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论语)教学设计.docx





《2023年(论语)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论语)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论语)教学设计 第一篇:(论语)教学设计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教学设计 沈阳市第六十三中学 李晨阳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十九课 恭、宽、信、敏、惠选自论语阳货,原文为: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论语总共一万多字,“仁字出现一百零九次,足见孔子“仁者无忧的思想,它是中国儒家核心中的核心。孔子对“仁的说明是:爱人。仁爱之心就是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的心。要了解别人,懂得人心。有五者行于天下,仁就算做到了。恭、宽、信、敏、慧,“恭和“宽教我们的是做人的修养,“信和“敏
2、教我们的是做事的看法,“慧教我们的是做官的风范,做人做事做官是现代人在生活中要走的路。五者兼具,你就会成为大智大慧之人。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字正腔圆地诵读文本,初步感知文本的大意,进而对我国儒家思想中的“仁的思想有进一步的了解。 2,读中感悟,体会孔子的“仁的思想,理解到达仁爱的 “恭、宽、信、敏、惠五条原则。 3,学中反思、紧扣拓展、借助情境、联系实际,使学生懂得人 与人之间如何和谐相处,从而感悟中国才智。 三、教学重点 读中感悟,结合拓展初步理解实现“仁的“恭、宽、信、敏、惠五条原则,提高学生国学素养。 四、教学难点 初步懂得“仁的思想,清楚其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
3、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出示课件“仁字的甲骨文,启发谈话:“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字?说说你的理由? 老师小结,并让学生试着用“仁字组词。 师谈话过渡新课:“今日,让我们再次走进论语,接着感受圣人孔子仁的思想。同时板书“仁 二诵读体会、初步感知 1,反复诵读 1师板书课题并课件出示第三十九课原文,师:“请看大屏幕,老师读,请你认真听。 2老师配乐范读后正音;学生反复配乐诵读。3指名练读。 4齐读。 2,理解字词、了解大意。 1师课件出示这段话的注释,要求学生结合课前下发的学案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前后桌探讨对这段话的理解。3指名逐句理解,师适时板书内容略4指
4、名说说全文的大意5全班诵读。 三、品尝探究、延长拓展 1,师:“孔子讲仁,将做人的道理概括为敬重、宽恕、诚信、勤敏、慈惠。下面,我将通过几个小故事进一步去感悟诚信与宽恕。 2,师课件出示第一个故事司马光卖马的故事,指名配乐朗诵。听完故事后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你从司马光身上看到了什么?这表达了这则论语中的哪句话? 老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盼望你能对诚信有更深地相识。 3,课件出示另外两个故事王羲之的故事、周总理理发的故事,老师略讲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4,小组研讨“我行我秀:在学习和生活中,敬重、宽恕、诚信、勤敏、慈惠这几个方面你做得怎么样呢?找一找我们身边在这几方面做得不错的“明星吧
5、! 小组研讨、指名汇报。 5,老师出示课件,介绍生活中反映这几方面的正面事例,对学 生进行正面引导。 师小结:“刚刚很多同学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因为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的缺乏而兴奋,也为你们能朝自己的幻想努力而感到高傲,下面让我们再来诵读一下这篇论语吧! 5,课件再次出示这则论语,集体诵读。 四、老师总结 今日,我们学习了“恭、宽、信、敏、惠这则论语,对孔子“仁的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让我们从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做起,比方给老人的一次让座、对同学的一些包涵、对挚友的恳切守信、自己的勤奋敏锐、还有对他人施以恩惠让我们从如今做起,努力弘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让它发扬光大! 五、作业 学完了这
6、则论语,快快行动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吧! 附:板书设计: 仁 恭 不侮 宽 信 敏 惠 得众 人任 有功 使人 其次篇:论语教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一教学时间:2023、2、10 教案序号:1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论语相关内容,初步理解文字内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2、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2、在学生琅琅上口的基础上,关心学生了解句子的意思。 难点:塑造学生们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具、学具的运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
7、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化原则等。与高校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出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朗读课文 范读 全班齐读 感知课文内容。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正音、正字 2、理解课文内容 理解重点词语 a老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驾驭和积累确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转变。另外,一些文言虚词,如“之、“乎、“
8、者、“也之类,意思比较宽泛,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它的意思可能不同。这就需要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 b自主、合作、探究 先细致读几遍,理解各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假如起先不理解懂,试着再读几遍。实在理解不了的,将问题提出来。 老师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理解词义,根据词义理解句子。 理解课文内容 老师导学: 关于课文翻译,老师可以根据状况,给学生讲解有关信、达、雅及直译、意译等常识,但要讲得浅显易懂。指导学生逐句翻译前五段。 学生较犯难以理解,须重点讲解的句子。 3、朗读、背诵 反复朗读,直到成诵。 三、作业 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教学反思:文言文需多读,特别是像论
9、语六则这样要求背诵的文章。这篇文言文学生易读错的字比较多,因此第一次朗读我首先支配老师范读,学生正音,第一遍学生的朗读主要以读准字音为目的,之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时间:2023、3、2 教案序号:2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比照反省自己。 3、积累文言词汇.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难点: 1、培育儿童读书爱好,提高修养。 2、背诵相关段落。 三、教具、学具的运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背诵上节课学习内容。 2、今日我们接着学习,出示相关段落。 二、探究学习后两则
10、全班朗读课文,老师正音。 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班上沟通,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9、学而时习之 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 学生小组内沟通后,老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学生观点摘要: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却和这相反。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老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探讨沟通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沟通:宽以待人,严以律己,这样就能够远离怨恨了。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 提示:朗读季节奏特殊重要。 四、谁能说一下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学生
11、畅谈收获板书设计: 9、学而时习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学反思:论语背诵时,要对句子加以体会运用,利用多媒体来展示重点,便利了教学,也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爱好有所关心。 10、有教无类 一教学时间:2023、3、9 教案序号:3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诗句。 教学难点: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三、教具、学具的运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
12、?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学习新知。 出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子曰:“有教无类。 1、老师范读,留意文章中难读的字。 2、老师领读。 3、学生以自己宠爱的方式朗读课文。 三、感悟内容,理解大意。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贯:贯穿,统管。 唯:应答声。 2、全班沟通。 师:请两个同学朗读,师生对读,请两名同学背诵,全班背诵。目的:指导学生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哪位同学有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4、假如你是老师,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同学之间互相解答。 目的:开展生生沟通,师生沟通,敬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 四、老师
13、小结。 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教学反思: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如字音、节奏等,使学生既对重点字词加深了理解,又明白了全句大意。 10、有教无类 二教学时间:2023、3、16 教案序号:4 课型: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能结合老师的讲解和课文注释初步理解词句的意思。 3、以丰富事例影响和感召学生,培育高尚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确、流畅地朗读、背诵,初步理解意思。 难点:明白一些做人的道理。 三、教具、学具的运用: 国学课本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
14、节课学习的内容,你能背诵上一节学习的段落吗?今日我们接着学习论语。出示相关段落。 二、读文理解诗的内容 1、老师范读,学生留意文中难读的字。 2、老师领读,初步理解诗的内容。 3、学生以自己宠爱的方式读诗,小组内探讨段落的意思。 4、老师讲解,关心学生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注释: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我不想别人强加我的东西,我也不想强加给别人 三、品尝经典,感悟内容 1、老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2、学生自读,老师巡察指导,关心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刚好觉察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3、指名朗读。 师:刚刚,同学们读得特殊投入,哪位同学想起来展示一下
15、呢?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进行评价。 4、再读诗歌。 5、赛读 四、谈收获 理解了诗的内容,从故事中你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小组内探讨,然后全班沟通。 五、背诵 以小组为单位背诵,组长检查。板书设计: 10、有教无类 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教学反思:教学手段上留意了老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参与,在朗读的环节上,没有留意贯穿教学始终,将朗读与教学割裂开来,这样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缺少指导背诵的环节。 第三篇:论语教学设计 论语教学设计 、娴熟背诵并正确翻译这篇课文。、理解课文思想,比照反省自己。、积累文言词汇。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 、介
16、绍孔子及其论语。、朗读、背诵课文。 、研读前五段。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绚丽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进展产生了巨大的凝合力,而且对今日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宝,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高傲,也是全人类的高傲。 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日,其精华部分照旧为人们所效法。如今我们就来学习它的节选部分论语十则。 二、朗读课文 1、孔子及论语资料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
17、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化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 政治上,孔子主见仁义,主见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怜悯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见具有确定的开明看法,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化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化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老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见“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探讨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始终
18、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存在现代汉语之中。 2、老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3、全班齐读:感知课文。多读几遍,老师指导学生朗读,根据朗读的语气、语调和停顿等,理解句子的意思。 4、正音、正字。 三、理解课文 、理解重点词语: 老师导学: 学习文言文,首先要驾驭和积累确定量的文言词汇。文言文中的基本词汇大多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这好理解。但有些词,古今意义发生转变。如成语“走马观花中的“走是“跑的意思,假如理解为“行走,这个成语就讲不通了。再如“赴汤蹈火中的“汤是“热水的意思。这些都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学习文言文要特别留意这些变义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论语 教学 设计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