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docx
《2023年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docx(4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重点 第一篇:社会心理学名词说明和简答题重点 1、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从社会与个体互相作用的观点动身,探讨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发生、进展及其转变规律的一门学科。 2、社会化:人们形成社会认可的社会行为模式和对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刺激赐予合适稳定反应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看法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遵守法律律行为的过程。 3、文化:在一特定群体或社会的生活中形成的、并为其成员所共有的生存方式的总和。
2、4、同辈群体:是由地位相近,年龄、爱好、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5、政治社会化:是指个体政治看法和信念的形成过程。 6、民族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民族大多数人共有的特性,使自己具有所属民族的民族性的过程。 7、法律社会化:指个体形成某一特定社会要求的法律观念和遵遵守法律律行为的过程。 8、道德社会化:人们将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9、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个体学习所属文化规定的性别角色的过程。 10、反向社会化: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汲取的过程。 11、社会角色:由确定的社会地位所确定的符合确定社会期望的行为模式。 12、角色学习:指个体在特定的
3、社会关系中对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相识、看法和情感的总和。 13、角色扮演:是角色的实现,要经过角色期盼、领悟、实践三个阶段。 角色期盼:指社会对某一角色的行为模式的期望和要求。 角色领悟:是角色扮演者对角色规范和角色要求的相识和理解。 角色实践:是角色扮演的实际过程,是角色领悟的进展。 14、角色惊慌:当一个人同时进行多重角色扮演时,面对各种不同的角色要求,个人在时间和精力的支配上发生冲突,就会产生角色惊慌。 15、角色冲突: 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为上的不适应、不协调状态。 16、角色不清:由于社会的迅猛进展,人们常感到许多角色的行为规范超出了他们过去习以为常的范围,不知道这些
4、角色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和怎样去做。 17、角色中断:指一个人所担当的前后相继的两种角色之间发生的冲突。 18、角色失败:指由于多种缘由而使角色扮演者无法胜利地扮演其角色,从而出现严峻的角色失调现象。 19、动机: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到达确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20、成就性动机:指推动个体去追求、完成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且设法将其到达某种志向地步的一种内驱力。 21、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和他人在一起或者要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22、权力动机:是指个体具有的某种剧烈的支配和影响别人以及四周环境的内驱力。 23、侵扰:也指侵扰行为,攻击或攻击行为,它是指有意损害
5、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答应的行为。损害行动、损害意图与社会评价,是侵扰概念的三个要素。 24、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或群体有益的行为。 25利他行为: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任何精神或物质的嘉奖;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26、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心身状态的发觉、相识或对待。包括:自我认知、自我情感、自我意向。 27、自我觉知:是指发动并维持自我意识活动过程高度集中的自我留意状态。 28、自我评价:指个体对自己的推断,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29、印象管理:是指个体以确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 30、自我过程:指影响自我意识形成,影响自我意识的方向或目标的心理加工
6、过程。包括自我评价、自我美化和自我表现。自我美化:指个体用以避开自尊心受损或增加自尊感的过程和结果。 自我表现:指个体通过自己社会行为的显示以形成、维持、加强或澄清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的过程。 31、社会知觉:指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对他 人,自己以及群体进行认知的过程,是人对社会刺激物的知觉。 32、印象形成:认知主体把有关他人的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从而形成对他人的整体印象的过程。 33、首因效应: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所形成的的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剧烈的影响作用。 近因效应:最终的印象对人认知具有剧烈的影响。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当知觉者对某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的印象后,他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
7、他方面也具有良好的特征。 慈善效应: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 投射效应:指在认知及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以为他人也具备与自己相像的特性。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34、归因:人们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推论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看法的缘由并加以推断和说明。 35、社会看法:人们对社会现象的看法。看法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确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反应倾向。 36、沟通:人与人之间的非物质性的信息沟通,也包括物质的交换,还包括人与人之间通过非物质的和物质的互相作用过程所建立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关系或联系。 37、沟通过程:包括信息源、
8、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七个要素。 38、副语言:非语词的声音信号为。 39、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情感上的疏离与远近距离,用确定或否认的方式去评价别人的倾向。 40、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干脆交往形成起来的互相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是人与人之间相对稳定的情感纽带。 41、冲突:人与人或群体之间为了某种目标或价值观念而互相斗争、压破坏甚至歼灭对方的方式和过程。 42、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为到达共同目的,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动上互相协作的一种互动方式。 43、自我价值爱惜:爱惜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 44、团体:由互相依靠、互相影
9、响的成员,在同一规范和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的一个组合。 45、领导者:从事领导行为的个体,领导行为是通过领导者实现的。 46、从众:指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变更行为和观念与团体其他成员一样的倾向。 听从:指个体在社会规范、团体压力、他人要求下,不得不变更观点和行为的现象。 依从:因他人期望的压力而接受他人的请求,行为符合别人的期望的现象。 47、团体凝合力:成员在团体内团结一样、主动活动和拒绝离开团体的吸引力。 48、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里诺提出的一种测量团体(特别是小团体)内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互相作用模式的方法。 49、社会促进作用:指人们在有他人旁观的状况下工作表现比自
10、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 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心理学家把这种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 50、偏见: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所建立的对人、对事的看法。 一、1、社会心理学的起源和进展 1)哲学思辨阶段:基本特征是根据权威的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说明人们的社会行为。2) 二、社会阅历阶段:基本特征是强调根据阅历来描述社会行为。3)实证分析阶段:社会心理学从描述转变为实证,从定性转变为定量,从理论转变为应用。 2、社会心理学主要方法 1)档案法:是根据确定的目的,搜集各种现存资料,借以揭示特定社会行为与心理现象与某些社会条件之间依存关系的一种方法。优点:无试验效应问题;可以追溯社会进展进行
11、系统探讨,也可进行跨文化比较。缺点:它是相关性探讨,难以作因果推断。难以获得完好、客观的档案资料。2)调查法:是探讨者根据所探讨问题性质来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然后作统计分析最终做出结论的一种方法。优点:能够进行大面积的探讨,并且经济、省事、易于进行等。缺点:探讨缺乏限制,有时结果中会混进随便作答的资料,使探讨的精 确性受到损害。3)视察法:是探讨者亲临被探讨情境现场,对确定被试的某些行为有目的、有支配地进行体统视察的一种探讨方法。优点:自然、真实、前期探究。缺点:代表性差;主试偏见。4)试验法:是根据确定的探讨假设,系统的操纵一个或多个变量,并视察这种操纵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从而觉察因果关系
12、的一种方法。优点:可以揭示因果联系。缺点:限制有限,探讨可能会受到干扰。 二、1、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1)生物因素:遗传因素是人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前提。2)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教养方式和家庭气氛尤为重要。学校因素,老师的威信和期盼作用尤为重要。同辈群体。职业背景。群众传播媒介。 2、社会化进展的阶段 1)基本社会化2)预期社会化3)进展社会化4)再社会化5)反向社会化 三、1、成就动机理论 1)追求胜利与躲避失败:艾特肯逊,相对心理向度理论。2)追求成长与追求表现。3)胜利恐惊动机:赫尼尔。 2、为什么在高度担忧的条件下个体会产生亲和动机? 1)人和人之间的亲和是为了削减担忧和
13、恐惊;2)当个体对自己的状况模糊不清时,很难有客观的标准来说明自己的情感是否符合一种情境,于是就产生亲和动机。个体越是难以确定自己的感情,就越盼望与别人在一起,以便削减不确定性。 3、如何推断一个人具有侵扰动机? 1)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2)行为者的社会角色3)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4)行为者的身份特征 4、影响攻击行为的因素 1)厌恶事务:挫折、剥夺感、不公正、羞辱等2)典范的影响:视察学习3)激励性诱因4)限制:指令性限制、妄想性限制5)生物化学因素 5、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缘由 1)情境因素:情境的模糊性,责任分散,助人代价,事务的紧迫性,自然情境2)认知因素:他人需要关心的推断,助人合适
14、性的推断,值得性推断,责任的自我归因,自我意识和自我归因3)心情和人格因素 6、亲社会/利他行为促进与培育 1)增加责任明确与人际互相作用2)供应亲社会典范3)将人们的助人行为归因于利他 主义动机4)运用社会影响策略5)通过行为实践培育亲社会行为注:若提问限制侵扰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则需要加上如下几条:6)合理宣泄7)移情实力的培育8)成熟特性的培育9)创建良好环境10)通过惩办矫正侵扰行为 四、1、自我评价形成的途径 1)根据社会上其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评价自己2)通过与社会上和自己地位、条件相类似的人的比较3)通过个人对自己心理活动的分析 2、印象管理的策略 1)依据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
15、我和抬高自我3)按社会期盼管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角色的社会规范4)投人所好,如自我暴露、施惠。 3、米德的自我形成和进展阶段理论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自我是原始的,主要特点是无意识地仿照他人,对符号和意义缺乏理解。其次阶段是仿照阶段:儿童学会了语言,学会扮演他曾仿照过的“某个重要他人。第三阶段是社会角色扮演阶段:把自己扮演为某个角色。 五、1、影响归因的因素 1)社会视角2)视察位置3)自我价值爱惜4)时间因素 2、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每一个人不仅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爱好,力图弄清楚四周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 行为事务发生的缘由有:1)内在因素,心情
16、动机看法人格等2)外部因素,环境、运气、任务难易程度等。 海德认为人们归因时运用的原则:1)共变原则2)解除原则。 (二)凯利的归因理论,“三维归因理论。任何事务的缘由最终归于三个方面:1)行为者2)刺激物3)环境背景。 归因时候运用三种基本信息:1)区分性信息2)一样性信息3)一贯性信息。 (三)维纳归因理论。1)把胜利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傲慢和满足;若把胜利归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意外和感谢。若把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内疚和无助;若把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会使个体感到生气和敌意。2)把胜利归因于稳定因素会提高以后的工作主动性;把胜利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会使以后的工作主动性可能
17、降低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 稳定因素会降低以后的工作主动性;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可能提高以后工作的主动性。3)后来又提出了可限制性维度。即事务的缘由是否在个人的限制范围之内。(四)琼斯的对应推论理论。适用于对他人行为的归因,认为个人的行为与其特有的内在属性如动机、看法、人格相一样时,就是在进行对应推论。 3、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1)认知者因素:需要、阅历、心情情感、价值观念2)认知对象因素: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3)认知情景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六、1、社会看法的特性 1)社会性2)内隐性3)统合性4)主观阅历性5)媒介性6)动力性7)稳定性8)指向性 2、社会看法的构成(一)历史观
18、点。1)“行为一元论观点:.奥尔波特特,主见看法是 “行为反应的准备状态。2)“行为二元论观点:卡茨等,侧重于看法本身所含有的认知和情感成分,而将行为倾向成分解除在外。3)“行为三元论观点:迈尔斯,“看法的ABC,即情感、行为倾向性和认知三个维度。(二)看法构成的三要素:认知、情感、行为意向因素。 3、看法的社会功能 1)工具性、适应性或功利性功能2)相识和评价的功能3)价值观表达功能4)自我防卫功能5)影响社会理解6)影响记忆的选择7)自我价值爱惜 4、影响看法形成的因素 1)基因遗传因素2)社会环境因素:具有选择性、长期性、多元性3)主体本身的因素:阅历和学问、需要4)家庭、同伴、团体的影
19、响 5、看法形成的阶段 凯尔曼的三阶段理论:1)仿照或听从阶段:仿照是形成和变更看法最常见的一个途径;听从是为了获得满意或是避开惩办2)同化阶段: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念、行为或新的信息。即看法在这一阶段已比听从时进了一步,已从被迫转为自觉接受,自愿进行。3)内化:个体的内心已经真正发生了转变,接受了新的观点、情感和预备,并将其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中,即彻底形成了新的看法,比较稳固不易变更了。 6、影响看法和行为的因素 1)个体所持有的看法:认知与情感的协调程度;个体看法的由来;看法的抽象程度; 看法与个体的关联程度2)个体行为反应因素:单一行为或多重行为;即时行为或许久行为3)个体自身人格因
20、素4)个体所处情境因素 7、社会看法的变更过程 1)信息传递者:特征身份;可信度;人格魅力;相像程度;所属关系2)信息的传递过程:信息的差异特性、心情特性、组织特性以及信息传递的渠道3)信息接受者:智力水平、自我认知、心理免疫、原有看法、人格特点4)相关情境:预警、分心、重复 8、社会看法的理论 (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学派。认为看法的变更过程事实上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强调在看法的形成与转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是联想、强化及仿照,强化是基本条件,起确定性作用。 (二)认知平衡理论,海德。认为人们的看法是符合他们的认知结构总体的平衡状态的,强调人在认知中总是找寻一种平衡和一样的状态。提出了P(认
21、知者)-O(另一个人)-X(认知对象)模式:假如三种关系确定,或两种否认,则平衡状态存在;假如三种关系否认,或两种确定,则不平衡状态存在,P的看法需要转变。 (三)认知失调理论,贾斯廷格,认为当处于失调状态时,就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快感,这时个体就会想方设法去减轻或消退失调状态。方法有:变更认知,协调行为,强调某一认知的重要性,增加新的认知。(四)心理抗拒理论,布鲁斯。信息接受者在接受传递的劝说信息之前,都有对自己问题的固有看法、固有的选择倾向,假如某种劝说信息与信息接受者的观点相反,或者剥夺信息接受者信息选择权利,就会激起其不满的心情,产生攻击性心理。出现心理抗拒的因素:自由的期望值,自由的平安
22、性,自由的关联性,自由的重要性。 七、1、沟通的意义 1)沟通供应人身心进展必需的信息资源2)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互相联系3)人凭借沟通交换信息并建立与维持互相联系 2、沟通的改善方法 1)沟通改善支配:明确试图改良的方面;监督是保证支配能够有效和坚持的一个手段。2)提高沟通的精确性:提高精确描述事物的实力;对所用的非语词沟通方式有明确的概念;保持对别人内的各种反馈信息3激发沟通主动的定向的技术。4)身体语 言沟通的改善:理解别人的身体语言;恰当的运用自我身体语言。 3、人际吸引规则/影响因素 1)熟识效应与邻近效应2)个人特征:才能、容貌和仪表、特性品质3)相像规则4)互补规则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 社会心理学 名词 解释 答题 重点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