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提琴学习的讲座.doc
《关于小提琴学习的讲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小提琴学习的讲座.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关于小提琴学习的讲座第一讲 为什么小提琴难教难学?认识小提琴当你面对小提琴这件乐器,你对她有怎样的认识呢?这件美妙的乐器怎样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呢?我们知道,凡是乐器都是需要共鸣的,有的由支架支撑,如定音鼓,洋琴等,有的部分靠人体支持,如竖琴,大提琴,唯有小提琴是全靠人体的支撑,这种支撑需要有良好的角度,例如小提琴太高太低都不行,不然弓就会滑掉。弓子与琴弦必须与成90度的角度,否则就不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再有,琴弦是需要振动才能发声,弓毛的摩擦既不能太重,把弦压死无法振动,也不能太轻带不起弦的振动,这就说明小提琴的演奏需要符合物理的原理,我们人体的动作应尽量符合这个原理。我们应该了解乐器的性能,以
2、及这乐器与其他乐器的差别,让我们来比较一下演奏钢琴和演奏小提琴的不同吧,首先钢琴不存在音准问题,钢琴家虽然也需要好的耳朵,但钢琴的音准是由调音师负责的,而小提琴的音准是一大难事,全要靠演奏者的控制。第二,人的身体与钢琴的接触只是键盘,作为乐器,它并不需要人去支撑,而小提琴的琴,弓全要人体的支撑,也可以说人体就是乐器的架子,一方面要当架子,一方面要参与演奏,任务是双倍的。曼纽兴在他的自传“未完成的旅行”中回忆幼年学琴时的感觉:“只一个简单的持琴就有无数的问题,我要是能有另外一双手来演奏该多好啊。”小小年纪的曼纽兴已认识到学小提琴必须先学会架琴才能演奏的道理。第三,钢琴的弹奏用两只手的十个手指,而
3、人手的活动通常总是五个手指参与的,尤其是以大拇指为一边,其他手指为另一边的类似鸟两翼的功能体现了手的作用,而小提琴的演奏左手按弦只用四个手指,(大拇指躲在后面不易察觉),右手虽用五个手指,但大拇指也是躲在下面不易察觉。因此这左右手的两个大拇指常会被忽视。另外,小提琴演奏的一个常见毛病是左手手指根松垮向后突出,尤其在奏扩张时,有的人一用力,手指根就向后松垮,一用揉弦又向后松垮,我认为这是因为许多人没有明白小提琴与钢琴的差别,他是想要用弹钢琴的方法在小提琴上用力的缘故。我在德国慕尼黑的科技展览中见到一把架着的小提琴,这里的弓子和琴的角度、力度都是经过计算的,机器一开动,小提琴便自动演奏起来。这说明
4、演奏小提琴必须要有正确的角度和力度,我们演奏者必须要去寻找和适应这个角度和力度才能有好听的声音。小提琴需要支持,琴和弓都需要人把它们支起来(持琴、持弓)要注意乐器的平衡、身体的平衡。也要学会利用支点、利用杠杆。(插图一)认识我们的身体我们平时一般不会有意识去注意自己的身体,除非做操,跳舞时才注意肢体动作,其实,学小提琴也应该注意自己的肢体,在演奏之前做一点肢体的锻炼(例如左手手指的伸张,双肩的放松等)当演奏小提琴时,两脚稳定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左右两手臂的配合是很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需要两手配合的活动,如敲钉子的人,左手拿住钉子,右手挥动锤子做出较大的动作,又如削甘蔗的人,左手握着甘蔗
5、,右手用刀削,这就很像演奏乐器的动作了,所以,不能以为拉小提琴左手是不动的,只有右手动。其实应该说小提琴左手是基础,右手更为主动而已,一定不能形成僵死的左肩。小提琴和我们人体的接触,除了头颈锁骨与下颌将琴夹住外,右手持弓是以手指接触弓杆的,左手按指也只是手指的动作,我们可以把演奏小提琴时左手与琴颈,以及右手与琴弓的关系看作是用我们的手来操纵两根棍子(一根是比较细的弓子,另一根是较粗的琴颈)当我们用笔写字,用筷子夹菜或在使用棍子类工具的时候,无一不是以大拇指和中指(食指或无名指为辅助)的两边,与工具形成杠杆作用。因此不论左手按指或右手持弓拉小提琴都要注意其中手与乐器的杠杆作用。演奏小提琴需要怎样
6、的手呢?一般说,手大者易松,有弹性,伸展跨度大,但其实拉小提琴并不需要很大的手,只要手指较匀称,能很方便地握在一起,能张开也能缩小,就可以了。(一次我在幼儿园,让小孩握住我的食指,有的小朋友用四个手指在一边大拇指在另一边摆得很像样,已经可以拉琴了,而有的软得怎么也站不起,也有的硬得掰不开,差别很明显)手指过长,在弦上稳定性差,过短的(或某个手指过短)在演奏某种双音技术会有困难,太软的手支撑不起,不但影响音准也影响右手发音,太硬的手在横向调整时略嫌苯拙,我们当然羡慕上帝赐给的“天生拉琴的手”,但条件略差的手经过训练也是能达到相对良好的状态的。人体是小提琴的支架小提琴这件乐器需要获得整个人体的支撑
7、。两脚站立与肩同宽,支撑面可以是两脚并排的左右方向,也可以采用左脚在前有脚在后的前后方向(一般不采用右脚在前方向因会影响运弓动作)。操作小提琴需要左右两手的配合。即左手操琴右手运弓。左手持琴要有两个支点,就像一座桥有两个桥墩,即下巴与锁骨接触琴为一支点,另一支点是由左手食指根,中指及大拇指一起把琴托起。小提琴的左手技术如按指、换把、揉音等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的。我门要求食指根感觉到琴的重量,即使在做换把、揉音等动作时,也要有“琴在手中”的感觉。如何使难变不难?1小提琴的学习既有头脑的学习,也有身体的学习,遇到困难要分析是属于动作的困难还是记忆的困难?具体分析,分别解决。2 如果是属于动作困难,
8、要从最简单的动作做起,通过感觉的记忆,使得学生觉得以前熟悉的,只是前进了一小步而不感到太困难。(可用辅助工具或以生活中的现象作比喻)3 如果是识谱或记忆的困难,可以将乐谱划分为小段,当整首乐曲视奏或背谱感到困难时,只要求一两小节就不会难。将困难分而攻克。4 每次要学习新的技术时,复习找到以前所熟悉的东西。从动作入手,从感觉入手,从乐器入手,在老师的帮助下体会和掌握乐器。例如学习姿势、音准、手型、发音、揉音、运弓、跳弓、和弦双音、调性指法、节奏等5 从原理上弄明白,用生动的语言使学生对技术学习产生兴趣。第二讲 如何学习小提琴?(走出教学法的误区)我们都知道,乐器的学习需要调动人的头脑,意志、身体
9、和感觉。正因为如此,普遍认为学习一门乐器对儿童的全面发展是有促进的,然而我们应该以何种方式进入乐器的学习呢?我们可以把一般学习分成几类:第一类是理解记忆的学习。大部分文化知识的学习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获得的。第二类是模仿学习。当学习做操,学习跳舞时是以身体的模仿动作来学会的。第三类是体验学习。当我们学习骑自行车时,前两种的学习显然就不够了。除非你找到了骑上自行车上掌握平衡的感觉,不然即使懂得了道理,也模仿了动作,还是要从自行车上掉下来的。学自行车只能在不断地体验和不断的实践中慢慢学会。这是一种要靠“悟性”的学习。那么乐器的学习属于哪类呢?在中国传统戏曲领域有着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法,小提琴多数也是
10、一对一的模仿教学。在人类演奏(玩)乐器现象中,自学成才的多数是属于第三类的体验学习,而一旦进入教室提高到理论,只是基于个人感受的教学就不那么可靠了,甚至有时会进入到教学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中常常会发现人们过分强调和教条地对待姿势问题。例如对左手大拇指的姿势问题,就有以下的说法:某位大师认为:大拇指的位置应当对着那按G弦B音的二指。奥尔认为:大拇指的位置由按D弦F音二指来决定(也就是说要低半音)。约阿希姆建议大拇指对着G弦A音上的一指(也就是说再低半音)更有甚者,比利时教师克克尔特认为大拇指应尽量向后向琴头偏倾,而瓦尔特指出大拇指应当尽量远离琴头,向着琴身。那么谁对谁错呢?其实是没有对错的。因人手
11、大小不同,感觉当然也就会不同。显然是这种总结的方式错了。我们每个人都会用杯子喝水,但却没有人会去研究哪个手指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但对小提琴的姿势,这种研究有时几乎到了难以置信的地步:例如法国小提琴家贝约的小提琴艺术一书中,对演奏姿势的论述“如何站立”一章中,写道:应站在面对谱架应站在距离谱架81。73公分的地方,说因这样就不用移动小提琴可以看到乐谱的两边。也有人专门丈量右手大拇指和别的手指距离。这种把小提琴的学习用数据式的确定使得小提琴的学习过程过于表面模仿而忽略了因人而异的体验过程。其实,在学小提琴的过程中这三种学习的方式都是需要的。当学习音程、节奏、记忆指法,背奏乐曲时,第一种的理解-记忆
12、是不可少的。在学习某种弓法动作,或左手的手指动作换把动作时都需要看老师示范,甚至模仿某个演奏家的动作也是需要的。但在学习掌握乐器的过程中,少了第三种的体验学习也是不行的。一般在教学中往往较多要求学生模仿而忽略了让学生自己体验的过程。小提琴是通过左右手操作琴攻来表现音乐的。小提琴技术有什么特点呢?1。技艺性 动作定型,类似学自行车 2。小提琴的技术积累不是简单的加法,我们要掌握技术的规律循序渐进,从量变到质变才能获得进步 3。程度再深还是最简单的基本功起决定作用。学小提琴应该怎么开始?学音乐究竟应该怎么学?这些问题是很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也需要我们去实践的。比较一下中国学生和外国学生学习音乐的开始:
13、外国学生通过在教堂听唱诗班的合唱,较早地接触到和声。而我们中国学生一般是从乐器塞到手里开始的(是学乐器而不是学音乐)。这就使我们的教学比较重视技术而不是很注意去听音乐,加上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方式只注意旋律,不听和声,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之初便有一种先天不足,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出现人才培养的偏颇。第三讲 什么是小提琴的基本功?在学习小提琴中时常会碰到疑问,有的人拉了很多年琴也不见进步,有的在短期内却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有人说音阶重要,化了许多时间练音阶,却不见什么效果。考级通过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甚至过了一个阶段再拉此曲,什么也拉不出来,学了许多曲目,却如过眼烟云没有留下什么印象。会拉有技术难度的东
14、西,声音却一点也不好听等等。小提琴怎么样才是技术好水平高?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了一个叫做“二八原理”的法则,他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其中的价值并不是均等的,真正起作用的只是其中的百分之二十,所谓“重要的少数和琐碎的多数”。从小提琴来说什么是百分之二十呢?其实就是我们称为基本功的东西,基本功好演奏质量就好,基本功差拉得再深也没用。在小提琴演奏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音准、声音和节奏。初学时要讲究基本功的扎实,那么是不是只有初学者才要学基本功呢?其实基本功是贯串整个小提琴学习过程的,因此,音阶、练习曲不等于基本功,技术难度也不等于基本功。我们一定要在学习数量的同时注意提高质量。我的理念是“小提琴基本功主
15、要体现在对乐器的掌握,头脑对左右手的控制以及双手操纵的动作能力,此能力包含对音准和节奏和准确性,灵敏性,各种弓法的表达能力以及音乐调性和不同力度,音色要求变化,因此我认为基本功应包括:1. 科学的演奏动作。2. 由演奏动作而产生的小提琴技巧。如何发展和学习小提琴基本功呢?第一 对乐器的适应。 为什么要从小学琴?就是因为小孩的适应能力快可塑性强,然而如果年龄太小,本身器官还没有长好,要他去控制那硬梆梆的乐器是很困难的。我建议最好在学小提琴前从学音乐开始,如唱歌,或如奥尔夫教学法的打击乐器,或学习视唱,有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学小提琴自然就不会太困难。第二 脑、心、耳、手是否打开,能否相互联接以及平衡
16、协调。经常要注意让学生动脑筋,鼓励学生自己能解决问题。建议家长多带孩子听音乐会,培养对音乐的感情。 第三 左右手的基本动作的准确以及动作关节之间能否有机联接和控制把握性。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问题,要能针对他们在具体阶段的具体问题提出要求给予集中的训练以解决问题。第四 养成良好的习惯。不要仅以拉出某乐曲为目的,而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如思想集中,耳朵对音准的敏感、读谱能力,正确的节奏节拍能力等。 程度深了,拉的曲子难度大了,基本功走样是常会发生的,这时候需要教师的提醒,有时发现所演奏的乐曲超过了能力,就要补充基本功,适当的调节整顿是必要的。关于“改方法”当我们观看著名小提琴演奏家演奏的图像时,我们发
17、现他们的握弓方法不一定相同,他们的左手手型也各有千秋,那么我们应该采用哪种方法呢?有的学生换了一个新老师,新老师要求学生按照他的方法,就必须“改方法”,那又是怎么会事呢?人的思想、感情通过双手作用到琴上,这个过程是演奏家永远探索的课题,而基本功就是实现这个过程的重要因素。我们都知道著名小提琴家海菲茨、米尔斯坦在他们七八十岁高龄时,他们还在改进自己的演奏方法,这些伟大的艺术家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学无止境”,每个人(甚至是达到高水平的演奏家)对小提琴的适应是无止境的。综观小提琴演奏的历史,虽然我们无法听到和看到几百年前的演奏,但就近一百年来的演奏就有了很大的变化,音准的准确性、声音的穿透力、新生代
18、的演奏家无论技术和音乐的表现能力都超过前人,技术进步符合时代的需要,小提琴教学也会越来越科学。所谓“科学的方法”应该是带有普遍性的,符合物理的规律、符合生理的规律的方法,而不是“你跟我学就必须照我的方法”那样的狭窄的门户之见。小提琴基本功的三大要素音准小提琴音准有耳朵训练及手指调节两方面问题,其中耳朵训练是第一位的,手指是根据耳朵听觉来调整的。手指根据耳朵的听觉敏捷地调整是弦乐器演奏中特色,它不同于钢琴等有固定音高的乐器。因此使手指具备敏捷的调整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应当让手指像调弦(空弦)那样抓住音准的一刹那,练习音准的方法很多,可以用钢琴检查,也可以用空弦检查,要有内心听觉的记忆,也要有手指的
19、记忆等。手指的调节要在好的手型基础上才能获得,如果四个手指不是在同一个框架内的独立动作,演奏时相互牵扯,那么有再好的听觉手指调整总是来不及的。很多的学生音之所以不准不是因为耳朵不好,而是因为手型不好。节奏单独只从小提琴这一件乐器学习节奏是不全面的。小提琴多数情况下总是与其他乐器相配合的,因此我们应鼓励小提琴学生尽早参加合奏,或学习二重奏等以获得对节奏的全面训练。从小提琴学习的节奏反过来又将为日后参加合奏打下基础,如果一个人本身的节奏不准确,就会带来很大麻烦。有些学生只靠听觉模仿学曲子,自己不会打拍子,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也有的打拍子不严格,如对三连音,前十六,后十六,附点等基本节奏都是“毛估估”
20、,不准确,一定要用打分拍细分的方法来学习掌握节奏。也需要常用节拍机来对照检查。缺少节奏训练还表现为一不注意就进入了节奏的误区;如遇到小音符,节奏变得越来越快,长音符又越来越慢等。在小提琴练习曲中节奏的学习表现为:学习不同节拍,如6/8 ,5/4,3/2等。学习某些节奏型:如前十六,后十六,三连音,切分节奏等。节拍的学习也要与弓法的学习结合:如等分的节奏要求上下弓平均的运弓,附点弓法动作要求小音符与下一个长音符成为一组等。声音小提琴的演奏包含了许多物理的原理,如果我们对其有所认识,对掌握乐器、更好地掌握其演奏方法肯定是有帮助的。我们应当知道乐器发声的原理,小提琴是经过琴弦的振动通过琴码,音柱把振
21、动传到琴箱的上下音板,使琴弦与琴箱产生共鸣,再由琴弓经过弓毛和琴弦的摩擦发出声音的。弓子在琴弦上既不能硬压(过度压力发出的声音粗燥难听),也不要不敢拨动琴弦(琴弦未震动的声音是软弱无力的)。我们通常说的运弓三原则;1。注意弓弦接触点2。弓子与琴马成直角 3。在演奏不同的琴弦时要保持琴弦的平面。这些是符合琴弦振动的物理现象的。小提琴演奏者发音主要要靠右手的运弓,在起动时的力量相对要大些,起动后则是一种力量的保持。由于小提琴有四根琴弦,因此当从一根弦换到另一 根弦时要特别注意力量的保持。弓子本身具有弓根重,弓尖轻,弓中易弹跳等特点。因此在演奏不同部位的不同弓法时所用的力是不一样的。小提琴演奏者的左
22、手手指的下落产生一定的力量,揉音则更加强了这种力量。这对右手的运弓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第四讲 关于小提琴教材在三百多年的小提琴传统教学中,形成了一整套的教材,大致可分为几种类型:1。小提琴理论书(小提琴家或教师对演奏小提琴的心得),2。小提琴学习过程用的教材,包括基本练习,音阶,练习曲,3。小提琴演出用的乐曲(包括大型协奏曲,及小乐曲)以及介于其中的如技术性乐曲,即可作为练习用,也可上台演出,一般说来音阶,练习曲被认为是学习技巧的过程,而乐曲则是学习表现音乐的。一个现象值得注意:几乎比较优秀的几本小提琴练习曲,例如克莱采,罗德,顿特等全部产生于十九世纪的欧洲,二十世纪以来很少有练习曲问世,即使
23、有也没有什么影响,如埃尔加的练习曲,出版在1892年,虽经曼纽兴提倡作为青少年比赛的指定曲目,仍旧没有什么人用。另一方面所有的音阶,基本练习却差不多都是出自于二十世纪,例如赫里玛里,卡尔弗来许,格里戈良的音阶以及塞夫契克,锡拉迪克等人的基本练习等等,是否可以说这一现象代表了两个世纪以来小提琴(尤其是小提琴教师们)所探索方向和潮流的不同,如果说练习曲为后代的学习者提供了掌握小提琴技术所需要的各类技巧,那么二十世纪以来的教师们却更多地从生理,心理的角度来研究掌握乐器的过程。历史的回顾我们都知道,小提琴这件乐器本身就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直到十七世纪才定型,当时的柯来里Corelli (1653-1
24、713),维瓦尔地Vivaldi (1678-1741),杰米尼阿尼(1687-1762)塔蒂尼Tartini (1692-1770)等人创立的意大利学派。其中许多作品至今还是音乐会的经典曲目,也是优秀的教材,但当时并未有练习曲问世,最早出现的是1701年由英国出版的书籍,是一些对小提琴家的忠告,早先都是在民间抄传的,所以都是匿名的,1751年杰米尼阿尼“小提琴演奏的规则”是一本理论书,他除了作曲,演出,是当时英国最受欢迎的教师,他发现了左手手型,(即著名的杰米尼阿尼手型)1发现了音阶和半音指法,还有分解和弦的奏法等有些至今仍有意义。雷尔波。莫扎特1756年作的“提琴演奏”也是一本很重要的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小提琴 学习 讲座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