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1.ppt
《第 4 章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 4 章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1.ppt(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 4 章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 内容提示4.1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及其特性4.2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4.3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与催化作用的关系4.4金属催化剂晶体结构与催化作用的关系4.5负载型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4.6合金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4.7金属催化剂催化作用的典型剖析4.1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及其特性n 金属催化剂的应用 金属催化剂是指催化剂的活性组分是纯金属或者合金。纯金属催化剂是指活性组分只由一种金属原子组成。这种催化剂可单独使用,也可负载在载体上。如生产硝酸用的 催化剂就是铂网。但使用较多的是金属负载型催化剂,即将金属颗粒分散负载于载体上。这样可防止烧结,并有利于与反应物的接触。
2、合金催化剂是指活性组分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金属原子组成。如、等合金催化剂,合金催化剂也多为负载型催化剂。金属催化剂应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氧化还原型催化反应。重要的工业金属催化剂及其反应见表-。表4-1表4-1(续).金属催化剂的特性 从上节可以看出,常用做金属催化剂的元素是 区元素,即过渡金属(、和 族元素)。这些金属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和晶体结构见表-。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元素的外层电子排布的共同特点是最外层有 个 电子,次外层有 个 电子(最外层无 电子)。除外这些元素的最外层或次外层均未被电子填满,具有只含一个 电子的 轨道,即能级中含有未成对的电子,在物理性质中表现出具有强的顺磁性或铁磁性;
3、在化学吸附过程中,这些 电子可与被吸附物中的 电子或 电子配对,发生化学吸附,生成表面中间物种,使被吸附分子活化。对 于 和 族元素(,),轨道是填满的(),但相邻的 轨道没有被电子 填满。尽管通常 轨道能级稍高于 轨道能级,但是 轨道与 轨道有重叠。因此,轨道电子仍可跃迁到 轨道上,这时 轨道可造成含有未成对电子的能级,从而发生化学吸附。过渡金属作为固体催化剂通常是以金属晶体形式存在的,金属晶体中原子以不同的排列方式密堆积,形成多种晶体结构,金属晶体表面裸露着的原子可为化学吸附的分子提供很多吸附中心,被吸附的分子可以同时和、或 个金属原子形成吸附键,如果包括第 层原子参与吸附的可能性,那么金
4、属催化剂可提供的吸附成键格局就更多了。所有这些吸附中心相互靠近,有利于吸附物种相互作用而进行反应。因此,金属催化剂可提供的各种各样的高密度吸附反应中心,这是金属催化剂表面的另一特点。金属催化剂表面吸附活性中心的多样性既是金属催化剂的优点,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因为吸附中心的多样性,几种竞争反应可以同时发生,从而降低了金属催化剂的选择性。此外,过渡金属催化剂在反应中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可将被吸附的双原子分子(如、等)解离为原子,然后将原子提供给另外的反应物或反应中间物种,进行各种化学反应。4.2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金属的电子组态与气体吸附能力间的关系 金属催化剂化学吸附能力取决于金属和气体分子的化学
5、性质、结构及吸附条件。时各种金属表面对代表性气体的吸附实验结果见表,表中表示能吸附,表 示 不 能吸附。表中把对大部分气体具有吸附能力的金属分为、三类。这三类中除、和 以外,大部分属于过渡金属,这些金属共同的特征是都具有 空轨道。它们吸附时有的吸附热 大,有的吸附热小。例如 类、和 对 的吸附热很大,而 类比、类的吸附热小些,属于较弱的化学吸附,类金属对烃的加氢和其他反应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Ca,Sr,Ba在高温时才能吸附CO和N,H在铜蒸发膜上低温时以原子状态吸附.在铜表面上0 首先产生快速吸附,然后发生慢速吸附.快吸附可能是化学吸附,慢吸附可能属于扩散.在铜粉上的吸附符合单分子层吸附规律,
6、吸附热在83.7237.67KJ/mol之间.在蒸发膜上H的化学吸附没有铜粉明显.A,B,C三类金属的化学吸附特性可用其未结合的d电子来解释,而未结合的d电子数则可以有鲍林的原子价理论求得.例如,金属Ni原子的电子组态是3d24s,外层共有10个电子.当Ni原子结合成金属晶体时,每个Ni原子以dsp或dsp杂化轨道和周围的6个Ni原子形成金属键.其中有6个电子参与金属成键,剩下的4个电子叫做未结合d电子.具有未结合d电子的金属催化剂容易产生化学吸附.不同过渡金属元素的未结合d电子数不同(见表4-4),它们产生化学吸附的能力不同,其催化性能也就不同.金属表面原子和体相原子不同,裸露的表面原子和周
7、围配位的原子数比体相中少,表面原子处于配位键不饱和状态,它可以利用配位不饱和的杂化轨道与被吸附分子产生化学吸附.由于未结合的d电子所处能级要比杂化轨道的电子能级高,比较活泼,容易与吸附分子成键.但是,从吸附键分子云重叠的多少来看,未结合d电子与吸附分子成键电子云重叠少,吸附较弱.相反,表面不饱和价键吸附分子没有未结合d电子活泼,但吸附成键后杂化轨道电子云重叠的较多,形成的吸附键较强.从表4-3还可以看出,被吸附的气体的性质也影响金属的吸附性能.气体化学性质越活泼,化学吸附越容易,并可被多数金属所吸附.比较活泼的氧,几乎被所有金属吸附.另外,吸附条件对金属催化剂的吸附也有一定影响.如低温有利于物
8、理吸附,高温有利于化学吸附.这是因为化学吸附需要能量,温度升高,化学吸附量增加.但温度太高会导致脱附,使化学吸附量降低.压力增加对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都有利.因为压力增加,相当于气体浓度增加,即增加了吸附推动力,所以压力增加有利于吸附.4.2.2 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和催化性能的关系 金属催化剂在化学吸附过程中,反应物粒子(分子、原子或基团)和催化剂表面催化中心(吸附中心)之间伴随有电子转移或共享,使二者之间形成化学键.化学键的性质取决于金属和反应物的本性,化学吸附的状态与金属催化剂的逸出功及反应物气体的电离势有关.1.金属催化剂的电子逸出功金属催化剂的电子逸出功(又称脱出功又称脱出功)金属催化
9、剂的电子逸出功是指将电子从金属催化剂中移到外界(通常在真空环境中)所需做的最小功,或者说电子脱离金属表面所需要的最低能量.在金属能带图中表现为最高空能级与能带中最高填充电子能级的能量差,用来表示.其大小代表金属失去电子的难易程 度,或者说电子脱离金属表面的难易.金属不同值也不相同.表4-5给出了一些金属的逸出功.2.反应物分子的电离势反应物分子的电离势 反应物分子的电离势是指将反应物分子将电子从反应物中移到外界所需的最小功,用I来表示.它的大小代表反应物分子失去电子的难易程度.在无机化学中曾提到,当原子中的电子被激发到不受原子核束缚的能级时,电子就可以离核而去,成为自由原子.激发时所需的最小能
10、量叫电离能,二者意义相同,都用I表示.不同的反应物有不同的I值.3.化学吸附键和吸附状态化学吸附键和吸附状态 根据和I的大小,反应物分子在金属催化剂表面上进行化学吸附时,电子转移有一下三种情况,形成三种吸附状态,如图4-1所示.(1)当1时,电子将从反应物分子向金属催化剂表面转移,反应物分子变成吸附在金属催化剂表面上的正离子.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活性中心吸附形成离子键,它的强弱程度决定于与I的相对值,二者相差越大,离子键越强,这种正离子吸附层可以降低催化剂表面的电子逸出功.随着吸附量的增加,逐渐降低.(2)当1时,电子将从金属催化剂表面向反应物分子转移,使反应物分子变成吸附在金属催化剂表面上的负
11、离子.反应物分子与催化剂活性中心吸附也形成离子键,它的强弱程度同样决定于与I的相对值,二者相差越大,离子键越强.这种负离子吸附层可以增加金属催化剂的电子逸出功.(3)当反应物分子的电离势与金属催化剂的逸出功相近,即I时,电子难以由催化剂向反应物分子转移,或由反应物分子向催化剂转移,常常是二者各自提供一个电子而共享,形成共价键。这种吸附键通常吸附热较大,属于强吸附。实际上 I和不是绝对相等的,有时电子偏向于反应物分子,使其带负电,结果使金属催化剂的电子逸出功略有增加;相反,当电子偏向于催化剂时,反应物稍带正电荷,会引起金属催化剂的逸出功略有降低。如果反应物带有孤立的电子对,而金属催化剂上有接受电
12、子对的部位,反应物分子就会将孤立的电子对给予金属催化剂,而形成配价键结合,此时产生了 酸中心。这种情况将在第 章介绍.化学吸附后金属逸出功发生变化,例如 O2、H2、N2和饱和烃在金属上被吸附时,金属把电子给予被吸附分子,在表面形成层:NiN、PtH、W+O等,使电子逸出困难,负电逸出功提高;而当 C2H4、C2H2、CO及含氧、碳、氮的有机物吸附时,把电子给金属,金属表面形成正电层,使逸出功降低。化学反应的控制步骤常常与化学吸附态有关。若反应控制步骤是生成的负离子吸附态时,要求金属表面容易给出电子,即 值要小,才有利于造成这种吸附态。例如,对于某些氧化反应,常以 O、O2等吸附态为控制步骤,
13、催化剂的 越小,氧化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反应控制步骤是生成的正离子吸附态时,则要求金属催化剂表面容易得到电子,即 要大些,才有利于造成这种吸附态。例如氢氘交换反应,为反应中的活性中间物种。实验结果表明,提高,反应活化能降低,因为 提高有利于 的生成。反应控制步骤为形成共价吸附时,则要求金属催化剂的 和反应物的 I相当为好。对于不同反应,为达到所要求的合适的 值,可以通过向金属催化剂中加入助催化剂的方法来调变催化剂的 值,使之形成合适的化学吸附态,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4)金属催化剂化学吸附与催化活性的关系金属催化剂表面与反应物分子产生化学吸附时,常常被认为是生成了表面中间物种,化学吸附键的
14、强弱或者说表面中间物种的稳定性与催化活性有直接关系。通常认为化学吸附键为中等,即表面中间物种的稳定性适中,这样的金属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因为很弱的化学吸附将意味着催化剂对反应物分子的活化作用太小,不能生成足够量的活性中间物种进行催化反应;而很强的化学吸附,则意味着在催化剂表面上将形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它会覆盖大部分催化剂表面活性中心,使催化剂不能再进行化学吸附和反应。下述实例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一点。【例 1】各种金属催化的甲酸分解反应,。甲酸容易吸附于大多数金属表面上,红外光谱已证明,吸附的甲酸与金属生成中间物种,类似于表面金属甲酸盐,继而分解成金属、和。由于表面中间物种好象是一个要被分解
15、的金属甲酸盐分子,可以图 4-2 各种金属对甲酸分解的催化活性预料催化活性应与金属甲酸盐的稳定性有关。金属甲酸盐 的稳 定 性 可 用 其 生 成 热 表 示,生 成 热 越 大,稳 定 性 越高。以甲酸分解的金属催化活性对相应金属甲酸盐的生成热(代表金属甲酸盐的稳定性)作图,曲线是火山形曲线,如图 4-2所示。图中纵坐标代表催化剂活性,用反应温 度 T表 示,T是 指 反 应 速 度 等 于 0.16 位-时的反应温度。横坐标是生成热,代表吸附强弱。火山曲线右边的金属(、)反应速率低,是因为生成热大,说明表面中间物种稳定性好,表面几乎被稳定的甲酸盐所覆盖,不能继续进行化学吸附,而稳定的金属甲
16、酸盐又不易分解。因此,它的分解速率将决定总的反应速率。在火山曲线左边的金属(、)反应速率也低,是因为吸附表面中间物种生成热低,意味着生成金属甲酸盐的活化能垒是高的,因此,难以形成足够量的表面中间物种,这样一来表面中间物种生成速率将决定总的反应速率。只有火山曲线顶端附近的金属(、),才具有高的甲酸分解催化活性。这是因为这些金属甲酸盐具有中等的生成热,既可生成足够量的表面中间物种,又容易进行后继的分解反应。【例 2】合成氨与氨分解反应金属催化剂吸附强弱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如图-和图-所示。氮分子在金属催化剂表面上解离吸附生成氮原子,氮原子与氢结合生成氨。当氮原子与金属表面形成的吸附键很强,很难与氢发生
17、反应;相反,吸附微弱,在表面上只有少数氮原子,合成氨的速率也很低。只有中等的吸附强度才能得到最大反应速率(最好活性),此时大部分活性表面都吸附着氮原子,而其吸附键既不太强,也不太弱,有利于加氢生成氨。图-中的左边的纵坐标是氨的初始吸附热。由于吸附热随表面覆盖度变化而改变,常用初始吸附热来表示吸附键的强度。图右边的纵坐标是合成氨速率,横坐标则代表周期表中过渡金属的族数。和族金属与氮分子产生强吸附(吸附热高),形成稳定的金属氮化物,不易与氢反应;族金属是合成氨最好的催化剂(、),它可以使氮以原子态吸附且吸附强度适中,而和族金属吸附热很小,表明它很难吸附解离氮分子,因为它们的表面原子没有足够的未配对
18、的电子与之相结合。在合成氨反应中,和 是最好的催化剂,这两种金属也是氨分解的良好催化剂,如图-所示,也是一条火山形曲线。图中纵坐标的反应速率是以 的反应速率作为比较标准。横坐标是各种金属与氮生成氮化物的生成热。钨对 NH3分解的催化活性不高,因为它与氮的键合太强了,形成一种稳定的氮化钨表面相。铂也不是一种好的NH分解催化剂,因为它不能与氮键合。Ru和 Fe都能化学吸附氮,并能解离 键,同样也能吸附 NH中的,而且它们形成的是稳定性差的金属氮化物,有利于氮氢键的分解。所以它们是 NH分解和 NH3合成的好催化剂。图-金属催化剂吸附强弱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图-金属催化活性与氨分解生成热的关系在用金属催
19、化剂的吸附热或吸附生成的中间物种的生成热(代表吸附键的稳定性)与催化活性关联时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在某些情况下,催化剂上中间物种吸附的强度与直接测定的吸附热几乎无关。这是因为催化反应中形成的中间吸附物种浓度很低,但活性很高,不易测准。此外还容易忽略吸附时的立体化学特性的影响。尽管如此,研究催化剂吸附强弱与其活性的火山曲线关系仍有一定意义。4.3金属催化剂电子因素与催化作用的关系 上面讨论了金属催化剂的化学吸附,这种化学吸附与金属催化剂的电子因素有直接关系。下面将讨论金属催化剂的电子因素的影响。本节采用两种理论进行描述,即能带理论与价键理论。4.3.1 能带理论 固体物理能带理论描述过渡金属的
20、 状态时,采用了所谓的“带空穴”的概念,为说明“带空穴”,先来讨论能带的形成。1.能带的形成 金属元素以单个原子状态存在时,电子层结构存在着分立的能级。当金属元素以晶体形式存在时,金属原子紧密堆积,原子轨道发生重叠,分立的电子能级扩展成为能带。金属在单个原子状态时,电子是属 于一个原子的;而在晶体状态时,电子不属于某一个原子,而属于整个晶体,电子能在整个晶体中自由往来。通常把金属晶体中的电子能在整个晶体中自由往来的特征叫做电子共有化。由于晶体中原子的内外层电子轨道的重叠程度差别很大,一般只有最外层或次外层电子存在显著的共有化特征,而内层电子的状态同它们在单个原子中几乎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因此,
21、金属晶体中的电子兼有原子运动和共有化运动。电子共有化的规律为,电子共有化只能在能量相近的能级上发生。如金属镍,能级中的电子只能与 能级中的电子共有化,形成 能带,能级中的电子只能与 能级中的电子共有化,形成能带。2.共有化能带特点 电子共有化后,能带中的能级不能保持原有单个原子的能级,必须根据晶体所含原子的个数分裂成为和原子个数相同的互相非常接近的能级,形成所谓“共有化能级”,能级共有化后有的能级的能量略有增加,有的能级的能量略有降低。壳层的价电子的半径比外层 壳层价电子的半径小很多,当金属原子密堆积生成晶体时,壳层的电子云相互重叠较少,而 壳层的电子云重叠得特别多。因此,能级间的相互作用很强
22、,能带通常很宽,约。而 能级之间和 能级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弱,这些能带一般也比较窄,约。在元素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和 能带的相对位置是不同的。图 表示周期表中同一周期 个不同位置上的元素的 能带、能带与 能带的相对位置。在最左边的元素,能带最低,能带最高,能带与 能带没有重叠;在最右边的元素,能带是最低的,并且与 能带重叠,能带是最高的;中间元素 能带最低,能带最高,、个能带相重叠。3.能带中电子填充的情况 由 原理可知每个能级最多容纳 个电子,由 N 个原子组成的晶体,能带有 N个共有化能级,所以 能带最多容纳 N 个电子。能带有 N个共有化能级,最多可容纳N 个电子。而 能带有
23、 N个共有化能级,可容纳 N 个电子。在金属晶体能带中,通常电子总是处于较低的能级。由于元素总的电子数目和能带相对位置不同,在周期表的同一周期中,能带被电子充满的程度是有变化的。图 中的 个、个和 个价电子充满 个能带的次序是靠近左边的元素仅仅只有 能带被部分充满,靠近右边的元素 能带完全被充满,能带部分充满。而中间的元素 能带和 能带均被部分充满。4.过渡金属晶体的能带结构 过渡金属晶体价电子涉及到 能带和 能带。前面已谈到 能带是狭窄的,可以容纳的电子数较多,故能级密度 N(E)大;能带较宽,能级上限很高,可以容纳的电子数少,故能级密度小,而且 能带与 能带重叠。当 能带与 能带重叠时,能
24、带中的电子可填充到 能带中,从而使能量降低。图 表示金属镍和铜的、能带重叠。金属镍没有充满电子的能带包括 和,而金属铜只有 能带没充满。镍原子单独存在时,能级中有 个电子,能级中有 个电子。以晶体存在时,由于 能带与 能带重叠,能带中电子填充发生变化。由磁化率测得 能带中平均每个原子填充 个电子,而 能带中平均每个原子填充 个电子。于是在镍的 能带中每个原子含有 个空穴,称为 带空穴,它相当于 个不成对的电子。过渡金属具有强的顺磁性或铁磁性,正是由这些不成对的电子引起的。铁磁性金属(、)的 带空穴数在数值上等于实验测得的磁矩。图 表示两种不同充填程度的 和 能带用同样方法测得,钴能带为,能带为
25、。故每个铁、钴、镍原子的 带空穴数分别为、和。由图 4-7可见,在同一周期中随着原子序数增加,空穴数降低。对于 电子 的 能带似乎被完全充满,但是,由于电子可以从 能带溢流到 能带,能带就不会被完全充满,而保留一定 带空穴。这与 电子体系的铜不同,中 能带是足够低的(见图 4-7),以致被完全充满。5.过渡金属催化剂“带空穴”与催化活性关系 过渡金属的 带空穴和化学吸附以及催化活性间存在某种联系。由金属的磁性测量可以看出,化学吸附后磁化率相应减小,说明 带空穴数减少,这直接证明了 带空穴参与化学吸附和催化反应。由于过渡金属晶体具有 带空穴,这些不成对电子存在时,可与反应物分子的 或 电子作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属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1 金属催化剂 及其 催化 作用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