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docx(3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23年高中地理必修知识点总结 第一篇: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总结 关于任何事物的学问都有五个层次或者要素:事物的名称、定义、形象,有关事物的智识或者学问,以及事物本身这才是学问的真正目标。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盼望能够关心大家,欢迎阅读! 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1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 一、我国水资源的区域分布 1.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数量上:总量多,人均少;时间上:夏多冬少,年际转变大;空间上: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较少 2.南水北调的缘由: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供需冲突突出 3.长江作为水源区的地理条件 (1)我国第一大河:流域面积广,水量大,是我国丰水区
2、(2)流量稳定:年径流量较稳定 季节支配较均衡 (3)贯穿东西:流经三大经济地带 上游靠近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中下游与最缺水的华北平原相邻 二、南水北调的工程方案 1.东线工程(路途:从扬州江都抽水站引水,沿京杭运输河输水到华北地区;) 优点:水量大,可利用京杭运输河,工程量小;前期投资少,工期短; 缺点:黄河以南地区地势 北高南低,需 抽水 北送,耗能多(流经地区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中线工程(路途:从长江三峡水库引水,出丹江口水库,再沿伏牛山、太行山东麓送水到北京、天津等华北地区)。 优点:可自流供水; 缺点:需挖河道,工程量大。 3.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引水到黄河上游等西北地区) 优点
3、:青藏高原地势高于华北、西北,可自流供水; 缺点: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中上游的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供水,工程量大。 三、南水北调的深远影响 1.主动意义: (1)社会效益:改善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缓解争水的冲突,利于社会安定 (2)经济效益:大大促进调入区的经济进展 (3)生态效益: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促进社会经济的进展;改善北方工农业用水、生活用水,限制地面沉降;促进生态环境良性进展 2.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以东线调水区为例): (1)长江径流量削减,特别是枯水期,海水将会上溯,引起河口地区盐度上升,影响下游水质 (2)还可能引起长江泥沙淤积加重使航道淤塞 (3)对江淮沿线地区的水生物带
4、来不利影响 (4)由于东线工程范围内地势低洼,地下水位较高,自然排水条件较差,调水后土壤简洁发生盐渍化 (5)由于东线工程位于长江下游,沿江工业园区众多,输水沿线有油田、煤矿及工业发达的城镇,大量的污水排放会降低水质。 附1:西气东输 路途:一线:轮南上海。二线:霍尔果斯到广州、上海 对西部地区进展的影响:推动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进展。 将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东部地区进展的影响: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大气质量。促进经济进展。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进展。 附2: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
5、响 1.概念: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2.影响因素:重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本钱、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势转变,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惊慌、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峻等 3.对区域进展的影响:a.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b.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c.变更区域地理环境:如导致产业移入区环境污染加剧d.变更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珠江三角洲前店后厂的经济合作模式也属于产业转移 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2 第四单元 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进展 第一节 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进展-以长江流域为例(30N) 一、长江流域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条件) 1.自然环境:地貌
6、类型齐全,千姿百态(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 大多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温顺潮湿; 长江水量居我国首位,流域面积广,干支流横贯我国东西,支流呈南北辐射状 2.自然资源:水资源居全国首位(全流域);矿产资源种类丰富,储量大(中游);水能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上游);旅游资源丰富(全流域) 二、长江流域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条件) 3.城市与人口:城市化水平较高,除金沙江流域城镇较少外,宜宾以下河流两岸的城镇都很密集,而且中下游地区的城镇密度远高于上游地区 4.交通:宜宾以下河流都可以通航,被誉为“黄金水道 5.经济进展:上游以重庆为中心的经济区;中游以武汉为中心的经济区;下游以
7、上海为中心经济区 三、长江流域的开发与整治 1.上游地区 (1)优势:地势悬殊,致使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2)开发重点:水能资源(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供水、养殖);三峡主要任务为:防洪 (3)存在问题:自然灾难频繁(倒塌、滑坡、泥石流)森林植被破坏严峻,引发水土流失。主要问题为水土流失。 (4)治理重点:搞好生态环境建设 (5)措施:加强长江防护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实行封山育林、育灌、育草的爱惜政策;爱惜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 2.中游地区 (1)优势:平原面积广,土地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作物基地;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金属矿产丰富,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以进展商品农业和制造
8、业为重点。 (2)问题:洪水 自然缘由:中游多曲流和湖泊,地势低平,水流缓慢,泥沙淤积,排水不畅,且降水集中在春夏两季。 人为缘由:A.过度砍伐林木,陡坡开荒,植被削减;B.围湖造田,调蓄洪峰实力降低 (3)整治重点:防治长江水患,整治江河湖泊 (4)措施:严禁沿湖围垦,退耕还湖,疏浚琥珀;搞好分洪工程,加强和完善荆江分洪工程; 以水土保持为中心,营造防水林 修建水利工程(如:三峡水库),洪水季节蓄水 3.下游地区 (1)优势:进展农业条件优越:平原地形为主,河湖密布,气候温和潮湿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形成我国最大综合性工业基地 以进展农村经济和综合性工业基地为重点。 (2)问题:水体和大
9、气质量普遍下降 (3)整治重点:综合治理环境污染 (4)措施:优化产业结构,大力进展高新技术产业,进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治理污染,美化环境,营造绿色空间 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3 农业与区域可持续进展-以东北地区为例 一、自然环境(山环水绕,沃野千里)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东北地区气候条件:(1)大部分为温带季风气候(2)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南北温差大 南部为暖温带可种植冬小麦、棉花、暖温带水果等;中部属中温带可种春小麦、大豆、玉米、高粱、水稻、亚麻等;北部属寒温带以春小麦、大豆、马铃薯为主。 3.土地资源丰富:(1)耕地面积广,人均耕地多 (2)宜农荒地
10、多 (3)土壤肥沃,有黑土、黑钙土分布,有机质丰富,土层深厚,生产力高 小结: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 1.自然条件 土地资源丰富,平原广袤,适合大规模机械作业 土地肥沃:黑土和黑钙土广布,利于农业进展 宜农荒地多,后备耕地资源足够 气候温顺潮湿山地多可以进展多种经营 草场资源:草场面积广,利于进展畜牧业 海岸线长,滩涂面积广,多淡水湖,利于渔业进展 林地面积广,既爱惜生态又可进展林业。 2.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少,人均耕地多 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场经营,便于管理 工业部门齐全,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为现代化农业奠定基础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1.全国重要的农林基地 (1)农业结构比较完好,耕作业
11、占主导地位。 (2)地位:全国重要的商品粮 全国最大的甜菜生产基地 我国重要的林业基地,集中分布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三大林区 2.农业布局:A: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 B:具体表现:东北地区农业自东向西的转变表达的地域性是: 以林为主的林农交织地 带,以农为主的农林、农耕、农牧地带和牧业地带;东北地区农业自南向北的转变表达的地域性是:海洋渔业地带、农耕地带和农林牧地带 三、农业与区域可持续进展 1.黑土的开发 A.存在问题:生产潜力尚未充分发挥;荒地开垦后植被破坏,表土流失严峻、土壤肥力下降,使农作物单产和品质逐年下降 B.改进耕作制度,实行“少耕深松、耕松结合、深松蓄水的耕作制度
12、;加强黑土培肥,增施有机肥,尤其是秸秆还田;植树造林,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削减水土流失 2.林业的进展: A.存在问题:重采轻育,采伐量超过生长量森林火灾滥砍乱伐和毁林开荒现象比较严峻 B.措施:坚持以营林为主,进展以落叶松和杨树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以促进珍稀树种的更新,特别是红松的更新 加强自然爱惜区的建设,爱惜生态环境,防治生态环境恶化 3.湿地的爱惜 A.存在问题: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 湿地面积逐年削减 植物的生长环境和动物的栖息环境日益恶化 B.措施:建立湿地爱惜区,爱惜好现存的自然湿地 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田实行工程措施,复原已退化的湿地 中学地理必
13、修学问点4 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进展-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一、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动过程 1.进展条件 (1)地理区位条件:位于广东省东南部,毗邻港澳,与东南亚相邻 (2)自然条件优越:地形:面积宽阔,平原广袤 气候:热量丰富,降水丰沛 水源:河流交织纵横 (3)社会经济条件优势: 人口与城市:人口稠密,城市密集 历史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早,历史经济基础好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地带,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富活力的地区。主要的侨乡分布地区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其次产业占主导地位 3、工业体系:以轻工业为主,重化工业较为发达 4、进展方向:大
14、力进展外向型经济,经济进展慢慢与国际市场接轨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重要轻工业基地、外贸出口基地、商品农业基地。 工业化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城市化进展 2.进展中的问题与对策 a:问题:生态环境的形势严峻; 措施:治理环境污染,爱惜生态环境 b:问题:人地冲突加剧; 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主动进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c:问题:重复建设突出; 措施:加强城镇和区域的规划,避开重复建设 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5 第一节 相识区域 1.含义:指具有确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例如:降水量分布不均)的基础上按确
15、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确定的面积、形态、范围和界线 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样,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分 3.类型:均质区:要素具有相像性或相对一样性的区域,如:自然区、农业区、方言区等 功能区:某些方面具有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如:城市经济区、工业基地、浦东新区等 4.特征:整体性:区域内部各要素互相作用、互相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差异性:区域之间普遍存在差异性;但区域内部 “求大同,存小异。 开放性:区域之间互相联系,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 其次节 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日本英国的区域差异: 1.自然环境比较 (1)相像形:岛国、面积、北温带,温和潮湿 (
16、2)差异性 2.经济进展方面 (1)相像形:工业发达,均发挥岛国优势 (2)差异性 3.我国的区域差异 .划分根据:地形、气候 名称:A.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青藏高寒区,C.东部季风区 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大致以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为界;青藏高寒区的范围与我国地势的第一级阶梯吻合,大致以横断山脉、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昆仑山为界。 中学地理必修学问点总结 其次篇:中学地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 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诞生率-死亡率=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仰,风俗习惯,斗争,自 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 人口增长的快慢取
17、决于生产力的进展水平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 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进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人口迁移的推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对人口迁出地:削减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进展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进展水平,交通通
18、讯进展政治:政策。斗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化。家庭婚姻。宗教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其次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记: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其次.三产业慢慢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起先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进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到达世界平均水平,但是进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
19、条件和区域联系 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 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其次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地形、土壤,河流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种植水稻区位条件: 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科技 特点: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水利工程量大。第三节 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20、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足够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一般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化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 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本钱高 公路运输 进展
21、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敏,周转速度快,装卸便利,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本钱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本钱低 速度慢,灵敏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削减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化 古代 地理环境确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 地理环境确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进展论20
22、世纪80s第三节 可持续进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进展:它既满意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意其需求的实力。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限制人口规模2转变进展模式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第三篇:中学地理必修3学问点总结 中学地理必修3学问点总结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进展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人教版 一、区域的定义: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确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区域的类型也不同。 二、区域的特点:有的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边界是过渡性质的干湿地区;层次性 注:两个区域,依据不同的指标,地理界线是不同的。 三、地理差异对
23、区域进展的影响 长三角和松嫩平原的对比 长三角华东地区、沪宁杭地区:读图和文字得到以下信息: 1、定位:30N32N,120E122E,东部沿海的中部,太平洋的西岸,与日本隔东海相望。 2、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温和时间长,作物的生长期长。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水稻土,耕地较为分散,多为水田,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长江、京杭运输河、富春江、钱塘江、黄浦江 6、作物:水稻、冬小麦、油菜、棉花 7、矿产资源贫乏。 8、综合性的工业基地发达农业的基础上进展轻工业,利用交通优势进口矿产进展重工业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辽河平原构成东
24、北平原 1、定位:43N48N,125E旁边 2、地形:平原为主,地势平坦 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降水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大陆性稍强,温和时间短,作物的生长期短。 4、土壤与耕地:肥沃的黑土,耕地较为集中,多为旱地,人均耕地多,有利于机械化的推广,耕作方式相对粗放,亩产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5、水系:嫩江、松花江 6、作物:春小麦、大豆、玉米、甜菜辽南为冬小麦 7、矿产:有丰富的石油资源。 8、工业:我国的重化工基地。 四、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区域的影响是不同的。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为例来分析 1、开发早期:黏重的土壤和稠密的水系成为农业进展的障碍。 2、开发时期:随着科技的进
25、展,化不利的自然条件为有利的条件。 3、农业时期:成为我国重要的粮仓和棉花、桑蚕的产地。为什么 4、工商业时期:稠密的水网再次成为农业进展的障碍,粮仓地位、棉花生产地位均让位于其他地区。 其次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进展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RS遥感,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要熟识中英文 2、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监测、城市管理、资源普查、灾情评估、农业生产、台风预报等等。 3、地理信息技术群众化趋势:GPS汽车导航、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空间信息网站 4、RS的定义:利用装载于飞机或者航天器、卫星等上面的设备,对地面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关键的装置时:传感器 原理:不同物体放
26、射的电磁波不一样 主要环节:目标物传感器处理装置遥感图像 应用: 5、GPS 组成部分:空间部分、地面部分、用户设备 利用GPS可以得到精确的三维坐标经纬度和高程 应用:汽车导航、空间定位、农业浇灌 6、GIS:是一种计算机系统,需要人来操作输入信息、管理、分析、表达 数据源:统计数据、田野调查数据、遥感图像 应用:空间分析、查询检索 在RS的的基础上,可以利用GIS来动态监测或预报 台风的监测就是利用的RS和GIS技术 其次章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丢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27、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盐渍化浇灌农业区、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
28、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转变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表达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有,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峻。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确实定因素。缘由: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支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
29、是不宜大范围推广,缘由是本钱太高 3、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限制人口增长 其次节:森林的开发与爱惜 一、森林的作用 1、自然资源:木材、燃料 2、环境资源:调整气候、稳定大气、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吸烟除尘、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3、破坏森林的危害: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难频发、生物多样性削减。 二、热带雨林的分布以及作用 1、分布:赤道两侧,集中在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留意:赤道穿过的地方并不都是热带雨林气候,假如非洲东部地势较高,赤
30、道旁边是热带草原气候。 2、亚马孙热带雨林占世界雨林的一半其环境作用明显。 1维持全球的碳氧平衡;2维持全球的水平衡,促进全球的水循环。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植物体内 2、高温淋洗的作用,土壤贫瘠 3、植物简洁遭受破坏,一旦被毁很难复原。 四、雨林被毁的缘由 1、干脆缘由:人类的过度开发,1过度的焚耕开垦 2大规模的农场和牧场的开发3商业性的伐木 4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五、亚马孙雨林开发支配 1、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 2、移民亚马孙平原 3、借助外资、激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六、开发还是爱惜 爱惜第一 要实行爱惜性的开发:进行环境教化,成立爱惜基金会,进展生态旅游,建立自
31、然爱惜区等等。问题探讨: 湿地的作用:1涵养水源2蓄洪3维护生物多样性4调整气候 围湖造田是破坏生态环境的一种行为 第四篇:中学地理必修三学问点总结 第一章 地理环境与区域进展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1.区域的含义 概念:区域是地球外表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确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特征:具有确定的区位特征,以及确定的面积,其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样。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进展的影响 1.总体影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特点、区域的进展水平、进展方向。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32、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异: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位置差异:长三角位于北纬30度旁边,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松嫩平原大致位于北纬43-48度,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差异:长三角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和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三角。 土地条件差异:长三角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三角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
33、产。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对农业:长三角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进展水田耕作业,主要种植水稻等,一年二熟至三熟;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进展旱地耕作业,主要种植小麦等,一年一熟。长三角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相宜进展 畜牧业。 对工商业:长三角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便利,商业贸易发达;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进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进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松嫩平原利用当地丰富的 煤铁石油等资源进展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三、区域不同进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
34、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变更而变更。 其次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中的应用 1.地理信息技术 概念:获得、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 应用领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导航等。2.遥感RS 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确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难防卫监测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作用:为各类用户供应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
35、续性、实时性(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供应导航服务 4.地理信息系统GIS 概念:特地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和城市管理。 3功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获得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探讨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其次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
36、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地形特征:东部是宽敞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 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2.荒漠化 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潮湿地区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 地区最为突出。 缘由: 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气候异样: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人为因素: 根本缘由:人口激增对环
37、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干脆缘由: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环保。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进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复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峻的地段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实行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限制人口增长 水土流失 形成缘由 自然缘由:降水变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 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质不稳定 植被覆盖率
38、低,削减降雨、径流实力差 土质疏松,抗蚀实力低 人为缘由:植被的破坏 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开矿+坡地开垦 后果: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 河流含沙量加大,呵护意料严峻,旱涝灾难频繁 整治措施:退耕还林还草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加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开矿时有支配的存放表土,大力开展复垦工作 “六字方针:保塬、护坡、固沟 其次节 森林的开发和爱惜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作用:调整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
39、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好的一片原始森林。 2.热带雨林 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整全球水平衡 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生态 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剧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快速,群落生产力高。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土地贫瘠+生态难以复原热带雨林破坏 根本缘由:当地进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进展需求。干脆缘由:人类开发
40、。 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支配 20世纪五十年头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支配: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激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毁林烧荒、开拓大型肉牛牧场。雨林的爱惜: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当把爱惜放在第一位。措施:激励爱惜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生态旅游等 ;加强环境教化,提高公民环保意识;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设立国际基金,是当地从管理和爱惜中获益;加强雨林管理和爱惜,建立自然爱惜区。第三章 区域
41、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第一节 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 1.能源分类 可再生能源举例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非可再生能源举例煤炭、石油、自然气等矿物能源和核能。2.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开发条件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分布范围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埋藏浅 市场广袤:我国对能源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变更。 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神黄线、焦日线。3.能源基地建设: 面临挑战:人均资源量少;人均能源消耗量低;单位产值能耗高; 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平安受到威胁。 实行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 提高晋煤外运实力,以铁路为主,公路为辅;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进展炼焦业,为冶金工业进展供应能源,并向外输出煤炭。 4.能源的综合利用 变革缘由:产业结构单 一、经济效益低下、生态环境问题严峻。 变革模式:结合铁矿、铝土矿等资源优势,构建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铁钢、煤焦化。能源综合利用的结果:形成了以能源、冶金、化工、建材为主的多元结构; 原料工业逐步超过采掘工业而占到主体地位,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5.环境的爱惜与治理 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