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柏拉图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出身奴隶贵族家庭,青少年时代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喜爱文学创作和诗歌。公元前407年,年满20岁的柏拉图确认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信徒。这件事对他一生的事业有重大的影响,他的兴趣从诗歌、文学和戏剧转向了哲学.他对苏格拉底非常敬仰,他的某些基本论点源于苏格拉底.然而,使他终生难忘的是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于是,公元前399年,柏拉图被迫逃离典雅,到麦加拉、埃及、南意大利、叙拉古等地游学,达12年之久。侨居外乡的日子,“大希腊”之行使他开拓了眼界,丰富了经验。尤其是毕达哥拉斯派的主要代表阿尔基达
2、集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形象铭刻在柏拉图的心里,成为他追求融合哲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英才人物的雏形。也正是这次有力客观上帮助柏拉图考察了各种政治体制、法律、社会结构,研究了各种哲学流派、天文学、数学和音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哲学家。公元前387年,柏拉图返回雅典后,在雅典城郊创办了学园,一般译作“柏拉图学园”.柏拉图学园的创立,不仅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也是欧洲学术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因为在学园里,既开展教育活动,培养人才,又进行学术研究,促进古代希腊科学文化的发展。学园讲授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音乐等科目。学园的教学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过“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
3、有重要的地位.柏拉图去世以后,该学院延续了900余年,直到公元529年被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下令封闭为止.学园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他在学园里撰写了两部巨著:理想国和法律篇。他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这两部著作之中。其中理想国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教育思想,被视为西方三大教育名著之一(其他两部为卢梭的爱弥尔、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在一位友人的婚礼宴会上溘然辞世。二、柏拉图在中西方的地位 柏拉图与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比起来,在西方得到更多的尊重和注意。因为他的作品是西方文化的奠基文献。在西方哲学的各个学派中,很难找到没有吸收过他的著作的学派.在后世哲学家和
4、基督教神学中,柏拉图的思想保持着巨大的辐射力。有的哲学史家认为,直到近代,西方哲学才逐渐摆脱了柏拉图思想的控制。而且,柏拉图的理念论,被1949年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认为是唯心主义的。但他对西方哲学的启蒙作用被普遍认可,也因为他卓越的人格而备受尊重。三、柏拉图的教育观 柏拉图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完整的学前教育思想并建立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的人。他从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的哲学思想出发,在其教育体系中强调理性的锻炼.柏拉图重视早期教育,提出儿童的教育与国家的兴旺有很大关系,应由国家设立专门的教育机构.他要求36岁的儿童都要受到保姆的监护,会集在村庄的神庙里,进行游戏、听故事和童话。柏拉图还重视各个
5、阶段的教育,他认为7岁到16岁的教育属于情感教育阶段.儿童从7岁就要开始学习军人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包括读、写、算、骑马、投枪、射箭等等。柏拉图将182 0岁的教育视为意志教育阶段,目的是培养理想国的保卫者,形成勇敢的美德.2030岁的教育属于智慧教育阶段,那些对抽象思维表现特殊兴趣的学生就要继续深造,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学与和声学等学科,以锻炼他的思考能力,使他开始探索宇宙的奥妙。柏拉图指出了每门学科对于发展抽象思维的意义。他主张未来的统治者在30岁以后,要进一步学习辩证法,以洞察理念世界。经过5年后,他就可以成为统治国家的哲学王了。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
6、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柏拉图十分重视音乐和体育的作用,认为它们是专门为情感教育服务的,强调“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因此,他特别重视音乐对幼儿与儿童的影响,甚至指出了胎教中音乐对胎儿的影响.他认为国家应重视如摇篮曲、儿歌等的编写,以音乐陶冶儿童的心灵.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指出,音乐与文学可以保证国家能支配青年一代,使他们喜爱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喜爱的,厌恶统治者所规定应当厌恶的东西,这正是音乐教育的最高目的。他认为,体育应包括教育手段和健康术。他对当时雅典出现的竞技主义和竞技职业化倾向曾
7、给予猛烈的抨击,同时也批评市民轻视体育的思想和态度。柏拉图丰富的体育思想对后世体育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柏拉图认为,我们对那些变换的、流动的事物不可能有真正的认识,我们对它们只有意见或看法,我们唯一能够真正了解的,只有那些我们能够
8、运用我们的理智来了解的“形式”或者“理念”。因此柏拉图认为,知识是固定的和肯定的,不可能有错误的知识.但是意见是有可能错误的。柏拉图的洞穴比喻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有这么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来解释理念论:有一群囚犯在一个洞穴中,他们手脚都被捆绑,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背对着洞口.他们面前有一堵白墙,他们身后燃烧着一堆火。在那面白墙上他们看到了自己以及身后到火堆之间事物的影子,由于他们看不到任何其他东西,这群囚犯会以为影子就是真实的东西。最后,一个人挣脱了枷锁,并且摸索出了洞口。他第一次看到了真实的事物。他返回洞穴并试图向其他人解释,那些影子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但是对于那些囚犯
9、来说,那个人似乎比他逃出去之前更加愚蠢,并向他宣称,除了墙上的影子之外,世界上没有其他东西了。柏拉图利用这个故事来告诉我们,“形式”其实就是那阳光照耀下的实物,而我们的感官世界所能感受到的不过是那白墙上的影子而已。我们的大自然比起鲜明的理型世界来说,是黑暗而单调的。不懂哲学的人能看到的只是那些影子,而哲学家则在真理的阳光下看到外部事物。四、“柏拉图式的爱情” 有一天,柏拉图问老师苏格拉底什么是爱情?老师就让他先到麦田里去,摘一棵全麦田里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来,期间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按照老师说的去做了。结果他两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师问他为什么摘不到?他说:因为只能摘一
10、次,又不能走回头路,期间即使见到最大最金黄的,因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没有摘;走到前面时,又发觉总不及之前见到的好,原来最大最金黄的麦穗早已错过了;于是我什么也没摘。老师说:这就是“爱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图问他的老师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师就叫他先到树林里,砍下一棵全树林最大最茂盛、最适合放在家作圣诞树的树。其间同样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样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头.柏拉图于是照着老师的说话做。今次,他带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树回来。老师问他,怎么带这棵普普通通的树回来,他说:“有了上一次经验,当我走到大半路程还两手空空时,看到这棵树也不太差,便砍下来,免得错过了后,最后又什
11、么也带不出来。”老师说:“这就是婚姻!” 人生就正如穿越麦田和树林,只走一次,不能回头.要找到属于自己最好的麦穗和大树,你必须要有莫大的勇气和付出相当的努力。 柏拉图式恋爱,也称为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只有精神上的恋爱,但没有肉体上的结合。这样纯洁,洁白的爱情是不可玷污的,才称为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有人说它是一种永久的,不求回报的爱。即使不能相守,只要看到对方幸福,这份爱便会绵延下去,直到永恒。有些人,上帝给了他们缘分,让他们相遇,但是却忘了给他们交点,于是这份爱,只能变成远远的守望,而这两个人,也将永远如同平行线一般,不能在一起。柏
12、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 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 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在欧洲,很早就有被我们中国人称之为“精神恋爱”的柏拉图式的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情欲是互相对立的两种状态,因此,当一个人确实在爱着的时候,他完全不可能想到要在肉体上同他所爱的对象结合。 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柏拉图的爱情观让人不可思议。美国东西部社会学会主席、美
13、国家庭体制一书的作者伊拉瑞斯经研究后认为,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实际上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爱,也就是“同性恋”.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地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而在女性很少受教育的古希腊社会,男人很难从女人中找到精神对手。这就是柏拉图偏重男性之间的爱情的原因.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爱情,无疑是使人向善、向上的力量。 在我来看,这是纯精神上的爱情,只是一种美好而不存在纯信仰。有很多空间可以浮想,可能只存在于电影和童话中吧。柏拉图认为人们生前和死后都在最真实的观念世界中。在那里,每个人都是男女合体
14、的完整的人,到了这世界我们都分裂为二。所以人们总觉得若有所失,企图找回自己的“另一半”.柏拉图也用此解释为什么人们会有“恋情”。在他的理论中,没有哪一半是比较重要的,所以,男女四平等的。而且在观念世界的你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最完美的对象.他、她就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也正在寻找着她、他。我觉得柏拉图式的爱情有四种意义。一是,男女平等的爱情观;二是,纯精神的而非肉体的爱; 三是,理想式的爱情观,即比喻极为浪漫或根本无法实现的爱情观。四是,在这世上有,且仅有一个个人,对你而言,他是完美的,而且仅对你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都有其完美的对象,而且只有一个。第三和第四个意义才真的是柏拉图的爱情
15、观或两性观 ,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现在是否真的存在,是不是真的不现实或者真的只是在童话中才有. 五、柏拉图与孔子的教育比较 这两位思想巨人所处的时代虽相隔一个多世纪(孔子为公元前551年前479年,柏拉图为公元前427年前347年),但两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以及两人的教育观,却有着相似之处。一、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对他们教育观形成的影响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和柏拉图所处的雅典时代,奴隶主的统治都已腐朽没落,新兴的地主阶级,正凭借自身的经济实力蚕食甚至鲸吞统治权。在春秋时代,这种斗争主要表现为“私家”与“公家”之争。柏拉图所在的雅典,经济、政治在当时的奴隶制国家中都最为发达。到公元前5世纪至前
16、3世纪,雅典在经济、政治生活中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其哲学、科学、教育等方面的高度发展.由此可见,孔子与柏拉图都处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变革时代,都有着外出巡游的经历和长期的教学实践。同样的经历,形成了既相似又迥然不同的教育观.二、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观之异同(一) 教育目的在中国奴隶制社会里,“学在官府”,受教育的都是奴隶主上层贵族,学与仕是不分的。到了孔子时代,这种教育规模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出现了“私学”,使得更多当权的或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青年,能够接受教育。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修己以安百姓”的能力的“君子”。在这一点上,柏拉图与孔子是相似的。他主张国家对统治阶级中的青少年
17、进行集中培养。柏拉图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出这种统治者,即他所谓的“哲学王”,他认为由这种哲学王治理国家,制定法律,将使国家的一切符合正义,因为他们是根据来自理念世界的普遍、绝对真理来治理国家的;这样的国家将是万世一系的。所以,有人说柏拉图创办的Academy学园好像是一所“政治训练班”。 (二)教育内容孔子继承西周“六艺的教育传统,即礼、乐、射、御、书、数。柏拉图的教学内容,被后人总结为“七艺”,即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而以“礼”为准则,即人本主义的“仁” 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柏拉图作为一个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建立者,其道德教育的核
18、心是理念.他首先把世界区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即他是用虚无缥缈的理念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他们都非常重视音乐教育。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由此可见诗教、礼教、乐教之间的关系;乐教是完成诗教与礼教的重要手段。柏拉图认为音乐反映着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同时也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治乱兴衰.对于军事体育训练,柏拉图比孔子更为重视。在当时的雅典,实行志愿兵制,青年们18岁时志愿加入士官团,接受军事训练。在士官团中,青年们用一年的时间学习军事知识与技能,再用一年时间去边防地区的军队见习.柏拉图这种体育锻练为军事做准备,从而巩固国家政权的思想,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不易发现的。 (三) 教育对象孔
19、子主张“有教无类除奴隶以外,不分贫富贵贱、贤惠愚蠢、种族和地区,任何人都可以入学,扩大了人才的来源,这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柏拉图的人性论则是与他的社会观密切联系的.他认为上帝造人,人分三等:金质的人,理性发达,应成为上层社会的统治者;银质的人,意志坚强,好勇爱斗,应构成军人或中下层统治阶级;铁质的人,以贪欲为特征,命定成为劳动者。因此,教育的对象,应是那些金质和银质的中上层统治者,而下层的劳动者则应习惯于克制欲望,服从长上,尽心尽力地为统治者服务。 (四) 教育方法孔子重视“学而知之,创造出了以培养自觉性为中心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其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他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认为教育者应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引导他们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发展道德情感,树立道德信念,追求远大理想.而柏拉图认为理念世界的知识是经验超越时空而客观存在的。他也强调启发,但并非根据各人不同的个性启发,而是认为人在出生前就已经具有知识,只不过是出生以后忘记了。通过启发,促使人“回忆”起这些知识。孔子和柏拉图都强调学以致用,即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