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PPT课件.ppt
《《中医药学概论》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PPT课件.ppt(37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中 医 药 学 概 论主讲教授:林仲Page2Page3绪论n中医药学是中医学和中药学的合称,侧重反映中医与中药两者共同发展,密不可分。n中医药学概论是介绍中医学、中药学以及方剂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n主要研究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及方剂学的基本理论,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中药及方剂的功效及临床应用等基础知识。Page4中医的学科属性n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n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同时还受到中国
2、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Page5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或本质的学科。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主要探讨人体的生、长、壮、老、已得生命规律,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防治规律等,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Page6中医具有社会科学特性社会科学史研究人类社会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人不仅具有自然物质的属性,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生活在社会中,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由此引起一系列有关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问题。社会环境的变更,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变化,对人体的身心健康常产生较大影响。因而中
3、医学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属性。Page7中医受到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n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中最一般的共同规律的科学。任何一门自然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的作用。中医学发祥于中国古代,受当时的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在其形成于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了当时的哲学成就,用当时盛行的哲学思想如精气、阴阳、五行等,阐述关于生命、健康、疾病等一系列医学问题,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Page8中医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除古代哲学思想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起到重要作用外,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物候学、农学、生物学、矿物学、植物学、军事学、数学以及酿酒技术、冶炼技术等,都曾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4、与发展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Page9中医药发展简史n1、远古时代-中医学的萌芽阶段n2、春秋战国、秦汉中医理论 体系的奠基阶段n3、晋至隋唐中医学分化、融合和发展阶段n4、宋至金元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n5、明、清综合集成和深化阶段n6、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低谷中孕育着新的飞越Page10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药学巨著:神农本草经;Page1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人是有机的整体人是有机的整体整体观念整体观念天人相应天人相应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根据四诊所得确定证候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根据证候确定治疗原则Page12所谓辨证:n所谓辨证:n就是将望、闻、问、切四种诊察方法所
5、收集的临床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以及正邪之间的关系。从而辨别疾病属于何种证候。n中医学理论最基本最重要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所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其相通应的自然界事物和现象;Page13整体观念n1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三大方面:n生理上的整体性生理上的整体性n病理上的整个性病理上的整个性n诊断、治疗上的整体性诊断、治疗上的整体性Page14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n天人合一观念n“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
6、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n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n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Page15辨证论治n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之一n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包括辨证和论治两大方面Page16辩证辨辨证证即即采采用用望望、闻闻、问问、切切等等诊诊法法收收集集病病史史、症症状状和和体体征征,在在中中医医理理论论指指导导下下,通通过过分分析析综综合合,去去粗粗取取精精,去去伪伪存存真真,辨辨清清疾疾病病的的原原因因、性性质质、部部位位、发发展展阶阶段段及及
7、邪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正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辨证的过程就是对病人作出正确、全面判断的过程。Page17论治n论治论治-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即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选择和确定相应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法的过程,也就是研究和实施治疗的过程。的过程。Page18辨证论治的关系辨证论治的关系n辨证是确定治则治法的前提和依据。n论治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原则、选择治疗的手段和方法。n治疗的效果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依据。Page19阴阳五行n3阴阳:向日为
8、阳,背日为阴。关系: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n阴阳变化的一般规律:n(1)阴阳对立n(2)阴阳互根n(3)阴阳消长n(4)阴阳转化Page20n4五行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n5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木;五行相克:木土水火金木;Page21Page22五脏及其生理功能:心肝脾肺肾n心:主血,主神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n心的功能: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在脏腑中居于首要地位。它的主要作用是主血脉,为人体血液运行的动力所在。心脏的博动力称为心气;营养它的血液称为心血。心又主神志,为五脏六腑之主。其华在面,开
9、窍于舌。Page23n(1)主神志n心主管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相当于高级神经活动。如果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则人的精神充沛、意识清晰、思维敏捷;一旦发生障碍,则可出现各种病症,如惊悸、健忘、失眠、发狂、喜笑不休、昏迷、谵语等。Page24n(2)主血脉n心与脉相连,血液所以能在血管内循环,全靠心气的推动。心气的强弱,直接影响血的运行,这可以从脉博上反映出来,如心气旺盛,血脉充盈,则脉和缓有力;心气不足,血脉空虚,则脉细弱无力;气来不匀,血脉瘀滞,则脉律不整,有歇止(称促、结、代脉)。Page25n肝:主疏泄;主藏血;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n肝的功能:肝
10、为刚脏,其性易亢,并喜条达舒畅。肝藏血,能调节血量。其荣在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肝的经脉与冲任相连,与月经有关。Page26n肝有储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在人体活动时,肝把所藏的血液输出,以供机体需要;在人体静息时,部分血液回流到肝脏贮存起来,这就是中医书中所说的“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肝脏。”肝能藏血,血能养肝,如阴血亏损,可致肝阳偏亢,发生头晕、视物不清、或者是筋肉拘挛、屈伸不利等症;肝气不舒,可致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肝藏血的另一个含义是能防止出血,若藏血功能发生障碍,就可能发生出血症。Page27n肝主疏泄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肝有疏泄气机的作用,从而使全身气机舒畅,因而说肝
11、喜条达而恶抑郁。二是指肝有疏泄胆汁的作用,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统摄血液。Page28n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窍为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n脾主肌肉和四肢,其荣在唇,开窍于口。脾的特点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n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和输送营养物质,运化水湿,统摄血液。脾主肌肉和四肢,其荣在唇,开窍于口。脾的特点是脾气主升,喜燥恶湿。Page29n脾主运化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运化水谷精微,即脾有消化、吸收、运输营养物质功能。饮食物入胃经初步消化后,由脾主持进一步消化,并将所产生的营养物质上输心肺,以滋养多个组织器官;二
12、是指运化水湿,即脾有促进水流代谢的功能n脾的统摄血液,使其不致溢出脉外的作用。因为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化生之源,气为血之帅,又能摄血,故脾气健旺则人体气血充沛,血既有所生亦有所统,而不致于外溢。若脾气虚弱,气不摄血,统血的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血不循经,引起各种不同的出血症状,如崩漏、便血、紫癜等。另外,脾与生血的关系很密切,脾虚可使生化血液的功能降低而致贫血。Page30n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n肺的主要功能是主呼吸,主一身之气。有宣发与肃降的作用。肺为水之上源,能通调水道。外合皮毛,开窍于鼻。
13、Page31n(1)主气、肺主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肺司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功能;二是指肺朝百脉,参与血液循环,有将水谷精微输布于全身的功能,所以中医书上说肺气有“贯心脉而行呼吸”。如肺气壅阻,则见呼吸不利、气喘等症;肺气不足,可有体倦无力、气短等症。Page32n(2)主宣发,外合皮毛n宣发是指肺把它所主之气散布于体表,以及把脾所输送来的精气输布于全身的功能。皮毛指皮肤、汗孔而言,皮毛为一身之表,它是卫气流布的场所。卫气之所以有捍卫体表,防御外邪与调节体温的作用,主要是靠肺气宣发的力量。如风寒袭表,肺气不宣,可见恶寒、身痛、无汗、鼻塞、胸憋、咳喘等症。Page33n(3)主
14、肃降、通调水道n肃降是清肃下降的意思。肺的气机以清肃下降为顺,肺气肃降才能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达膀胱。中医书上有“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说法,因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脏有关,肺有助脾布津之作用,故“肺为水之上源”,如肺失肃降可出现咳喘、水肿、小便不利等症。Page34n肾:主藏精;主水;主纳气;在体合骨,生髓,在窍为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n“肾为先天之本”,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纳气,主骨,生髓和主管水液排泄。肾开窍于耳和二阴。肾又分为肾水(肾阴)和命门之火(肾阳)两部分。人体许多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与肾有关,其作用非常重要。Pa
15、ge35 六腑:胆 胃 小肠 大肠 膀胱 三焦n胆:主藏和排泄胆汁;主决断n胃: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n小肠:受盛化物;泌别浊清n大肠:传化糟粕Page36n膀胱:贮尿,排尿n三焦:通行诸气,总司呼吸,疏通水道,运行水液奇恒之腑:脑,连五脏,主精神思维。系官窍,主感觉运动;女子胞,主持月经,孕育胎儿Page37 气n人体气有三个来源:即藏于肾中的精气,化生于饮食物的谷气和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肾中的精气来自父母,藏于肾中;谷气由脾胃消化,吸收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而来;清气经肺吸入体内。精气、谷气与清气,经过肺、脾、肾三脏的作用,在人体内互相结合,才成为人体之气。因此,气生成的多少与后天精气是否充足,
16、肺、脾、肾三脏的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Page38n(1)元气:n元气也称原气或真气,因其由先天之精所化生,所以称之为元气。它是人体各种气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种。元气发源于肾,由先天精化生而来,但又需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依赖三焦的通达而分布全身。元气有激发、推动人体各个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脏腑功能的强弱与元气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元气充沛,脏腑组织功能就健旺,身体便健康少病;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或久病劳损,就会出现由元气衰惫而产生的种种病变。Page39n(2)宗气:n宗气是由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之谷气结合而成。这种结合之气,来源于后天,是人体后天
17、之气的基本,并且,又是贯注全身之气的原始。所以,称之为宗气。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走息道,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心脉,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温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Page40n(3)营气:n“营”有二个含义:一指营运;二指营养。营气主要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富有营养物质,这种物质由脾胃转输于肺,然后进入脉道之中,成为血液组成部分而运行周身。营气的主要功能是化生血液,与血共行于脉中,发挥其营养作用。由于营气与血关系极为密切,可分而不可离,故与营血并称。Page41n(4)卫气:n“卫”即保卫的意思。卫气也由水谷精微化生而来,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又有“
18、卫阳之称”其性彪悍滑疾,也就是活动力强,行动迅速,所以能不受脉管的约束,行于脉外,遍及全身。卫气的主要功能是护卫肌表抗御外邪入侵,控制汗孔开合,调节体温,温煦脏腑,润泽皮毛。Page42n气的运行升降出入n色泽:一般以面部为重,而身体各部亦应顾及。正常人面部色泽光亮而红润。患病后常有各种变化,如色泽鲜明多为新病、表病或轻病;色泽晦暗,多为久病、里病或重病。面色红为有热:有色如醉酒为实热,午后颧红为虚热;面色苍白为虚寒、失血;面色萎黄为内伤脾胃;面色青见于惊风,疼痛和寒症Page43 经 络n中医上说,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经络学也是人体针灸和按摩
19、的基础,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基础理论的核心之一,源于远古,服务当今。在两千多年的医学长河中,一直为保障中华民族的健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Page44经络的作用:n联系脏腑沟通内外;n运行气血营养全身;n抗御病邪保卫机体。Page45Page46 六 淫n六淫的致病共同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区域性.相兼性.转化性;n1.风(春):阴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为百病之长,易兼诸邪n2.寒(冬):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n3.暑(夏):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暑易夹湿n4.湿(长夏):为阴邪,易阻遏阳气;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易阻气机;
20、湿性趋下,易袭阴位n5.燥(秋):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n6.火(热)(炎夏):为阳邪,其性炎上,易扰心神;火性燔灼,易伤津耗气;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火毒结聚,易致肿疡Page47 风邪的性质和特点n(1)风性轻扬、开泄、具有向上、向外的特点。所以风邪伤人容易侵犯头面或体表部位。n(2)风性善行而数变,症状常表现游走不定,变幻无常。一般发病多急,传变较快。n(3)风性主动,故将动摇的一些症状亦归之为风。Page48 寒邪的性质和特点n(1)寒性清冷、发白,可见一派寒性症状。n(2)寒性收引、凝滞,故易出现经脉拘挛收缩和气滞血瘀致痛的症状。n(3)寒邪易伤人之阳气,可致机体的生理功能和代
21、谢活动低下。n(4)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Page49 暑邪的性质和特点n(1)暑为热邪,故有热证表现。n(2)暑性升散,耗气伤津。因出汗过多,容易出现气、阴两虚的症状。n(3)暑多挟湿,一因夏季天气潮湿;二因夏天人们喜食生冷,易伤脾胃而生内湿,故暑病常兼有湿的症状Page50 湿邪性质和特点n(1)湿性粘腻、停滞。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湿能阻碍人体的气机流畅,症状常表现固定不移或粘滞不爽;一是指病程较长,多缠绵难愈。n(2)湿性重着、趋下,故常见有肢体沉重、酸困的症状,起病亦往往先从人体的下部开始。n(3)湿性污浊,故白带、淋浊、下痢、湿疹、疮疡流水等均属湿证。n(4)湿化痰饮,中医认为,
22、湿为无形之水,湿邪停聚可成痰饮伤人。n(5)湿邪易伤脾。Page51 燥邪的性质和特点n(1)燥性干枯,易伤津液,故可见脱水或阴虚症状,特点是表现皮肤粘膜的干、皱、裂。n(2)燥邪易伤肺Page52 火邪的性质和特点n(1)火为热之极,其性炎热、发赤,程度较热更甚,故可见一派象征热性的症状。n(2)火热最易伤津,故可见脱水或阴虚的症状。n(3)火性上炎,所以火象现于头面部较多。n(4)火色为赤,喜动,故能加速血行,甚则逼血亡行,出现各种出血症。Page53 七情的致病热点n1.直接伤及内脏;喜伤心.怒伤肝.悲忧伤肺.思伤脾.惊恐伤肾;n2.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
23、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n3.影响病情变化。Page54 疼 痛:n不通则痛,疼痛时瘀血比较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致痛的特点是固定不移且多呈刺痛性质,其痛拒按,常在夜间加剧。Page55 出 血:n在多种疾病过程中,见有出血倾向时,往往有瘀血存留的现象。其特点是出血时有血块、血色紫暗或黑色。Page56 肿 块:n瘀血久留体内,能凝结成块。体表瘀血,可在伤外见到青紫色血肿;内脏瘀血,常可在患处触到固定不移的较坚硬的肿块。Page58第一节预防原则n一、未病先防n二、既病防变1、含义:在疾病的初期阶段,力求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深入传变或危恶。2、内容(1)外感病应早期治疗,防止
24、由表深入传里(2)内伤病的早期治疗脏与脏,腑与腑,脏与腑都可发生传变,所以应早期治疗原病脏或顾护可能被传变的脏腑Page59第二节治疗原则n一、扶正祛邪n二、标本先后n三、正治反治n四、因人因时因地制宜Page60概述:1、治则的含义;治疗疾病时所遵循的总的法则(方向)2、治法的意义:指导临床立法,进而处方和用药.具体治疗措施*“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依症审因(病因病理)辨证,据证论治处方恶寒,微发热,鼻塞,流清涕,头痛,口不渴,无汗,舌淡红苔薄风寒之邪侵袭肌表,津液未伤,肌腠闭塞,邪未化热风寒表证(辨证)疏风散寒,发汗解表(立法)麻黄汤(处方)Page61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则治病
25、求本含义:治疗疾病时,必须寻求疾病的本质,并针对本质治疗。疾病的本质病因病机或“证”。有什么样的病因病机就有什么样的“证”,所以也可说,治疗时应先寻求病因病机或辨“证”,“证因”清楚了,治疗才会准确无误,*临床上,病因病机不清的疾病,疗效则比较差。Page62一、扶正祛邪(一)扶正祛邪的基本概念1、扶正的含义:是扶助机体的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邪抗病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2、祛邪的含义:是祛除邪气,排除或削弱病邪侵袭和损害的一种治疗原则。(二)扶正祛邪的临床使用1、单独扶正(虚则补之)(1)适应证:用于纯虚证,真虚假实证(2)常用治法:补气法,补血法,滋阴法,补阳法等。2、单独祛邪(实则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药学概论 中医 药学 概论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