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2023年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docx(3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 第一篇:古诗两首教案参考_1 古诗两首教案参考 这一课共编排了两首古诗。 江畔独步寻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这是诗人写的组诗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里的第六首,全组诗共七首,记录了诗人在四川成都锦江边单独漫步寻花的全过程。诗的题目是“寻花,全诗围围着花景来写。前两句写花,从满蹊(分布)、干朵万朵(数量)、压枝低(繁茂)这不同角度写,使人印象深刻,不觉得重复。后两句写花间的景象,由写静态转为写动态,细致刻画了蝴蝶和黄莺。全诗描写动静相应,绘声绘色,意境特别秀丽,表达了诗人对和平清静生活的酷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菊花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元稹。这是
2、一首咏菊诗。“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德发出由衷的赞美。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新词。 2能看注释,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课时支配: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请学生给大家背诵学过的古诗。 2我们宏大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绚丽的文化,古诗可以说是其中的一颗明珠。好多古诗都描写了引人人胜的景色,进而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只理解诗的字面意思还不够,还要把诗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使自己深化到诗境中去悟情。今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 3板书课题:江畔独步寻花。 二
3、、解题,介绍作者。 1请学生根据注释解题。(在江边单独一人一边漫步,一边赏花。) 2师生沟通有关诗人的资料。 杜甫,字子美。他是我国古代宏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和李白并称李杜,代表着唐代诗歌的两座高峰。自幼好学,很有政治理想。漫游各地,与李白相识。安史之乱前住在长安,生活贫困。 安史之乱后,弃官移家成都,在浣花溪边筑草堂。晚年离开成都,病死在湘江途中。他的诗歌敢于大胆揭露社会冲突,批判统治者的罪恶,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怜悯,反映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被称为诗史。 三、抓字眼,明诗意。 1自读古诗。学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字眼)。 (“黄四娘是谁?“自由什么意思?“娇莺什么意思等?) 2分组互助学习
4、,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黄四娘,杜甫的邻居。“自由是指逍遥自由。“娇莺是指黄莺娇柔的歌喉。) 3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诗意。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这两句的意思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开满了鲜花,千朵万朵,压得枝条低垂下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由娇莺恰恰啼。 这两句的意思是:戏闹的蝴蝶恋恋不舍地回旋飘舞,逍遥自由的黄莺放开娇柔的歌喉不断地啼唱。 四、提问题,悟诗情。 1“话的意思弄明白了,那么怎么把诗中的意思变成头脑中的画面呢?我们不妨针对诗中词语来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给前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激励学生提问题,老师可做示范。 (“什么样的
5、小路上,开满了什么样的花?这些花压得枝条都怎么样了?)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当时的情境怎么样呢?也就是说,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3)出示一张场景图画投影片,启发学生思维。 (黄四娘家门前有一条曲折的小路。小路旁开满了各色各样的鲜花,成千上万朵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地弯下了腰。) 3给后两句提问题,悟诗情。 (1)学生分组探讨提问题。 (什么样的蝴蝶怎么飘舞?黄莺的叫声怎么样?它好像在说什么?) (2)针对这些问题来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什么样的? (留连花朵的蝴蝶不停地在花丛中上下追逐着、戏闹着。逍遥自由的小黄莺叫声宛转动人,好像在说:这里多美呀!) 五;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
6、时的画面,诗人看到、听到后的反应。 (感叹春光赐予视听的无穷美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清静生活的酷爱,以及久经离乱后得以安居时的喜悦心情。) 2指导朗读。 (实行学生练读、评读的形式,要求读出对生活的酷爱,作者看到景物后的喜悦心情。) 六、根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1学生自画。 2集体沟通。 七、作业 :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其次课时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板书课题:菊花。 2师生沟通有关诗人的资料。 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他是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元和十年,与白居易等酬唱频繁。诗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的提倡者。有元氏长庆集。 二、抓字眼,明诗意。 1
7、自读古诗,留意读准字音。 舍 斜 尽 2再读古诗,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 (“绕舍什么意思?“似什么意思?“更什么意思?) 3分组互助学习,可,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来理解字词的意思。 (“绕舍是指环围着房屋。“似是好像的意思。“更是再的意思。) 4师生共同探讨,理解诗意。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簇簇秋菊环围着房屋开放,好像是到了隐士陶渊明的家,我一遍又一遍围着篱笆观赏菊花,不觉得太阳已渐渐西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两句的意思是:在百花中我并不是对菊花情有独钟,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可观赏的花。 同桌互相说一说诗意,指名说。 三、提问题,悟
8、情境。 1学生分组针对诗中词语提几个“什么样和“怎么样的问题。 2师生共同归纳。 (1)秋天的菊花丛开得怎么样? (2)谁一遍又一遍地怎么样观赏菊花? (3)菊花开过后花坛什么样? 3针对这些问题想一想,你头脑中的画面是怎么样? (开得正艳的菊花这一丛、那一簇,在房屋的四周竞相开放。我围着篱笆看看这丛,又看看那簇,有时还蹲下来认真观赏。菊花开过后,这房屋的四周也就再没有可观赏的花了。) 四、想画面,咏诗句。 1想象当时的画面,诗人要表达怎样的情感? (诗人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品德发出由衷的赞美。) 2咏诗句、指导读出赞美的语气。 实行分组练读,评读的形式。 3试背这首诗。 五、选做作业 :根
9、据你的想象,把诗中描写的景物画下来。 、看拼音写词语 、按要求填空。 1“菊共笔,第四笔是。 2“陶共笔,第九笔是。 3“此共笔,第五笔是。 、多音字组词。 卸 别 叫 更、说明下面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江畔独步寻花: 江畔: 蹊: 留连: 自由: 恰恰: 独步寻花: 菊花: 秋丛: 绕舍: 篱: 尽: 更:、无把诗句补充完好,再说明诗句的意思。 1自由娇莺恰恰啼。 2似陶家,遍绕篱边。 、学问积累。 1你所知道的唐代的诗人还有 2你还知道杜甫写的什么诗?能写下来吗? 其次篇:1、古诗两首 1、古诗两首 独坐敬亭山 学问点: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2、背诵并默写课后的注释
10、。理解“尽、闲、厌单字意思。 3、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 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知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称“诗仙,一个称“诗圣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 二、检查预习。 1、你相识了哪些生字? 2、你理解了诗中哪些单字的意思? 在学生沟通中重点理解“尽、闲、厌单字说明。 3、谁能起来读一下这首诗? 三、解读诗句,感悟诗情。 1、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画一画这两句。 理解“众鸟: 说一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 理解“孤云: 说一说为什么只画一片
11、云? 理解“尽和“去。 2、品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感悟: 本来陪伴在李白身边的景物都离李白远去了,李白看起来心情怎么样?板书:独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指名回答“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的含义。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一群群鸟儿冲向天空向远处飞走了一片白云悠然地飘走了,也没有了踪影。过渡:前两句看起来李白很孤独,后两句还是写孤独吗?莫非李白心里真的很孤独吗?读后两句。 、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理解“相看: 李白眼里“只有敬亭山指板书,可见这里的“相看两不厌指板书是谁和谁互相看不满意呢? 2理解“看不厌: 看敬亭山为什么看不满意?景美 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
12、看吗? 指班上一对好挚友就像你看她,看不厌,很宠爱;她看你,看不厌,很宠爱。她把她当成是自己的挚友。而李白之所以看敬亭山看不满意,也把敬亭山当成了挚友。 3品析诗句 李白把敬亭山当作了挚友,所以看不厌,而敬亭山看李白看不厌,这又是为什么呢?敬亭山也把李白当作了挚友。 4指名回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含义。 总结这两句的含义: 只有敬亭山和诗人出神地注视着,互相看也看不厌。 、品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既然找到了自己的挚友,而且是那么知心的挚友,李白还孤独吗?这时候他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板书:不独 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带着兴奋的心情读。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五、拓展延长。诵读李白的两
13、首诗。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日照香炉生紫烟,手可摘星辰。遥看瀑布挂前川。 不敢高声语,飞流直下三千尺,恐惊天上人。疑是银河落九天。 六、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望洞庭 学问点: 1、有感情的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师强调“潭字笔画。 2、背诵并默写课后的注释。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潭面:湖面。 遥望:远远地看;翠:青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方的手法。 3、会用自己的话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流程: 一、解题导入,了解诗人。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写的是洞庭,从 “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介
14、绍诗人:刘禹锡,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爽、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 二、检查预习。 1、你相识了哪些字,你觉得哪个字需要提示大家?重点强调“潭字笔画。 2、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潭面:湖面 遥望:远远地看;翠:青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方的手法 3、指名读诗,正音:潭、磨、螺。 4、通过课前预习,想想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三、精读感悟。抓住字眼、想象意境1“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澄澈透亮,与天上明月
15、清光交相辉映,显得特别清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清静的气氛,一派和谐之美!2“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一帆风顺。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方,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漫。为什么?一是月光下不真实;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4“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致绝伦。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指名读,想象:
16、白银作的盘子里放上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色田螺,看着它,你有什么感觉?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5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6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说明整首古诗的意思 学生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青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1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因已有基础,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2延长:其实写洞庭湖的诗还有许多,比方如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上张丞相再如杜甫的“
17、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他们的特点是把洞庭湖写得大多气概雄伟、境界壮阔,而刘禹锡这首诗却不同,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软秀美。有爱好的同学不妨读读比较一下。 五、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小组合作学习给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双翼。他们在组长的带着宠爱,自主实力、合作实力等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重点感悟了文中真情,给学生潜心全文,熟读静思留下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孩子们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才能品尝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情感。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有深度、有争议的问题,一时搞不明白。这是我就引导学生绽开探讨,让学生在探讨中沟通,在辩论中明晰,互相启迪,共同提高。我深深地感受到:学
18、生自主快乐的学习,就是老师在教学中最大胜利。 第三篇:古诗两首教案 一、赠刘景文 第一课时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四季更迭,秋天已然静静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阅历。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留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爽豪放,善用夸张比方,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
19、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有一个小池塘,池塘里的荷叶已经枯萎,岸边开满了菊花这幅图画就是诗人苏轼当年和挚友们聚会时看到的景色,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特殊兴奋,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示留意后鼻音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老师读生字。 3、把这些生字放到诗句中会读吗? 三、写字教学 1、学生用自己宠爱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沟通是否相识了。 2、学生视察字形,沟通怎样书写。 3、老师示范,学生评价。刘:左右结构,“文的第四笔改成“点。 枝、记:左右结构,留意要写得“左窄右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古诗 教案 参考 _1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