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
《《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ppt课件.ppt(13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学提纲教学提纲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052005年版年版 周晓虹著周晓虹著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1997年版年版 沙莲香主编沙莲香主编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2002年版年版 章志光主编章志光主编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人民教育出19961996年版年版 时蓉华主编时蓉华主编现代社会心理学现代社会心理学华东师大出版社华东师大出版社 19891989年版年版 乐国安著乐国安著应用社
2、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2004年版年版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一、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一、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1908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一般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二、二、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 理论性极强的应用学科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心理学取向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取向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心
3、理学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关注个体关注群体和社会关注社会文化与行为尝试通过分析即时的刺激、心理状态和人格特质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一些社会变量,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社会规范等来理解和解释社会行为 试图分析不同社会文化对个体及群体行为的影响或理解其行为的差异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预测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 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不同文化下的行为差异实验法为主、调查法为辅 主要方法是调查和参与观察法 主要方法是跨文化(比较文化)研究(二)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二)社会心理学的对象与任务 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研究社会情境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或研究人在与社
4、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的科学.研究任务:研究任务:理论任务:理论任务:从理论上探讨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人们的社会行为、个性心理特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规律 实践任务:实践任务:从实践上看,在于将其理论成果运用于社会的实际生活中去,为社会现实服务,为当前的社会政治、经济服务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面: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四个层面:个个体体层层面面: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等。人人际际层层面面: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 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等。群群体体层层面面: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
5、、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 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等。社社会会层层面面:主要研究社会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第二章第二章 社会化与自我社会化与自我一、社会化一、社会化(一)社会化的概念及意义(一)社会化的概念及意义 概概念念:社会化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在社会互动中实现,是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过程;在社会互动中实现,是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的过程;伴随个体终身。伴随个体终身。意意义义:个体通过社会化而得以适
6、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基点社会则通过社会化而培养它的继承者,使得人类文化延续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二)社会化的基本条件 1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2人类的遗传素质提供了社会化的可能性;3通过个体的交往与沟通实现;4个体学习潜能和人类独有的语言决定;5个体的交往与沟通.(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与载体(三)社会化的基本内容与载体 1.1.社会化的基本内容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 1)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 2)遵守社会规范 (3 3)树立生活目标,确定人生理想(4 4)培养社会角色 2.2.社会化的载体社会化的载体(1 1)家庭(2 2)学校(3 3)大众传播媒介(4 4)参
7、照群体(四)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四)社会化的主要内容1 1语言社会化语言社会化 语言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联系的纽带。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掌握某种语言的过程就是本身就是社会化的过程。2 2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学会按自己的性别角色的规范行事的过程。(1 1)性)性“性”是个生物学概念,表示男女在生物学方面的差异,如遗传、内分泌、解剖生理的差异。(2 2)性别)性别 男女在人格特征方面的差异。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指的就是性别的差异。(3 3)性别角色)性别角色 社会对男女在态度、角色和行为方式方面的期待。3 3道德社会化道德社会化 是个体将社会道德规范逐渐内化,成
8、为自己行为准则的过程。它有三个方面:(1 1)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 这是道德中的认知成分。皮亚杰认为,道德判断的发展过程是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2 2)道德情感)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观念的内心体验。道德情感的形式可能是直觉的体验,也可能是形象的体验,亦可能是深层体验。道德情感的内容是指正义感、劳动情感、集体荣誉感、爱国情感等。(3 3)道德行为)道德行为 个人对他人与社会有道德意义的行动。高水平的道德行为来自道德习惯的养成。4 4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 是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并且掌握相应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爱国意识的发展有三个连续的阶
9、段:(1 1)国家形象阶段)国家形象阶段 此阶段以国歌、国旗及领袖作为国家象征。(2 2)抽象国家观念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 此阶段以有关国家、政治组织的抽象观念作为爱国依据。(3 3)国家组织系统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此阶段爱国观念扩展到本国在国际舞台的角色与国际责任之中。(五)(五)社会化的基本历程社会化的基本历程 1 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也称为早期社会化,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建立感情、适应环境)2 2预预期期社社会会化化(引导人们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如学校教育、企业和部队中的训练)3 3继继续续社社会会化化(早期社会化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
10、的角色、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模式)4 4再再社社会会化化(个体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分为主动再社会化、被动再社会化和强制性再社会化)5 5反反向向社社会会化化(也称为文化反晡现象,即年青一代将知识和技能传递给年长一代)6 6反反社社会会化化(接受与主流文化相对立的亚文化的过程主要有两种类型:无理性型和有理性型)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二、社会角色及其理论(一)社会角色的概念(一)社会角色的概念 社会角色是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它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角色”一词源于戏剧,最早指演员扮演的剧中人物。20世
11、纪20至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将其引入社会心理学。(二)社会角色的分类(二)社会角色的分类 1 1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和成就角色(按角色获得方式)先赋角色: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的,如父母的角色;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角色。2.2.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和开放型角色(按规范化程度)规定型角色规定型角色:程度较高,个体自由度较小,如公务员、军警;开放型角色开放型角色:规范化程度相对较低,自由度较大,如朋友等。3.3.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功能)功利型角色和表现型角色(按角色功能)功功利利型型角角色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目
12、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等,主要是追求效率;表表现现型型角角色色: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目标的角色,如学者、教授等,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4.4.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心理状态)自觉角色和不自觉角色(按心理状态)自自觉觉角角色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比如演员;不不自自觉觉角角色色: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比如性别角色大多数时候是不自觉的。(三)角色扮演(三)角色扮演 三要素: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1.1.角色期待 社会公众对角色扮演行为方式的要求与期望。如果偏离角色期待可能招致他人的异议或反对。2.2.
13、角色领悟 个体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个体往往根据他人的期待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塑造自己。3.3.角色实践 在角色期待与角色领悟的基础上,个体实际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其社会角色的过程。(四)角色失调四)角色失调 角色扮演中的矛盾、障碍,甚至失效。常见四种形式:1.1.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不相容和出现矛盾)(1 1)角色间冲突:同一主体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角色之间的矛盾所导致的冲突。(2 2)角色内冲突:由于人们对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所引起的冲突。2.2.角角色色不不清清(个体对其扮演的角色认识不清楚,或者公众对社会变迁期间出现的新角色认识不清,还未能形成对这一新角色的社会期待,都会造成角色不清 )3.3
14、.角角色色中中断断(退出旧角色,尚未建力新的角色规范和行为准则)4.4.角色失败角色失败(不得不退出舞台,放弃原有角色)三、自我、身份与自尊三、自我、身份与自尊(一)自我(一)自我1 1自我的概念自我的概念 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主主我我与与客客我我(詹姆斯)前者是认识的主体,是主动的自我;后者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镜镜我我(米德认为)我们所隶属的社会群体是我们观察自己的一面镜子。个体的自我概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认为他人是如何“看”自己的。自我自我:个体
15、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罗杰斯)2 2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自我的结构(五个层面)(1 1)物质自我(身体的层面)物质自我(身体的层面)是其他自我的载体。(2 2)心理自我(心理的层面)心理自我(心理的层面)是个体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3 3)社会自我(社会期待与个体意识互动的层面)社会自我(社会期待与个体意识互动的层面)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4 4)理想自我(自我期待的层面)理想自我(自我期待的层面)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5 5)反思自我(自我反馈的层面)反思自我(自我反馈的层面)个
16、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3 3自我概念的功能自我概念的功能(1 1)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2 2)解释经验)解释经验 某种经验对个体的意义是由其自我概念决定的。不同个体对相同的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概念不同。(3 3)决定期待)决定期待 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概念。4 4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大致经历三个阶段:(1 1)生理自我)生理自我(8(8个月左右个月左右-3-3岁左右
17、岁左右)这是自我概念的原始形态,主要是个体对自己躯体的认知,包括占有感、支配感与爱护感等,使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存在。(2 2)社会自我)社会自我(3(3岁岁-13,14-13,14岁岁)大致从,这个时期社会自我处于自我的中心,能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待,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动。(3 3)心理自我)心理自我(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大约从青春期到成年)知觉和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及状态,并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发展的要求调控自己的心理与行为。5.5.青年自我概念的特点青年自我概念的特点 (1 1)自我认识的内容更加丰富和深刻 (2 2)自我体验变化显著(情绪表现:敏感性、丰富性、深刻性、闭锁性与起伏性等特点)(3 3
18、)自我调节的自觉性与独立性显著增强 (4 4)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突出 自我肯定型(正确的理想自我与进步的现实自我达到统一)自我矛盾型(内心矛盾强大,新的自我久久不能确立)自我否定型(对现实自我评价过低,常处于消极防卫状态)自我扩张型(对现实我过度高估,虚假的理想我占优势)自我萎缩型(理想自我极度缺乏或丧失,对现实自我又深感不满)(二)身份(二)身份 1 1身份的定义身份的定义 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它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它是易变的。身份与角色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在地位身份中,角色就是由身份决定的行
19、为期待。2 2身份的特点身份的特点 (1 1)客观性(他人与公众认可的)(2 2)主观性(以自我概念为主要表现形式)(3 3)多重性(集许多身份于一身)(4 4)稳定性(身份终身不变;身份相对稳定)(5 5)契约性(权利与义务)(三)自尊(三)自尊 1 1自尊的概念自尊的概念 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马斯洛马斯洛认为,自尊是一种高级需要。自尊需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二是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个体就会觉得自我有价值、有力量、有地位。如果自尊遇到挫折,个体可能会感到无能与弱小,产生自卑,以致丧失自信心。詹姆斯詹姆斯心理学原
20、理(18901890)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自尊成功抱负 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根据这个公式,增大成功和减小抱负都可以获得高的自尊。2 2影响自尊的因素影响自尊的因素(1 1)家庭中亲子关系)家庭中亲子关系 有助于培养孩子高自尊亲子的行为:慈爱、有兴趣、接受与参与;对孩子的要求,前后一致,双亲一致;尊重孩子,给予一定的自由;说服而不是体罚孩子。(2 2)行为表现的反馈)行为表现的反馈 特别是成功行为的反馈可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3 3)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 选择那些适合个体,能取得成就或成功的活动,有益于增加自尊。(4 4)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
21、会比较)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根据相似性原理,选择地位、身份相似的人与之比较,将使个体处于恰当的位置,会增加自尊。第三章第三章 社会知觉与归因社会知觉与归因一、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加工和解释,形成完整印象的过程。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的社会化过程,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二)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1 1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经验 所谓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图式的主要作用:图式的主要作用:影响对注意
22、对象的选择 影响记忆 影响自我知觉 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2 2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动机和兴趣不同,个体选择认知对象会有所不同。3 3认知者的情绪认知者的情绪 积极情绪状态下的认知者倾向于给他人赋予积极品质,用积极的“眼光”知觉他人;反之则用消极“眼光”去知觉他人。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二、印象形成与印象管理(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一)印象与印象形成的概念 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二)印象形成的效应(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1 1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最初获得的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的
23、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近因效应。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而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2 2光环效应光环效应 在形成第一印象时,认知者的好恶评价是重要的要素。个体对他人最初的好恶评价极大地影响对他人的总体印象。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由于它的作用,一个人的优点或缺点变成光圈被夸大,其他优点或缺点也就退隐到光圈背后视而不见了。甚至只要认为某个人不错,就赋予其一切好的品质,便认为他所使用过的东西、他要好的朋友、他的家人都很不错。3 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 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
24、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叫刻板印象。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等。(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1 1加法模式加法模式 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肯定评价的累加或消极评价的累加。2 2平均模式平均模式 将各个特征的分值加以平均,然后根据平均值的高低来形成对他人的好或不好的总体印象。3 3加权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 根据重要性确定出各种特征的权重,然后将权重与每种特征的强度相乘,最后加以平均。4 4中心品质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据几个重要的、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25、四)印象管理(四)印象管理1 1印象管理的概念印象管理的概念 印象管理,亦称印象整饰,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2 2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的作用 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3 3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1 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 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 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 4)投人所好 三、归因三、归因 (一)归因的概念(一)归因的概念 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二)行为原因的分类(二)行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社会心理学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