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人生智慧.doc
《佛教的人生智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佛教的人生智慧.doc(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佛教的人生智慧佛教的人生智慧-陈兵 美国某大学历经在我国做了一项研究,除了边疆地区外,认同和信仰佛教的占百分之十七,大约是一亿八千万人。是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种宗教。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主要区别:佛教的主体信仰是一种智慧。每一种宗教,都有皈依.基督教、伊斯兰教皈依神。佛教皈依三宝:佛法僧.佛,是创立佛教的教主。法,是佛教的教主所说的真理.僧,按照佛法修行、证道正果的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三宝的核心是法宝。法,是宇宙本来就具有的一种真理。这个真理不是佛发明的,而是通过自身的实践证得的。佛发明了宇宙间本来就具有的真理,讲出来。佛教与其他的宗教相比,最显著、突出的精神是智慧和慈悲.儒家与佛家特别像,讲求
2、三德:智仁勇。智,智慧。智慧是人生的第一财富。仁,爱人;佛家,讲慈悲。儒家讲勇,佛家讲精进。佛教的人生智慧两千多年的释迦牟尼,是一个具体的人.修炼成佛,称为佛陀.佛陀,不是神、不是天,而是一个证得圆满的人。所以,佛教的智慧是给人讲的.佛教,产生于人间、隶属于人间,它所要讲的智慧是人间的智慧、人生的智慧。佛教的人生智慧的三个方面:一、 珍视人生、积极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智慧。一般人认为,佛教是对人生批判最多,最消极的一个宗教.实际上,佛教是在所有的宗教中对待人生最积极的一个宗教。是把人生的价值肯定的最高的一种宗教。基督教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原罪。道教也认为,人一生下来叫承载着祖先所犯下的罪过,
3、叫做:承负.佛教,认为人类的在这个世界中是最高的。佛教认为在宇宙中还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称为:诸天;但都比不上地球人.具有非常宝贵的特点(概括为三或五个方面):勇猛强记。有很强的思维能力,探求世界、自心。西方学者认为,人是一个没有完成的X。人可以发展、完善的自己是没有上限的。人凭什么能能超越物种、生命,而没有上限呢。主要是:拥有思维能力,具有自证能力-勇猛强记,常修梵行。梵,清净的意思.能节制自己的欲望.人欲,是洪水猛兽,任其发展,人将不成为人。有些人可以做到完全节制欲望、没有欲望,像佛教里的一些高僧可以完全没有人欲.人的突出特点:人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只有人具备创造能力,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
4、文明。其他的动物只能享受或侵夺这个世界已经有的一切。基督教里非常注重人兽之辨.因为从动物学的角度来看,人和其他类的哺乳动物是没有差别的.身体、基本欲望是一样的。讨论的结果是: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动物-人具有超越动物性的一面,又有动物性的一面。和佛教的说法是很相似的。佛教认为,不仅其他物种无法和人的这种创造能力相比,就是鬼神诸天也无法相比。很强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制能力是人类最宝贵的本钱。只有人具备这三种能力。佛法里反复讲: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喻为盲龟浮木孔。在茫茫的宇宙之间,能够成为一个人,这个难度更甚于一只盲龟在茫茫的大海上遇到一块可以安身的木头,而这块木头上正好有一个孔恰好放下自己。所
5、以说,人生难得。难得,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易失。难得易失,是人生的最基本的特征.寿命短。电光无常,从无穷无尽的时间之流来讲,人的生命确实是比较短暂的.对于人种能力反省、思考等理性行为的人来说,是很可悲的。人的本能上,谁都不想早一点死去,而谁又不得不死去。西方学者讲,人,一面是天使,一面是蛆虫的口中食。这是人存在的悖论。我们拥有了这种难得易失的人生,在理智开始发达、年轻的时候一定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认识到:(一) 人身难得。(二)认的生命是短暂的。死神永远在人的上方。(死亡学:人在年轻的时候就应该思考死亡.一般来说思考过死亡的人,对人生的看待会更加的积极。因为他知道人的生命非常的宝贵,要用着
6、宝贵的人生创造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佛经里很多地方讲到义利。义,就是意义。利,就是价值、利益。没有思考过人生存在的人生,整日浑浑噩噩,跟动物一样,佛教称为:人生牛,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的。现在很多人的价值是负面的,很多人一生都在向社会和他人索取,妨害别人、社会.)人生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思考生命的存在和意义。怎样去实现呢?佛教里面叫:观修.人是如何经过生老病死,人生的究竟意义在哪里。佛教的人生意义在于:安、乐,两字。大致相当于我们所说的幸福。即,获得人生的幸福应该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所在.佛教中的三种安乐(一) 现法安乐今生的、现在的、当下的幸福。怎样获得现法安乐?1.知识、技巧具足(
7、为社会做贡献) 2.正命具足(有正当的职业,善于理财,四分之一自己享用) 3。善知识具足(主要讲社会交往,人是社会性动物。能够给你帮助的、正面影响的这些人.包括你的老师、师父、朋友等。)好的老师、好的朋友。4。守护具足(二)后世安乐现在人普遍认为:只有今生,没有来世。其实,这是现代人根据现代不究竟的科技所作出的一种推论。实际上人死了之后会怎么样,以我们现有的知识是无法下出确切结论的。所以,爱因斯坦、恩格斯这些人,对于人死了之后有没有继续存在这个问题,不能贸然的作出肯定的或者否定的结论:存在两种可能。如果存在佛教所说的有另一种可能,人死了之后精神继续存在、延续,那它就跟精神一样重要。所以基督教、
8、伊斯兰教认为来世比今生更重要,因为来世是永恒的今生是短暂的。做人,今天要为明天打算,青年要为老年打算,人的一生要为后世打算。怎样会后世打算呢,佛教认为,要持戒,要按照一定的道德标准进行道德修养。其次,主要是布施,精神布施、物质布施。帮助别人,从事慈善.但是,后世的生命也是有限的,无论的多少劫,还是有结束的时候。因此佛教又追求:究竟安乐。(三)究竟安乐(永恒的安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永恒的生命.第二方面是绝对自由,就是佛教说的:得大自在。今生也是可以达到.当然佛教不要求、不动员你今生达到.这样的人,也只是一个一般的人。要具有菩萨精神:庄严国土,利乐众生。美化这个世界,使所有众生获得安乐-人
9、生的究竟的价值和意义所在。二、如实知见,树立正见的智慧实,理性上的明白。见,从眼睛、直接上的明白。不但从理性而且从直接上明白这个世界的真相。这种智慧是我们过好人生、度好人生获得三种安乐所依靠的根本。智慧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智慧也是佛教的第一财富。而这种智慧呢,就是佛教的如实知见的智慧。在这一点上,佛教和科学是极为相似的.“科学”认为世界有一个真相。人只要掌握了真相,掌握了规律,就可以规律里获得自由。佛教也认为,无论是物质世界、精神境界还是生命境界,都有这样的一个真相存在。这个真相,我们人天生是不能认知的。人认知的方式具有局限性、虚妄性.佛教是第一个对人的认识进行检讨的。科学家在进行试验之前先检查
10、自己的仪器,人类要想认识自己先要对我们认知世界的这种能力来一个冷静的反省。佛教用智慧内求的方法,向内观照自心.人具有研究自己心灵的一种能力,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就可以获得明白世界人生真相的一种智慧。然后用这种能力检讨我们的认知方式,发现我们的认知方式是通过六个窗口:眼、耳、鼻、舌、身、意。我们的肉眼只能看到很局限性的一些东西,比如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紫外线、红外线等。看不见不等于不存在。我们看不见的东西我们认为不存在,佛教里称为:虚妄见。前生、后世我们看不见,所以我们认为它们不存在.耳朵听声音也具有一定的范围,只能听到音波里面很狭窄的一段.西方的学者,认为人类的认知像被关在一个黑屋子里,没有方向,天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佛教 人生 智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