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人物素材积累-陶渊明篇【人物事迹】 1年少有志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拒绝了. 分析:不畏权势,不同流合污,一直是陶渊明的人生追求,也是他一生的光辉写照。 适用话题:志向、舍与得、追求2陶渊明择友 陶渊明结识的朋友不分贵贱,但人格卑下的人是他所不齿的。有一天,江州刺史檀道济前往见他,这时,陶渊明正好已偃卧床上饿了好几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仕.今子
2、生文明之世,奈何自古如此?”陶渊明回答道:“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临去时馈以梁肉,陶渊明一手把它挥落地下。当时东晋政治混乱,且文帝废少帝自立,人民生活疾苦,道济竟云文明之世,以乱為治,其人格可知,渊明因此对他赠送的东西挥而去之。 分析:真正的朋友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志同道合的。没有共同的喜好,没有相同的品性,绝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朋友.同时,从一个人的择友标准可看出其做人的个性和品位。 适用话题:选择、人格、标准3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天晋元兴三年为镇军将军刘裕参军,次年又为建成将军刘敬宜参军,因心不悦回了家。回家后,耕植不足以自给,再加上家里人口增多,经济十分拮据,亲朋好友都劝他出去
3、做官。他的叔父陶夔曾任太常卿,见他生活困苦,遂加引荐,于是被任为小县之令。当时正值战乱,他不想到远处任职,而彭泽县离家不远,俸禄又足够他酿酒,于是就在彭泽县任了一个小职。年底,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便解经去职。后来,他写归去来兮辞这篇传世之作.诗人在序文里交代了写作原因。他十分坦诚地讲,就任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之所以辞职,是因为“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已交病”。这就可以看出,陶渊明宁可饿肚子,也不原违心地适迎上司而混迹官场。 分析:官场中少了一位官僚,文坛上多了一位文学家。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
4、腰”的故事,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刚直不阿、不趋炎附势的典范. 适用话题:气节、美德、自尊、坦诚 4三仕刘裕 陶渊明在穷途末路之时,还是三度出仕,投身刘裕幕下.刘裕固然不如三国时的刘备那么有名,但从他后来建立刘宋王朝的业绩看,也不愧为乱世之雄。只是刘备代表汉家正统,而刘裕则是篡国奸雄,所以史家对他没有好评。但是,东晋并不是汉末群雄并起、三分天下的局面,刘裕也不是刘备那样的求才若渴、礼贤下士,陶渊明更不是诸葛亮那样大势了然、运筹帷幄的政治家,而只是一介文人.镇军参军本非要职,不过一个小小幕僚,有似杂役。所以,对于正雄心勃勃,忙于征战的刘裕来说,他是不可能真正重用陶渊明的.所以陶渊明入幕不久,就对刘裕仕
5、途失望了. 分析:在陶渊明三番五次的从政失败及居丧躬耕后,选择了重走仕途之路,可见他心里仍然燃着“大丈夫扬名立万”的火焰.但可悲的是,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 适用话题:挫折、理想与现实、苦闷5天灾人祸自悠然 接连不断的人祸还没结束,天灾又飞降陶渊明一家.这年夏天,在他笔下那么安宁静谧又洋溢着生活气息的“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住宅,被一场无情的大火烧光了。诗人全家只好寄居在船上。虽然他努力以君子固穷的气节来安慰、鼓励自己,可严酷的现实仍然让他心中难以平静。他多么希望自己是出生在衣食无忧的时代啊。在传说中那个远古社会里,道不拾遗精食多得吃不尽,余粮就放在地头。然而,衣食无忧作为他最简单的心
6、愿竟离他那么遥远。 分析:至痛无言,至忧不语,写诗作文往往在痛定忧平之后.诗人诗文中虽然很少展现过强烈的失落与忧愤,但我们不能只看到他诗文表面的平淡,还应看到他心中生而灭、灭而生的烈火。 适用话题:灾难、渴望、表面与实质、矛盾 6酒中隐士 无论是从酒文化史还是从诗歌史的角度来说,陶渊明都是一位有着特殊贡献的人物。从他开始,才把酒与诗二者连为一体。他以酒入诗,使诗中几乎篇篇有酒,陶渊明曾在五柳先生传中自谓:“性嗜酒,而家贫不能恒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招之.造饮必尽,期在必醉,即醉而退,曾不吝情。”他当上彭泽县令后,“公田之列,足以为酒”,上任后即下令把300亩公田全部种成酿酒的秫谷。以保证常有
7、酒喝.他曾私下对人说:“能让我常醉于酒,平生之愿足矣. 分析:“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就与酒相知,酒常常成为了他们寄寓情感的载体。从一些“饮酒诗中,可以体会他们当时或忧或怒或喜或悲的心情。 适用话题:文人与酒、寄托、爱好7陶渊明与菊花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也是菊花。相传有一年,他的亲友听说他无聊,就三三两两来看他。后来相因成习,每逢秋菊盛开,亲朋好友就到陶渊明家中作客赏菊,他就做点心、烧菊茶款待众人。等亲友要离去时,又采菊相送,忙得不亦乐乎,往往让他不能到田里耕作.因此他很希望菊花在某一天全开,客
8、人在同一天全来;于是便对着菊园祝祷说:“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日来。说也神奇,那年的九月九日,各色的菊花果真一同盛开,客人们也都在那天一起来了。众人赏花饮酒、尝饼作诗,都夸菊花有真情,不负陶公心,相约年年重阳都来赏菊,就形成了后来国人重阳赏菊的习俗。这一天,人们喜开菊花宴,醉饮菊花酒,既与陶渊明神交,又可祛病延年;从此重阳节又多了一个“菊花节的别称. 分析:菊花是中国传统名花。菊花的品格高洁、质朴而又从容,具有心底无私的坦荡和不畏艰苦的韧性。以菊花喻人,既有入仕的超然,又有出世的积极。陶渊明如此爱菊,想必是以菊自比,欣赏菊花的品格。 适用话题:菊、格调、情操8易代悲歌 宋武
9、帝永初元年(年),陶渊明五十六岁。六月,刘裕代晋称帝,改元永初。晋恭帝被废为零陵王,东晋灭亡。值此朝代更替之际,诗人心情是极为复杂的.作为曾经入仕东晋的旧吏,他有失君亡国的悲哀和屈辱,无论东晋王朝多么令他失望,他毕竟曾经是他的一员。而且,新朝还会给芸芸众生带来什么样的祸患,还会给他这么一个颇有名气的文人带来什么样的烦扰,也是难以预料的。再者,作为一个垂垂老矣的贫士,晚景凄凉,前途黯淡,行将就木,一切都成为云烟,改朝换代所触发的,更是自身一生失意、潦倒不堪的慨叹. 分析:处于前途和末路之间,陶渊明表现出对未来的茫然,加之岁月不饶人,年迈的他满眼尽是凄清之色。 适用话题:境遇、前途与末路、岁月9金
10、刚怒目 刘裕称帝后,由于按捺不住愤怒的心情,相继作了咏二疏咏三良咏荆轲诸诗,托古述怀。他还在述酒蜡日二诗中,用隐晦的词意,影射刘裕的暴政。而在这些诗作中,咏荆轲更是一改诗人平淡的风格,完全变成了一篇金刚怒目式的作品。 分析:在世人的眼中,陶渊明一贯给人隐逸、平淡自然、自得其乐的形象。但我们只能说这是陶渊明最突出的个性,而在面对暴政和强权时,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适用话题:典型、全面、环境 10死如之何 诗人最后的岁月,是在贫病交加中度过的.仍然好酒,但有时到了断炊挨饿的地步,酒更是喝不上了。他的朋友有时送钱周济他,当地长官慕其名而怜其处境,偶尔也接济一下他。在饥饿贫困中,诗人的身体愈来愈差了
11、。元嘉四年(年)十一月,六十三岁的陶渊明黯然暝目,亲友们依照他的遗愿,以“省讣却赠,轻哀薄敛”的俭朴仪式安葬了他,并遍询他的生前好友,给他谥号为“靖节徵士. 分析:“人生实难,死如之何。诗人把这样深切的悲哀化为艺术献给了后人.诗人吟诗如杜鹃泣血,当后人的心灵感受到了诗人恬然表面下的大悲大喜、大惊大忧以及深深的遗的嗟叹时,诗人的精神生命才得以通过诗的意境在后世延伸。 适用话题:生与死、传递、俭朴【材料加工】“陶渊明”在写作中的“百变”运用 话题1、心灵的选择【运用示例】我以为,所有的选择必然有其客观的背景,有其现实的因素.没有一种选择,会完全单凭主观意愿,而不顾客观条件地做出。如果确实有仅凭内心
12、意愿的选择,那也只能是不明智的选择。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他坐看行云轻起,眼逐桃花流水;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可这“隐”的背后便隐伏着一份巨大的酸涩?无奈。他的“隐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可是,它真的是一种心灵的选择吗?“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穷与“达的境遇,才是左右陶渊明选择的真正因素。 官场上既然难展飞鸿之志,那么就选择远离尘世喧嚣,专心种几枝菊花,随意赏一片山月吧!陶渊明隐士风范是在失败的土壤中植种,在无奈的荆棘中开辟。其实陶渊明静坐草庐,手挥无弦,这一切建立的基础是一条为官之路的断绝。假若这条路微光时显,前途隐约光明,那么蒲团上构筑桃源盛景的陶先生是否还会安然静坐呢
13、?话题2、位置和价值 【运用示例】价值并不取决于地位的高低.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也能创造出永恒的价值。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在长满菊花的篱笆下饮酒,悠然远眺云雾之间的南山,感受时间清泉的汩汩流淌,开启了中国古典田园诗的先河。若是身在官场,又怎能有如此纤尘不染的高洁?那些沉湎于声色犬马的贪官,在酒足饭饱之后,也许会讥笑陶渊明的傻与不识时务,但是今天,我们谁能一口说出那个时代宰相的名字?而“陶渊明”三个字,已伴随他留下的文字瑰宝深深地植根于后人心中,成为永恒的价值。位卑的陶渊明,沿着清贫乐道、恬淡清高的人生取向,抵达了?生价值的峰顶。 话题3、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 【运用示例】读书入仕历来为古之文
14、人一生的追求,陶渊明也不例外。他也曾十年寒窗,进德修业,入乎官场之中。正基于他的“入”,让他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于是他又选择了“出”.“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边云卷云舒,这也正是开一代诗风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的真实写照。若无“入”,陶渊明又何来恬淡的心境;若无“出”,又怎会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潇洒?细细回味,陶渊明恰似一条虹,该入则入,该出则出,他摒弃了外在的浮华,坚守了自身的高洁。 话题4、平淡和快乐【运用示例】喜欢陶渊明笔下的那种生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份与世无争,那份从容淡定,可现实总是和理想有距离,在生活中想要保持一种淡
15、然,总是不易. 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不愉快不如意的事。但只要拥有一份平淡的心情,知足常乐,其实快乐无处不在.平淡的生活和工作,自有一份恬适的快乐. 记得有人说过,一个人的脑子如果让世俗的东西占据太多的空间,那么诗意、浪漫便荡然无存.我不想做那样世俗的人,我对名利从来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快乐就好.我梦想在陶渊明的田园里漫步,和陶渊明一起,在黄昏时分,去看桃花源的落日. 话题5、情怀 【运用示例】 世人记住了陶渊明,记住了陶渊明的菊花.纵然他的生活清贫,但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曾是多少人毕生的追求?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背影在千百年士人的心目中凝成永恒的风景。 历史是不会遗忘的,可
16、人们已渐渐淡忘了悠然恬适的幸福究竟来自哪里。人们像沙滩上的孩子在灰色的云朵下,建造没有灵魂的城市,将自?对幸福的憧憬放在这沙的城市里,拒绝看到时光的潮水,正慢慢漫过这无垠的黄沙。 没有精神的物质是冰冷的无机质,没有灵魂,没有生命。它带不来幸福,带不来高质量的生活。 话题6、平淡 【运用示例】平淡不是陶渊明式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平淡不是人生兴味的淡漠,不是生命之火的熄灭,不是超然事外的冷淡。平淡是一场惊险搏击之后的小憩,是一次辉煌追求之后的回味;平淡是种子萌芽前的孕育,是山花盛开前的含蓄;平淡是告别无知的炫耀之后的成熟,是终止了浅薄的轻狂之后的沉思。 平淡就是生活。 话题7、孤独 【运
17、用示例】只有与世浮沉的人总在享受热闹;一切远离世俗的人,必然都有某种程度的孤独。然而,孤独的人并不总是悲伤的.孤独有时是无法比拟的诗意,是难以超越的高洁。当陶渊明经历了官场的黑暗辞去彭泽令归隐田园时,当他一个人在南山种豆在清冷的月色下荷锄而归时,当他一边赏玩自己采来的菊花一边饮酒赋诗时,他是孤独的,却也是美丽的,那是一种独特的风景! 话题8、铭记和忘记 那阵风吹过:是那个“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士?是那个“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的雅人?是那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对!是他,是这享誉文坛千百年的陶渊明。他不愿“为五斗米折腰”挂印归田园。他忘却了官场的失意,忘却了仕途的不达,却记住了世人的愿
18、望,写出了心中的圣地桃花源。 素材分析:以一组反问句对陶渊明进行赞颂,正因他忘记和官司场的失意和仕途的不达,铭记了世人的愿望,才有了桃花源记的诞生! 话题9、行走在消逝中 消逝的美好-清晨的薄雾,黄错的暮霭,云岫里的丛树,月光下的田园,南山下的采菊人,他是一个不愿为五斗米折腰的小县令,不满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归隐田园.小小的山村并不能阻碍他的思维,反而助长了他的雅兴,虽然官位、金钱、名声皆离他远去,但一份旷达的心态让他在文坛游刃有余。 行走在消逝中,就该像陶潜一样采菊东篱下,幽然见南山,以旷达心态面对人生百态。 素材分析:以陶渊明不五五斗米折腰的事例为蓝本,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悠 然的画面,提示了话题
19、的深刻含义。 话题10、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清晨起来,品一杯清茗,手捧一本归去来兮辞,让千百年前的悠悠山风,伴随着自己的精神,放飞到自己静谥,温馨的心灵田园,让自己的心沉淀、沉淀,在现代都市的躁动之中收获一份世外的宁静。这难道不是在诗意地生活吗? 素材分析:紧扣话题“诗意地生活,作者引用陶渊明表现悠闲生活的诗句与自己所理解的“品茗“手捧归去来兮辞“聆听山风”的休闲生活相结合,最后以一个反问句渲染情感,强化主旨。【经典名言】 1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2好读书,不求甚解。 3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5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6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7猛志固常在,刑天舞干戚。 8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9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阅读收获】 结合以上素材,请以“我眼中的陶渊明”、“我读陶渊明”、“陶渊明,我想对你说”为题目,写一篇随笔。要求:书写工整,主题明确,字数不少于500字。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