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doc
《2019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4期)专题11 文言文阅读(课内)(含解析).doc(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1专题专题 1111 文言文阅读(课内)文言文阅读(课内)一、 【2018 届中考甘肃兰州卷】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后面小题。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夙夜忧
2、叹(_) (2)斟酌损益(_) (3)咨诹善道(_)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徒以有先生也B还于旧都/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C以彰其咎/望其旗摩D以伤先帝之明/欲报之于陛下也12选文中,诸葛亮为说明出师的理由,多次提到“先帝” ,其用意是什么?【答案】10 (1)早 (2)除去 (3)询问,咨询。11C 12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 , “深追先帝遗诏” ,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做个好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 。【解析】【10 题详解】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根据文意进行【
3、11 题详解】C 项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代词。A 前者“把” ;后者“因为” 。B 前者引出动作的处所,可译为“到” ;后者“从” 。D 前者结构助词“的” ;后者代词。【12 题详解】文言文要点的理解。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多次提到先帝,是因为引先帝所说的话更能说服刘禅,同时也希望刘禅能继承先帝遗志。用这种方法来说服刘禅,既顾其主面,又表臣心。突显出诸葛亮的劝谏艺术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报答刘备的忠心。2【点睛】文言虚词的辨析题,要注意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
4、课本中,一句文本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的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代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手法通顺,即所谓的代入法。翻译:先帝(刘备)知道我做事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 。自从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先帝之所托不能实现,以至有损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不长草的地方(作战) 。现在南方已经平定,武器装备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
5、的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的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遗留下的诏令。(如果能够这样, )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二、 【2018 年中考甘肃天水卷】阅读鱼我所欲也 ,完成第 16-19 题。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
6、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
7、的词。(1)鱼我所欲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乡为身死而不受 (4)此之谓失其本心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18翻译下列句子。(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319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义”?请选取两位我国历史上含生取义的人物,简单叙述其事迹。 ()【答案】16(l)想要的 (2)祸患,灾难 (3)通“向”,从前 (4)天性,天良(每空,共计)17C18(1)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天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不丧失罢了。(共)(2)对于优厚的俸禄(高位厚禄)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的
8、优厚俸禄(高位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9参考答案;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是“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糊义气和本文的“义”不同。我国历史上舍生取义的事例很多,如:唐雎出使秦国,不辱使命;苏武牧羊,不改初心;岳飞抗金,精忠报国;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教济粮。【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词语词义的掌握情况,平时要牢记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基于课本的文1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三、 【2018 年中考广东卷】 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
9、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
10、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4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走送之( ) (2)礼愈至( ) (3)腰白玉之环(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8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是一篇赠序,作者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学习的勤勉,目的是勉励马生成为德才兼备的人。B虽然作者幼时“无从致书以观” ,但“不敢稍逾约”的守信和“弗之怠”的坚持,使他得以“遍观群书” 。C “立侍左右” “俯身倾耳” “色愈恭,礼愈至”极为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老师的恭敬和求知的恳切。D作者将穿着讲
11、究的同舍生和寒酸的自己对比,突显作者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和学习的勤奋刻苦。【答案】6 (1)跑 (2)周到 (3)腰佩;腰,用作动词 7(1)(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在大山深谷中行走。8D【解析】选自宋学士文集 作者:宋濂 年代:明6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据此,D 项中的“对口体之奉不若人的毫不在意”的理解不准确。故答案为 D。参考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得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
12、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放松读书。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5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能够看各种各样的书。已经成年之后,更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苦于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往,曾快步走(跑)到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复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趿拉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
13、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僵硬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馆,我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有红色帽带、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却穿着旧棉袍、破衣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意思。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大概就是这样。三、 【2018 届中考广西百色卷】阅读下列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
14、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乙】 宣城太守济阳江淹少时,尝梦人授以五色笔,故文彩俊发。后梦一丈夫,自称郭景纯,谓淹曰:“前借卿笔,可以见还。 ”探怀得五色笔,与
15、之。自尔淹文章踬矣。故时人有“才尽”之论。(节选自王汝涛太平广记选 )【注释】济阳:地名,在今河南省。江淹:南朝文学家。郭景纯:即郭璞,文学家。质:被东西绊倒,这里指没有起色。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世隶耕/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且为众人/年且九十C后梦一丈夫/匹夫不可夺志也D可以见还/此人可就见5下列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作者王安石,临川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B 【乙】文画波浪线文字的断句划分为“探怀得五色笔/与之/自尔/淹文章踬矣/” 。C 【甲】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古人;【乙】文中“卿”是指古代对别人的尊称。6D
16、 【甲】文中的“不使学”与【乙】文的“故文采俊发”这两个句子均为省略句。6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余闻之也久”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泯然众人矣”点明方仲永的结局。B 【乙】文成语“江郎才尽”指江淹的诗文无起色,后来泛指人的才思枯竭。C 【甲】 【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两个人都是少儿天才,但他们最终都才华衰退。D 【甲】 【乙】文中方仲永与江淹由聪明变平庸的主要原因都是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稍稍宾客其父。(2)尝梦人授以五色笔。【答案】4C5C6D 7 (1)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 (2)曾经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
17、色笔。【解析】【4 题详解】A 项前者为“属于” ;后者与“奴”同义复词, “仆役” 。B 项前者为“尚且” ;后者为“将近” 。C 项前后者均为“男子” 。D 项前者指代“自己” ;后者为“拜访” 。【5 题详解】C 项“文中先人这里指祖先”对选文相关知识的解说不正确。 “先人” ,这里应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6 题详解】D 项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以偏概全。乙文无此意,属于无中生有。【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
18、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一)译文: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
19、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方仲永父亲认为这7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王安石说: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他得到的天资
20、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二)译文:南朝梁时,宣城太守济阳的江淹,小时候曾经梦见有人送给他一支五色笔,所以文采飞扬,才气横溢。后来,他又梦见一个人,自称叫郭景纯,对他说:“从前借给你的那支笔,现在该还我了吧?”江淹从怀中掏出五色笔,还给他。从那时起江淹的文章越来越差,所以人们便有了“江郎才尽”的说法。四、 【2018 届中考广西北部湾卷】文言文阅读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
21、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1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策之不以其道B全石以为底/一食或尽粟一石C日光下澈/主人日再食D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1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潭中鱼可百许头/可以调素琴B似与游者相乐/至于负者歌于途C潭西南而望/思而不学则殆D乃记之而去/乃不知有汉15
22、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第段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讲述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由小丘西行到看见篁竹、听闻水声,寻得小石潭,移动变化中景致不同,极具动态画面感。8B第段特写游鱼的形神姿态,动静之间,游鱼形象丰满灵动,体现游鱼怡然自得的同时,也侧面凸显潭水的空明澄激,二者各尽其妙。C第段描述作者在小石潭停留的感受,突出一个“清”字,环境之清深入心神,作者顿感悠闲宁静,直接反映他纵情山水的精神追求。D作者写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把自身遭遇、个人心境融入自然风景的描绘中,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道的忧伤悲凉之情。16把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23、。 【答案】13D14B15C 16 (1)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2)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参考译文: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 ,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
24、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 , (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一考点的掌握情况。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9 中考 语文试题 分项版 解析 汇编 04 专题 11 文言文 阅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