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精选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docx
《2022精选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精选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2精选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精选数学教学计划锦集6篇时间的脚步是无声的,它在不经意间流逝,我们又将续写新的诗篇,展开新的旅程,来为今后的学习制定一份计划。计划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计划7篇,欢迎大家分享。数学教学计划 篇1教材分析位似图形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沪科版)九年级上册。本章节立足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的数学活动经历以及掌握的有关几何内容,从相似多边形入手,通过将一个图形放大与缩小,引出位似图形及其简单特性,将图形的相似、位似与已经学习的图形变换和坐标、简单作图等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相似、位似的应用价值和丰富的内涵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促进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审美意识的发展教学重点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位似图形的画法。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对观察、猜想、探索性的问题充满好奇,因而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与呈现方式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要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实际,无形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设计理念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师生交流的互动、互学的学习氛围。利用“自主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学生的学习进程,关注个体差异,让不同
3、的人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挥。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数学。通过观察、分析、动手、动脑等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进而达到“我要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能够利用作位似图形等方法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2、过程与方法:学生经历将一个图形放大或缩小的方法,并且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发展数学应用意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良好习惯,以积极进取的思想探究数学学科知识,体会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美学价值。教学准备:前一天发放“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完成课前自学,按学生的学习和性格等特征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课堂合作学习做准备
4、。信息技术课件等课程资源,直尺圆规等教学工具。数学教学计划 篇2指导思想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现状分析中等职业学校一部分学生由于初中数学基础不太好,或因家庭经济负担不起等原因转入中等职业学校就读。通过一年级学习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中有的胸怀大志,有的成绩优秀,但绝大部分却是基础太差,或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学生,他们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中宝,他们是祖国未来的接班人。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为他们的前途着想,尽可能多的传授给他们知识。这给我们教师提供了宽松的施展舞台,怎样教好这批学生,成为摆在我们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除了
5、兴趣还要有自信心。这部份学生大多数从小学就一直处在批评之中,学习成绩越来越差,自信心自然也逐步消失。自信心一旦丧失,学习成绩便一泻千里,视老师如仇敌。这是一批暂时不懂事的孩子,作为一名神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主动去亲近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帮他们找回信心。怎样找回信心呢?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突然发现他们还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让他们在无意识中对数学产生兴趣、产生情感、激发智慧,为之而付出努力。措施从以上的分析可看出,学习兴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怎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开始与学生接触,尽量避开繁琐的推理计算,而以全新的面貌展示给学生,内容与情景相结合。如学习直线方程时,先
6、把初中学习的一次函数复习一遍先把数和形结合起来。然后才能把新的解析几何思想贯穿给同学们。从而建立直线与方程的具体关系。再如:可以举一些科学家的事迹,利用权威性、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尽管这些学生差得让你无法想象,但他们毕竟还是具备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对他们愿意思考的问题,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奇迹。因此,应打乱教材顺序,选取那些学生易接受的,感兴趣的内容。如线形规划的内容,尽量把数学成份少一点的内容先讲,待他们真正感觉到需要那部分知识时,再适当传授给他们相应的知识。如讲授“揭穿商人骗人的把戏”题时,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运用概率进行运算,在运算中发现知识的应用价值,教师趁机传授代数式运算的一些知识
7、,“偷偷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3、要遵循数学教学的规律,数学教学的目标不仅要传授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而且要让学生受到数学思维方式的熏陶。数学的思维方式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它让人们观察客观现象,从中抓住主要特征。抽象出现概念或者建立模型,运用直觉判断或归纳.类比.联想.推理等进行探索,猜测可能有的规律,然后进行深入的分析,逻辑推理和计算,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从而把纷繁复杂的客观现象整理得井然有序。通过趣味数学题渗透数学的思想。让学生逐步认识到数学的重要,形成学习数学的自觉性。教学时间安排第一周第一章第一节集合13节第二周集合46节第三周小结;第二节函数8节第四周函数9节(单调性,奇偶性)
8、第五周十一假期第六周函数小结第七周第三节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1112节第八周二次函数和一元二次不等式13节;小结第九周第二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12节第十周幂函数,指数函数第十一周对数,对数的性质和运算法则第十二周对数函数小结第十三周第三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节第十四周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第十五周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诱导公式第十六周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第十七周期末复习第十八周期末考试温馨提示:1、欲查找更多相关内容,请使用和本页面下边“上一篇”和“下一篇”按钮查2、声明:本篇为原创,不经允许,不得转载。数学教学计划 篇3教学目标;(1)了解频数、频率的概念,了解全距、组距的概
9、念;(2)能正确地编制频率分布表;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3)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探究,感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逻辑推理的数学方法、教学重点:正确地编制频率分布表、教学难点;会用样本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内容分析1、在统计中,用样本的有关情况估计总体的相应情况大体上有两类:一是用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分布;二是用样本的某种数字特征去估计总体相应数字特征。本节课解决前者的问题。2、讨论样本频率分布的内容在初中”统计初步”中进行了简要的介绍,由于很长时间没有接触这方面知识,因此有必要通过一例重温频率分布有关知识,突出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使学生了解处理数据的具
10、体方法。3、介绍历史上从事抛掷硬币的几个案例,学习科学家对真理执着追求的精神。4、频率分布的条形图与直方图是有区别。条形图是用高度来表示频率,直方图是用面积来表示频率。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介绍对“抛掷硬币”试验进行研究的科学家。(2)本次试验结果。(3)画出频率分布的条形图。(4)注意点:各直方长条的宽度要相同;相邻长条之间的间隔要适当。(5)结论:当试验次数无限增大时,两种试验结果的频率大致相同。2、总体分布精确地反映了总体取值的概率分布规律。研究概率分布往往可以研究其频数分布、频率分布,及累积频数分布和累积频率分布。后者作为阅读教科书内容。3、复习频率分布(演示)问题:有一个容量为2
11、0的样本,数据的分组及各组的频数如下:12、5,15、5) 2 15、5,18、5) 3 18、5,21、5) 521、5,24、5) 4 24、5,27、5) 1 27、5,30、5 5(1)列出样本的频率分布表和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2)频率直方图的横轴表示_;纵轴表示_。频率分布直方图中,各小矩形的面积等于_,各小矩形面积之和等于_。频率直方图的主要作用是_。讲解例题为了了解学生身体的发育情况,对某重点中学年满17岁的60名男同学的身高进行了测量,结果如下:身高 1、57 1、59 1、60 1、62 1、64 1、65 1、66 1、68人数 2 1 4 2 4 2 7 6身高 1、6
12、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人数 8 7 4 3 2 1 2 1 1(1)根据上表,估计这所重点中学年满17岁的男学生中,身高下低于1、65m且不高于1、71m的约占多少?不低于1、63m的约占多少?(2)画出频率分布直方图,说出该校年满17岁的男同学中身高在哪个范围内的人数所占比例最大?如果该校年满17岁的男同学恰好是300人,那么在这个范围内的人数估计约有多少人?(过程略)注意点:主要包括两部分:前面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数据画出频率分布的直方图,后面重点讲解如何根据样本的频率分布去估计总体的相关情况。(a)计算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b)确定组距
13、与组数。组距的确定应根据数据总体情况,自主选择。本题将组距定为2较为合适,因而组数为11。(c)决定分点。分点要比数据多一位小数,便于分组。分组区间采用左闭右开。(d)列出频率分布表(见教科书)。(e)画出频率分布图(见教科书)。4、得到样本频率后,应对总体的相应情况进行估计5、课堂练习教科书习题 1、2第2题。板书设计一、概念理解 二、应用1、频数、频率的容量的关系 例2、频率的取值范围 三、小结3、分布频率分布表四、作业数学教学计划 篇4教学目的:(1)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2)使学生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3)使学生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教学
14、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内容分析: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 在小学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初中,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 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 至于逻辑,可以说,从开始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逻辑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基本的逻辑知识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认识问题、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 这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把集合的初步知识与简易逻辑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
15、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 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逻辑本节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 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 学习引言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认识学习本章的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 在开始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认识 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
16、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 ”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简介数集的发展,复习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5.教材中例子(P4)二、讲解新课: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一)集合的有关概念: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
17、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1、集合的概念(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2、常用数集及记法(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 记作N,(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 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 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 记作R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 记作N*或N+ Q、Z、R等其它数集内排除0的集,也是这样
18、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1)确定性:按照明确的判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 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一定的顺序(通常用正常的顺序写出)5、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三、练习题:1、教材P5练习1、2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9、1)所有很大的实数 (不确定)(2)好心的人 (不确定)(3)1,2,2,3,4,5.(有重复)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 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4、由实数x,-x,|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 A )(A)2个元素 (B)3个元素 (C)4个元素 (D)5个元素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所有形如a+b (aZ, bZ)的数,求证:(1) 当xN时, xG;(2) 若xG,yG,则x+yG,而 不一定属于集合G证明(1):在a+b (aZ, bZ)中,令a=xN,b=0,则x= x+0* = a+b G,即xG证明(2):xG,yG,x= a+b (aZ, bZ),y=
20、c+d (cZ, dZ)x+y=( a+b )+( c+d )=(a+c)+(b+d)aZ, bZ,cZ, dZ(a+c) Z, (b+d) Zx+y =(a+c)+(b+d) G,又 =且 不一定都是整数, = 不一定属于集合G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五、课后作业:六、板书设计(略)七、课后记:八、附录:康托尔简介发疯了的数学家康托尔(Georg Cantor,1845-1918)是德国数学家,集合论的创始者 1845年3月3日生于圣彼得堡,1918年1月6日病逝于哈雷
21、康托尔11岁时移居德国,在德国读中学.1862年17岁时入瑞士苏黎世大学,翌年入柏林大学,主修数学,1866年曾去格丁根学习一学期.1867年以数论方面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869年在哈雷大学通过讲师资格考试,后在该大学任讲师,1872年任副教授,1879年任教授.由于研究无穷时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逻辑的但又荒谬的结果(称为“悖论”),许多大数学家唯恐陷进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态度.在18741876年期间,不到30岁的年轻德国数学家康托尔向神秘的无穷宣战.他靠着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证明了一条直线上的点能够和一个平面上的点一一对应,也能和空间中的点一一对应.这样看起来,1厘米长的线段内的点与太平洋面上的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2 精选 数学 教学计划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