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系统审计第一章.ppt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信息系统审计第一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系统审计第一章.ppt(7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一章 信息系统审计概论李庭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改变着商业环境,改变着信息的产生与处理方式,从而改变着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要求,而这一切必然影响并改变着审计鉴证业务的范围、内容与方法。传统审计(财务审计)的范围、内容、方法?信息化的影响?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ERP。面对这样的一个信息系统审计环境,传统的审计手段、技术与方法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审计要求,信息系统审计产生。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一、信息系统审计的定义 Ron Weber 定义为“搜集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一个计算机系统(信息系统)是否有效的做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完整、完成组织目标,同时最经济的使用资源”。Informati
2、on system audit(ron weber)1.1信息系统审计概念、特点及其产生与发展国际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ISACA)定义为“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地过程”1996年日本通产省情报处理开发协会信息系统审计委员会定义为“为了信息系统的安全、可靠与有效,由独立于审计对象的信息系统审计师,以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的检查与评价,向信息系统审计对象的最高领导层,提出问题与建议的一连串的活动”。“信息系统审计”界定为:信息系统审计是指根据公认的标准和指导规范,
3、对信息系统从计划、研发、实施到运行维护各个环节进行审查评价,对信息系统及其业务应用的完整、效能、效率、安全性进行监测、评估和控制的过程,以确认预定的业务目标得以实现,并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的管理活动。1、信息系统审计的主体是“有胜任能力的信息系统独立审计机构或人员”。2、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的信息系统”3、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4、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并提供反馈、保证及建议。1、独立的审计机构是指政府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会计和审计事务所以及独立的信息化鉴证咨询机构等中介组织。独立的人员主要指两方面的力量,一方面是指专门从事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工作的工作人
4、员以及依法经批准执业的注册会计师和审计师等。另一方面是主要从事信息化咨询的IT技术人员。实施信息系统审计(ISA)的人员称为信息系统审计师(IS Auditor)2、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被审计的信息系统”。包括:由计算机软硬件组成的信息系统和与信息输入、输出相关的活动。即信息系统以及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所有活动。由于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得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特殊性和高技术性等特征,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扩展。3、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核心是“客观地收集和评估证据”。它是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在对信息系统审计中,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环节就是收集足够的证据
5、和评价证据的符合程度,并为此判断和确定一个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是否能有效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的完整,以及是否能以最低的成本费用和最少的时间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在审计过程中,信息系统审计师应获得充分、可靠、相关和有用的证据,以有效地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结论应当建立在对证据合理的分析和解释的基础之上。4、信息系统审计的目的是评估并提供反馈、保证及建议。其关注之处可被分为如下三类:可用性商业高度依赖的信息系统能否在任何需要的时刻提供服务?信息系统是否被完好保护以应对各种的损失和灾难?保密性系统保存的信息是否仅对需要这些信息的人员开放,而不对其他任何人开放?完整性信息系统提供的信息是否始终保持正确、可信、
6、及时?能否防止未授权的对系统数据和软件的修改?二、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二、信息系统审计的特点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过程信息系统审计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获取并评价证据,以判断信息系统是否能够保证资产的安全、数据的完整以及有效率地利用组织的资源并有效果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它贯穿于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信息系统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系统,它包含了除财务信息以外的其他与生产经营流程有关的所有信息系统,其实质是审计对象及内容的拓展。从纵向(生命周期)看,覆盖了信息系统从开发、运行、维护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的各种业务;从横向(各阶段截面)看,它包含对软硬件的获取审
7、计、应用程序审计、安全审计等。信息系统审计拓展了传统审计的目标。传统审计目标仅仅包括了“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发表审计意见”,但信息系统审计目标还包括信息资产的安全性、数据的完整性以及系统的可靠性、有效性和效率性。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的结合体。注册会计师所执行的财务报表审计往往是年度审计,属于事后审计。而信息系统审计是事后、事前、事中审计兼而有之。如信息系统在开发过程中,由审计人员介入所进行的审计属于事中审计,此项审计相对于系统运行后而对其所进行的审计而言又可以看作是事前审计;信息系统运行后,对其在一定期间的运作情况所进行的审计则为事后审计。信
8、息系统审计的内容更加宽泛。信息系统审计包含了一切与信息系统有关的审计,除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及相关业务的审计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必将包括联网审计、电子商务审计、网站审计、ASP审计和XBRL审计等。信息系统审计是一种基于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方法。信息系统审计从基于控制(Control-Based)的方法演变为基于风险(Risk-Based)的方法,其内涵包括企业风险管理的整体框架:内部环境的控制、目标的设定、风险事项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的管理与应对、控制、信息与沟通以及对风险的监控。信息系统审计是一种基于风险基础审计的理论和方法。很多组织都能意识到技术带来的潜在好处,然而成功的组织还能
9、够理解和管理好与采用新技术相关的很多风险。信息系统有着与生俱来的风险,这些风险用不同方式冲击着信息系统,审计者面临着审计什么、何时审计以及如何帮助信息系统的管理者管理和控制风险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问题。三、信息系统审计的产生与发展三、信息系统审计的产生与发展1 1、信息系统审计在国际上的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在国际上的发展2 2、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的发展、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的发展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最初的信息系统审计就其范围和目的而言,与我们现在的信息系统审计是不同的。在信息系统审计的萌芽阶段,它是作为传统审计业务的扩展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电算化的初期,由于人们对
10、计算机在数据处理中的应用所产生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认为计算机处理数据准确可靠,不会出现错弊,因而很少对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审计,主要是对计算机打印出的一部分资料进行传统的手工审计。信息系统审计在国际上的发展随着计算机在数据处理系统中应用的逐步扩大,利用计算机犯罪的案件不断出现,使审计人员认识到要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对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即EDP审计 日本仅1982年一年利用磁卡欺诈犯罪的案件数量就相当于该年之前确认的所有计算机犯罪案件之和;在美国,仅1987年因公司之间间谍利用信息技术窃取公司系统中的信息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500多亿美元。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IIA(国际内部审
11、计师协会)内部审计定义:2001年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其目的在于为组织增加价值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的类型:会计记录审计经营、计划或程序审计组织绩效审计计算机信息系统审计发展起源发展起源CIA考试科目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控制中的作用实施内部审计业务经营分析与信息技术EDP协会到ISACA信息系统审计与内部审计 1947-2001年内部审计定义的演变1947年定义:“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其它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保护性和建设性的服务,处理财务与
12、会计问题,有时也涉及经营管理中的问题。”1957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财务、会计和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它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体现了审计的监督作用)1971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审查经营活动基础上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管理提供服务,是一种衡量、评价其它控制有效性的管理控制”。(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发展)内部审计定义演变内部审计定义演变1978年:“内部审计是建立在以检查、评价组织为基础的独立评价活动,并为组织提供服务”。(为组织服务,不是某一管理部门)1990年:“内部审计工作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建立的一种独立评价职能,目的是作为对该组织
13、的一种服务工作,对其活动进行审查和评价。1993年:本次定义除了确认上次定义之外,明确指出:“内部审计的目的是协助该组织的管理成员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从而解决了为组织服务是为谁服务的问题。美国在计算机进入实用阶段时就开始提出系统审计(SYSTEM AUDIT),成立电子数据处理审计协会(EDPAA后更名为ISACA)从事系统审计活动已有三十多年历史,成为信息系统审计的主要推动者,在全球建有一百多个分会,推出了一系列信息系统审计准则、职业道德准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其中信息及相关技术的控制目标COBIT(Control Objectives for Informationa
14、nd Related Technology)就是ISACA在1996年公布的信息系统审计的框架体系标准,今年已更新到第四版,作为国际通用的、具有权威性的信息技术控制和审计标准,COBIT得到了业界的一致认同,并在信息系统审计师、管理层和IT技术人员之间搭建起了桥梁,使IT管理工作简单化。我国计算机审计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发展,经过近一二十年的探索和发展,从无到有,从单机应用到网络应用,特别是在审计暑的大力推动和促进下,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绩。为了推动我国审计信息化进程,国家为此推出了“金审工程”计划,从而与其它金字号工程相配合。信息系统审计在国内的发展审计暑在1993年签发了第9号令:审计署
15、关于计算机审计的暂行规定。1999年又颁布了独立审计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我国的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也没有形成一支能够全面开展信息系统审计业务的人才队伍。今年的趋势 一、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一、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信息系统的审计目标是进行信息系统审计工作的出发点。信息系统审计的本质就是收集和评价证据,并为此判断和确定一个计算机化的信息系统是否能有效地保护资产、维护数据的完整,以及是否能以最低的成本费用和最少的时间达到企业目标的过程。1.21.2信息系统审计的目标、依据和内容(一)提高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性目标(二)保护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
16、性目标(三)提高信息系统有效性(效率和效益性)目标(四)提高信息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目标(一)提高信息系统资产的安全性目标组织的信息系统资产主要包括硬件、软件、人力资源、数据文件及系统文件等,它是组织所有资产的一部分。由于信息系统资产的特点,其硬件可能被人为破坏,软件及数据可能被非法窃取、破坏、篡改或其它未经授权的目的,等等。组织应该向对待其他资产一样有一套内部控制制度保障其安全。通过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解和评价,找出其中存在的控制缺陷和弱点,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帮助组织完善其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保障其安全。(二)保护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性目标信息系统通过对原始数据的处
17、理,为组织的经营管理和决策提供所需的数据信息。所谓数据完整是指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过程是正确的,其产生的数据是精确的、真实的和公允的。如果信息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得不到保证,一个组织将不能获得正确反映其有关各方面的业务活动信息,从而会对其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影响,甚至使组织陷入混乱状态,丧失竞争力。作为信息系统审计的数据完整性目标,旨在通过各种程序、方法,审查和评价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信息是否能恰当地、准确地、真实地和公允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有关方面的情况。(三)提高信息系统有效性(效率和效益性)目标系统有效性系统的有效性表明系统能否获得预期的目标。有效性审计常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以决定系统是否
18、获得所声明的目标。一个组织投资于信息系统的代价昂贵,必然要求得到高回报。这可从两方面衡量:其一是高效率。高效率要求能尽可能的充分利用信息系统的各种资源,为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及时地提供所需的信息服务,为实现组织的目标提供最佳的服务,一个效率高的信息系统能够以尽量少的资源达到需要的目标;其二是高效益,从投资效益的角度出发,组织投资于信息系统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信息系统的价值,使系统具有较高的“性能价格比”。通过信息系统审计评价信息系统的效率性和效益性,并为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提出合理建议。(四)提高信息系统的合法性、合规性目标随着计算机在组织中应用的范围日益扩大和水平的日益提高,利用计算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
19、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并且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在信息化环境下,一个组织依赖于信息系统,通过对信息系统的输入、处理、输出及控制功能是否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部门的规章制度的审查,不仅可以有效地堵塞犯罪,而且可以避免组织和国家遭受由此带来的损失。二、信息系统审计依据二、信息系统审计依据CobitCobitIso17799Iso17799CmmiCmmiITILITIL审计依据也称审计标准,是审计人员实施审计时,判断被审计经济事项正误、是非、优劣的准绳,是形成审计结论、出具审计意见、作出审计决定的依据。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的经济事项经过审查、核对,最终要对其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的情况作出恰当的结论,这
20、种恰当的结论不能凭空想象来确定,必须有一定的客观依据、一定的衡量标准。在传统审计中,当判断反映经济活动的财务报表及其他经济资料的真实性时,就要以会计准则和财务会计制度作为衡量标准;当判断经济活动和反映经济活动相关资料的合法性时,就要以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作为衡量标准;当判断被审查的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时,通常以行业或企业计划指标、预算、各种技术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标准。目前信息系统审计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一套成形的专业规范,信息系统审计的依据主要包含:通用的信息系统审计准则和标准体系;控制目标;委托方的系统需求和业务规定;其他法律及规定。内部安全框架的实施与审计标准起源:bs779
21、9国际标准ISO/IEC 17799由英国标准协会筹备起草(BS 7799),随后被联合技术委员会信息技术ISO/IEC JTC 1按照特殊的“快速程序”所采纳。该标准同时得到了ISO和IEC各个成员体的批准。ISO17799ISO17799:SO(国际标准化组织)和IEC(国际电工委员会)形成了一个专门体系,进行世界性的标准化工作。ISO或IEC成员体国家通过各自机构建立的技术委员会参与了国际标准制订和推广,这些技术委员会要设法应对一些特殊领域的技术活动。ISO和IEC技术委员会在共同感兴趣的领域中合作。其他与ISO和IEC有联络的国际性组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也参与了这项工作。在信息技术领域
22、,ISO和IEC已经建立了一个联合技术委员会,叫做ISO/IEC JTC 1.该联合技术委员会采纳的国际标准草案要经由成员体投票。若作为国际标准正式出版,则需要至少百分之七十五的成员体投票赞成。ISO17799COBITCOBIT框架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业务为中心、流程导向的、以控制为基础,以及以度量为驱动。为了满足业务目标,信息需要符合一定的控制标准,COBIT称为信息的业务需求。在较广泛的质量、安全需求的基础之上,定义了如下七个独特的当然也有所重叠的信息标准:有效性,解决与业务流程相关的信息,并且以及时地、准确地、一致地、可用的方式来递送数据效率,关注于通过最优使用资源(最有生产力和最经济的方
23、式)来提供信息机密性,关注于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以防止这些信息未经授权而被泄漏完整性,和信息的正确性和完全性相关,以及与业务价值和业务预期相一致的有效性相关可用性,现在或将来当业务流程需要时,信息就可以得到,除此之外还关注关键资源和能力的保护一致性,遵循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也就是外部强加的业务标准和内部政策可靠性,向管理层提供适当的信息来满足运营和治理要求ITIL(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frastructure Library)作为IT服务管理过程的标准 能力成熟度集成模型CMMI(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 Integration)评价信息系
24、统的成熟度 从初始级到优化级CMMI1-CMMI5初始、可定义、可重复、可管理、优化初始级:项目成功主要依赖于个人努力可重复级:建立了严格的管理流程来计划和跟踪成本、进度和功能,对软件项目进行监控。创建了一个学习环境,成功定义和应用的流程可以在类似的项目中成功运用。可定义级:从以前阶段学到的经验推动企业在整个组织创建一个标准的软件流,包括对管理和软件工程活动进行文档化、标准化并集成到组织标准流程,以便应用到所有软件开发项目。可管理级:一旦定义和实施了良好定义的流程,组织就可以对软件开发过程建立和实施定量管理控制,获得更高的精确性,可以对软件项目进行更好的控制,以便提高软件生产率并达到零缺陷目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系统 审计 第一章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