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docx(2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第一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让学生感知人类相识地球形态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究的精神。 会用相关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会视察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并能制作简易地球仪。 重点和难点 重点:会视察地球仪。 难点:会视察地球仪、运用地球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乒乓球、铁丝、胶布等。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光明的圆盘。但是,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我们自己却不简洁望见。站在地球的外表,我们无法
2、看到地球的整风光貌。那么古代人是如何了解地球是一个巨大球体的呢?时至今日,我们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呢? 导课在于激发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的爱好。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态、大小 地球的形态 展示课件 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 地球是什么形态?(学生看图探讨后会得出:是一个球体。)引导 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日看来已经是再简洁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相识,却阅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示课件 教材图1.1 学生探讨学习,小组可以互相沟通一下,古人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 通过互相探讨探究,到达自主学习的目的。 (天圆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
3、问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态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望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逝。(展示教材图1.3)说明 假设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学生探讨)这样引入新学问点,有亲和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总结:假如地球是一个平面,我们会看到船由远而近,由小变大,船的整体都能看到。)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望见了地球的球体形态。(老师刚好展示课本图1.4月食照片关心学生理解。)(老师
4、刚好表扬这些同学。)启发引导学生思索、视察。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探讨,老师启发、说明。)总结 精确反映地球形态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探讨 从人类对地球形态的相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要多激励。)总结 任何一个真理的觉察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通过对该学问点的探究,使学生理解一个道理:一个真理的觉察,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洁下结论,培育学生一种为探究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地球的大小 引入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相识了地球的形态,而且精确地测量出了地球的
5、大小。 展示课件 课本图1.2地球的大小 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外表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 精确测量说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事实上这些差异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乎其微的。假如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异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导学生在看图的基础上说出这些数据。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展示 地球仪 学生观看自己的地球仪。 提问 视察地球仪,请同学们动脑筋思索: 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分? 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
6、学生主动回答,不完好的让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刚好表扬、激励、随时启发、订正、说明。 讲解并描述 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老师再接着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态及名称等。这样可以便利我们了解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外表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引导学生细致视察地球仪的外貌,并与真实的地球作比较,使学生通过视察与思索,自己总
7、结地球仪的特点。这样有利于培育学生发散思维实力和归纳表达实力,还有利于学生理解、记忆所学学问的要点。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地球仪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供应了很多便利,同学们确定想拥有自己的地球仪。下面各小组利用准备的材料制作一个地球仪好吗? 引导学生参看教材第4页的活动进行制作。在制作过程中老师要刚好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理仪起到稳固本节学问的作用。最终,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通过制作起到了稳固本节学问的作用。熬炼了学生动脑、动手习惯。 课堂小结 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娴熟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
8、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重点和难点 重点: 精确辨别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东西半球划分。 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地球仪、学生地球仪、地球卫星照片课件、多媒体。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并通过制作简易地球仪初步相识了赤道、地轴、两极。如何利用地球仪判读地球上任何事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这一节将要学习的内容。 利用设问为新授课内容留下悬念。 讲授新课 一、相识纬线和经线 展示课件 教材图1.7(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学生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视察思索,同学先小组沟通,举
9、荐发言人回答以下问题。 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相识地轴、南极、北极。 (让学生到黑板前指着地球仪说出,对说得好的同学应刚好表扬。)提问 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外表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很快找到答案)展下课件 教材图1.10(地球仪上的经线)和教材图1.11(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到达互帮互学的目的。 由浅入深地学习。 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经线呈什么形态?纬线又是什么形态?(老师指图,学生很简洁自己说出。)相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分南纬、北纬、东经、西经。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老师指图,学生读自己的地球仪,反复相识。)展示板图 五带
10、分布图 引导学生接着找出:北回来线、北极圈、南回来线、南极圈。 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30、60三条纬线,老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让学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展示课件 教材图1.12和教材图1.13;学生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E和20E组成的经线圈。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刚好限制课堂的气氛,对学习不主动、基础差、跟不上课堂进展的学生,老师要刚好关心。 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简洁,让学生说出。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老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像、理解。)学生结合地球仪,老师实行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
11、探讨,完成以下问题: 经线呈什么形态?纬线又是什么形态?(问题简洁,让学生自己说出)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转变。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老师边指图、边指导,让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老师与经线对比,让学生视察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第8页“活动中其次问题,问:小明能否找到夏令营地点?为什么?(总结:找不到该点,4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的经线有2条。)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最好学生每人一份表格。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
12、化练习了地球仪的运用,对发言主动、答案正确的同学,老师应刚好表扬激励)为了总结稳固上面探讨的学问,老师展示以下表格,让学生填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状况,询问、探讨,老师刚好巡回辅导。最终展示答案。 纬线(圈)经线(圈)形态特征 圆圈 半圆 指示的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的分布 赤道是最大的纬线圈 相等 标度的范围 赤道为0,南北两极为90 本初子午线为0 度数的转变规律 从赤道向南北两极慢慢增大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 经纬度的表示法 北纬用N,南纬用S 东经用E、西经用W 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 赤道划分南北两半球 20W和160E划分东西半球 数量特征 090 0180 通过练
13、习,稳固本节的学问。 二、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外表任何一点的精确地理位置?(可能有的学生能考虑到经纬网的学问了,让其举例说明一下,到达互帮互学的目的)展示课件 教材图1.14(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让学生读出A、B、C点的经纬度数。老师刚好订正,辅导。)引入 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觉察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引入 假如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精确地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刚好地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学问,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 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
14、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学生小组互相探讨找,到达互帮互学的目的。老师巡察,刚好指导。)通过这两项练习,使学生学习娴熟地运用地球仪,加强对地球仪作用的了解,对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关心。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以下事务的发生地。 A.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S、150W。B.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N、125.3E。 强化训练 组织学生探讨,填出下表:最终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 推断东西半球 推断南北半球 30E、20N 东半球 北半球 120W、30S 西半球 北半球 10W、87N 东半球 北半球 160E、45S 东西半
15、球交界 南半球 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线度数。(抢答、刚好表扬、激励,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总结全课 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 教材第8页“活动3。 其次篇:地球和地球仪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山东省莱阳市教化局教学探讨室 董福军 学习目标 1.用简洁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该学习目标可以分解细化如下: 1.通过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初步建立地球自转的空间概念,相识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2.通过演示、视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3.通过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
16、,初步建立地球公转的空间概念,相识地球公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 4.通过演示、视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凹凸的转变、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转变、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5.在试验演示、视察思索、总结归纳等探究过程中,逐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用简洁的方法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1.通过演示、视察地球的自转过程,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通过演示、视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凹凸的转变、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转变、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
17、地球公转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创设情景法、试验探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启发引导法、沟通谈话法。 情景感受法、试验体会法、地图视察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爱好 导入1:用小华和小明没有白天和黑夜的幻想创境导入,让大家思索世界上有这样的地方吗?为什么?假如怎样他俩的愿望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了?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绽开探讨,引入地球自转运动学问的学习。 导入2: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绽开探讨,引入地球自转运动学问的学习。 导入
18、3:用不同地方、时间差异的生活图片创景导入,根据课前预习成果,小组成员探讨现象成因,引入地球自转运动学问的学习。 北京、开罗、纽约的时间为什么不同呢? 讲授新课试验探究,归纳提升 一、地球的自转 试验探究,视察觉察 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成员转动地球仪,视察探讨地球自转的特点绕转中心、方向和周期。 小组成员共同思索以下问题: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吗? 3.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视察探讨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演示、点拨提升,关心学生相识地球自转运动的特点,并强
19、化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绘图工作。 试验探究,视察觉察 小组长组织大家,接着刚刚的试验,用灯泡、手电筒或蜡烛等光源照射地球仪,并依据地球自转方向转动地球仪,视察、探讨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的产生,探究这些地理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小组长协调大家的视察探讨结果,记录员做好相关结论的记录工作。 老师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图、点拨提升,关心学生理解昼夜更替、各地时间差异等现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昼夜更替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昼半球、夜半球和晨昏线圈的关系: 晨线、昏线的推断自转法: 各地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体验和分析: 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界线问题: 老师在介绍地方时、区时、北京时间和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地球 地球仪 教学 设计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