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然游戏群体_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_苗雪红.pdf
《儿童自然游戏群体_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_苗雪红.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自然游戏群体_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_苗雪红.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摘要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中的游戏交往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而言,都具有生产性,它生成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以及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笔者通过人种志考察和控制比较后发现有二:一是造成儿童传统自然游戏群体失落的根本原因是基于人类生存实践的交往实践的变化;二是我们需从历史生态的视角审视传统自然游戏群体的时代局限性,教育中致力于培育丰富而和谐的交往生活,创设自然与人造环境相宜的儿童游戏场所,合理利用新旧游戏资源,给儿童适度的自主和支持,重建儿童的交往共同体。关键词儿童;游戏;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人种志研究;控制比较一、儿童、儿童游戏、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人类个体发育有着漫长的不成熟期,通常称之为儿童
2、期。在这一时期,游戏是最适合儿童的一种活动形式。在游戏活动中,基于活动需要儿童之间自主交往结成了游戏群体即自然游戏群体。作为儿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儿童游戏活动实现了对儿童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双向建构:既建构群体交往关系结构,整合多极主体的交往共同体,又建构参与游戏交往活动的各极主体。因此,在游戏交往活动这一动态生成机制中,这种群体关系对每个个体的发展至为重要,它是儿童“自由王国”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它对儿童发展的意义是其他社会关系(如亲子关系)所不能替代的(当然也不是惟一的)。它使儿童在平等真实的社会互动中形成自我概念,建构并内化交往规则,掌握交往技能,表达交往姿态。更为重要的是,在这种平
3、等关系的群体依赖中,在活生生的活动情景中,通过主体际交往、对话、互动、协调,在多极主体基础上萌生了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由此可见,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中的游戏交往实践无论是对于个体还是社会而言,都是极具生产性的:它生产出儿童的交往理性和主体意识,以及诸主体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却正是个体乃至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极为可贵的资本。对自然游戏群体存在的条件通常有以下的传统认识:特定的活动场所、群体成员稳定且数量有限、成员之间交往密切且有持续性、活动较为自由且无成人干预等。然而,儿童自然游戏群体所依附的历史生态的变迁必然影响到其存在的条件和活动方式。儿童传统的自然游戏群体缘何失落?呼唤回归传统的自然游戏群
4、体在当代具有怎样的局限性?如何在当代背景下重建儿童的交往共同体,是本文思考的问题所在。二、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缘何失落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在儿童教育领域关于同伴交往的相关研究中,多从儿童自然游戏群体赖以存在的时间、空间、人际间入手,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住房样式的改变;二是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少子化;三是家长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及成人功利心理驱使下对儿童的高控制;四是高科技导致的人物关系!包括人机关系对人人关系的替代。然而笔者通过人种志考察却发现,这些被视为导致儿童自然游戏群体失落之因的社会事实,其实只是一个多级因果链中最靠近结果且因具体社会条件而异的一个环节,它们对儿童自然游戏群体失落这一现象并不具
5、有决定性,或严格来讲只是一种共变关系,而真正的“因”则是隐藏在这些现象之后的更为宏观层次的社会事实。笔者采用控制比较的方法,进行了对同一群体的历时态和不同群体的共时态比较(基于实地研究的描述性资料和体验性资料):山村依旧,“人间”骤变北方某一自然村落#$年代农业合作社时期,村庄里十来户人家的孩子一年四季在一起玩,大人在哪儿劳动,家家的小孩子就跟在周围玩,上了学的孩子放学后或假期都要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其中最基本的一项就是每天傍晚负责到草场从放牧员那里赶回自家家畜。这是每天全村大规模儿童游戏的高潮。冬季农闲时,各家大人串门,孩子们又凑到了一起。%$年代初,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各家在自家的
6、承包地里劳动,来往越来越少了。大一些的孩子都成了家中的小劳力,辍学率很高,孩子基本上都从事放牧活动。起初几年,孩子们凑在一起合群放牧,后来畜群数量大,加上草场退化,大人叮嘱小孩认真放养好自家畜群,不能贪图一起玩而搞合群放牧。从%$年代中期开始,基于放牧活动的儿童自然游戏群体很快消失了。上学的孩子放学后都立即回家。学龄儿童在学校里的游戏交往也发生了变化:#$年代,孩子普遍懂事,自由活动和课间都玩得非常好,没有出现过安全方面的问题,孩子们在一起玩的游戏以传统游戏为主,常玩常新,玩具全是自制的,想跳绳自己拔草搓现在孩子不会玩,不懂道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一样,不时告状,不时闹出乱子,老师整天为安全操
7、心,传统的游戏现在基本都不玩了,玩不起来,他们好像对什么都没兴趣,就喜欢胡整瞎闹。虽然这里的人们世世代代居住的村落并没有改变,山野依旧,而且一般都是非独生子女,游戏场所、住房分布、伙伴数量基本没有改变,但基于生产劳动的交往实践发生了变化儿童自然游戏群体:传统的失落与当代的重建苗雪红理论建设!#$%(如对公共资源的占有也引发了成人交往的疏离),儿童的自然游戏群体消失了,儿童的传统游戏也随之消失了,儿童在群体中的交往生活不和谐了。“豪宅难比美邻”“长三角”某村规划小区过去孩子们有空时经常在一起玩,那时家家都穷,居住条件差,但左邻右舍就像一家人,都有来往。孩子们在一起捉鱼摸虾,小孩子游泳都是跟着大孩
8、子学会的,大人没时间管,孩子们在一起有玩不完的游戏。现在进行新村改造,家家的居住条件好了,但楼越来越高,门却越来越紧,有些人家还养条恶狗。家里装璜得那么好,也不高兴别人来。新建的小区一切都秩序井然,但孩子们失去了玩耍的场地。每家只有一个宝贝孩子,出门一般都是出去转转或到小店买东西,基本都有一个或两个大人陪着。孩子多在家里玩,有很多的玩具。上学的孩子学习负担很重,周末又要上各种学习班,很少有时间玩。即便玩也基本上都在家玩电玩(电脑游戏、智能化玩具)。以前的孩子整天野在外面,现在的孩子整天闷在家里。“真没劲”成了孩子的口头禅。孩子一般不到外面玩,不安全,也没什么好玩的。小河和水塘好多都被填了盖楼。
9、以前人们在门前的小河洗菜淘米,现在河水脏得人都不想多看一眼,杉树被砍掉了,没法再荡秋千了。树林不见了,更别说去捕什么蝉了居住条件改善了,充满感情交往的邻里关系消失了,人与自然“睦邻共存”的图景被涂改了。住房样式的改变、人际交往的变化、成人对儿童活动的限制、玩具种类的丰富和性能的变化、游戏场所的消失、自然环境的恶化等因素共同导致儿童自然游戏群体的消失。风景这边独有西北某回族聚居区在回族聚居区,社区是以清真寺为中心的族群社区坊,这种清真寺坊构成的立体网状的社区结构不仅是作为独特族群社区的地域标界,而且是回族人生活的真实场所,是人与人之间有着共同宗教信仰的精神共同体。在以&清真寺为中心的回族聚居区,
10、坊内成员围寺而居,加之以族内通婚为主,共同的宗教活动及地缘、亲缘因素使得社区内人们交往互动极为频繁,特别是在回族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宰牲节,儿童跟随成人参加宗教聚礼活动,家庭之间互相访问作客,互赠食品,幼儿频繁感受着成人的交往活动并参与其中,而节日气氛与宗教活动又聚结着强烈的民族情感和宗教情感,加剧了民族认同,拉近了族内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形成族内开放的交往模式。在教坊内有着儿童熟悉而又安全的居住网络,有各种年龄层次的游戏伙伴,有丰富的传统游戏资源。穆斯林儿童从开始学走路就被家里或邻居家的大孩子带着与巷道里的孩子一起玩,逐渐走向自己的交往世界。从过去到现在,孩子之间的游戏没有什么变化。虽然回民
11、世代以经商为生,族群内部存在着生存竞争,而现在这种生存竞争因社会条件的变化而更为激烈,但是,在回族社区,基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道德的交往互动起着整合族群作用,社区内个人之间、家庭之间交往互动频繁,这种交往模式及交往氛围为幼儿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参照和机会。建构了社区丰富的交往生活。同时,社区中安全方便的游戏场所、各种年龄层次的游戏伙伴、丰富的传统游戏资源也是儿童自然游戏群体存在的必要条件。通过以上的比较分析,笔者认为,造成儿童自然游戏群体渐趋失落的根本原因,乃是人们基于生存实践的交往实践活动。当代马克思交往实践观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人人”关系或“人物”关系,而是以生存实践为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儿童 自然 游戏 群体 传统 失落 当代 重建 苗雪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