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剩余油文献总结(精选多篇).docx
《2023年剩余油文献总结(精选多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剩余油文献总结(精选多篇).docx(56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剩余油文献总结(精选多篇) 第一篇:剩余油文献总结 文献综述 探讨背景 我国是世界上注水开发油田比例最高的国家,大多数油田都已经进入开发中后期高含水采油阶段,东部油田更为甚之,而且我国油田地质状况困难,原油性质差异大,储层非均质性严峻,注水开发以后地下照旧有60%70%的油未采出,成为剩余油。目前,勘探程度高,新增储量少,且新增储量中低渗透和稠油储量所占比例大,同时,随着国民经济的进展,对石油和自然气的需求逐年增大,供求冲突日益突出。因此,加强剩余油分布探讨,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东部注水开发的许多主力油田已进入中、高含水期。一方面新增储量日益困难, 勘探程度高,新觉察
2、油田规模总体呈变小趋势, 而且新增探明储量中的低渗透与稠油储量所占比例逐年加大, 储量品质变差, 新增及剩余储量可动用性较差;另一方面, 我国注水开发油田“三高二低的开发冲突突出, 即综合含水率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储采比低、采收率低, 还有大量石油不能采出。这种开采程度高采收率低的严峻局面对石油开发领域的探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油田地质状况困难, 原油性质差异大, 水驱油过程不均匀, 到了勘探开发的后期, 尤其是在那些勘探程度较高的老油田, 经过一次、二次采油后, 仅能采出地下总储量的30% 左右, 这意味着有60% 70% 的剩余石油照旧残留在地下成为剩余油, 这些残留在地下的剩余石
3、油储量对于增加可采储量和提高采收率是一个巨大的潜力。估计, 假如世界上全部油田的采收率提高1% , 就相当于增加全世界2 至3 年的石油消费量。因此, 加强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提高石油采收率始终是油田开发地质工作者和油藏工程师探讨的主题。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 层间、层内和平面上渗透率转变大, 而我国近90% 油田均接受注水开发方式,由于非均质性严峻, 各层吸水量差异大, 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动, 使纵向上和平面上水推动不均匀, 造成水驱波及体积小, 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油水分布犬牙交织, 剩余油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因此, 在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剩余油饱和度为主
4、要内容, 进行精细化、定量化、动态化和意料化的油藏描述。同时, 要把工作重点慢慢转向井间和整个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探讨上。 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国内外探讨现状 我国油田多为陆相沉积多油层储层,层间、层内和平面上渗透率转变大,而我国近90%油田均接受注水开发方式,由于非均质性严峻,各层吸水量差异大,注入水往往沿高渗透带推动,使纵向上和平面上水推动不均匀,造成水驱波及体积小,注入水过早向油井突进,油水分布犬牙交织,剩余油分布既零散又有相对富集部位。因此,在开发后期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要以剩余油饱和度为主要内容,在油藏剩余油描述向精细化、定量化、动态化以及意料化方面加强探讨。1国外探讨现状: 剩余油分布探讨已
5、经有较长的历史,相关的探讨成果在20世纪70年头就接连发表于各种文献和报道。美国于1975年成立了剩余油饱和度委员会。70年头中后期,前苏联在杜玛兹油田特地打了24口评价井来探讨水淹后期剩余油的分布状况。M.M.Chang于1988年从宏观上将剩余油饱和度度量分为单井、井间和物质平衡法3种。Schlumberger、Shell公司近年推出的测井数据处理软件、地层评价软件和地层测试数据处理软件,为剩余油意料供应了新的思路和技术在聚合物驱剩余油探讨方面,国外除了应用水驱常规方法外,还主要接受了现代物理模拟、井间电磁测量、井地电位测量、体积CT、数值模拟等方法。(2)国内探讨现状: 从20世纪80年
6、头起先,探讨剩余油分布、提高采收率问题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石油生产者和探讨人员的普遍关注。我国在“六五期间起先剩余油的探讨工作,相继开展了油藏、油田、区块、单井等不同地质规模的剩余油空间位置、形态、数量等方面的探讨工作。主要接受地震技术法、沉积相分析法、测井法、高区分率层序地层学和数值模拟等方法。我国大庆油田自主研制开发出的剩余油综合描述软件RODS,描述精度可到达80%以上。我国探讨聚合物驱剩余油分布的技术和手段同国外技术水平差距不大,目前接受的方法主要有井间示踪剂、荧光分析法、现代物理模拟、核磁成像技术、随机网络模拟、数值模拟等技术.剩余油分布规律探讨内容和方法 剩余油分布的限制因素主要表达在
7、地质和井网动态两方面,对剩余油分布探讨主要从微观分布、宏观分布和剩余油饱和度求取三个方面来进行。数值模拟方法和地质综合方法是剩余油宏观分布探讨应用最广泛的方法。数值模拟法主要根据生产动态及各油藏参数模拟剩余油的分布,定量地给出剩余油分布的转变特征。地质综合法是在地质状况深化了解的基础上,定性半定量地意料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地质因素对剩余油形成所起的限制作用,基于此对油藏内的剩余油分布进行意料,是探讨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基础和主要方法之一。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分布模式1分布规律 一般来说剩余油主要存在于3个部位:构造高部位、砂岩边部和断层旁边。但剩余油的形成和分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其分布模
8、式存在多样化,不同的油田区块、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开发方式,其剩余油的分布模式不同。剩余油的纵向分布与砂体的韵律、开采方式、井网布置和层系划分有关。假如是正韵律注水开采,剩余油一般分布在油层的中上部,且易出现水淹,假如是利用底水能量开采,同样剩余油也会分布在上部,这种方式易出现底水锥进。剩余油横向分布特征主要受沉积岩相、构造部位、开采时间和开采方式的影响。构造高部位易形成剩余油富集区的主要因素是重力作用。2分布模式 探讨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可以更好地确定剩余油的富集部位,有的放矢地实行挖潜措施。不同的探讨单位和个人划分的模式不尽相同,总结归纳如下。前苏联从宏观和微观综合划分为滞留带中的剩余油、毛管力束
9、缚的剩余油、岩石外表的剩余油、低渗层和绕流带的剩余油、未钻透镜体剩余油和断层遮挡形成的剩余油。胜利油田根据河流相分为6种模式:水洗区剩余油、弱水洗区剩余油、未动用的薄油层、开发造成的剩余油、微型圈闭内的剩余油和断块外延棱形剩余油。韩大匡院士根据剩余油富集区的形成条件将其分为8种类型。俞启泰教授根据剩余油存在的地区将其分为断层旁边、构造高部位等6种,同时确定出了注水油藏未波及剩余油的3大富集区:注水高粘正韵律油层顶部未波及剩余油;边角影响未波及剩余油;层系内由于各小层物性差异开采不均衡形成的未波及剩余油。由于剩余油的分布规律受地质和开发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油田或区块、不同的开发方式就会有不同
10、的剩余油分布模式,各油田应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划分剩余油的分布模式,实行相应的挖潜措施。 剩余油探讨方法 俞启泰把剩余油探讨分为4个级别:微规模、小规模、大规模和宏观规模。冉启佑将剩余油的探讨方法总结为:取心方法、开发地质学方法、测井说明、地震、油藏工程、数值模拟、流线模型、生产测井、测试分析和检查井资料分析等9种。微观规模探讨微规模油藏描述包括颗粒的探讨、孔隙尺寸的分布、孔壁的粗糙度、充填的结构、孔喉的粘土衬、孔隙类型、矿物学、胶结影响以及在扫描电镜和薄片中可以识别的其它特点。目的主要是探讨剩余油在孔隙内部的分布、数量和性质。探讨的主要方法是扫描电镜、薄片、光刻微物理模型、原油性质分析。微观规
11、模分布探讨就是从微观、小尺度或小到微米甚至纳米级别探讨剩余油的分布。谢俊等的探讨认为,目前探讨剩余油微观分布主要接受微观物理模拟、物理化学性质及组分分析、孔隙结构及微观驱替机理分析和计算机模拟技术。高博禹等人的探讨给出微观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探讨技术主要有含油薄片技术、岩心仿真模型驱替法、志向仿真模型驱替试验方法和随机网络模拟法。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微观物理模拟和计算机数值模拟2种。微观物理模拟就是借助显微镜的放大、录像以及图像处理技术探讨储层流体的微观渗流过程,从而揭示储层流体的微观渗流特征和剩余油的微观分布特征。物理模拟的试验条件与实际油藏的地质条件不能完全吻合,达不到真实的油藏条件,加之受到试
12、验人员的技术和阅历的限制,得出的试验结果与真实状况存在误差。油藏数值模拟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探讨油藏的物理性质及流体的流淌规律。该方法虽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仍存在明显的不确定性,如储层参数、动态数据的求取以及模拟人员的阅历,因此,在应用过程中应留意提高参数提取的精度,力求将误差降为最小。 这一部分探讨是在宏、大、小规模上探讨剩余油的分布。具体探讨内容及方法如下。 (1)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计算一般在油藏、油田、油区甚至在全国的范围内进行探讨,求出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的平均值,以供应剩余油的宏观分布特征,为挖潜方向的决策供应根据。(2)三维地震方法 在油田开发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在高含水期油田或老
13、油区中找寻有利的原油富集地区。利用三维地震等综合说明技术进行精细油藏描述,改善了开发效果的例子数不胜数。例如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将这项技术用于4个特高含水区块后,1994年新钻调整井45口,平均单井日产原油27.8t,是老井产量的倍;平均含水18,比老井降低50%;当年产油nxol气。监测油田开发过程。文献介绍了用三维地震技术监测各种驱替方法的驱替前缘及饱和度转变的方法和实例;文献进一步提出用三维、三重量技术更加精确地探讨油层的地层性质、流体性质以及饱和度的方法。 (3)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利用油藏数值模拟探讨油层饱和度,可以计算整个油层中饱和度在空间上和随时间的转变,并可意料将来饱和度的转变,因
14、此有很大的好用价值。这一方法主要用于两方面:利用动态拟合的方法确定实际油藏中的含油饱和度分布,干脆指导生产,这已在国内外油田开发中普遍运用;进行不同地质条件、不同驱动方式油层内饱和度分布的机理探讨,我国早在1980年就应用这种技术,揭示了微旋回性对水驱油层饱和度分布的定量影响(4)动态分析方法 动态分析是利用油田生产的各种数据和测试资料来探讨剩余油分布,是一种干脆而便利的方法。根据探讨结果实行的调整措施,特别是单井调整措施,往往快速见效,因此在我国应用特别普遍。早在1965年,由玉门石油管理局采油科学探讨所和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探讨所合作研制了一套小层动态分析方法,对我国第一个注水油藏老君庙油田
15、L层的剩余油分布进行了探讨,取得很大胜利。国外探讨者对动态分析方法也特别重视,例如前苏联就提出了称之为水动力学的方法,用于确定剩余油饱和度;文献介绍了用不稳定试井资料制作油层饱和度图的方法。(5)沉积相方法 油层的沉积相类型以至层理等微沉积相类型不同,在注水开发后都会形成特定的剩余油分布特点。河道沉积是我国陆相沉积油田中最普遍的一种沉积类型,又可分为河床相、过渡相、河漫相。油层注水后,注入水首先沿河床相主流线底部高渗透部位急剧突进,使剩余油分布在河床相上部中低渗透部位和河漫相中。因此河床相的生产井水淹后,封堵出水层或转注,将有利于剩余油的开采,改善开发效果。我国许多油田都接受了这套方法并见到成
16、效。(6)检查井、视察井探讨方法 利用油基泥浆取心、密闭取心和大直径取心方法,在水淹油层取心,探讨剩余油的分布,这种常用的方法在我国已大量运用。利用取心资料的试验果,可以用于多方面的探讨,例如提高采收率方法的油层饱和度评价,为水淹层饱和度的测井说明供应基础资料,为探讨注水后油层参数的转变供应基础数据,以及为剩余油的微观探讨供应实物等。这种岩心的剩余油探讨虽属于“小规模范畴,但由于它的价值巨大而倍受重视。通过视察井探讨油层含油饱和度的转变和底水油藏油水界面的转变,是一种干脆而又精确的方法,在油田开发特别是底水驱油藏的开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我国底水驱的碳酸盐岩油田任丘油田共设油水界面视察井8口
17、,在探讨水淹区采出程度、岩块渗吸作用、水驱波及体积等方面供应了许多重要的数据,使任丘油田的数模生产动态拟合到达了很高的水平和精确度。 影响因素 剩余油分布主要受静态储层(地质的)和动态注采状况(开发的)双重因素影响。储层因素是根本的、内在的因素,注采状况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外部因素。地质因素主要由储层的非均质性确定,如储层砂体的孔隙结构、渗流系数、存储系数、矿物成分、韵律类型、润湿性、沉积相,等等。注采状况指层系的组合与划分、井网布置、射孔方案、注采强度以及开发方式、开采时间等 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 地质因素 1断层限制剩余油的分布。 a、断层边角部位剩余油富集。苏北盆地多为小断块油藏,断层发育,
18、且多为多油水系统,靠近断层的构造高部位限制井少,注水波及小,因此为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场所。 b、小断层遮挡作用形成剩余油富集。对于困难断块油田开发后期,低级序小断层对剩余油的分布具有重要的限制作用。由于小断层的遮挡,在其两盘可能有剩余油富集。我们可通过三维地震精细说明、精细地层对比、微构造以及动态冲突来识别低级序小断层2微构造限制剩余油的分布。 微型构造是在圈闭构造背景上油层顶面底面微小的起伏转变,主要为正向构造、负向构造及斜面构造。微型构造影响剩余油分布的理论根据是油层倾角及油水重力分异对注水开发的影响,使水线推动的速度趋于在平面上均匀分布,油水按重力分异,在构造高部位就留存较多的剩余油。假如
19、微型构造的高部位没有井限制,就会形成剩余油富集区。微型构造的局部起伏形态及幅度大小干脆影响剩余油的分布。 3储层非均质限制剩余油分布。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剩余油的形成是储层非均质性对水驱油过程限制作用的综合表达。探讨说明,确定石油采收率的基本地质因素是储层的非均质性。非均质性可以分为平面、层间和层内非均质性。 a、平面非均质影响,储层边缘相带物性差,水驱效果较差,剩余油富集。不同的沉积微相形成的沉积砂体具有不同的渗流物性,因此可以说沉积微相限制着注入水在油层中的运动,它是影响剩余油平面分布的主要因素,如主河道等高渗流区,受注水波及程度高,采出程度也高,次河道及河道间等相对低渗流区剩余油富集。
20、b、层内非均质性影响,正韵律油层顶部剩余油富集。地层沉积韵律限制着储层垂向渗透率的转变。油层一般是由几个沉积单元叠加而成的多段、多韵律沉积,受油水重力分异作用的影响,当高渗部位位于砂体下部时,注入水沿少量高渗层突进,水驱纵向波及系数小,在油层顶部存在大量的剩余油。岩心分析资料说明:在正韵律油层水驱过程中,底部高渗透部位水淹严峻,向上水淹程度慢慢减轻,从而在多个沉积单元叠加的油层剖面上表现出多段水淹的特征。 c、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开发层系内相对低渗透层剩余油富集。层间非均质性形成剩余油的机理与层内非均质性形成剩余油的机理相像。由于层间渗透率的差异,开发层系内物性好的油层多采多注,注入水沿着高渗透
21、层推动,低渗透层水驱效果差,从而造成低渗透层储量动用差,剩余油富集。4厚油层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厚油层中由于夹层的阻隔作用,形成夹层顶部遮挡型和上下隔层夹持型剩余油类型。在层内发育有连续稳定的岩性或物性夹层的状况下,在紧靠夹层的下部或夹层之间物性相对较差的区域形成确定剩余油分布,由于隔夹层的存在造成油井多段水淹核。开发因素 影响剩余油分布的开发因素主要包括注采井网、生产压差等。 1注采井网不完善。井网因素主要表现为井网及注采系统对储量的限制程度以及对油层非均质性的适应程度,最重要的是注采系统的完善程度及其与地质因素的配置关系。对于砂体分布不稳定的油层,由于砂体发育不稳定,或规模小现有井网
22、对油层限制程度低,造成注采不完善,或是有注无采,或是有采无注,从而形成剩余油。另外,宽度小于目前的注采井距的砂体形成的“漏网部分非主力层、井网限制差、储量未很好动用以及被井钻遇而未采或无井限制的油层,都成为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富集的重要部位。 2生产压差不合理。生产压差过小满意不了补充地层能量及产能的需求,生产压差过大导致注入水平面上沿主流线突进,纵向上单层突进,结果油井暴性水淹,水驱动用程度不高、驱油效率低,剩余油富集。 剩余油主要探讨技术 (1)油藏精细描述技术 油藏描述就是对油藏进行综合探讨和评价。它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知道,综合运用地质、地震、测井和试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剩余 文献 总结 精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