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doc
《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doc(9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高中数学教学案例,是广大数学教师教学经验的总结,在新课改过程中,广大教师辛勤劳动,勇于创新,积累了许多成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这里所收集的,来源于教师提供和网络收集,因多重辗转,可能有所遗漏,尤其是一些数式、图片、公式、表格,可能被丢失,遗憾不少。因此,案例只能供大家参考。2010年6月目录 直线的斜率正弦定理(1)正弦定理(2)等差数列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拋物线及其标准方程圆锥曲线定义的运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及其表面积和体积“直线方程的一般式”一课教学感悟教
2、学与生活的一点随想函数应用教学中渗透研究式的学习信息技术与数学新课程教学新教材使用中的经验体会直线的斜率(1)史春生一、案例背景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这些方式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过程。”,“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
3、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中尤显重要。下面,我结合直线的斜率的内容就新课标下高中数学问题教学法谈一些个人体会。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同学们
4、骑自行车上坡时很吃力,这与坡的什么有关?课件:生:与坡的平缓和陡有关。师:我们分析一下坡的平缓和陡问题。先请同学们来观察下面两幅图片: 课件:如图是两张不同的楼梯图。问题1:其中的楼梯有什么不同?生:楼梯的平缓和陡程度不同。问题2:用什么量来刻画楼梯的平缓和陡呢?(提示:观察楼梯下面两个三角形)生:用高度和宽度的比值来反映。师:一般地:高度和宽度的比值就叫坡度。所以楼梯的倾斜程度是由坡度来刻画的,坡度越大,楼梯越陡。(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1借助模型,直观感知课件:给出一个楼梯模型PMQyx0y 级宽级高ox楼梯上面有一条直线,直线就反映坡度。设计意图从模型直观感知直线的斜率,完成直线的斜率
5、的感性认识。问题3:楼梯的倾斜程度用坡度来刻画,那么直线的倾斜程度用什么量来刻画呢?(对第三个问题,学生议论纷纷,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师:研究直线的倾斜程度可以借助直角坐标系。(师生共同探究,得出直线的斜率严格的定义,板书定义 。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这个比值就叫直线的斜率。(常用字母K表示)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通过实际问题如何抽象出具体的数学概念的数学过程。(三)、掌握概念,适当延展问题4:如何用点的坐标形式来表示斜率呢?Q(x2,y2)已知两点 P(x1,y1), Q(x2,y2),如果 x1x2,则直线 PQ的斜率为: P(x1,y1) (斜率的几何意义)
6、设计意图把对直线的斜率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问题5:直线斜率会因为点取的不同而改变吗?生:另取两点说明问题(不会改变)问题6:是不是所有的直线都有斜率?(一些学生说是的,一些学生说不是的。叫了一个说不是的学生发表一下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生:垂直于x轴的直线斜率不存在。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课件:例1如图直线 l1,l2,l3,l4 都经过点P(2,3) ,又l1,l2,l3,l4 分别经过点 Q1(-2,1),Q2(4,1),Q3(5,3),Q4(2,5) ,讨论l1,l2,l3,l4 斜率是否存在,如果存在,求出直线的斜率。 0yxPQ3Q4Q2Q
7、1l1l2l3斜率不存在K1=1/2K2=-1K3=0l4(学生板演,然后由学生评价。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分析,达成共识)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点。然后引导学生小结:已知不垂直于x轴的直线上任意两点就可以求出斜率。2分别通过代数和几何角度研究直线的斜率 例2:经过点A(3,2)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0, 不存在, , 解:过(3,2),(0,2)画一条直线即得。过(3,2),(3,0)画一条直线即得。(法一:待定系数法) 设直线上另一个点为(x,0),则:所以过点(3,2)和(2,0)画直线即可说明:也可设点为(0,y)或其它特殊点。(法二:利用斜
8、率的几何意义)根据斜率公式 ,斜率为2表示直线上的任一点沿x轴方向向右平移1个单位,再沿y轴方向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仍在此直线上 即可以把点(3,2)向右平移1个单位,得到点(4,2),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4,4),因此通过点(3,2),(4,4)画直线即得。 将点(3,2)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6,0),过(3,2)和(6,0)画直线即为所求。设计意图初步掌握代数和几何角度求直线的斜率的方法和步骤。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教师小结: (1) 直线的斜率:定义、斜率公式、几何意义、求法。(2) 斜率是反映
9、直线的倾斜程度,在同一条直线上任何不同的两点所确定的斜率相等。(3) 直线的斜率公式的应用,体现了平面解析几何的本质是:用代数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体现了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由于时间不够,也没能由学生做课堂小结)三、案例分析(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1、教学难点的确定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的推导2、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直线的斜率的概念及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掌握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及倾斜角的范围(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探索直
10、线的斜率的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通过对直线的斜率概念的研究,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知识、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测、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数行结合的美感与严谨治学的生活态度.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本节课是直线的斜率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
11、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课题引入阶段: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直线的斜率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四个问题,对定义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形成概念 (3)概念应用阶段:直线的斜率定义应用设计例1,这一过程由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充分暴露思维中的缺点,最后由学生总结出问题。(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1重视课堂提问的
12、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3.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新知。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这是一节市级范围内的公开课。市教研员也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上完课我的感觉很好,在这个班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也很好。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讲到例2(法二:利用斜率的几何意义)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想法,怕时间不够,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
13、多!可以说,这给了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而掌握的好。我深深感到,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正弦定理
14、 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节内容安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人教A版)第一章,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是在高二学生学习了三角等知识之后,显然是对三角知识的应用;同时,作为三角形中的一个定理,也是对初中解直角三角形内容的直接延伸,因而定理本身的应用又十分广泛。根据实际教学处理,正弦定理这部分内容共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并大胆提出猜想;第二层次由猜想入手,带着疑问,以及特殊三角形中边角的关系的验证,通过“作高法”、“等积法”、“外接圆法”、“ 向量法”等多种方法证明正弦定理,验证猜想的正确性,并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第三层次利用正弦定理解决引例,最后进行简单的应
15、用。学生通过对任意三角形中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和证明,感受“观察实验猜想证明应用”这一思维方法,养成大胆猜想、善于思考的品质和勇于求真的精神。二、学情分析对普高高二的学生来说,已学的平面几何,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函数,向量等知识,有一定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前后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应用有一定难度,因此思维灵活性受到制约。根据以上特点,教师恰当引导,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多加以前后知识间的联系,带领学生直接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品尝劳动成果的喜悦。三、设计思想:本节课采用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教学情境,以“正
16、弦定理的发现和证明”为基本探究内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在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展开思维,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四、教学目标:1让学生从已有的几何知识出发, 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索,共同探究在任意三角形中,边与其对角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证明,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正弦定理,掌握正弦定理的内容及其证明方法,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并学会运用正弦定理解决解斜三角形的两类基本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17、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能力。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亲身体验数学规律的发现,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发现、不畏艰辛的创新品质,增强学习的成功心理,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4培养学生合情合理探索数学规律的数学思想方法,通过平面几何、三角形函数、正弦定理、向量的数量积等知识间的联系来体现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辩证统一。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定理的发现与证明;正弦定理的简单应用。教学难点:正弦定理的猜想提出过程。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计算器,直尺,量角器。六、教学过程:(一)结合实例,激发动机师生活动:教师:展示情景图如图1,船
18、从港口B航行到港口C,测得BC的距离为,船在港口C卸货后继续向港口A航行,由于船员的疏忽没有测得CA距离,如果船上有测角仪我们能否计算出A、B的距离?学生:思考提出测量角A,C 教师:若已知测得, ,要计算A、B两地距离,你 (图1)有办法解决吗?学生:思考交流,画一个三角形,使得为6cm, ,量得距离约为4.9cm,利用三角形相似性质可知AB约为490m。老师:对,很好,在初中,我们学过相似三角形,也学过解直角三角形,大家还记得吗?师生:共同回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两边,可以求第三边及两个角。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角,可以求另两边及第三个角。教师:引导,是斜三角形,能否利用解
19、直角三角形,精确计算AB呢?学生:思考,交流,得出过作于如图2,把分为两个直角三角形,解题过程,学生阐述,教师板书。解:过作于(图2)在中,在中,教师:表示对学生赞赏,那么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若,能否用、表示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观察刚才解题过程。学生:发现,教师:引导,在刚才的推理过程中,你能想到什么?你能发现什么?学生:发现即然有,那么也有,。教师:引导,我们习惯写成对称形式,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是否任意三角形都有这种边角关系呢?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节课有良好的开头,那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因此,我通过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激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转化为
20、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解决问题后,对特殊问题一般化,得出一个猜测性的结论猜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思想意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二)数学实验,验证猜想教师:给学生指明一个方向,我们先通过特殊例子检验是否成立,举出特例。(1)在ABC中,A,B,C分别为,对应的边长a:b:c为1: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引导学生考察,的关系。(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2)、在ABC中,A,B,C分别为,对应的边长a:b:c为1:1:,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 (3)、在ABC中,A,B,C分别为,对应的边长a:b:c为1:2,对应角的正弦值分别为,1。(学生回答它们相等)(图3)
21、 (图3)教师:对于呢?BaACcb(图4)学生:思考交流得出,如图4,在RtABC中,设BC=a,AC=b,AB=c,则有,又,则从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教师:那么任意三角形是否有呢?学生按事先安排分组,出示实验报告单,让学生阅读实验报告单,质疑提问: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问题吗?(如果学生没有问题,教师让学生动手计算,附实验报告单。)学生:分组互动,每组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三边和三个角度数值,通过实验数据计算,比较、的近似值。 教师:借助多媒体演示随着三角形任意变换,、值仍然保持相等。我们猜想:=设计意图:让学生体验数学实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学生自己进行实验,体会到数学
22、实验的归纳和演绎推理的两个侧面。(三)证明猜想,得出定理师生活动:教师:我们虽然经历了数学实验,多媒体技术支持,对任意的三角形,如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证明呢?前面探索过程对我们有没有启发?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一个代表总结。(以下证明过程,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叙述)学生:思考得出在中,成立,如前面检验。在锐角三角形中,如图5设,作:,垂足为在中,(图5)在中,同理,在中, 在钝角三角形中,如图6设为钝角,作交的延长线于(图6)在中,在中,同锐角三角形证明可知 教师:我们把这条性质称为正弦定理: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吗?学生:思考得出,分析图形(图7),对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卢克谦编 高中数学教学案例集萃一 高中数学 教学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