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上课》PPT课件.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诲人不倦上课》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诲人不倦上课》PPT课件.ppt(5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大声朗读全篇大声朗读全篇一一遍,要求读准遍,要求读准字音字音;读清;读清句读:句读:字音提示:字音提示:知知(同同“智智”)”)zhzh 闵闵mnmn 骞骞qinqin 亢亢gnggng 悱悱fifi 隅隅yy 谄谄chnchn 切切qiqi 磋磋cucu 倩倩qin qin 乐乐yuyu正正读清句读:读清句读: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赐也闻一以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
2、”,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读清句读:读清句读: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女与回也孰愈女与回也孰愈 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知十,赐也闻一知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由也问由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子曰,子曰“有父兄在有父兄在”;求也问;求也问“闻斯行诸闻斯行诸”整合与建构整合与建构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
3、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的1515章中涉及到孔子的章中涉及到孔子的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者素养与方法、教者素养。再读全篇,填写下列表格。再读全篇,填写下列表格。章章 节节教育作用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内容教者素养教者素养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与方法整合与建构整合与建构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积累了丰富的教育
4、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思想。本课所选录的的1515章中涉及到孔子的章中涉及到孔子的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教育作用、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学原则与方法、教者素养与方法、教者素养。再读全篇,填写下列表格。再读全篇,填写下列表格。章章 节节教育作用教育作用17.2 17.3 17.2 17.3 11.3 9.1511.3 9.15教育对象教育对象15.3915.39教育内容教育内容7.25 16.13 7.25 16.13 11.311.3教者素养教者素养7.34 7.1 7.34 7.1 9.159.15教学原则与方法教学原则与方法7.8 5.9 1.15 3.8 11.22
5、17.197.8 5.9 1.15 3.8 11.22 17.19诲诲人人不不倦倦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1.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论语为政)为政)2.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有曰: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论语(论语子路)子路)173 173 子曰:子曰:“唯唯上上知知与下愚不
6、与下愚不移移。”孔子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人的性情大都是可以改变的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人才是不可改变的。后人把性情附会为等级、地位的世后人把性情附会为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以此证明孔子是封建甚至是俗的东西,以此证明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是很荒唐的。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是很荒唐的。第一种解释:人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何晏论语
7、集解)第二种解释:人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注中将“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注为注为“人性皆善,而其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学者对学者对“有教无类有教无类”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请谈谈理由。你赞同何种观点?请谈谈理由。其实,孔子对人性是有着很透彻的了其实,孔子对人性是有着很透彻
8、的了解的。他说:解的。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习惯不同而人的天性本来是相近的,因为习惯不同而逐渐使他们差距远了。所以他主张:逐渐使他们差距远了。所以他主张:“有有教无类教无类”,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对每一个人都可以加以教育,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实际上孔子的学生没有贫富贵贱等区别。实际上孔子的学生中几乎各类人等都有,他因人施教,弟子中几乎各类人等都有,他因人施教,弟子三千,贤人七十,平等对待。颜回可能是三千,贤人七十,平等对待。颜回可能是最穷的,却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其实,孔最穷的,却是他最欣赏的学生。其实,孔子看人是否卑贱,并不是注重于这
9、个人是子看人是否卑贱,并不是注重于这个人是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否有地位、生活是否富裕,而注重的是德注重的是德行行。宰予曾向孔子提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他假设这么一种情况:如果告诉一个仁者,另一个仁者掉进井里了,他应该跳下去救还是不应该跳下去救?因为如跳下去则也是死,如不跳下去就是见死不救。孔子认为宰予提的问题不好,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认为宰予这是在愚弄人。宰予昼寝。子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之墙不可圬也!于也!于 予与何诛?予与何诛?”子曰:子曰:“始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吾于
10、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圬(圬(ww):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指泥工抹墙的工具,也作动词用,指把墙面抹平。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又说: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
11、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734 734 子曰:子曰:“若若圣与仁,则吾圣与仁,则吾岂岂敢?敢?抑抑为为之之不厌,不厌,诲诲人不人不倦倦,则可,则可谓谓云尔云尔已矣已矣。”公公西华曰:西华曰:“正正唯唯弟子不能学也。弟子不能学也。”【评点】【评点】顾鸿安顾鸿安论语解读论语解读 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孔子认为自己不是超凡入圣的人,也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不是仁人君子,但只是学而不厌,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罢了。厌,诲人不倦罢了。学而不厌,为之不厌,学而不厌,为之不厌,是智者的表现是智者的表现,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诲人不倦是仁者的风范。公西华
12、说得好,公西华说得好,“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这正是我辈弟子无法达到的人生境界。到的人生境界。”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从公西华的赞叹来看,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他对老师是十分了解和敬服的。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评点,一般用来记录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读中对作品的感受、理解、评价和质疑。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心得,就随时记下来是在思考,思考有心得,就随时记下来 。颜渊、季路侍。子曰: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盍各言尔志。”子路曰: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愿车马衣轻裘与朋
13、友共,敝之而无憾。无憾。”颜渊曰: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子路曰:“愿闻子之志。愿闻子之志。”子曰: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5.265.26)在颜回、子路各自所谈的在颜回、子路各自所谈的“志志”中,我中,我们不难看出子路的无私,颜回的低调,同时们不难看出子路的无私,颜回的低调,同时更能看出孔子志向中所透露出的仁爱之心,更能看出孔子志向中所透露出的仁爱之心,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言体现了社会的良心和天地间的正气。他以言行向世人昭示:仁爱同情即为人之道。行向世人昭示:仁爱同情即为人之道。三个人的志向正反映
14、了各自不同的性格三个人的志向正反映了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及其类型。子路所代表的是豪爽之辈,特点及其类型。子路所代表的是豪爽之辈,是性情中人;颜回所代表的是饱学之士,是是性情中人;颜回所代表的是饱学之士,是有学问者;孔子所代表的是圣人,关爱天下有学问者;孔子所代表的是圣人,关爱天下苍生。这三种志向也是层层推进着写的,反苍生。这三种志向也是层层推进着写的,反映了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层次。映了思想境界上的不同层次。请从第请从第710710章节中任选章节中任选 两两则,各写则,各写100100左右的点评。左右的点评。16.1316.137.87.85.95.91.151.15诲诲人人不不倦倦16.1316.
15、13【读解】【读解】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在泰伯篇中,孔子就曾经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阳货在阳货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们说:篇中,孔子又要求学生们说:“小子何莫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群,可以怨?(?(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迩之事父,远。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所以,要所以,要求求 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学诗也好,学礼也好,都是对学生们的的普遍教育普遍
16、教育,而不是什么家传秘诀。这一点,而不是什么家传秘诀。这一点也再次证明了圣人也再次证明了圣人“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的教育方针。7.8评析评析孔子提出了孔子提出了“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教学的思想。的思想。他反对他反对“填鸭式填鸭式”、“满堂灌满堂灌”的作法,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要求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在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在这里,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在这里,关键在于把握住火候,
17、刺激刺激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此收到,由此收到事事半功倍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效果。5.9钱穆论语新解钱穆论语新解吾与女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此与字有两解。一谓我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汝均不如。一谓我赞许汝能自谓弗如。此当从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前解。孔子既深喜颜渊之贤,又喜子贡能自知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弗如,故曰:我与汝俱不如,盖亦以慰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贡。或曰:孔子无常师,好古敏求,集其大成,可谓艰矣。颜渊天姿高,得之于孔子,可谓艰矣。颜渊天姿高,得之于孔子,
18、不俟旁不俟旁求。孔子自言不如,弥见求。孔子自言不如,弥见圣人之谦意圣人之谦意。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此章不仅见孔门之多贤,亦见孔子之亦见孔子之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胸襟,与其当时心情之欢悦。两千五百年两千五百年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前一大教育家之气象,与夫其师弟子间一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眼前矣。片融和快乐之精神,尽在眼前矣。诲诲人人不不倦倦1.151.15【读解】【读解】“贫而无谄,富而无骄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却不谄媚;虽然富有却不骄横。能做到这穷困却不谄媚;虽然富有却不骄横。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
19、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孔子孔子“未若未若”一句一句上升到对礼乐之道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的追求。吕氏春秋说。吕氏春秋说“穷亦乐,达亦乐。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孔孔子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矣”,颜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都是这种境界的体,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现。富而无骄 富而好礼3.8评析评析子夏从孔子所讲的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
20、事后素绘事后素”中,中,领悟到领悟到仁先礼后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这里的礼可以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赞。这里的礼可以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后于仁的道德情操。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彩的图案。11.22【读解】对症下药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21、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这既是教育,这既是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也是对症下药。,也是对症下药。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在雍也篇里,孔子曾经批评冉求画地为牢,画地为牢,裹足不前裹足不前,对于道德学问抱退,对于道德学问抱退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缩的态度,所以在这里继续鼓励他前进。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公冶长篇曾经记载说,子路听到什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么还未能行动起来,就又唯恐听到什么。反映出子路反映出子路急躁冒进急躁冒进的性格,所以孔子要的性格,所以孔子要在这里压压他。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在这里压压他。
22、告诉他说,你的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长都还在世听到什么应该先问问他们的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意见,然后才行动,而不要听到什么就行动起来。动起来。论语讲要:论语讲要: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此章是孔子提示弟子,学道学道必须离言而求必须离言而求。言能诠道,。言能诠道,道在默而识之道在默而识之。何晏注:何晏注:“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言之为益少,故欲无言。”【论语论语禅解】“无言无言”岂是岂是“不言不言”;“何言何言”却是却是“有言有言”。【评点】顾鸿安顾鸿安 论语解读论语解读 孔子用含蓄的语言“天何言哉”启发子贡学习主要靠主观努力,靠主观努力,靠自己靠自己领悟,靠独立
23、观察思考领悟,靠独立观察思考。诲诲人人不不倦倦7.1【读解】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这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形象 。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之所以述而不作,是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文化。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或者反过来说。正因为笃信而喜爱古代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文化,所以就述而不作了。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从孔于的实际文化活动来看,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的确都是在编书,定礼乐,修春秋,的确都是在编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辑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可是,他的可是,他的“述述”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却是非常不简单,用朱熹的话来说,是熹的话来说,是 “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
24、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事虽述,其功则倍于作矣。”(论语(论语 集注)集注)9.15 9.15 皇侃疏:皇侃疏:“孔子去鲁后,而鲁礼孔子去鲁后,而鲁礼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乐崩坏。孔子以鲁哀公十一年从卫还鲁,而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删诗书,定礼乐,故乐音得正。顾鸿安论语解读:顾鸿安论语解读:孔子认为孔子认为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乐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雅是在宫廷典礼上奏唱的乐曲,颂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是祭祀时奏唱的乐曲。鉴于雅、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颂诸乐章杂乱无序,于是他潜心作了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
25、音律不致于错乱;整理工作。正其乐音,使音律不致于错乱;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正其乐章,使乐章各得所宜,合乎体制。本文中孔子教育思想概括本文中孔子教育思想概括 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三隅反、举一隅而三隅反、闻一知十、切磋琢磨、闻一知十、切磋琢磨、告诸往而知来、告诸往而知来、绘事后素、述而不作。绘事后素、述而不作。课后练习二课后练习二 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说说您对孔子因材施教的体会。“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指根据是指根据不同人不同人的的不同基不同基础础、不同个性不同个性采取采取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同的教学内容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诲人不倦上课 诲人不倦 上课 PPT 课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