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2019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二(二模)文综历史试题含解析.pdf(1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19 年高考考前适应性训练二文科综合历史1.史记周本纪 记载,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史称“国人诽谤”;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这些做法A.有利于加强西周中央集权B.体现了西周平民政治特点C.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D.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司马迁以儒家的思想观点来看待周朝的历史,如材料“周天子听政时,让贵族官员上书谏言”“派专人去街头听取平民的意见”“周王还通过巡狩、监国和诸侯述职了解各地情况,作出决策”可知,凸显出了儒家理想中圣主贤臣的典范,这为儒家政治理念提供借鉴,故D选项正
2、确;西周时期还没有建立中央集权的制度,故A选项错误;平民政治是指平民为主体的政治体制,西周时期不是平民政治,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西周时期周天子施政过程中积极听取规劝和建议及了解民意的特点,无法得出破坏了西周社会等级制度,故C选项错误。2.记述出处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注:抚慰)其民。史记吴王濞列传逮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汉书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资治通鉴汉纪根据上表的历史记述,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汉初A.诸侯国为经济恢复作出贡献B.各诸侯国为谋反而
3、积蓄实力C.全国各地人口可以自由流动D.煮盐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其民是指汉初王国、侯国的诸侯、列侯都对本国的老百姓采取优抚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招致天下亡命,安置流亡人户,使人民积极从事生产,以发展王国经济。文、景五世间,流民既归,户口亦息,列侯大者至三四万户指文景期间安抚流民,经济发展,人口增加。小国自倍,富厚如之指的是汉朝地方王侯经济发展;吴王濞有豫章铜山,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是指吴王刘濞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吴王濞就这样通过种种优待国民的办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因
4、而促进了吴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因此可得出诸侯国为经济恢复作出贡献,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强调了汉朝时期地方王侯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的措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无法得出各诸侯国为谋反而积蓄实力,故B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王侯经济发展富足的状态,没有涉及全国人口自由流动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招致天下亡命者以铸钱,东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而国用饶足”指的是吴王刘濞通过种种优待国民的办法,调动人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没有体现煮盐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问题,故D选项错误。3.宋初皇帝任命或责降官员不当,复制起早诰词的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皇帝动用内藏库等经费,外
5、延大府寺或户部也有权监督。这说明宋初A.官员的地位日渐提高B.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C.中枢机构形成了制衡D.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封还词头”、“加以拒绝”等关键词可以归纳出本题主旨是强调皇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故 D选项正确;材料说的是知制诰和中书舍人可以“封还词头”,加以拒绝,说明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无法得出官员的地位日渐提高,故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问题,无法得出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故B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知制诰和中书舍人,不是中枢机构,故C选项错误。4.1755 年,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1757 年,清政府宣布撤销宁
6、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洋船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而东南亚商船则不受影响,中国的海船亦不受地点限制。这说明当时A.清政府重视国家安全B.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C.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D.中国加强与东南亚联系【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康熙年间鉴于主张开海贸易的人越来越多,康熙帝顺乎时势,于二十三年(1684 年)正式废止海禁。乾隆二十年(1755 年)发生了英国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天津事件,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该做法的目的是清政府为了维护国家安全,故A选项正确;“西方殖民者驾船闯入宁波、定海和
7、天津”只凭这一句无法得出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且 B 选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B 选项错误;清政府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年)宣布撤销宁波、泉州、松江之海关贸易,只允许广州一口对外开放,这就是人们所认为的“标志着全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代的开始”,故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联系是否加强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5.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人于1847 年和 1849 年两次要求依约进入通商口岸,遭到当地绅民和官员的反对。道光帝谕示,“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一时羁縻”,(准他们进城)“亦不过权宜之计”。这反映出时中国A.外交已走向近代化B.夷夏观念根深蒂固C.不承认不平等条约D.反帝
8、爱国热情高涨【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签订之初,道光皇帝打的算盘便是“暂事羁縻,徐图控驭”,他说,之所以对洋人做此退让,是为了以后尺蠖之伸,以后时势如果变化,可以随时不作数。不光是皇帝这样想,大臣们也大多是这样计划,认为这些都是权宜之计,在被挟迫下签订的条约是无效的,所以和鬼子们签约,只是退兵之法而已,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夷夏观念根深蒂固,还没有形成近代外交观念,故B选项正确;材料内容“前暂准入城一游,亦不过权宜之计”之后找各种借口,不让英国人入城,体现了夷夏观念根深蒂固,不能体现外交已走向近代化,故 A选项错误;“英夷进城之约,在当日本系一时羁縻”,“亦不过权宜之
9、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不承认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但这不是材料所体现的本质问题,故 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反帝爱国的运动和热情,故 D选项错误。6.孙中山倡导“均贫富”,其办法是“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还要物产归公、人民共享。这反映出孙中山A.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B.主张实行自由平等C.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D.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均贫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把全国大矿业、大工业、大商业、大交通都由国家经营”“物产归公、人民共享”等信息可知孙中山的这些主张试图解决中国
10、农民的问题,说明具有浓厚的民本思想,故C选项正确;科学社会主义是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而言的,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由科学的哲学、经济学、社会管理学、行为科学等科学理论组成的完整严密的理论体系,材料没有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容,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等是侧重于经济领域的问题,没有体现自由平等的问题,故 B选项错误;孙中山通过上述材料内容“均贫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和“耕者有其田”等主张试图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没有具体提出否定生产资料私有制,故D选项错误。7.1938 年 10 月 29 日,蒋介石在长沙召开最高军事会议,阐述了实行“坚壁
11、清野”“焦土抗战”的意义。两天后国民政府发表了告全国国民书,要求全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这表明国民政府A.取得了抗日战争阶段性胜利B.接受了共产党持久抗战策略C.根据战争形势调整战略方针D.开始与共产党合作共同抗日【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坚壁清野”指的是跟日军打消耗战,“焦土抗战”即“我们自动对于我们将丢弃撤退的地方付之一炬”,主要目的在于防止物资为敌所用。而两天后要求“全国军民坚持持久抗战、全面战争、争取主动”说明根据战争的形势变化及时调整了战略方针,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8 年 10 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这时期
12、没有取得阶段性胜利,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这时期国民政府的抗战策略,没有涉及到接受了共产党持久抗战策略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中给出的时间是1938 年,这时期国共两党已经正式合作,故D选项错误。8.到 2013 年底,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62%,解决了 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这说明我国A.社会主义经济本质发生改变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C.市场经济发展推进国企改革D.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可知
13、,这时期中国公有制为主体下,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的比重达到62%,解决了80%的城乡就业人口和90%的新增就业人口”说明民营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乡就业的解决,可得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迅速,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时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此这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故A 选项错误;材料“我国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例已经超过60%,税收超过50%”体现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没有体现推进国营企业的发展,故C选项错误;材料中数据体现了民营经济的发展,不能得出民间资本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故D选项错误。9.古罗马历代皇帝的谕令
14、一经颁布即成为法律,成为后世历代遵循的规则,且对这些谕令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学家的著作,也一样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A.罗马法学家缺乏独立的思想B.罗马法由皇帝谕令汇总而成C.罗马法具有较强的人治色彩D.罗马法被近代欧洲各国沿用【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皇帝的谕令一经颁布即成为法律”“对这些谕令进行解释和说明的法学家的著作,也一样具有法律效力”可知,这时期皇帝发布的谕令不需要经过元老院的议决即取得直接的法律效力,且法学家的解答和著作,尤其是那些经君主批准有权利发表权威公告的法学家也具有法律效力,这说明这时期皇帝权力上升,君主的敕令逐渐取得法律效力,体现出了较强的人治色彩,故C选项正确
15、;材料内容说明了这时期皇帝权力上升,无法得出罗马法学家缺乏独立的思想,故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了皇帝的谕令颁布后即可成为法律,没有体现罗马法由皇帝谕令汇总成的,故B选项解读材料有误;罗马法为近代西方国家法律的产生起了重要的影响,但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影响问题,故D选项与材料无关。10.卢梭说:“英国议会无非是公共意志的篡夺者,而且在英国式的代议制度下,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他A.认为英国制度极为黑暗B.主张实行直接民主C.抨击议会选举的虚假性D.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卢梭反对代议制度,主张建立实
16、行直接民主的小型资产阶级民主国家。他的理想中的国家是一个小型的民主共和国,他要求在这个共和国里实行直接民主,在立法工作中,每个公民都直接参加法律的制定,参加法律的讨论和表决。他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因此出现了材料当中出现的言论,故B选项正确;材料“人民只有在选举议员时才是自由的,而议员一旦选出,人民又成为奴隶”等信息主要体现了卢梭反对代议制,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认为人民的意志是不能被代表的,材料没有体现英国制度极为黑暗,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卢梭主要反对由人民选出的代表来制定法律,他认为在制定法律的工作中,人民的意志是不能
17、被代表,因此卢梭主张实行直接民主,无法得出抨击议会选举的虚假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提出三权分立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11.1939 年,国会通过了新政机构改组法,规定许多小机构合并为大机构,建立包括白宫办公厅、预算局、国家资源计划处、人事管理联络处和政府报告署等办事机构。这些措施反映了美国A.政府机构改革适应经济发展需求B.国会加强了对政府工作的监督C.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紧缩政府开支D.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上述美国措施是在经济危机时期的采取的,为了使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除了上述措施以外还有其他措施,这些措施的直接
18、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可得出这些措施是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故A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没有涉及到国会加强对政府工作的监督问题,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涉及的改革是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上述的改革是为了走出经济危机,但材料没有涉及到紧缩政府开支的内容,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体现了政府机构改革的措施,没有涉及到立法权与行政权相互制约平衡,故D选项错误。12.下面漫画中的人物是杜鲁门和斯大林。该漫画反映出当时A.美苏两国实力势均力敌B.美苏对峙局面日益加剧C.两大阵营开始军备竞赛D.美苏间核战争一触即发【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漫画中的两人物是杜鲁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西省 2019 届高三 考前 适应性 训练 历史试题 解析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