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ocx
《2023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研究 第一篇: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探讨 1、国内外探讨综述 1.1国外探讨综述 1.1.1马克思等人对土地制度问题的探讨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究社会主义的建立与进展过程中,对土地制度问题进行了深化探讨。马克思在与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1848)中,广泛论述了土地全部权、土地价值、土地生产方式、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划及土地全部制变革等基本理论。此外,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和卡尔马克思关于土地全部制的发言记录(1869)等著作中论述了土地制度问题,在论土地国有化1872年中论述了土地国有化政策,在资本论(1894)中探讨了土
2、地全部权政策。 1.1.2西方学者对土地制度等问题的探讨 英国的李嘉图认为,资本家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一个重要的并且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当事人,而土地全部者却完全是多余的;斯密从维护产业资本家的利益动身,提出反对土地私有权存在的地租理论,并且想或多或少地把土地私有干脆变为国有。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论述了土地制度支配对农业增长的影响。他认为,改造传统农业最重要的制度保证是运用以经济刺激为基础的市场方式,通过农产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来刺激农夫;限制农场规模,用全部权和经营权合一的,能适应市场转变的家庭农场来改造传统农业,改造农业中低效率的全部制形式,实行居居处有制形式等。他认为,地租在配置农业资源中执
3、行着一种必要的经济职能,任何对地租的压抑都有损于指导和引诱农夫有效地运用农地的信号和刺激 与舒尔茨一样,马尔科姆吉利斯等进展经济学家同样关注土地制度对农业进展的影响,认为土地全部制的条件确定了全部提高农业产量的努力必需据以发挥作用的环境;而且土地全部制对农业生产率有很大影响,拥有土地的个体农夫都知道,促使产量提高的技术和不断的努力会增加其收入,假如土地归别人全部,就不愿定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对于产权和土地产权问题,巴泽尔认为,个人对资产的产权由消费这些资产、从这些资产中获益和让渡这些资产的权利或权力构成,产权通过交换得以实现。利贝卡普认为,产权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包括宪法、法令条款和司法规则,
4、以及非正式的传统和习惯。促进产权制度调整的力气,包括新的市场价格和新的生产可能性。1.1.3当代国外学者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等问题的探讨 卜凯在1920年至1925年对我国7个省17个县的2866个农场进行了具体调查后认为,中国的贫困在于农场面积的零细,生产力的薄弱,总根源是人口过密,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实行人口节制。 Putterman等学者利用“公有物悲剧理论和分析方法,对我国农村土地全部权制度进行探讨和分析后认为,中国的农村土地全部权与其说是农村集体全部权,不如说是一种地方政府的全部权,这种土地全部权制度不行避开地导致中国农村土地资源过渡开发和利用,必需将中国农村的集体土地全部权制度改革为
5、土地私人全部权制度,才能避开农村土地的过渡开发和利用,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进展。 Ostrom, Stevenson等却认为,集体土地产权比私有产权拥有更多的好处,如更低的制 度本钱、规模经济以及降低风险等,在一些特定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下,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可能产生更优的绩效和结果。 德国学者Franz von Benda-Beckmann从土地财产权利功能的角度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进行了分析后认为,土地权利作为最重要的财产权利具有四个功能,即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环境功能和政治功能;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和设计,必需充分考虑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否则,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就会阻碍社会经济的进展、
6、造成环境退化和危害社会公共利益与政治稳定等。 1.2国内探讨综述 1.2.1关于农地制度范畴的探讨 曹泽华2023等选择从西方产权理论的角度来定义和理解农地制度,认为农地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是等同的,土地制度就是通过界定土地产权,从而确定土地产权的价值及其相关收益,进而确定与土地产权相关的人的一系列行为以及收入。土地制度的核心即界定产权。曹泽华等认为农地产权是一系列将农地作为载体的权力集合,不仅包括全部权,而且还包括运用权、收益权、抵押权、租赁权、交易权等多种权利。 李明秋2023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定义农地制度。认为农地制度是指农地的全部制度、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和管理制度。正是这些子制度共同构成
7、了农地制度。 吴亚卓2023等选择马克思生产关系全部制理论来理解农地制度。认为农地制度就是农地全部制,就是以土地为载体所表达出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土地制度是指土地的生产、支配、交换、消费诸环节所形成的土地关系制度化后的总称。1.2.2关于集体产权理论的探讨 我国农村土地财产权的法律文件和政策规定为:“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全部的以外,属于集体全部;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全部。从法规中可以明确得出我国农村的土地全部权归农村的集体全部,对于集体产权是否适应市场经济进展的需要,理论界有着不同的观点 李桂梅2023认为土地产权界定不清晰,表现为土地产权的残缺,土地的全部
8、权、运用权、收益权以及处分权在产权主体之间的支配和定位模糊,从而导致了实践中土地产权运行的混乱。 迟福林2023等认为,我国农地集体产权边界是清晰的,是一种共有权利,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共同占有土地产权,农村的基层组织代表集体行使这种全部权。但在市场经济运行中这种代议产权制度不适应现实状况的需要,因此应当予以改善。王环、王金柱2023等认为我国农地的集体全部权是一种虚的、抽象化的产权,只有集体、没有成员。1.2.3关于农地集体产权进展方向的探讨 王景新、迟福林2023等主见坚持和完善当前的农村集体土地全部制,在坚持 农地集体产权前提下把农地运用权物权化,给予农户长期而稳定的农地运用权。进而把农地
9、集体全部制的成员共同占有改造为按份共有。 张德元、周天勇2023等认为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国有化改造,由统一的国家作为农地产权的唯一代表。把农户土地租赁期限延长至99年999年或者永佃制度,租赁农地还可以进行继承。 杨小凯、蔡继明,2023等认为彻底的农地制度改造应当进行农地产权私有化,把农地产权交给农户农地经营完全依据市场经济模式由农户自主经营,全部权与运用权互相分别状况由生产力进展水平确定,政府法规保证市场运行的秩序。 2、农村土地制度及其改革意义 2.1农村土地制度的含义 如何精确把握土地制度的定义,干脆关系到现实生活中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的核心问题。迄今为止,我国理论界对“土地制度的范畴尚
10、未达成共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认为农地制度与农地产权制度是等同的,土地制度就是通过界定土地产权,从而确定土地产权的价值及其相关收益,进而确定与土地产权相关的人的一系列行为以及收入。二是认为农地制度是指农地的全部制度、经营制度、流转制度和管理制度。正是这些子制度共同构成了农地制度。三是农地制度就是农地全部制,就是以土地为载体所表达出来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土地制度是指土地的生产、支配、交换、消费诸环节所形成的土地关系制度化后的总称。 完好的土地经济制度应当包含土地全部制、土地产权制度。土地全部制度主要解决 土地归属问题,它要明确土地全部权主体。它是生产资料全部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一国或社会生
11、产关系的性质;土地产权制度涉及到土地如何利用和有效运用问题,主要包括土地运用、土地流转和转让制度。土地全部制度确定了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们之间的生产关系,土地产权制度确定了土地运用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2.2农村土地制度的特征 2.2.1地位的基础性 土地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资源和资产。在资本主义大工业进展起来之前,当社会处于农业阶段的时候,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因此成为最主要的财宝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土地的占有形式基本上确定了社会财宝的占有和支配形式。因此土地制度成为当时最具基础性的社会经济制度。 18世纪产业革命以后,人类逐步进入现代大工业时代,国民财宝大量增加,财产结
12、构发生巨大转变,土地己经不再占据财产构成中确实定性地位。但是在现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由于人口膨胀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城市土地口渐稀缺与昂贵。因此使土地制度在确定国家财宝的占有和支配中照旧居于相当重要的地位。如美国的土地价值占国民财宝总价值的23%左右;口本1973年的土地价值到达206万亿口元,相当于上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22倍。 2.2.2国度的差异性 在现代世界各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就一般财产来说各国的占有形式比较单一。而只有土地占有形式各个国家之间照旧保存着明显的差异性。因为土地制度除了干脆受一个国家生产方式与生产力水平确实定性影响之外,同时还受到土地资源的状况、民族经济文化进展
13、的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形成国与国之间明显的差异性。2.2.3构成的困难性 相对于一般财产来说,土地财产关系要困难得多。土地作为一种财产,其全部、占有、运用、收益、处分及管理等等构成一系列困难的财产关系和产权体系。这是由于土地作为一种不动产所具有的特性所确定的。 2.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 2.3.1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关系到中国将来经济、社会战略进展目标的实现。 农村稳定则社会稳定,农业、农村和农夫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是经济进展、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的基础。而三农问题的根本是农村土地问题。假如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那么土地就是农业的基础,而我国只占世界7%的耕地却要养活
14、占世界20%以上的人口,土地资源的稀缺,使得土地成为农村特殊的也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夫的生存之源、进展之本。土地制度的支配胜利与否,干脆关系到中国将来经济、社会战略进展目标的实现。 2.3.2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基础。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来说,我国农业必需走可持续进展之路。农地制度在农业可持续进展中的作用是由农地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所确定的。农业可持续进展的关键在于农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又取决于人们对资源的利用方式,而资源的利用方式又受到农地制度的制约和影响。不同的制度选择对农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胜利的制度支配能够激励生产者以
15、可持续利用的方式利用土地资源,主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快速持续增长。 2.3.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改革事实上是始终以变革土地制度为核心绽开的。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体目标以后,农村改革仍必需从土地制度改革中找寻突破口,以使农村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展,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要进展商品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建立生产要素市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土地制度,通过市场运行机制按经济效率原则
16、实现土地与其它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从而促进土地的流转与集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促进农村经济的进展,以实现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现行模式和存在问题 3.1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展进入了新时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集体全部家庭经营的历史性变革,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大进展。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夫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契约,将集体公有的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经营项目发包给农夫家庭自主经营,在农夫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合作经济组织统一经营
17、单家独户难以担当的公共服务,统分结合、双层经营,因此它通常被人们表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其产生到最终确立,大体上阅历了四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萌芽和起步(1978年秋一一1980年4月):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全面绽开阶段(1980年5月一一1981年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面完成阶段(1982年春1984年初);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稳定与完善阶段(1984年初一一至今)。 3.2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现行模式 3.2.1“大稳定、小调整模式 这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模式,被宽阔中等发达地区所接受。它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条件下,对土地的承包权以及承包期进行适时的调整。多数状况是在农夫自发
18、要求下来进行的。这种调整是基于人口的变动而对土地产权的要求。在承包期上,农夫更倾向于“大稳定小调整。这一现象普遍存在的缘由在于,土地承包权从根本上说是一种社区集体成员权。土地承包权的福利性支配,使得土地承包权演化为农夫生活和就业的保障。只要土地集体全部制接着保存,就不能解除农夫对土地的承包权,也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退对土地进行调整的可能。这正是此种制度普遍存在的重要缘由。 3.2.2“两田制模式 20世纪80年头发韧于山东平度的“两田制是农地运用制度的又一重要模式。“两田制是将耕地分为口粮田和责任田。其中,口粮田按人口均分到户,只担当农业税;责任田则实行招租形式承包经营,不仅要担当农业税,还要担当
19、粮食定购任务和缴纳土地承包费。其核心思想是将公允和效率原则结合起来,以便更加集约地运用土地。由于责任田在确定程度上弥补了口粮田平均承包的效率损失,兼顾了农户、社会二者的利益,使得土地效率有所提高,制度支配取得了确定成效。 3.2.3苏南模式 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化,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特别在沿海地区,非农产业异样发达,农业所占份额在不断地下降。这一方面造成了耕地的闲置现象;同时又存在着想扩大经营规模的农夫无地可扩的现象。受规模经营能够带来规模经济的诱导,中国许多地区都有实行规模经营的冲动。像北京顺义、苏南地区、广东南海、山东一些有条件地区等都进行了尝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江苏苏南
20、地区的土地规模经营,被称为“苏南模式。其基本做法是通过农户间土地的转让形成“种粮大户,实行“反承包、“倒租赁、“异地承包等形成规模经营,或通过“土地运用权入股等形式,集中土地招租来形成股份制农场、站办农场、村办农场等。 3.2.4“生不增地、死不减地模式 贵州媚潭是典型的传统农区,耕地资源极其有限。全县制定了明确土地集体全部权主体,稳定农户的承包经营权的制度支配。只在1984年调整了一次承包土地.目前这种“生不增,死不减的经营模式己在贵州省全面推广,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规定耕地承包期_50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60年不变。如此之长的承包期基本上己接近永佃制。此项制度己写进中心的有关文件,为此项制度
21、在全国推广奠定了基础。 3.2.5土地股份制模式 广东南海县地处珠江三角洲,该地区人多地少,且好坏搭配远近插花,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要求,其次该地区的非农产业相当发达。这一方面造成了农地无人耕种,但又不情愿放弃承包权;另一方面造成了一部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夫无地可耕或耕地缺乏。于是在不同地区,实行不同的折价形式,把土地和固定资产折股量化给农夫,农夫在获得承包权后,再把土地的运用权交给集体,纳入股份由合作组织统一运用,实行农夫股权“生不增、死不减制度,对新增人口实行配售股。这样就实现农户承包权与运用权的分别。 3.3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面临的问题 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中国农夫在生产实践中的宏大创新
22、,是农夫实践阅历的总结的和推广,它响应了中国农夫发自内心的呼喊,符合农夫的愿望和要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进展,然而,近年来,随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农业产量不断增加,而农夫的纯收入,却始终在迂回爬坡。这种农夫的“增产不增收的现象,使我国“土地集体全部,家庭承包经营的土地制度的局限性口渐暴露,集中表如今以下几方面: 3.3.1土地产权界定不清,主体不明确,集体全部权被虚化 宪法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全部的以外,属于集体全部。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全部。但是对于农村土地,哪些是国家的,哪些是集体的,并没有明确规定,而且集体全部土地的
23、产权主体也不明确。民法通则将产权主体给予了行政村,而土地管理法将产权主体给予了合作经济组织。实践中,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各地差异很大除中心政府之外,各级行政组织都对地权进行了不同程度干预,从而造成地权的不完好。集体土地产权主体的模糊性,导致了产权运行上的混乱,另外,集体土地全部权受到来自国家与农户的“两面夹击,使农地集体全部制知名而无实。土地集体全部的虚置使集体在经济上并无实质性意义,集体组织只是以土地收入为支撑担当社会行政职能而己。因此,要对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进行系统变革不能忽视这一问题。3.3.2农地经营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益 我国农村实行土地集体全部制,无论从法律意义上还是从经济意义上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农村土地 制度改革 研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