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墓碑记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人墓碑记学案.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五人墓碑记学案单元必修(三)号角,为你长鸣课题五人墓碑记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碑记类文体常识及作者.2.掌握文言基础知识3.体会文中所阐述的生死价值观,了解文章写作特点。学习环节学习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 江南古城苏州,湖山毓秀,风物清嘉,自古以来名士极多。唐代诗人陆龟蒙、皮日休,宋代文人范仲淹,范成大,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戏曲家李玉,更有妇孺皆知的“风流才子”唐伯虎都是在这块土地上成长起来的。 然而,苏州民风并不就是缠绵婉秀,在历史上亦多“慷慨激昂”之士。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苏州的事儿,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讲,故事里的五位主人公就是“为民请命的人,是舍身求法的人”。他们死
2、后被合葬在苏州城外的虎丘旁边,墓前石坊上写有四个大字:义风千古,永享后人万世膜拜,让我们一起把目光投向明朝末年吧。 二、解题1. 如何诵读题目?五 人 墓 碑 记 (请用斜线断句) 【思考1】五人是谁?为何死?作者为什么要记述他们的事迹?(原文找出语句)明确: 【思考2】周蓼洲先生是谁呢?他因为什么而被捕呢?五人和他有什么关系吗?1。周顺昌,字景文,号蓼州,苏州吴县人.万历四十一年进士.任福州推,后任文选员外郎。他为人正直、清廉,关心民间疾苦。所以,当他被革职回老家时,只有“行李一肩。都门叹为稀有”,对于涉及“邪正是非”的事,他“热血横流.声色俱厉”。因此,深受人民爱戴,“民深德之”,而为阉党
3、所不容,被列名东林点将录(阉党捕人的黑名单)。天启五年(1625),被迫害的“六君子之一魏大中被捕路过苏州,当时请假在家的周顺昌激于大义,竟与魏“周旋累日”,并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魏的孙子。在谈话中,他切齿痛骂阉党,被缇骑报告给魏忠贤,于是被革职。周被罢官后,阉党仍不罢手,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原应天巡抚周起元被罢官时,周顺昌曾作文送他。其中有赞美周起元斥责阉党的话,后来苏州织造李实伙同魏忠贤的爪牙新任应天巡抚毛一鹭相勾结,追弹周起元,把周顺昌也带了进去,因此周顺昌也被逮捕。天启六年(1626)三月,周顺昌被逮捕到京,虽被拷打得体无完肤,仍痛骂魏忠贤如故。同年六月十七日死于狱中,年四十三岁,到崇祯
4、元年才得到昭雪,追谥忠介。2。这五人中除了周文元是周顺昌的轿夫,跟周顺昌有关系外,其他四人跟周顺昌向来没有交往.而且,这五人过去也互不相识。在周顺昌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3。暴动纪实:周顺昌被捕时,群众万余人尾随,一向好打抱不平的商人子弟颜佩韦高举着香火,沿途呼喊:“有愿替周吏部说话的跟我来!”市民马杰也一路敲着梆子号召群众,当阉党的爪牙缇骑威胁群众时,马杰破口大骂魏忠贤,杨念如、沈扬也上前仗义陈词,缇骑恼羞成怒,拔出佩剑,扬言要割掉马杰的舌头,聚集的市民鼓噪起来,缇骑更加凶横,举剑击打沈、杨。这时,周顺昌的轿夫周文元也怒不可遏,同缇骑扭打起来,额部受伤.市民见此,一起鼓噪
5、围攻。吓得缇骑们东逃西窜,有的爬上树,有的躲到厕所里,有的逃上屋顶。其中两个缇骑当场毙命。颜等五人过去互不相识,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没有任何交往。他们完全是激于义愤自发参加斗争的。五人被捕后,对他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毫不隐讳,理直气壮。七月中,苏州城内戒备森严,就在阊门外吊桥上,五人大骂魏忠贤和毛一鹭,从容就义。 事后,为抗议杀害五人,苏州市民曾拒用天启钱达十个月之久。群众斗争的威力,使得气焰嚣张的魏忠贤也“逡巡畏义”。从此,“不敢复有株治”。后来,熹宗死,魏忠贤畏罪自杀,苏州人民倡议公葬五烈士。一夜之间,魏忠贤的生祠被夷为平地,在他的废祠上修建了五烈士墓。(时代背景)明朝中期以后,皇帝
6、经常不上朝,大权由宦官掌握。明神宗以后,一些正直的士大夫反对奸臣和宦官把持朝政.他们以原吏部官员顾宪成为首,修复无锡东林书院(原白鹿洞书院),聚众讲学,议论朝政,形成“东林党,并把顾宪成的名言“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制成楹联,悬挂于书院大门两侧.明熹宗时,宦官魏忠贤执掌朝政,党羽遍及天下,形成阉党。魏忠贤的擅权,激起东林党人和朝中正直大臣的反对,纷纷上书弹劾魏忠贤的罪行,遭到阉党的残酷迫害,一些正直人员也被“株连”。明朝统治更腐败混乱了。魏阉伏诛,东林复盛。在朝的东林党派已达到政治目的,逐渐放弃原来的主张,但和宦官残余势力的斗争仍在继续。后江苏太仓人张溥、
7、张采等继续在东林书院讲学,组织“复社。明帝国灭亡之后,“复社”人物在江南反清斗争中,不少人成为组织者和领导者。学习环节学习内容3. 碑记:又称碑志,原是刻在石碑上,以叙事记行、歌功颂德为内容的一种文体。而所立碑的对象不同,叫法也不同(大官墓碑,小官-墓碣,百姓墓表)。而专以纪念死者、刻于坟前墓道的碑记称墓碑或墓志。从写法上看,原始的碑记只是记叙.后来的作者,或就所叙之事加以评论,或借题发挥抒写情志,碑记遂演变为一种叙述兼议论的文体。【思考】本文与一般的碑记相同吗?为什么? 是何人写了如此不同的文章?他得最终目的是什么?补充(作者介绍)张溥(16021641),字天如,号西铭,明末太仓人.祟祯进
8、士,授庶吉士,诗文兼长。与同里张采齐名,时称“娄东二张”。张溥幼年勤奋好学,所读书都要亲自抄写,抄好朗读之后烧掉。再抄,一直要抄六七遍。因此,他的书斋起名为“七录斋。张溥生活的明朝末年,正是东林党人与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斗争激烈的时代,张溥同情东林党人,富于正义感。天启时与陈贞慧等初创“应社”。于崇祯二年(1629),他继承东林党反对黑暗政治的优良传统,结交社会上有节气、有操守、有学识的士大夫,联合起来组成爱国社团“复社。成为“复社”的领袖。他们激烈批评时政,与阉党的残余势力进行斗争。得到各界的广泛支持,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在文学上,他主张“兴复古学,强调“居今之世”。要“为今之言”“务为有
9、用”。他写过不少抨击时政的文章,内容充实,风格质朴.著有七录斋集四、诵读把握全文1.总结全文的结构,根据之前我们分析出来,全文主要围绕“义展开课文内容,根据“义我们可以思考几个问题,从而分析文章结构.“义”是什么?有哪些表现?有何意义? 2.学生点名读,正字音3。在课文中划出转换行文角度的过渡句并说明它们的作用。 -(方法指导:抓住中心句、关键句) 。 。 . . .4、找出每一层次的中心句,概括大意。( ) ( ) ( ) ( ) 五、文本探讨第1、2段1.学生齐读2。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3。翻译本段【思考1】第二段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五人之死,并讨论这样写的意义和作
10、用。 (1)内容分析: (2)对比的作用: 作者这样一写,自然就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凡人皆有死,但一则受到贤者的旌表,死而不朽,一则与草木同腐,“湮没不足道”,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一答案其实已是呼之欲出,但作者却引而不发,暂时不作结论,而用“何也”一句导入下文,使本来已波澜起伏的文势陡然涌现出轩然大波,这正是作者行文的妙处.【思考2】为何在废祠之上修五人之墓?- 【小结段意】交代五人墓碑的由来,通过一组对比提出问题,暗示五人之死不同寻常,发人深思,引出下文,并点出建墓之址,意味深长。(激于义而死)身后哀荣,义薄云天总结有褒必有贬,本文前两段打破前人写墓碑记的常规,极力颂扬五人之大义,其实也暗含着
11、对其对立面的暴露和批判,并由“何也”一问引起下文的叙述和议论。“五人之皦皦”,究竟“何也”,且听下回分解。学习环节学习内容第二课时一、导入司马迁有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形象的点明了生命的价值。是啊,人有生老病死,在死神面前是人人平等的,但为何而死?是否死得其所?这是需要我们深深思考的。从古至今无数的仁人志士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作出响亮的回答。我们知道,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是有机会逃生的,但他却走向了刑场。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去洗亮人们的眼睛,告诉人们继续走变法图强的道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临刑豪语,仿佛仍在我们心中回荡。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描述
12、的是同样壮烈的豪杰之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五人也有机会苟全性命,但为了吴地百姓的安全,挺身而出,昂然受刑.在本文的记述中,虽然没有留下他们的片言只语,但我们读后,他们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现,耳边回响。(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四段,去感受一下英雄的壮举、豪杰的正气。)学生齐读三、四段讲读第3段1. 。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 2。翻译本段【思考1】为何先从“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写起?点明准确时间有何作用?【思考2】请思考吴民是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反暴斗争的?又是如何反暴的?为何要反暴?明确【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简单说一说这次暴乱的经过必须包括时间,人物,原因,结果
13、。矛盾的双方)【思考3】士大夫和市民,在反暴斗争中的行动完全一致,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讲读第4段1. 学生齐读。2。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3。翻译本段【思考1】作者怎样描述当时五人的情景?有何特色? (学法指导选材不需要全面,能表达中心即可)【思考2】文章为何要交代“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明确总结3、4段【思考2】说说作者对五人及毛等爪牙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学法指导注意文中具有情感字眼的词语)学习环节学习内容总结【思考】斗争经过说明了什么? 【小结】我们今天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这部分内容重在记述。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苏州市民的反暴斗争以及五人死难的经过。语言形象生动
14、,富于感情色彩。非常简洁,形象生动地勾勒出五人慷慨就义的音容笑貌.不置一语却使人如闻其声,表现了他们嫉恶如仇、视死如归的斗争精神和浩然正气.同学们,让我们再读一遍这两段文字,再去领略一下英雄们的风采。(齐读三、四段)第三课时(研习5、6段)一导入在京剧智取威虎山中,侦察英雄杨子荣面对群魔,毫不畏惧,只身入虎穴,圆满完成任务。那种毫不顾惜自己,只为完成党和人民重托的感人精神,面临危险视死如归的豪迈襟怀,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之心。“今日痛饮庆功酒,壮志未酬誓不休.来日方长显身手,甘洒热血写春秋.”是呀,综观古今,无论是“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士饥餐胡虏肉”的凌云壮志,还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5、的洒脱胸襟,只要是大义所趋。无数志士无不抛头颅、洒热血;同样,只要是为民族、为人民的义举,人们自会把他们铭记在心,永远颂扬.接下来,我们再来回顾一下“五义士”的义举.(学生齐读三、四段)第5段1.学生齐读。2.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3。翻译本段【思考1】“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二句,为何用“嗟夫”开头?又用“几人欤”煞句?补充:魏忠贤掌权的时候,地方官员中的一批无耻之徒纷纷投靠他,认贼作父。其中有个叫顾秉谦的,由于年龄比魏忠贤大,自己也觉得直接认魏忠贤做干爹不合适,就带着儿子叩见魏忠贤,恳求魏忠贤把他的儿子收做干孙子。还有一些官员,为
16、讨好魏忠贤,想出了为其立生祠、塑雕像等招数。这些人每天对着魏忠贤的木雕泥塑像三跪九拜,高呼“九千岁”。这些人饱读诗书,可这个时候把礼义廉耻抛到爪哇国去了。明确【思考2】本句说到魏阉时,用一“乱”字,称之为“大阉之乱”有何特殊意义?明确第6段1. 学生齐读。2。字词讲解(注意:字词、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3。翻译本段【思考】作者用饱含讽刺的笔墨揭露了“今之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并提出了“轻重固何如哉?”的问题。请问:这一问题有没有得出结论?“高爵显位”有哪些“辱人贱行”?明确总结5、6段【思考】如何揭示五人之死的意义,采用了什么手法? (小结)学习环节学习内容第七段1.字词讲解(注意:字词
17、、特殊语言现象、特殊句式)2.翻译本段【思考】本段在全文的作用?总结1、 内容总结:(侯赢、关羽、岳飞)这些都是忠义的化身我们更忘不了许多有关“义的名言: 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隐公元年 义以生利,利以丰民.-国语晋语 见利思义。论语宪问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 义,志以天下为芬。墨子经说上:义,就是立志把天下的事作为自己分内的事。 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孟子尽心上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在灾难与危险面前,不苟且偷生而失去做人的气节。 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董仲舒春秋繁露仁义法 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君子义以为质,得义则重,失义则轻,由义为荣,背义为辱.陆九渊与郭邦逸小结:“人字一撇一捺,头顶苍天,双脚着地.一个真正的人,应该正大光明,顶天立地,不倚不靠,不屈不挠。所以,“人”字的称呼,看似随意实则蕴涵深意,朴素中显示出至尊无上.2、 本文的写作手法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