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docx





《2023年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考 第一篇:深化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索 深化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的理论思索 徐充 吉林高校 中国国有经济探讨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3 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是整个国有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是稳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问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的作用是企业进展中的最根本要素。重构国有企业支配制度的理论根据在于重视人力资本的奉献,深化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重在实行理论创新,构建国有企业收入支配新模式,是本文进行理论创新的尝试和探究。 国有企业;支配关系;制度定位;理论创新; 企业支配制度,是现代企业制
2、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具有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的支配制度,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和保证,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条件。近年来,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十六大提出的深化改革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不断提高相识,坚持理论创新,探究新的支配模式,对于完善国有企业支配制度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一、国有企业支配关系的制度定位 一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是稳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支配是社会再生产的中心内容之一,支配问题历来为经济学家所重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李嘉图曾把支配问题作为政治经济学的探讨对象,认为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就是说明支配规
3、律,他指出:“土地产品即将劳动、机器和资本联合运用在地面上所取得的一切产品要在土地全部者、耕种所需的资本的全部者以及进行耕种工作的劳动者这三个社会阶级之间进行支配确立支配这种支配的法则,乃是政治经济学的主要问题。 (p2)与李嘉图同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了政治经济学探讨对象的“三分法生产、支配和消费,他的著作以财宝的生产、支配和消费为副标题,把支配作为和生产、消费处于同等地位的问题来分析。在萨伊之后,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三分法为西方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传统学说。比较经济学的决策方法DIM也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中,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支配。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权利的再支配
4、,是利益关系的再调整。19世纪50年头,马克思起先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支配问题,他认为生产关系是考察一种社会制度性质的主要根据。生产关系从社会再生产的总过程来考察,生产、支配、交换、消费“构成一个总体的各个环节,一个统一体内部的差异。(p102)在这四个 环节中支配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纽带,没有支配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无法消费,生产也就毫无意义。生产资料的全部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支配方式是全部制形式在支配领域的要求和表达。支配关系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居于重要地位,合理的支配关系能促进生产的进展,反之,则会阻碍生产的进展。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要表现形式,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稳固与完善至关重要,国
5、有企业支配制度的改革事关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现阶 1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国有企业则成为了进展社会主义生产力这项根本任务的主要担当者,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共同富有目标的主要经济基础。而目前国有企业支配方式由于相识和体制等缘由,国有企业支配制度照旧存在某些弊端,因此,深化支配制度改革,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是稳固和进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需要。 二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条件 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工业和国民经济的中坚和主导,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依靠。几十年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进展中曾经做出了巨大的历史奉献,在进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广泛而深刻的体制变革中,如何通过支配体制改革理顺支配关系,干脆关系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展和完善。 1、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深化支配制度改革是完善市场经济主体资格的需要。从理论上讲,企业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市场经济的运行依靠于企业的经济活动;企业改革的绩效如何,确定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发育状况。几年来,围绕重塑国有企业这一市场经济微观基础,对原有的企业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产权制度方面的改革取得了很大进展,支配制度方面的改革有待进一步突破。这是因为,支配制度的合理与否,支配关系的协调与否,干脆影响着经济主体的朝气和活力,没有朝
7、气活力的企业,不具有市场经济主体资格。理顺国有企业支配关系,是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的制度依靠。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支柱产业支撑、高新技术示范、服务行业引导、竞争领域推动等形式发挥出来,但是这一作用的实现要受支配关系、支配模式的制约。因为这方面的因素干脆影响着国有经济的进展,例如,国家通过制定和调整不同的收入支配政策,以及企业接受不同的收入支配方式影响或调整企业的经济活动。 3、国有企业支配模式选择还关系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我国是人们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其最主要的标记和基础。而国有企业是公有制最主要的存在形式,国有企业
8、能否在将来市场经济运行中增加限制力,关系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稳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成败。支配模式的选择问题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只有合理的国有企业支配模式才能调动企业内部各个成员劳动的主动性、创建性,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另外,笔者还认为,国有企业的制度支配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浓缩,是对外与资本主义制度比较的窗口;在同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我国国有企业支配模式如何最大限度的表达社会主义劳动者的利益,如何表达社会主义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如何表现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同等、互助、协作的关系,这是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优越性的显著标记。
9、三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还是企业走出逆境的需要 制度经济学认为,企业本身是一种制度支配。制度对于国有企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及支配公允性的提高起着根本性动因作用,制度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国有企业的运行及其内部的各种互相关系。制度体系中的权力,即利益是第一要素,利益支配的不明确无法产生足够的推 动力来激发国有企业的活力,国有企业的经济总量也无法通过市场的中介而扩大。特定的利益支配制度还确定了国有企业内部各个经济主体各自的行为动机与目的。他们在制度所答应的约束范围内进行选择,追求利益最大化。当制度约束弱化时,有限理性使“败德行为与“搭便车行为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导致机会主义盛行,经济增长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制
10、度、管理与技术是企业成长的三维驱动因素,并具有内在演进的规律关系。过于轻视国有企业存在的严峻制度缺陷是有害的,把国有企业生存与进展的制度性障碍简洁化为“管理问题也是一种肤浅的相识,要变更国有经济进展缺乏活力与后劲的局面,就必需在国有企业的制度层面深化改革。 二、重构国有企业内部支配关系的理论根据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之指出:要“确立资本、劳动、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奉献参与支配的原则,完善按劳支配为主体,多种支配方式并存的支配制度。这一论断极大地拓展了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的思路和视野。 生产要素也可以从人力资本要素和物质资本要素两方面进行概括,其中物质资本要素是指经济活动中存在并发挥作用的生产资
11、料和价值形态的货币。人力资本要素是指劳动者通过接受教化、培训以及学习与实践积累而形成的学问、技能、健康、思想与职业素养在人体中的凝聚和存量。人力资本要素全部者包括管理者和一般劳动者,他们都是将自身的人力资本要素投入到企业并获得相应的酬劳。由于物质资本要素与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内部缺一不行,又分别属于不同的全部者,因此,劳动成果按生产要素支配就显得具有干脆的现实意义,它可以解决生产要素全部者的投入动力问题。马克思曾指出:“支配关系或支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反面。那么新(p13)只要参与生产的各种要素还驾驭在不同的全部者手中,的生产总价值的支配就必定要在不同的生产要素之间进行。 在经济进展的不同
12、历史时期,人力资本要素和物质资本要素所起的作用也是有差异的。1911年,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代表作经济进展理论一书中指出:“企业家所需要的一切商品,从他的观点看来都处于同等地位。他需要自然力、人力、机器、原材料,全部这些都同等重要,具有同等意义,无法区分这些需要中何者更为重要。 二战以后,技术变革的加快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人力资本要素与物质资本要素平行结构的支配方式被打破。人力资本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奉献率已超过了物质资本要素的奉献率,智力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明显,物质资本要素支配确定论逐步嬗变为人力资本要素支配确定论。对于这种趋势,萨缪尔森指出:“道格拉
13、斯和索洛说明白什么?他们的统计数字告知我们,在某种微妙的意义上,劳动是唯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生产上,劳动和资本都是必要的,因为假如把一切资本都拿走,或把一切劳动都拿走,我们所能得到的总产量将是微乎其微的。但是,他们觉察:每增加百分之一的劳动所增加的产量三倍于每增加百分之一的资本所增加的产量。 (p221)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的探讨说明:在1929年至1982年间,美国劳动力平均受教化年限的增长对美国同期人均国民收入增长率的奉献为25。西奥多舒尔茨的探讨也证明,在1930年至1957年间,美国劳动力的教化资本存量从1800亿美元增加到5350亿美元,同期的经济增长有五分之一来自于教化资本存量的增
14、加。RJ巴洛对98个国家在1960至1985年人均GDP增长率的比较分析也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缘由。斯蒂格利茨也明确指出,事实上,在经济增长的要素中,人力资本比物质资本更重要,估计在全部资本要素中占到2/33/4。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技术产业的进展,尽管世界各国都越来越多地用资本代替劳动、用机器代替工人,但是劳动收入却在国民收入中逐年上升,人力资本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舒尔茨在酬劳递增的源泉一书中指出:“到了1970年,美国官方公布的国民收入中大约有3/4是雇员酬劳。剩下的1/4则归为全部者收入、租金收入、净利息以及公司利润等。人们在自我雇佣的工作中和管理自己资产的过程中花费的生
15、产性劳动所取得的规模相当大的收入也归入四类“资产收入之中。有一项保守的估计认为,与人力相关的总收入在1970年占到美国国民收入的4/5,这些收入包括雇员酬劳加上自我雇佣收入再加上市场部门内部对资产管理所产生的收入。他还说:美国“在国民收入中,劳动所占收入在上升,资本所占份额在下降,地租收入份额从1900-1909年的9大幅下降到1970年的3。与土地原始全部权相对应的农田地租如今已是美国国民收入中微小的一部分了。因此,农场主们的社会和政治影响力已经变得微乎其微了。 这些事实说明,由于劳动具有不同于资本和土地等物的自主能动作用和作为人的权利,收入支配中向劳动倾斜的趋势在现代经济进展中是必定的,这
16、也是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应当遵循的原则根据。 但是在我国,长期以来,经济学始终把非人力资本要素,尤其是货币资本当作经济进展的最重要因素,而完全忽视了人力资本要素在企业进展中的重要性,把人力资本要素完全置之于被动位置,例如不承认人力资本要素的产权,否认人力资本要素凭借个人产权所应获得相应的物质利益,导致了人力资本的极大奢侈。人力资本要素的显著特点是,它的产权却与其全部者自然不行分别,无论法律是否承认全部者对其人力资本的全部权,它总是负载在具体的全部者身上,由全部者实际限制着,并且只有全部者才能启动,因此,它只能与全部者结合,“超越私有产权只适用于物质资本要素,决不能高谈抽象意义上的人力资本要素的
17、“公有化。在实践中,大量的事实也显示,凡是对从非人力资本要素动身的企业改革,绩效大多为负;反之,从爱惜和建设人力资本产权制度角度动身的收益制度改革,绩效大多为正。20世纪80年头,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胜利,其外表是对物质资本要素的产权进行了改革,其实质是对人力资本要素全部权的变革:作为经济主体的农夫,通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形式,由自己自由的支配自己的创建力,进行经营模式、经营策略、经营领域的自由与理性的选择。而国有企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要素全部权却被国家以“公有的名义剥夺了,由于劳动者丢失了对自身人力资本价值追求的权利,造成了人力资本价值的损失和企业内部各种人力资本的严峻奢侈。这既是国有企业职工
18、缺乏主动能动性和创建性的重要缘由,也是企业家凭借其对企业事实上的限制权非法地获得个人利益、化公为私及59岁现象等腐败行为的根源。 总之国有企业支配制度改革,要坚持按生产要素支配的原则,赐予人力资本要素以应有的重视,逐步实现由物质资本要素支配模式到人力资本要素支配模式的转变,从而进一步完善以按劳支配为主体,多种支配方式并存的支配制度。 三、国有企业支配模式的新探究 目前,国有企业支配模式是在1993年实施“两则、“两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诸多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形成的,具体内容可以概括为: 薪息税前利润 工资及职工福利费 息税前利润 利息 税前利润 所得税 税后利润 各种提留 上缴利润
19、 企业留存利润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这种支配模式确实立标记着以往放权让利的政策调整型改革的结束,国有企业和其他类型的企业税负实现基本持平,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在市场中求得生存和进展,这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制度改革的必定选择。但是这种支配模式只是国家和企业之间利益支配的一次调整其核心内容是把国家政治职能与企业的经济职能分开,将企业转变为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能动的有机体,而对于劳动者在企业经营中的主体地位,对于人力资本要素的正值收益却未赐予应有的重视。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确定权仍由政府有关部门驾驭。政府通过行政手段对企业实行成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方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仍有近
20、十万户国有企业、四千多万职工实行工效挂钩方法;其他企业大都实行工资总额包干或干脆由政府有关部门核定工资总额的方法。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力资本的进展,劳动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现代经济中企业竞争的关键是技术、学问和人才的竞争,在企业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之中,人的劳动即人力资本要素处于更根源的地位。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支配模式虽然一再强调要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但是总认为国家利益大于集体利益, 集体利益大于劳动者个人利益,几乎完全不涉及劳动者的经济自由和财产权利;劳动者个人也从来没有真正被作为经济分析的独立单元;劳动者的经济自由和财产权利也从来没有被纳入到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分
21、析视野,从而割裂了劳动者追求自身利益活动和企业经济进展目标的有机联系,从而导致了国有企业内部劳动者主动性不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缺乏依托。 从一般意义上讲,市场机制是各种不同的经济主体之间错综困难的经济关系的联结方式和作用方式。在任何性质的企业中,首要问题都是如何调整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的关系,如何把劳动者追求自身利益的活动引导到企业经济总体进展的轨道上来。任何一种支配形式要成为促进企业经济进展的有效形式,都必需把企业内部劳动者的利益有效地表现出来。因此,国有企业支配模式必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此时支配模式的内容可为: 薪息税前利润 工资及职工福利费 息税前利润 利息 税前利润 所得税 税后利
22、润 一般劳动者变动收益 科技劳动者变动收益 经营者变动收益 国家的变动利润 企业留存利润 此种支配模式首先保障劳动者获得一个固定的劳动酬劳,保障劳动者生存的权利,然后根据劳动力产权和其他生产要素的全部权,根据劳动奉献和风险担当实力进行支配,从而使劳动者和国有企业的利益趋与一样,形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双方共同担当企业风险,共同共享企业的剩余收益,进而可以到达共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76. 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 版. 熊彼特.经济进展理论.商务印书馆, 1997. 萨缪尔森.中译本,1981. 西奥多舒尔茨.
23、酬劳递增的源泉.北京高校出版社,2023. : 教化部重大探讨课题:加入WTO后中国国有企业新一轮改革对策探讨成果之一。 :02JAZJD790010 :徐充1955,男,吉林德惠人,吉林高校中国国有经济探讨中心兼职探讨人员,教授,博士探讨生,探讨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TheDeeply Theory Thoughts of The Distribution System Reform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 Xu Chong,(Jilin University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of State-owned Economy 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深化 国有企业 分配制度 改革 理论 思考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