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研究.pd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宁波北仑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研究.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北仑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研究.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3 0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年第期党的十六大以来,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已经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最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题。然而,社会管理到底是什么,如何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理论界和实践界也都还没有清晰的统一认识,甚至还有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有人认为,所谓社会管理就是管理社会,社会是管理的对象,政府是管理的主体,减少社会矛盾和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则是管理的目标,因此,作为政府重要管理职能之一的社会管理,就是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达成社会稳定和秩序,而社会管理创新则被理解成政府管理和控制社会的
2、内容、手段和方式等的创新。那么,社会管理到底由谁来管(管理主体)、管什么(管理客体)和怎么管(管理制度和机制)?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又是什么?社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问题都还没有现成的答案。然而,宁波北仑区立足区情与当地实际,紧紧抓住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这一思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探索出了一条北仑特色但具有普遍意义的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值得借鉴与学习。在2011年3月笔者去宁波北仑区作了实地调研。本篇报告是基于这次调查的一个研究成果。一、社会组织发展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社会需要秩序,社会需要稳定,社会需要和谐,这是任何一个社会都希望达到的理想目标。然而,与将社会管理看作是
3、政府管理和控制社会的观点不周红云摘要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已经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部署,然而无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部门对于社会管理概念的界定、如何实现社会管理内容的创新还没有清醒认识。宁波市北仑区抓住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探索出了一条基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子,值得理论界关注和相关实践部门的借鉴。关键词宁波北仑;社区;社会组织中图分类号 D6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4479(2011)06-0030-10(中央编译局 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 100032)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宁波北仑区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案例研究收稿日期:2011-08-25作者简介:周红云,女
4、,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3 1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年第期同,我们认为,社会管理至少包括两个基本面向:即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以及政府对社会的管理。一方面,社会管理首先应该强调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因为从根本上说,最广泛起作用的、维持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的自动调节机制必定是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社会中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是维持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条件,如果没有社会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公民和社会组织的一切活动都依靠国家和政府发出指令实施控制,那么,国家和政府将不堪重负,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也难于维持。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国家和
5、政府首先应该致力于促进社会的成长和发育,致力于提高社会自治能力和水平。因此,国家和政府培育强大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社会,正是政府社会管理的首要职能。另一方面,社会自治与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应该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并不排斥政府对社会领域进行的公共管理活动,而且在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存在的历史时期内,社会管理必定成为政府不可推卸的重要职责。当然,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区别于政府其他管理职能,它更侧重于对公民社会自身无法自我管理和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管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必须以公民社会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为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很好地理解社会管理和社会管理创新,则必须明确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
6、系定位。在社会管理中,在政府与社会的力量对比中,重心必将向社会倾斜,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也将由“政府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原来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必须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政府对社会的统治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因此,重新树立“社会本位”和治理理念,以“社会本位”为原则,逐步培育社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治性,树立政府为社会服务、政府对社会进行适度干预的理念,实现政府与社会的合作治理,从而使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才能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管理,实现社会秩序和稳定。社会管理创新就是要实现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实现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控向政府与社会对公共事务管理
7、的合作治理转变。从这个角度来说,社会管理创新一方面要求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转变,树立有限政府的理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释放社会空间;另一方面,培育与有限政府相适应的另一方公共治理主体则成为政府实现职能转移、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的前提条件。在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建立有限政府,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和直接从事的社会管理事务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性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组织,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以取代和填补政府退出领域的管理。目前,随着公民社会在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改善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政府职能转移和恰当退出、发
8、挥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的作用、扶持和培育公民社会的成长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综上,我们认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必然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在基层,社区已经成为社会管理的一个基本单元,宁波北仑区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经验告诉我们,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既是破解基层社会管理难题的一把有用的钥匙,也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条有效路径。二、北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一)北仑区基本区情宁波市北仑区因著名的深水良港北仑港而得名。北仑区原为宁波市镇海县甬江南岸部分,1984年由镇海县撤县分区后所设,现辖6街道2镇1乡,共有211个村民委员会和35个社区居委会。辖区内陆面积58
9、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78万,其中户籍人口36万,外来人口约48万。北仑区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面临怎样的基本区情呢?第一,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并存。北仑区是一个在“在农田上崛起”的新型城区,从1984年撤县划区开始,几经区划调整,北仑区才逐步形成。北仑区不仅下辖211个农村社区与35个城市社区并存;而且,在35个城市社区中,农村整体拆迁安置或村居合并的社区有15个,农居混住的社区有11个,失地农民有15万人。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从村委会到居委会的转变,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过于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必然带来北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中城3 2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年第期市与农村因素的碰撞与交叉。第二,外
10、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并存。宁波是外来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城市,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宁波市社会结构和社会管理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宁波市登记的外来人口总数已经超过400万,相当于当地户籍人口的70%,甚至宁波市某些区县的外来人口已经超出了本地常住人口。在北仑,该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流动人口迅速增长,导致外来人口大大超过本地人口,甚至成为宁波首个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的地区。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并存的状况必然给流动人口管理和基层社会管理带来巨大挑战。第三,社区建设成就与问题并存。作为一个在“在农田上崛起”的新型城区,北仑区既遇到一些发展中的问题,但也有一些后发展优势。北仑社区
11、建设就是如此。北仑区社区建设起步于2001年,在社区建设推行初期,北仑区的社区发展面临诸多问题:社区布局规模大小不一、社区管理服务半径不合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不齐全、标准落后或不完善、旧城区改造或新小区开发过程中社区居委会办公、服务、活动等综合用房面积难以落实等。但因为是新建城区,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北仑区既立足现有情况,又考虑到了长远需求,并与 北仑新区城市总体规划 相衔接,出台了 北仑新区社区布局规划,有效地保障了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机制,为社区治理的实现提供了硬件支持。对于北仑区社区建设来说,不仅社区规划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发展的起点,更重要的是,宁波市的
12、社区直选制度和社区准入制度的创新在全市各区县全面深入推行,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北仑区的社区建设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2010年,北仑区获得了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的荣誉称号。然而,成就与问题并存。北仑区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遇到了如社区行政化、社区居民被动参与、老旧小区管理难、失地农民的转化、外来人口管理以及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融合等许多共性与个性问题。(二)北仑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与北仑区区情相对应,北仑区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中遇到了如下共性与个性问题。共性问题有三:1 社区行政化问题。社区行政化是全国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中普遍遇到的问题。在我国,长期以来,城市基层社会的组织和管理是
13、通过“街居体制”来实现的,街道办事处作为上一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居委会组织虽然法律上定性为“群众自治组织”,但实际上它与街道办事处这一政府派出机构一起承担着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俨然类似于“准行政组织”。伴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整体性变迁,特别是单位制的松动与瓦解,“街居体制”面临严峻的管理困境。为此,许多地方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一方面,理顺街道与社区的关系,政府职能转换并将政府管理重心下移到社区,相应的政府职能、任务、人员、经费等各方面都在不同程度地进入到社区,并设立承接政府职能的社区工作机构,从而试图剥离出原来居委会承担的行政功能;另一方面,将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的民主议事
14、和决策的“议”的功能与承担的协助政府行政和提供社区服务的“行”的功能分开,改变原来集自治、行政和服务于一身的状况,并试图还原居委会自治功能。然而,我们看到,试图在社区设立工作机构承接政府转移和下沉到社区的行政事务,并使居委会成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完全自治性质的组织,这一改革的初衷在实践的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甚至加重了社区负担,恶化了社区行政化倾向。从政府职能转移和下沉到社区的过程来看,政府职能转移过多而随意和不规范现象最为明显,“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使得社区很难摆脱行政化倾向而走向社区自治的目标,甚至出现由原来的政府包办变为社区包办的倾向,在“责、权、利”失衡的状态下社区不堪重负地运行,即使在
15、一些进行“责随事转”、“费随事转”制度改革的地方,“费随事转”制度运作也很不到位、很不规范,居委会过多的行政事务与社区自治的矛盾并没有因为“费随事转”而得到很好的解决,甚至矛盾更为突出。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职能向社会基层的转移和实现,与社区居委会自治地位的回归并增强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的提升之间似乎成了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社区行政化倾向似乎不可避免。同样,在北仑,随着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卫生、社区平安等功3 3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年第期能也不断完善。然而,社区居委会每天穷于应付政府部门的工作而不得不放弃对社区居民的一些服务,久而久之,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
16、自治组织、服务居民的功能不断衰减,社区负担越来越重,社区行政化倾向突出。2003年,北仑区出台了 北仑区社区政府工作申请准入试行办法,以减轻社区负担,推动社区自治。2 社区居民被动参与与参与不足问题。与社区行政化问题相关联,社区居民被动参与甚至不参与问题突出。社区参与程度低,制度化和非制度化参与渠道有限,参与能力不足,是全国社区建设中普遍遇到的突出问题。较长时间以来,我国城市社区基本被单位体制所包围,人们更习惯单位范围内的活动,而很少诉求于社区范围内。当然,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人们逐渐转向社区,但是,当人们转向社区时发现,无论是制度化的还是非制度化的参与渠道都非常缺乏,同时,无论
17、是政府还是作为居民利益代言人的社区居委会也都还停留在行政化时代,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实现多以动员方式出现,而没有摆脱行政化倾向的居委会对社区居民没有吸引力,无法代表社区居民利益,社区居民不关心也无渠道关心居民自治事务。在这样的情况下,社区参与主动性和自觉性不够,参与能力不足也就成为一个大问题。在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过程中,北仑区也同样遇到了社区居民被动参与和参与不足等问题。3 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政府职能转移也好,社区建设也罢,目标都在于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加的各种社会需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不断增加,而且社会需求向着多样化和个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政府提供的整
18、齐划一的公共服务越来越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面对某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社会需求,因为利润空间小甚至没有利润的情况下,市场又不愿意提供。那么,那些政府提供不了、市场又不愿意提供的社会服务由谁来提供,便成为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个性问题也有三:1 失地农民转化问题。北仑是一个建在农田上的新型城区,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农民向城市居民转变,15万失地农民如何在“洗脚上田”后尽快“洗脑进城”成为一个问题。从自然村落居住的方式到社区集中居住方式的转变;从原来一种大家庭式的亲属邻里的“熟人社会”转变为城市社区互不熟悉的“陌生人社会”;从自
19、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生活方式;从自然随意的农村生活习惯转变为新型城市社区高品质生活环境等一系列变化,让没有了土地和农忙的失地农民有太多的不适应。这许许多多的无所适从与一夜之间变成城市居民的失地农民要求融入城市新社区的强烈需求之间的差距必然带给北仑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新的挑战。2老旧小区管理难问题。城市社区类型多样,既有高档住宅区,也有普通社区;既有新型社区,也有老旧小区;既有有物业小区,也有无物业小区;既有年轻化的社区,也有老龄化社区。在社区建设和管理中,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之间的关系也常常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相比较而言,那些有物业、有资源、年轻的高档小区的社区
20、建设与管理相对简单,而那些拆迁安置小区、老小区、无物业小区等普通社区的管理则相对较难。在北仑,老旧小区管理难成为一个问题。3 外来人口管理与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的融合问题。在北仑,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的事实带来三方面的问题:第一,外来人口不只是简单劳动力或者治安计生的不稳定因素加以管理控制的目标,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和贡献者,也理应成为城市社会发展成果的分享者和参与者,如何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第二,如何满足外来人口的利益表达需求,如何满足外来人口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民主诉求?第三,新老市民的矛盾冲突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的重要诱因,如何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融合?三、北仑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面对
21、上述基层社会管理与社区建设中的种种问题,出路在哪里?北仑区找到了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这条有效途径来破解这些难题。(一)具体做法目前,北仑区共有依法登记的民间组织259家,其中社团109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50家,备案类民间组织1339家,涉及到行业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福利、体育保健、农村专业经济、社会公益等领域。在北仑区委区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下,近5年来3 4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年第期北仑区的城乡社区社会组织有了长足发展,在数量上从2001年的47家发展到目前1339家,其中大部分社区社会组织都是近几年成立的。例如,在新碶街道芝兰社区,现有社区社会组织52家,其中45家成立于2006
22、年以后,各类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北仑区社会组织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北仑区社会管理理念的创新,得益于北仑区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的制度创新。面对诸多的问题,北仑区意识到,社区社会组织是推动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是基层社会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理主体。针对绝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存在的规模小、资金缺、运作不规范等问题,为引导其更好地参与社区建设,北仑区在准入门槛、财力支持、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制度突破和创新,不断改善社会组织生存发展的制度环境,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建构一种强有力的支持环境,不断培育基层社会管理和社区治理的新主体;同时,政府释放基层社会管理的空间,不断加强与社会组织
23、的合作伙伴关系,在加强基层社会管理、推动社区治理、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北仑区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方面有许多创新做法:第一,转变观念,重视社会组织培育与发展。在社会组织的培育与发展方面,北仑区委区政府首先转变观念,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之中,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财力支持、物质支持、人力支持和组织支持等全方位制度,政府在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主导作用,为基层社会管理创新提供最初始的动力来源。第二,建立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2007年,北仑区在浙江省率先出台了基层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制度:降低基层社会组织的管理层次,明确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基层社会组织的备
24、案机关,授权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作为业务主管单位;降低基层社会组织获得合法地位的条件,只要会员人数10人以上、有负责人和章程、有相对固定活动场所,就可以通过备案制方式获得相应的合法地位,从而使大量原来不符合登记注册要求的社会组织通过了备案确立了合法地位,并纳入了政府监管,有效促进了社区社会组织的生成和发展。第三,建立企业定向捐赠税收优惠制度。为解决社会组织资金短缺矛盾,北仑区民政局利用企业向区民政局捐助中心捐赠则可以享受税收优惠的政策,建立了企业定向捐赠税收优惠制度,即以区民政局捐助中心为中介和平台,引导企业定向捐赠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区民政局出具捐赠发票并负责将捐赠款足额转给定向的社区社会
25、组织,此举不仅改善了企业在社区的形象,融洽了企业与社区居民的关系,还给社区社会组织带来了可观的公益资金。据统计,两年来企业通过定向捐赠方式向社区民间组织捐款已达600多万元。第四,建立福利彩票公益金项目资助制度和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为解决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后劲不足的问题,2008年,北仑区在浙江省率先启动了福彩基金资助社会组织公益项目。在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支出229万元,通过立项申报、建设实施、检查验收等系列程序,使公益性社会组织资助转入到正常化、正规化的轨道,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另外,北仑区每年提供140多万财政经费,通过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方式,帮助贫困弱势群体解决实际困难。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宁波 北仑区 社区 社会 组织 发展 案例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