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行草书风的成因探析_谢光辉.pdf
《颜真卿行草书风的成因探析_谢光辉.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颜真卿行草书风的成因探析_谢光辉.pdf(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001 年 12 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5 卷第 4 期(总第 48 期)Dec.2001 Journal of Guilin Teachers CollegeVol.15 No.4(Sum No.48)颜真卿行草书风的成因探析?谢光辉(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中文系,广西桂林541001)摘要 颜真卿行草书是继“二王”之后的又一大流派。其书风的形成,主观上有家族的熏陶,人品、学识、思想的影响和多方取法、转益多师的学习方法,并得益于自身的艺术天分、复古为新的大胆创新精神;客观上有“盛唐气象”的影响和书法自身发展规律的作用。关键词 颜真卿;行草书风;成因中图分类号 J292.24 文献
2、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7070(2001)04-0083-04唐代的颜真卿是继东晋王羲之以后的又一位书法大家。他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锐意革新,创造了彪炳千古的“颜体”书风。与其楷书具有开创新风的意义和价值一样,其行草书风也有别于“二王”以来的行草书体势。以 祭侄文稿 和 争座位帖 为代表,用笔颇有篆籀气息,中锋圆转,结体开张,用墨枯润相间,通篇气势宏大,一泻千里,开辟了以刚劲雄浑为主调的新书风,改变了王体流美书风一统天下的格局,推动了行草书风格的变化与发展。五代以后,颜体行草书与“二王”行草组成了中国书法史上的行草书两大体系,成为历代书法学习的经典。历来研究颜体多侧重于其楷书,对其行草关
3、注得不够,而对其行草书风成因的探寻则更少。研究颜体行草书风的成因,总结一代宗师的成功经验,无疑对当代的书法创作与发展具有启示和借鉴的意义,因此,笔者在这里试图对颜体行草书风的具体成因作一粗浅探析。一颜真卿字清臣,世称“颜鲁公”,出生于世代儒业与官宦家庭。颜氏一族自晋至唐重学问,以儒雅著称,在书法艺术上,“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1真卿母亲殷氏亦善书法。真卿从小学习刻苦,加上天资聪慧,所以积累了经学和诗赋的深厚功底,并显露出书法艺术的才能。成年后学问功底深厚,善词章,工诗文,编纂有大型的音韵学著作。毕生为人刚强正直,“安史之乱”时率部坚决打击叛军,晚年 77岁高龄还代表朝廷只身
4、前往叛乱的李希烈营中与其作坚决斗争,直至被杀身死。“字如其人”,深厚的学问功底和伟岸刚直的杰出人格影响着他的书法艺术。就书法本体来看,书风的形成主要是由取法与创造决定的。取法是基础,创造是升华。颜真卿的书法研习能做到多方取法,转益多师。鲁公青年时期,“一代教化主”褚遂良的书法风靡天下。鲁公也曾取法于褚书,并通过褚直取“二王”笔法,经过多年的潜心研习,较透切地理解和掌握了“二王”以及魏晋以来的主流书法,较好地掌握了用笔结字的种种奥妙。此外,真卿青少年时的学书视野恐怕要比别人宽广。除了取法主流以外,还从民间书艺中广取博采。因为颜氏家庭中真卿的先辈多人如颜元孙等人从事前人文书遗迹和文字的整理工作,因
5、此接触到大量的魏晋以来民间书手的墨迹。而颜真卿受家学影响,从小就一直对这些遗迹耳濡目染,甚至临习,受其影响极深。这一观点是我们通过敦煌、楼兰等地出土的晋唐民间遗墨与颜书相比较后进一步确定的。颜真卿参加吏部铨选后的一个时期,是他行草书形成的关键时期。他登科授官后任职二年,母殷氏亡故于洛阳,服孝期间及以后结识了大书家张旭,并拜其为师学习书法。鲁公在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中说:“予罢秩醴泉,特诣东洛,访金吾长史张公旭,请师笔法。”2鲁公又称:“吴郡张旭长史,虽姿性颜逸,超83?收稿日期2001-10-07 作者简介谢光辉(1962-),男,广西桂平县人,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古文及
6、书法的教学和研究。绝古今,而楷法精详,特为真正。真卿早岁,尝接游居,屡蒙激昂,告以笔法。”3得到张旭指教以后,领悟了张旭的笔法,承传了张旭锐意革新创造的艺术精神,尤其在行草上深得张旭草书笔法、体势的血脉,不管是在起笔还是在运笔、转折等处皆有别于“二王”而近于张旭。鲁公行草代表作 祭侄文稿、争座位、刘中使帖 及以后众多的行草书的气韵多与张旭草书相合,可以说取法张旭奠定了颜体行草书圆劲、豪放书风的主调。鲁公在张旭那里不单是学到了笔法,还从乃师处认识到自然、造化对书法艺术的巨大作用。张旭本人就是个重视师自然、师造化的书家。杜甫在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 序中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尝于邺县
7、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自此草书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4张旭自己还称:“始吾见公主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5鲁公与张旭一样,张旭能在观公孙大娘舞剑和见公主与担夫争路中悟笔法,鲁公亦能在看到天雨屋漏,于“屋漏痕”中深深地感悟到了笔法与笔意。这著名的颜体“屋漏痕”是鲁公与怀素在一起谈论书法时道出的。唐人陆羽 怀素别传 中有如下一段文字:怀素与邬彤为兄弟,常从彤受笔法。彤曰:“张长史私谓彤曰:孤蓬自振,惊沙坐飞,余自是得奇怪。草圣尽于此矣。”颜真卿曰:“师亦有自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
8、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6从这段话中看出颜氏与怀素他们不是在纸上谈“笔”,不是讨论普通的点画结构,而是展开去,谈各自对自然事物的感受而作用于书法。看出他们均有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善于在自然万物中感悟、吸收艺术养分,溶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颜真卿的书法研习不独钟情于卷轴碑帖,也从自然中感悟笔法,师自然,师造化,这正是众多书家无法达到的境界。字体间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颜真卿四十五岁前后楷书尚未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但功力深厚。从 多宝塔、东方朔画赞 等碑可见此时他楷书的精妙,这是他行草书形成、发展的最坚实的基础。此外,盛唐时篆隶又复兴繁荣起来,鲁公的祖辈多以篆
9、隶著名。他继承了祖辈的篆隶笔法,把篆隶笔法应用于行草,其行草书逆入平出、中锋圆转的用笔如此突出,可看出颜氏引篆入行草的努力。一般说来,一代宗师其书风的形成都要经过多年的承袭、变到创新的三个阶段。对于绝大多数书家来说,即使穷其一生之力也未能完全走过这三个阶段,只能走过承袭、变期,或只稍具个性却最终无法创出新书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超凡的创造力,而像王羲之、张旭、颜真卿等能开宗立派的大师就具备了这种能力。唐代书论家张怀认为能“通言达微”者才能谙于书法三昧,谙于三昧才能创新,而此能力却依赖于人的天生禀赋。张氏称创新书家“天质自然”,少有书家能最终达到。对于研习书法,张氏还说:“先禀于天然,次资
10、于功用,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7在天资和功用之间,前者尤为重要,只有天姿超迈,才能使书法臻于妙境和变求新。王羲之、颜真卿能够增损古法变成新书风,而陆柬之等众多书家则缺乏创造力,学前人徒得其形而没有创造,遂为平俗。张怀还进一步论述道:“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书亦如然。为将之明,不必披图讲法,精在料敌制胜;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皆能遇事从宜,决之于度内者也。”8可见书法创作与创新只有随机变化、取舍创造,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颜真卿正是一个具有变法革新精神的书法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进行艺术变革,在融合“二王”、张旭等众多书家和字体的艺
11、术精华之后,逐渐创造出有异于别人的行草书,开辟了行草书发展的新纪元。察鲁公行草书外形,无一笔全似“二王”和其他前人,而就精神气韵来说,又深得“二王”与前代书家神髓,这正是鲁公的成功之处。正如黄庭坚所称:“颜鲁公书虽自成一家,然曲折求之,皆合右笔父子笔法。”9(P62)在论述颜真卿行草代表作 争座位帖 时,黄庭坚又说:“观鲁公此帖,奇伟秀拔,奄有魏、晋、隋、唐以来风流气骨。回视欧、虞、褚、薛、徐、沈辈,皆为法度所窘,岂如鲁公萧然出于绳墨之外而卒与之合哉。盖自“二王”后,能臻书法之极者,惟张长史与鲁公二人。”9(P62)从颜真卿的具体作品看,楷书方面,其 44 岁的 多宝塔、46 岁的 东方朔画赞
12、碑、50 岁的 谒金天王神祠题记、54 岁的 离堆记、56 岁的 郭家庙碑等从整体上考察是以继承为主,用笔沉雄劲健、骨肉停匀,结体稳重端正,趋于茂密,雄中带媚。从 多宝塔 到 郭家庙 横跨 12 年时间,而笔法结体大致相同,楷书风格尚未成熟,这 12 年中只是后期楷书用笔略厚重纯熟些,结体略趋宽博。而其行草方面,50 岁的 祭侄稿 与 56岁的 争座位帖 时间相距 6 年而书风相同,都是带有篆籀笔意的以圆劲为主调的体势,直到 68 岁的 刘中使帖 笔法体势仍然与 5056 岁时相同。颜氏传世的绝大多数行草作品都保持了 5056 岁时的行草书风貌。尽管晚年有些行书楷意较842001年 12 月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颜真卿 行草 成因 探析 光辉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