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激活者,他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中来,
14、并且在与学生之间不断发生的互动、交流、沟通中引导他们的学习活动,不断扩大、改造、推进他们的经验,促使他们在更高层次上的自我建构”1。v“儿童作为发展中的人,他们自身具有受教育、接受引导的需要。教育者在引导儿童方面负有道义上的责任”2。课堂最具有引导性。课堂生活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教师应在这样的一个共同体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努力实现教材这个“活性因子”的引导功能。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v2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A人民教育(增刊)2002年P13第16页,此课件共81页哦v案例:我该怎么办
15、?v听一位老师上面对欺负和威胁(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4课)一课时,一位学生说出了一件让她很困惑的事:“一天,我在小区里的空地上玩,看到两位和我一般大的小朋友用刀剥树皮,于是,我就主动过去劝说他们不要剥树皮,这样会把树弄死的。可两位小朋友却不听,还把我大骂了一顿,说我多管闲事,再管就对我不客气。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该怎么办呢?”面对这样一个两难的问题,教师感到措手不及,也不知怎么办才好,在说了几句不知所云的话后,算是把这个教学环节应付过去了。v还是这一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被别人欺负后,要以牙还牙!”这个话题开展了一个小辩论活动,结果,学生竟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以牙还牙”,才能不受欺
16、负。教师怎么也说服不了学生,教师只好在无可奈何的尴尬中结束了这个话题的讨论。第17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价值观的引导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当课堂变得越来越民主、开放的时候,当学生变得越来越活跃、有主见的时候,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我们更“要引导儿童在多元价值中做出正确的、合理的选择,决不是干什么都行、做什么都容许的片面相对主义。”1v美国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曾十分推崇“价值澄清论”。所谓价值澄清,旨在讲清、摆明对某一问题的各种价值观,引导学生独自去探究和选择。如果在学生探究和选择的过程中,教师缺席或者袖手旁观,学生难免陷入负面的价值漩涡中,负面价值的选择久而久之就可能累积而成错误的观点。
17、“课程以儿童的现实为基础,但它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它要高于生活,所设置的内容要从儿童生活中提取。”2“高于生活”必然内在包含了对儿童的引导。多元选择,不求答案的唯一,并不意味着放弃道德标准,独特的个性体验也不是放任自流,不是什么都是对的,什么都是好的。教师要做一个高明的引导者。1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A人民教育(增刊)2002年P13v2鲁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研制的基本思想A人民教育(增刊)2002年P13第18页,此课件共81页哦v(1)引导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共享中)引导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共享中v生活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但对每个
18、个体来说,经验又是有限的。而群体的经验应是丰富的,让大家分享,就能丰富每个个体的经验,使每个个体都能成为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充满生活智慧的人。教学就是要通过引导,让每个个体能共享大家的经验,唯有经验的共享,才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愿望,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幸福,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1。1 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54页。第19页,此课件共81页哦v案例:在经验共享中学习v课堂教学片断:v投影,出示案例并提问:陌生人就要带你上车,你会怎么做呢?想一想。v想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交流后,大家再比一比,看看谁的做法好。v全班交流。v生1:我会上车,带他找我们的班主任
19、,因为他知道我们班主任的名字,还知道班主任是哪里人。v师:“同学们,他的做法行吗?你的做法是什么呢?”v生2:“我认为你这样做不好,万一他是骗子,会把你拐走的。”v生3:“我认为这样做可以,他能叫出班主任的名字,知道班主任的家住哪里,人长得什么样,说明他就是班主任的好朋友吗?不带他上车就没有文明礼貌了。v生4:“如果这个陌生人事先就了解好了班主任的情况了呢?”v生5:“我也认为这样不好,他这样随便跟陌生人走不安全,会上当受骗的。”v师:对,我也认为这样做不好,不安全,他心中没有警惕性,没有自我保护意识,缺少心中的110。同学,大家的意见你能接受吗?v生1:点点头。第20页,此课件共81页哦v师
20、:还有不同的做法吗?v生6:“我会告诉他,我妈妈叫我一放学就回家,班主任老师在学校,学校就在前面左拐弯,让他自己去找。”v师:“你们认为他的做法好吗?”v生7:“我觉得这位同学的做法好,因为他有礼貌,万一他真是班主任的好朋友,他也没得罪他。”v生8:“我也认为他的做法好,因为他万一真的是坏人,他没有上他的车,就不会上当受骗。”v生9:“我也赞成他的做法,因为他这样做安全。”v师:“你们说的真好,老师也赞成他的做法,面对陌生人我们一定要有自我保护意识,有警惕性,心中要有(等待并相机指板书)110。对,一定要在心中不断拨打110,时刻提醒自己,这样才能自己保护自己,不会上当受骗。”v从学生的对话中
21、我们可以感受到,对话使学生对平常事中的险恶有了深刻地体验,这个体验会让他们在自己未来的生活中成为他们处理与陌生人交往的宝贵经验。第21页,此课件共81页哦v(2)引导在教学生成中)引导在教学生成中v“教材一旦产生,就成为一种固定化的文本,它不可能随教学情境的变化而自我生长。但是,教学却是不断生成的。在课程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新的教学内容、新的教学程序、乃至新的教学目标。”1也就是说,教学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但这个生成往往是不确定的,无法预设的,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因此,在生成性的教学中,它更需要教
22、师的引导智慧。1鲁洁:回归生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材探寻课程教材教法M北京2003年第9期,29页第22页,此课件共81页哦v案例1:课堂期盼教学生成v这是一堂公开课,上课内容是上学路上(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第5课)一课。为充分利用学校周边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学会过马路,在课堂教学过半的时候,上课教师把学生带离了教室,来到了紧靠学校大门的公路上,让学生亲身体验一下怎样在红绿灯的指引下过马路。听课的老师也跟着他们离开了教室来到了马路上继续观摩这堂课。v“红灯停,绿灯行”,这是学生刚在课堂上学到的交通规则。红灯亮了,一辆辆汽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地奔驰着,学生们在老师的
23、带领下都站在马路边的人行道上静静地等候着。绿灯亮了,一辆辆汽车停下来了,学生们马上走下人行道向马路的对面走去,在绿灯的倒记时快要结束时,全班同学安全地从斑马线上通过了马路走到了对面的人行道上。第23页,此课件共81页哦v在绿灯再一次亮起时,全班同学根据前面的经验马上向回走来。突然,一辆小型面包车竟对禁行的红灯视而不见,径直向前方风驰电掣般地冲去。听课的老师都惊呆了,有的惊叫起来。可是过马路的学生们只知道绿灯亮了就可以过马路,眼睛只顾望着前方,哪知道竟有汽车冲过来!?就在学生过到马路中间的时候,那辆小面包也紧靠着学生冲过了斑马线。真是险象环生。在老师们的怒骂声中大家终于松了口气,学生们总算有惊无
24、险地过了马路。v上课的老师把学生带回了教室,可没有对刚才发生的险情组织学生进行任何的讨论,而是按照预设的进程上完了课。听完了课我感到一些遗憾。多好的教育契机呀,为什么不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对话、讨论:“过马路仅仅看红绿灯行吗?还要注意什么呢?”第24页,此课件共81页哦v下课后,我问了一下那位上课老师。那位老师说:“过马路的时候竟有汽车冲关这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如果要讨论这个意外的问题,我后面的课上不完怎么办?”原来如此。v教学期盼着教师的教学生成,没有生成的课堂就没有真正的引导。生成的课堂才有激情和创造。v有教学,当然有教学任务,但教学不能被任务所束缚,教学任务应当有它的“生成性”。在教学设计
25、时,教师对教学任务的设定要有弹性,要留有余地,不要把任务定死,要为教学的生成留下空间。第25页,此课件共81页哦v案例2:及时生成,对话引导v这是一堂公开课,上的是父母的疼爱(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上册第10课)一课。教师在让学生讲述父母关爱自己的故事时,一位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我在学校被一位高年级的学生打了,我把这件事告诉了我的爸爸。爸爸知道后第二天就来到了学校,把那位打我的高年级的学生揍了一顿,我觉得我的爸爸非常的疼爱我,关心我。”v很显然,这位学生对爸爸妈妈的疼爱理解上有偏差,还不能正确地区分是与非,不能正确地处理与同学,与他人的矛盾。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又不能简单地告诉。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品德 社会 课程 讲座 精选 PPT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