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行书的风格特点.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行书的风格特点.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仁宇书法,21 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国内第一家采用“立体练字”技术领先品牌。-仁宇书法苏轼行书的风格特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今属四川)人。是一位中国文艺史上的“全才”书、画、诗、词俱绝,又是一位“奇人”。他生于忧患,命运多舛,但为人豁达、豪逸。苏轼在宋代书坛是“宋四家”之首。“本朝善书自当推为第一”(黄庭坚语)。作为书法家的苏轼,以自身的禀赋和历练创造了伟大的成就,为中国书法史树起了一座划时代的丰碑。作为政治家的苏轼,他是一位失意者。他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付出了一连串的痛苦代价。然而也许正是由于政治上的失意,给这位本来就富于才华的文人所创造的
2、艺术又赋予了一种凝重而深刻的思想。苏轼的书法风格,也随着他人生经历的变动而转化。从凤翔到京师汴梁,从汴梁到杭州。从杭州到密州、徐州、湖州,转而到黄州。又从黄州到汝州再到京师,最后到定州、惠州、儋州。苏轼随着自己的贬迁把人生带到了痛苦和凄哀的边缘。在这个过程中,苏轼也依靠于痛苦、凄哀之中养成的达观态度,不断培养着自己的艺术,使它们不断丰富,与人生的体验靠近、相融。今天看来,苏轼的书法既是他的艺术,也是他用生命凝结成的人生理念和思想,是他用一生的坎坷经历收获的生命至情和至理。正是这样,苏轼的书法演变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明显的一致性。因此,本人依照他的人生历程的变迁,将他的书法发展大体划分为这样几个阶
3、段:黄州以前、黄州时期、黄州以后至惠州时期、儋州以后。在这几个阶段,苏轼的书法体现着在同一学脉下逐步上升的不同特征,笔者试就其书法在不同阶段不同特征,逐一进行分析。一黄州以前晋风唐法的继承黄州以前,是指苏轼在经历一生头一次政治上巨大的挫折“乌台诗案”而被贬谪黄州之前的时期。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苏轼书法的积累期。在这个积累期,苏轼书法体现的主要特征,是“晋风唐法”。在其自家面目还不成熟的时候,他的字虽不是完全的兰亭序面目,但确实也有着很深的魏晋人风貌,如其西楼苏帖中有一篇东坡临王右军讲堂帖,是其临习的王羲之十七帖之一,是在治平二年(1065)所临,字形略大于原帖,笔画略肥,形貌虽有差异,但神韵十分
4、逼真。如果将早年的苏字混入 淳化阁帖,一般人是很难分辩的,而对苏轼书风影响最大的是可能要数颜鲁公、徐浩、李邕及杨凝式了。黄庭坚说:“东坡先生常自比于颜鲁公,以余考之,取长补短,两公皆一代伟人也”。在苏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钟繇、王献之等人的影响,但其一生一直都是坚定地走着自己的道路,这是他与大部分书家不同的地方。他的创作道路始终如一,他学习古人的目的,不是放弃自我去依附名家,而是从古人书法中吸取滋养、丰富自我,所以他在临摹时就始终抓住自我的意态与意识,从他留下的临习作品讲堂帖中,我们就能看出,他虽然临习王羲之的十七帖,在风神上比较接近王书,但从结体上、运笔上都能看出苏轼的自我意识与性情特点,与其
5、风格成熟后的作品放在一起,审美基本上是一致的。可以说苏轼书法的发展,是在承继晋唐书法所创造的完备体式和法度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对于晋唐两代书风,苏轼很早就表现出自己不同的性情趋向和独立见解。苏轼(题逸少(王羲之)书一则,充分表明了这一点: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妙绝。虽摹写屡传,犹有昔人用笔意思,比之遗教经,则有间矣。(题逸少书)兰亭、乐毅、东方先生三帖,皆堪称晋人书法的典范。苏轼推崇逸少书,早年习书也力追晋书神韵。而对于盛唐及以前书法,苏轼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的一些书跋、画跋,对此也有所论及:永禅师(释智永)欲存王氏典型,以为百家法祖,故举用旧法,非不能出新意求变态也。然其意已逸于绳墨之外颖
6、。(跋叶致远所藏永禅师千文)颜鲁公(颜真卿)平生写碑,惟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其后见逸少本,乃知鲁公字字临此书,虽大小相悬,而气韵良是,非自得仁宇书法,21 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国内第一家采用“立体练字”技术领先品牌。-仁宇书法于书未易为言此也。(题颜鲁公画赞)隋释智永千字文著名的后世习书典范,虽举用旧法,以为百家法祖,但在苏轼看来,却存王氏典型而意亦溢于绳墨之外,不是没有新意,也不是仅存法度。苏轼甚至认为颜真卿书虽清雄亦不失清远,变字字出自逸少。于是,黄庭坚便这样评价苏轼书法:东坡道人,少日学兰亭,故其书姿态媚似徐季海(徐浩)。至酒酣放浪,意忘工拙,字特瘦劲乃似柳诚悬(
7、柳公权)。中岁喜学颜鲁公、杨风子(杨凝式),书其合处不减李北海(李邕)。(黄庭坚跋东坡墨迹)当然,黄庭坚对苏轼书法的评价未必完全精当,但苏轼书法先后学习王羲之和颜真卿,并广泛吸收晋书萧散的神韵和唐书严谨的法度,成就了他在黄州以前这个时期书法的基本面貌,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的许多作品加以验证。奉喧帖和眉阳奉候帖是今存苏书最早的两件作品,均书于嘉右四年(1059年)苏轼居母丧期满的那一年。是年苏轼22岁。这两件作品,尤其是眉阳奉候帖,字体清秀,笔法劲爽,若与王羲之兰亭序比较,显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而今存苏轼最早的墨迹宝月帖,书于治平二年(1065年),为行草书体,笔法圆转流动。若对照王羲之草书寒切
8、帖和行草书初月帖 也可见一定的神似之妙。这些都是苏轼书法创作成功的开始。而从这时到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贬谪黄州期间的书法作品,各种书体之间都透射着他所追求的“东晋风味”。当然,在这一时期当中,苏轼的大多作品是更能体现他书法成就的行书及行草书,但他并不推崇狂草书体。在苏轼看来,狂草书体只是人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一种险怪之态,不合书法规范和人格建设的标准。这可以从他对怀素等人书法的评价中看出。他的行书及行草书迹,除以上提到的现存苏轼最早的行书碑本奉喧帖、眉阳奉候帖及最早的行草书墨迹宝月帖之外。严寒帖(熙宁二年,1069年)、治平帖、临政精敏帖(以上熙宁三年,1070年)、致
9、运句太博帖、廷平郭君帖(以上熙宁四年,1071年)、凶岁之余帖(熙宁八年,1075年)、天际乌云帖、洋州令子帖(以上熙宁十年,1077年)、黄楼帖(元丰元年,1078年)、昆阳城赋卷(元丰二年,1079年)等等,都不失为这一时期的佳作。这一时期,正值苏轼仕途的上升期。在京任职期间,他多次上书,力斥新法;在杭州、密州、徐州任职期间,他建功立业,为国为民。年富的苏轼将他的豪情壮志在事业上尽情加以发挥,同时,初次体验了政治生命上的冲突。可贵的是,他把这一切的感觉不仅在其诗、词、文中得以反映,而且通过笔墨在他的书法作品中也得到了渲泄。在这些行书及行草书作品中,书于熙宁三年的治平帖和临政精敏帖笔法精微,
10、字体萧散,字里行间透现着淡淡的超然意味,简直与兰亭序异曲同工。这一年,恰逢朝中党争激烈,苏轼与王安石的新法主张也发生冲突。也许,苏轼在卷入政治漩涡的开始,就已经用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来对待了。但事实上,要真正超脱人事之累,也并不那么容易。从治平帖和临政精敏帖到书于次年的致运句太博帖和廷平郭君帖,是这一时期苏轼书风的一个小小转变。后两帖尤其是廷平郭君帖虽与前两帖笔法、字体一致,但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恬淡情致似乎开始被一种压抑中的不平之气冲淡了。而在这一年,苏轼除通判杭州,朝中反对新法的重臣也多遭贬黜。尽管苏轼离京赴杭也使他感到一身轻松,但一年来在朝中的不平境遇毕竟在他的心中开始留下阴影。这种由散淡
11、而略带郁愤情绪的书法情调,在其后数年间得到进一步发挥。这几年苏轼辗转密州、徐州、湖州各地任职,灭蝗、捕盗、治水,亲身经历新法之弊,他不仅写出了富于豪情的诗词,而且不时讥讽时弊。那种深深相印于兰亭的书法格调,愈加显示出个性的张力和心性的郁勃之气。致运句太博帖、廷平郭君帖、天际乌云帖、墨竹草圣帖、北游帖、昆阳城赋卷等笔意更加纵肆,结体愈加随性。苏轼的个性也渐渐地在他的书法仁宇书法,21 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国内第一家采用“立体练字”技术领先品牌。-仁宇书法中彰显出来,并日复一日地酝酿着一次更大的变革。二黄州时期书法风格的突变苏轼书法的变革时期终于到来了。元丰三年(1080年)元月,苏轼在经历
12、了“乌台诗案”的巨大挫折之后,勉强保全性命,被流放黄州。而震惊朝野,对苏轼本人来说也惊魂摄魄的“乌台诗案”的发生,使苏轼人性中的激情得到爆发。这种激情在他这一时期的文学和书法中都体现了出来。黄州的五年,苏轼创作了一批代表着他一生极高成就的作品。这五年既是苏轼书法创作风格的突变,也成为他一生书法创作发展的分水岭。这些作品主要有:梅花诗帖、京酒帖、嗓茶帖(以上元 丰三年,1080年)、新岁展庆帖(元丰四年,1081年)、黄州寒食诗帖、获见帖(以上元丰五年,1082年)、一夜帖、覆盆子帖、人来得书帖(以上约元丰五年前后,1082年)、前赤壁赋卷、扫地帖、职事帖(以上元丰六年,1083年)等。其中黄州
13、寒食诗帖可以说是这个分水岭的峰巅。黄州寒食诗帖书于元丰五年苏轼居黄州的第三年。当时,身居东坡雪堂的苏轼,虽意欲通过师道参禅来解脱自己对人生的疑惑,可是他那桀骜不驯的天赋秉性和执着热烈的人间情怀,却难以使他真正成为超凡脱俗的仙君。当那年寒食节里的黄州烟火俱息之时,眼望凄冷的景象,苏轼终于吟咏并书写出了书法史上这篇伟大的杰作。诗中写道: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别春,春春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清真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菌起须已白。春江欲入户,雨热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潆潆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14、。也拟哭涂穷,死灰吹不起。诗中字字句句含血带泪,无奈与悲哀的情绪中暗含着被理智控制着的激愤。而这种心境与情绪又在这篇书法杰作中得到了尽情体现。黄州寒食诗帖通篇行草书,凡十七行。从笔画看就在于它既包容了苏轼稳定风格与技巧,又超出了这个范围。它把很多对立的书法艺术语言因素,如丰腴与瘦劲、横势与纵势、凝重与流动、萧散与端庄、奔放与平和等,有机地融合于一体,尤其是在态势上波澜起伏,充满了感染力。除前此三四年(疑)所书天际乌云帖等笔画较粗外,黄州寒食诗帖的笔画不仅较粗,而且已经很少顾及字体、章法上的规矩、法度,而在性情控制之下,将笔法、情感完全融汇成一体,化做一种更具个性的激情饱满的笔意,它如同滔滔江水
15、一般,以悲苍的情调和勇猛之势,在尺纸之间奔泻。自此,苏轼书法中的那种晋人雅逸风韵被一种负荷着天地人生之间大起大落的精进沉实之气所取代,一个更加成熟的苏轼和他的书法风貌开始屹立、展现在我们面前。如果说 黄州寒食诗帖是苏轼书风突变的顶点,那么,此前两年的梅花诗帖就是 这种突变的前奏。梅花二首诗作于元丰三年初苏轼被发配去黄州的途中,梅花诗帖书于苏轼初到黄州不久。那时的苏轼刚刚从乌合诗案的噩梦中惊醒,心中被一种悲天悯人的激情所充满,于是纵情任意,创作了现在他一生惟一可信的狂草书作。而这件梅花诗帖也成为苏轼书法中的奇异篇章。前面提到,苏轼并不推崇狂草书体,因此他一生绝少作狂草书。但独此一件梅花诗帖却展现
16、了苏轼的狂草水平,此帖起手还是行草书体,但两行之后,笔端的激情愈加奔放,字形也愈来愈大,直至最后那“半随飞雪渡关山”句,激情达到顶点。飞动的笔画犹如雄健的野马,在纵情的狂奔中从容到达终点。因此可以说,苏轼书法中的这一篇章,是由对感情的控制逐渐转化为被激情操控,这一“失控”,却从此打开了苏轼书法中法度的障蔽,让他能够身心自由地进入到表达“意”的境界中去了。在经历了书写梅花诗帖和黄州寒食诗帖的激情之后,苏轼也逐渐把自己的感情修炼的愈加平实、旷达,在离开黄州的前一年,苏轼在此前不久把被董其昌称为离骚的文学名篇前赤壁赋书为手卷。在书法上,董其昌又将苏轼所书的前赤壁赋比做兰亭。实际上,到黄州以后,苏轼曾
17、仁宇书法,21 天一手漂亮好字,受益一生。国内第一家采用“立体练字”技术领先品牌。-仁宇书法经追慕的晋人那种清逸品格已不太适合自己的心性了。因此,尽管前赤壁赋的艺术价值几可比兰亭,但兰亭的那种清劲逸韵在前赤壁赋中已变化为一种庄重平实,笔画也由轻灵变得厚重,字形也由稍长渐变得稍扁了。尤其是苏轼书法常常被后人讥讽的“偃笔”,此时也正式登场,似乎一个经过脱胎换骨后的真正的苏轼已经来到了。此外,黄州期间,苏轼创作的一些尺牍等小品,如定惠院月夜偶出诗稿、京酒帖、啜茶帖、新岁展庆帖、获见帖、一夜帖、覆盆子帖、人来得书帖、满庭芳词、扫地帖、职事 帖、杜甫暮归诗帖等,则好像是围绕着梅花诗帖、黄州寒食诗帖、前赤壁赋卷的灿烂群星,皆不乏精致动人之处。其艺术风格也在黄州五年的突变时期扮演着不同角色。苏轼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一面旗帜。苏轼走完了他不算漫长但却坎坷的一生,他为后世留下了杰出的文学、绘画和书法作品,通过对其书法作品的分析并结合其人生经历的解读。可知其书法既汲取了前人丰富的素养又融入了自身的禀赋和凝重的思想情感。这种散谈而又略带郁愤情绪的书法情味,正是其丰富人生历练的真实写照。因此,本文如能对那些当代只注重形式构成而忽略对书法传统继承及不能自然融入自己情感的书家们有所启迪.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