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句与翻译》PPT课件.ppt
《《断句与翻译》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断句与翻译》PPT课件.ppt(12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十五讲断句与翻译2011年广东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测试,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旧版古籍都是无标点的白文,所以,读古书需要自己断句,叫做“明句读”。能否准确句读(断句与标点),直接影响到学生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分析概括和评价能力的发挥。因而,明辨句读,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考查文言文的断句与标点,可以达到考查学生是否能真正读懂文言文的目的,因而,这个题型是一个真正体现考生能力的题型。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2、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翻译题重点考查的是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直接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又能够具体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比较准确地表达。这种文言文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很可能将会在以后的几年里以一种稳定的考查题型出现。首先要理解文段中的词义,掌握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对于较长的文言语句,要通过主干梳理法弄清楚句意;对于在课本上没有见到的文言实词,要学会根据上下文来推断它的意义。要正确理解文句,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文言知识,对文句进行
3、分析。一、(2009广东)(原文见“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1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列文段断句。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条件。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
4、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诏不许,然甚壮其意。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对词的理解和词类活用的考查,能力层级为B级。翻译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的测试,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重点是考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直接表达能力,要求考生既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句意,又能够具体运用古代汉语字词句式等语言知识,比较准确地表达。翻译时要注意,一是尽量直译,力求做到字字落实;二是译准关键字词,这些字词往往就是得分点
5、;三是翻译后的文句要通顺,要符合文意。答案:(太后)对李迪说:“您从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大事,大概错了。”皇帝下令不允许,但是非常赞赏他的志向。(或:皇帝下令不同意,但是认为他的胸襟豪迈。)二、(2010广东)(原文见“理解常见的文言实词”)2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解析:(1)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试题时可以运用下列方法:找名词(或代词)。名词或代词往往充当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6、即可确定停顿。找虚词。(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天以授予,不可失也。“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乎、哉、也、欤、矣、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找顶真。顶真是古汉语一种常见的修辞形式,句子往往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主语,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兼语句。据排偶。排比、对偶也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依总分。文言文的句子,也有总分式的,我们可据此判断停顿。依对话、引文。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2)考查翻译文言文的句子。翻译句子要结合文章整体的阅读进行。翻译时要
7、坚持字字落实,抓关键点。即要力争每个字都要对照翻译,要抓住句子中的虚词、重点实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关键点。一般的,阅卷者往往以此赋分。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2)而今上天把(居庸关)授予我们,不可以(再)丢失。皇上指挥军队渡过黄河,呐喊(着)直接冲击宋忠的军阵。答案:(1)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三、(2010北京)3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
8、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其一中也/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时心里只想着要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出去,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回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握持住关键部位,脚步合乎规则,四肢周身,都有法度。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随着它出来了。毛病没有了
9、,那规则也就被掌握完了,那么心中不再只想着射中,眼睛也不只看着箭靶,十次射箭十次都能射中箭靶了。【参考译文】孟子说:“有德行的人就像射手一样,如果射箭没有射中,就回过头来从自身寻求问题。”断句和翻译是检测学生文言文综合阅读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考查形式,在考查形式上,多选取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有关句子或段落进行断句或翻译。这种命题形式比较固定,也比较成熟,自从分省命题以来,广东省年年考到,2012年的高考,将继续采用这一命题形式,考生应有针对性地加强训练。一、断句文言文断句,过去称为句读(du)。所谓“句”,就是作者已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到此应断句,用标点符号来表示,即用“句号”。语意未完而需要稍稍
10、停顿的地方叫“读”,相当于今人使用的“逗号”。弄清句读是学习文言文的第一步。“句逗之不知”,对原文的意思就会领会错误。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成的。下面介绍一些断句的具体方法:文言文断句,首要的是培养语感。语感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在语文素质中是至关重要的。语感是在反复的语文实践中形成的一种高级语言习惯,它的获得要靠学生自己长期的语文实践。俗话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所以,培养语感,就必须注重诵读。诵读时不仅要读清句读,更要读出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这种诵读不是死读,而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都弄清楚之后的吟诵。读多了,语感就出来了,断句也就容易了。(一)培养语感1.虚词标志。句
11、首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即、苟、若、纵、纵使、于是、且夫、向使、虽句中虚词:于、以、而、者句尾虚词:也、乎、哉、矣、耶、耳、焉这些分类只是相对的,如“也”有时作句中语气助词,“者”也可作分句末的停顿语气词,等等。(二)抓住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是由于主语较长而作的停顿。我们看加点的虚词,可置于句末的
12、有:焉、也、焉、也;句首的有:夫;分句之首的有:以、则、则、而、而、故。这一段标点,如果顿号不计,共12处标点,有10处可依据以上虚词断开。“游者众”后的分号,可根据文言句式整齐的特点断开。“非常之观”2.实词标志。对话中的标志动词:曰、道、云。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不过,一定要分清对话、转述及引用等不同情况。如: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庞葱曰:)“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战国策魏策二)这里,庞葱的第二第三次问话,作者把主谓部分都省略了。如果把引
13、号直接贯下去,成为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就错了。有一段介绍唐朝诗人白居易作诗的情况:“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要是加上标点,便是:“乐天每作诗,令一老妪听之,问曰:解否?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上述文章,不是以白居易同老妪对话形式出现的,是作者叙述的语气,因此在老妪答话的“曰”字下,不必加冒号。“解”“不解”后,不必在引号里加句号,应在引号外加逗号。一般动词作标志。主谓宾是一个句子的主要成分。文言文中,主语、宾语省略现象较多,谓语省略的极少。在断句中可以抓住动词谓语,在它之前找主语,在它之后找谓语。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
14、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如: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孟子离娄章句上)人名、物名作标志。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
15、后再出3.修辞标志。以“顶真”确定句读。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例如:“具告沛公,沛公大惊。”“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以“排偶”确定句读。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例如,“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奉之弥繁,侵之愈急”等。又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16、。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这一段文字之中,“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是对偶;“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是排比;“内”“外”是对照。根据这样的语言特点,确定句读也就容易多了。以“反复”确定句读。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反复多次。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4.句式标志。文言中有一些特殊的句式,如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我们断句的切入点。由于不掌握文言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学生往往会造成标点上的错误。如: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17、列子汤问)如果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就不对。这里第一个标点就错了。为什么会错的呢?因为不懂得在文言中,介词结构(“于秦青”)常常放在动词谓语(“讴”)之后。应标点成“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另外,也要掌握一些文言文常见的固定结构(如何;奈何;若何;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以为)。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准确更便捷地断句。(三)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熟读文段、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最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以上这几种断句方法是分别说的,在具体断句时,常常要把这些方法综合运用。断句完成之后,还
18、需要检查验证断句的准确性:(1)断句后,要检查语意是否畅通。例如师说中的几句话,有人这样标断:“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的毛病在于把句中表提顿的“也”误为现代汉语中得副词“也”了。错断之后,“也固先乎吾”如果还勉强说的过去的话,“也亦先乎吾”就根本讲不通了。师说最后一段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如果断为“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意思也能通,但仔细推敲,就不够合理了。因为韩柳的古文运动,提倡的是先秦两汉的散文,“六艺经传”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好六艺经传,是不值得韩愈这样褒奖的。更何况只有“六艺经
19、传”才分科,才能称为“通习”,这里说的李蟠“通习”的是六经的经文和传文,这些在当时是必读书目,所以才要“通习”之。(2)断句后,要检查内容是否合理。二、翻译(一)古文翻译的要求: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1.如何达到“信”的要求(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卑鄙:卑,出身卑微;鄙,鄙陋。常用作谦词。今义指品性低劣。贬义词(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
20、草房中来看望我。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苏洵六国论)其实:其,那;实,真实的情况、实际上。今义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是一个词。(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打了胜仗而得到的土地比较,那实际上多到百倍。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不同寻常的。今义是副词,很,十分。(古今词义变化)译:(我)派遣军队守住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着翅膀那样。名词作状语。)(鸿门宴)译:项伯亦拔出剑来起舞,常常用自己的身体像鸟张着翅膀那样遮
21、蔽沛公。意动用法。)(师说)译:他们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使动用法。)(鸿门宴)译: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藩篱:篱笆,比喻边防。)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把当作老师。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布衣:穿布衣的人,借代,代百姓。)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
22、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2.如何做到“达”的要求(1)符合现代汉语表达的习惯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而无一言,何也?译:人们往往有一些优点,很少不自己称赞自己的,你的功劳那么大,却没有说一句,这是为什么呢?(“功勋如此”应译为“功劳那么大”。)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2009年安徽高考题)译文:之后,道士再次拱手行礼问立恭:“先生为何不肯为贫道赋诗!”(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复揖立恭”,意思是“又向立恭拱手行礼”。)(2)注意古汉语特殊的句式(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白王。译:(狐狸)只是用浓墨洒作大墨点,(弄得)满纸都是。
23、郭生对此感到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省略句)译:我过去忍住而不杀它,是因为想它有一天紧急中可以有用处。(宾语前置句。“不之杀”即“不杀之”)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高考题)译文:大概是说李将军吧?(或“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宾语前置句)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译:我被拘留不能回来,国家的事情于是无法收拾。(无标志的被动句)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二)古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
24、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意译”则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的字句,可采用和原文很不同的表达方法。像有些不好照字面直译的,或者表达不出原意的,或者是修辞义的(比喻、借代、委婉说法等),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那就只能按照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在现代汉语中找一个相应的说法来译了。(三)古文翻译的方法古文今译法要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必先熟悉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的种种特点。诸如单音节词占优势,文言虚词变化多,文言实词词义多变,词性活用,句子成分省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判断句、被动句古今不同,
25、文字通假现象,等等。认识了这些差别,才可能掌握古文今译的法则和方法。1.四行对译法这是采用四行书写的格式对译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第一行,抄录原文;第二行,在原文每个词的下面(一定以词为单位,单音词、复音词均如此)画一竖写的破折号,表示待注释,第三行,以词为单位对准第二行的破折号作出准确的注释(凡多义词要注意选择适合于所在句子的特定义);第四行,根据第三行的注释,该增则增,该减则减,该调则调,写成通顺明白的话。这四步可简称为“一抄、二画、三注、四通”。例如:2.五字今译法(1)留:凡古今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都可保留原文不译。如: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断句与翻译 断句 翻译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