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docx
《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docx(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中医文化随笔 中医文化随笔【第一篇:饮食 郭旭东】 关于饮食,在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有过相应的论述,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所提倡的观点。 中医提倡饮食有节。 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倍,通“背,违反。这段话大意是说,作为人体内的阴气,保持清静就可以关心养分人的精神,守藏在体内,躁动就会减损。假如不恰当地饮食,例如暴饮暴食,就会造成人体内的阴气躁动,从而损伤人的肠胃。那么,什么是阴气呢?人体内的“气大体相当于人体内的能量,又称“元气。性质主动、防御外界邪气的为阳气;性质主静、功能侧重于养分人的身心的为阴气。所以,我们留意不要暴饮暴食,而应当合理饮食
2、。 那么如何合理饮食呢?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律,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德,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举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可见所谓合理饮食,就应当“谨和五味,而不是对饮食的味道有所贪著。因为中医认为,我们人体内阴气的来源主要依靠食物的五味,来给养人的脏腑器官。但是,假如味道过于偏颇,反倒损害人的阴气,从而损害人的脏腑。酸入肝,少吃补肝,但过于吃酸的食物,肝气就会受到抑制,从而消损
3、脾气中医认为肝克脾;咸入肾,肾主骨和纳气,少吃可以补肾,但味道过于咸,反倒对骨骼的健康发育有害,也减损人的纳气功能,简单出现气喘,从而也影响到人的肌肉的发育,心气的功能也受到制约中医认为肾克心;甘入脾,少吃可以补脾,但偏于贪著甜食,反倒损害脾脏的正常功能,从而损害肾脏,使得肾纳气功能减退而不均衡,表现为心气喘满,面色发黑。假如味道过于苦,那么就难以醒脾,脾脏不能很好地健运饮食,使得胃气有所积聚。辛入肺,少量辛可以促进肺的机能,但过于偏重辛的食物,就会使得人的筋脉由于辛散太过而表现为松软无力,使人感到精神乏力。所以,我们应当适当地进食五味而不要有所偏颇地域性饮食除外。这样才能骨正筋软,气血正常流
4、通,腠理严 密,才能使骨气上等发育,合于养生之道和大自然的规律,延年益寿。 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句也是说,饮食五味要合理而不行过,否则会损害人的正气。 所以,中医进而提倡饮食要清淡为宜。所谓清淡,首先是指五味不要过于偏执,明王三才医便:“偏之为害如此,故上士澹泊,其次中和,此饮食之大节也。 另外也不要过于贪著饮食而食用得过饱。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在养生延命录中指出:“所食愈少,心愈开,年愈寿;所食愈多,心愈塞,年愈损焉。 饮食有节的观点与佛学也相通。佛家讲“不贪,不贪饮食也必是其中的一项。这样才是“谨道如法,从而“长有天命。 中医文化随笔【第二篇:情
5、志 郭旭东】 中医认为,人的健康与心神有肯定的关系,而影响心神的是人的情志。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心者,五藏脏六府腑之主也故悲伤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藏脏六府腑皆摇大意是说心是五脏六腑的主宰者,悲伤愁忧等情志活动影响到人的心神,人的心神不稳,就会影响到脏腑或身体的机能。 那么,是如何影响的呢?黄帝内经素问五运行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难过,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悲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怒伤肝,常常嗔怒的人可能会导致肝气郁结如肿瘤和肝阳上亢如高血压等疾病;喜难过,过度兴奋和追求刺激可能会导致心神狂躁如癫狂和心气缺乏如早搏一类的心脏病等疾病;思伤脾,过度忧思则简单导致脾脏的运化不力如植物神经功能
6、紊乱、消化不良等疾病;恐伤肾,过度恐惧则导致肾气消损如遗尿等疾病。所以我们平常应当留意保持心情的稳定,心神要稳。其方法除了佛学上说的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禅定外,中医中还有相应稳定心情的方法。 这些方法是: 悲胜怒。当一个人有了很大的怒气时,可以用“悲来作意克服。例如可以想一下自己的缺乏;也可以将心比心,换位思索,可能就会制怒;也可以用慈悲、怜悯心来作意克服,慈悲、仁慈、怜悯心怜悯心是佛家常用对治嗔怒的方法。 恐胜喜。当一个人只图一时的欢乐而过于追求刺激的时候,应当想到后果,想到欢乐的不永久,这样追求刺激的心就会放淡。当一个人沾沾自喜、傲慢自满的时候,不妨想到自己的功劳应当归属于他人,自
7、己还应当前进,或者用这些成果去关心需要关心的人,而不是傲慢自满,要意识到傲慢的人将来肯定要落后和失败的。这在佛家则称为回向。 怒胜思。对于患得患失、思虑过多的人,应当克服小家子气,学会金刚处事,雷厉风行,不要婆婆妈妈,孬里孬气。没有必要担忧的和明明知道自己不必担忧的就要放下心来。要主动锻炼自己的自控能力,虚下心来随缘行事,赶快学习,没有必要胡思乱想的不要想。不要认为没完没了地胡乱思索是好习惯。其实它是自心难以自制的不良习气。 喜胜忧。当一个人忧愁的时候,要留意开朗、开阔胸襟。要学会良性心理示意即良性作意。这样就形成良性循环,否则就会恶性循环。 思胜恐。当一个人过分恐惧的时候,要留意定住心神。要
8、理智。同时要学会分析状况。假如问题能解决,就赶快落实执行,去解决。假如解决不了,就临时放下,恐惧并没有用。而且要坚信只要自己真正努力,合乎道德法制规则,那么以后肯定会结出好果子来的。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大意是说,我们的胸襟合于宇宙虚空,处事乐观、豁达、中道,人体内的真气正气、元气就会调顺;精神内守,情志平和而不偏颇,身心就会很健康而不简单得病。 中医文化随笔【第三篇:治疗 郭旭东】 关于治病,内经中有这样的说法,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
9、,不亦晚乎。大意是说,圣人治疗疾病时,重在教人注重养生和预防疾病的发生,使身体的机能保持稳定而不混乱。假如疾病已经形成再用药物进行治疗,身体机能已经混乱了再进行治疗,就像口渴之后才掘井一样,临上战场才想到铸造武器一样,不就晚了吗? 这说明了对疾病预防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真正预防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云:“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关于这个道理,我们在上一篇中已经提到了。这说明了恬淡虚无和精神内守是保持正气、预防疾病的重要修心原则,也是重要的养生方法。黄帝内经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行干。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体内正气充分,才能抵抗住“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年中 文化 随笔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