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
《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8个高考文言虚词专项复习.ppt(4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考点引入一、考点引入“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虚词。现的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说明考试说明列出列出的的18个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个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词语的主要意义和用个词语的主要意义和用法。法。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所谓辨别用法,就是辨相同而用法不同,所谓辨别用法,就是辨识词性,分清楚究竟是什么词。识词性,分清楚究竟是什么词。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文言虚词的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与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与
2、实词一道组成某些结构(如结构助词“者者”“所所”“之之”等)等)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词)联系词、词组、句子乃至段落(如连词、介词、以及语气词中的发语词);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表示语气(如语气助词、词气副词);修饰限制(如副词);修饰限制(如副词);称代(代词);称代(代词);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调整语序乃至规定语序(如:“唯利是图唯利是图”中用虚词中用虚词“是是”将宾语将宾语“利利”提到动词提到动词“图图”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的前面,就是调整语序;疑问代词作宾语时一定位于动词之前,这便是规定语序);前,
3、这便是规定语序);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表示一定的声音或使音节匀称(前者如叹词,后者如音节助词)。常见的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为、焉、也、以、于、与、则、者、之复习重点:复习重点:1、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分清虚实。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和虚化而来的,许多词即可作为虚词用也可作为实词用。例如,也可作为实词用。例如,“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四年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中的中的“以以”字,如果按虚词字
4、,如果按虚词“把把”或或“用用”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来解释显然不合情理,只有依据语境讲成“率领率领”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才符合当时诸侯之间的实情。的实情。2.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辨明词义和用法。虚词大多是多义的,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例如,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后两个前后两个“乎乎”都相当于介词都相当于介词“于于”,但前一,但前一个应翻译为个应翻译为“在在”,后一个应翻译为,后一个应翻译为“比比”3.通晓古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通晓古
5、今。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所以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再如表示结果。再如“于是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以今释古”。重庆高考语文文言文近十年虚词考试汇总重庆高考语文文言文近十年虚词考试汇总时间时间所考虚词所考虚词2004且、所、乃、之且、所、乃、之2005以、其、与、而以、其、与、而2006其
6、、则、而、为其、则、而、为2007者、于、以、所者、于、以、所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分析:1、2008年后,没有再考虚词;2、且:1,所:2乃:1之:1以:2其:2而:2为:1则:1者:1于:1与:12014年全国高考文言虚词年全国高考文言虚词试卷试卷所考虚词所考虚词安徽卷安徽卷乃、以、者、而乃、以、者、而北京卷北京卷/福建卷福建卷/广东卷广东卷且、则、所、因、以、于且、则、所、因、以、于湖北卷湖北卷/湖南卷湖南卷而、因、之、则、所、以、为、且、于而、因、之、则、所、以、为、且、于江苏江苏其其辽宁辽宁/全国大纲全国大纲/四川四川为、乃、其、之为、
7、乃、其、之全国新课标全国新课标1/全国新课标全国新课标2/重庆重庆/天津天津以、于、而、其以、于、而、其分析:分析:1、一半以上试卷未考虚词;、一半以上试卷未考虚词;2、乃:、乃:2以以:4者者:1而:而:3且:且:2则则:2所:所:2因:因:2于:于:3所:所:2之:之:2为:为:2其:其:3(一)介词(一)介词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2.以勇气闻于诸侯。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3.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
8、传)4.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凭借。译为:凭,靠。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表示时间、处所。译表示时间、处所。译:于于,在在,从从表示原因表示原因.译为译为:因为因为,由于。由于。【12以以】6.余船以次俱进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表示依据表示依据,译译:按照按照,依照依照,根根据据.1.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2.樊哙侧其盾以撞。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鸿门宴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
9、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并列或递进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关系。可译为“而而”“又又”“而且而且”“并且并且”等,或者省等,或者省去。去。(二)连词(二)连词:表示承接关系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前一动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作行为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而”或省去。或省去。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或结果。可译“而而”“来来”“用来用来”“以致以致”等。等。4.不赂者以赂者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六国论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
10、归去来辞辞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因为”。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可译为“而而”,或省去。,或省去。(三)助词(三)助词:1.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2.逆以煎我怀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这里是表示时间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这里是表示时间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四)动词或名词(四)动词或名词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2.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忠不必用兮,贤
11、不必以涉江3.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动词动词:以为,认为。以为,认为。动词动词:用,任用。用,任用。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名词。译为:缘由,原因。(六)通假(六)通假1固以怪之矣。固以怪之矣。2日以尽矣。日以尽矣。通通“已已”,已经。,已经。复合复合虚词虚词【以为以为】l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l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l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l铸以为金人十二。铸以为金人十二。n认为认为,把把当作或看作。当作或看作。n把把作为或制成。作为或制成。【以
12、是以是】【】【是以是以】l余是以记之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石钟山记l公子往而臣不送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n”因此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有以有以】【】【无以无以】l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l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劝学l臣无祖母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陈情表n意思分别是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有什么
13、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蟹六跪而二螯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劝学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劝学死而有之,其几何离?死而有之,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劝学(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一)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又”。(二)递进关系。可译为(二)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并且”“而且而且”。(三)承接关系。可译为(三)承接关系。可译为“就就”“接着接着”,或不译。,或不译。(四)转折关系。可译为(四)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14、但是”“却却”。(五)假设关系。可译为(五)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果”“假如假如”。(六)修饰关系(六)修饰关系.可译为可译为“地地”,可不译。可不译。【1而而】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病梅馆记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鸿门宴(七)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七)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八)表示目的关系。(八)表示目的关系。2.用作代词用作代词,一般作定语一般作定语,某所某所,而母立于兹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15、项脊轩志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庄子庄子逍遥游逍遥游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3、通、通“耐耐”,“能能”,译为译为:能够能够/才能。才能。u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师说)u臣鞠躬尽瘁,死臣鞠躬尽瘁,死而后而后已。已。u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而况石乎!石乎!石钟山记石钟山记u技经肯綮之未尝,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而况大軱乎!大軱乎!u既而既
16、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五人墓碑记【而已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气助词,相当于“罢了罢了”。【而后而后】才,方才。才,方才。【而况而况】即即“何况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进一层的意思。【既而既而】不久,一会儿。不久,一会儿。复音虚词复音虚词(一)用作疑问代词。(一)用作疑问代词。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豫州今欲何至?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译为译为“为什么为什么”“什么原因什么原因”、“哪里哪里”“什么什么”。(二)用
17、作疑问副词。(二)用作疑问副词。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赤壁之战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伶官传序常表示反问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译为“为什么为什么”“怎么怎么”。”“多么多么”“怎么这样怎么这样”。本义阐析:本义阐析:“何何”在金文中的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荷”的本字。后来,的本字。后来,“何何”字成了字成了“曷曷”的假借字,便另造的假借字,便另造“荷荷”字来表字来表示原义。示原义。【2何何】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信臣精卒陈
18、利兵而谁何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过秦论(三)作语助词,相当于(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啊”。(四)何:通(四)何:通“呵呵”,喝问。,喝问。复音虚词复音虚词u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u沛公大惊,曰: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为之奈何?”鸿门宴鸿门宴u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阿房宫赋u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庄暴见孟子【何如何如】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怎么样样”【奈何奈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办怎么办”【若何若何】表示疑
19、问或反问,译为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为什么为什么”。【何以何以】即即“以何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根据“以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拿什么”“凭什么凭什么”等。等。u抚军不忘所自抚军不忘所自,无何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役促织促织u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u孟子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义而已矣。”u欧阳修欧阳修伶官传序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其衰也!【无何无何】译为译
20、为“不久不久”“没多久没多久”。【何乃何乃】译为译为“怎能怎能”。【何必何必】译为译为“不必不必”,表示反问语气。,表示反问语气。【何其何其】译为译为“多么多么,怎么这样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译为“他的他的”,“它的(包括复数)它的(包括复数)”。【5其其】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21、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他”“它(包括复数)它(包括复数)”。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的”“我(自己)我(自己)”或者或者“你的你的”“你你”。指示代词可译为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那个那个”“那些那些”“那里那里”,“这这”“这个这个”“这些这些”。(二)用作副词。(二)用作副词。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伶官传序)表商量、祈使语气表商量、祈使语气,相当于相当于“可可
22、”、“还是还是”。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其皆出于此乎?师师说说以残年余力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其如土石何?愚公移愚公移山山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恐怕”、“或许或许”、“大大概概”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难道”、“怎么怎么”(三)用作连词。(三)用作连词。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马说)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若余之专耳。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
23、是是还是还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果”。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离骚(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p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师说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游褒禅山记禅山记p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此乎?师说师说p攻之不克,围之不继,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
24、子庄暴见孟子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应译为“他他”“它(包括复数)它(包括复数)”。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可”、“还是还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恐怕”、“或许或许”.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恐怕”、“或许或许”、“大概大概”、“可能可能”。p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其孰能讥之乎?之乎?游褒禅山记游褒禅山记p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
25、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祭十二郎文p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p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离骚p今者项庄拔剑舞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鸿门宴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难道”、“怎怎么么”。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是还是还是”。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果”。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8 高考 文言 虚词 专项 复习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