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整合》PPT课件.ppt
《《文言实词整合》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实词整合》PPT课件.ppt(6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语 文第一章 文言文知识梳理基础过关训练重点虚词积累第二节 文言虚词整合【重点虚词积累】考试大纲中列出了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下面分门别类说明:一、而 1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3)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触龙说赵太后)(5)表假设关
2、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地”、“着”等,或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7)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2代词(1)用于第二人称代词,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此,这样。如: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孔雀东南飞)3助词附在其他词上。(1)表时间,“既而”、“俄而”、“已而”、“而后”等。如: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2)“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制的语
3、气,相当于“罢了”。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二、何1疑问代词(1)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什么”、“为什么”。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如: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2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怎么”、“哪里”。如: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如:至于誓天
4、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3复音虚词(1)“何如”,用在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者“什么样”。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2)“何以”,即“以何”。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如: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4同“呵”,喝问。如: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三、乎1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吗”。如: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2)表猜度语气,可译为“吧”。如: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5、”。如: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4)用在句中停顿处,可不译,相当于舒缓语气。如: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2介词相当于“于”。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亦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四、乃1副词(1)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就”、“才”等。如: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情理上的逆转相悖,可译为“却”、“竟(竟然)”。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3)对数量或范围的限制,可译为“仅”。如: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作定语,“你”、“你的”。如: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动词起帮助判
6、断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如: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4复音虚词,“无乃”,表猜测,可译为“恐怕”。如: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五、其1代词(1)第三人称,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她(们)的”。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断其喉,尽其肉,乃去。(狼)(2)第三人称,一般代人,可译为“他”、“它”、“她”(不加“的”)。如: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廉颇蔺相如列传)(3)第一人称,用作定语或主语,译为“我的”、“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7、)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报任安书)(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1)表示测度,可译为“大概”。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2)表示反诘,可译为“难道”、“怎么”。如: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3)表示希望,可译为“还是”。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4)表示强调,可译为“可要”、“可”。如: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连词(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如: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2)选择关系,可译为“是还是”。如: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六、且1连词(1)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如: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可译为“又”、“并且”。如: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3)表让步关系,可译为“尚且”、“况且”、“再说”。如: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9、!(鸿门宴)2副词,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如: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七、若 1代词(1)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你们(的)”。如: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指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如此”。如: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2连词(1)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设”。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2)选择关系,可译为“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以“夫”、“至”结合,放在一段或者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
10、不开。(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岳阳楼记)4动词(1)“像”、“似”。如: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2)“比得上”。如: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愚公移山)八、所1助词(1)组成“所”字结构。后面跟动词,或跟活用为动词的名词或形容词,它和后面的动词组成一个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人、事、物、地方”。如: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衣食所安,弗敢加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2)组成“为所”表被动。如: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2构成复音虚词“所以”。(1)表原因,译为“的原因”。如: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
11、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凭借、手段、目的,译为“用来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3名词译为“处所”、“地方”。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九、为1介词(1)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如: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2)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如: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琵琶行)(3)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4)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如: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5)动作行为的
12、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如: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弈秋)(6)表被动关系,可译为“被”。如: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2助词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3动词可译为“成为”、“变成”、“治理”、“作为”、“当做”、“以为”、“认为”、“是”等。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十、焉1语气助词(1)陈述语气,可不译。如: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退秦师)(2)反问语气,可译为“呢”。如: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3)句末助词,形容词词
13、尾,可译为“的样子”。如: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2代词(1)表指代,相当于“之”。如: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3兼词(1)相当于“于此”、“于是”。如:后小山下,怪石乱卧,针针丛棘,有青麻头伏焉。(促织)(2)相当于“于之”。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十一、也1句末语气助词(1)表示判断语气。如: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2)表示肯定语气。如: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表示疑问语气。如:吾
14、王庶几无疾病矣,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4)表示感叹语气。如: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其作用相当于逗号。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十二、以1介词(1)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方法,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等。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君何以知燕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廉颇蔺相如列传
15、)(4)表时间或地点的界限,相当于“在”。如:余以乾隆三十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登泰山记)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5)表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如: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2连词(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目的关系。前一个动作行为是后一个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来”。如: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3)表结果。后一个动作行为是前一个动作行为的结果,可译为“以致”。如: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勾
16、践灭吴)(4)表因果关系。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相当于“而”的用法,可表并列、承接、修饰等关系。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构成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如: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勃之陋也(石钟山记)4副词同“已”,相当于“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5助词附在某些动词后,无意义。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等。6动词可译为“以为”、“认为”。如: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十三、因1介词(1)依靠、凭借。如
17、: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梦游天姥吟留别)(2)趁着、随着。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3)通过、经由。如: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连词(1)因为。如: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雁荡山)(2)于是、便。如: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廉颇蔺相如列传)十四、于 1介词(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原因等,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等。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18、。(伶官传序)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形容词之后,表比较,可译为“比”、“胜过”。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3)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呼应。如: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2构成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如: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
19、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十五、与1介词(1)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烛之武退秦师)(2)引进比较的对象,相当于“跟相比”。如: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2连词连接并列成分,可译为“和、跟、同”。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语气助词通假字,同“欤”。如: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4动词译为“结交、参加、赞许、亲附”。如:与嬴而不助五国者。(六国论)十六、则1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如
20、: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游褒禅山记)(3)表示转折、让步关系,可译为“可是”、“却”。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2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十七、者助词1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地方)”。如:将藏之于家
21、,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2放在判断句后面,起提顿作用,不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3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4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等。如: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十八、之1代词(1)人称代词,可代人、代物、代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如: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师说)(2)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如: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2助词(1)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实词整合 文言 实词 整合 PPT 课件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