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美术欣赏课教学案例.doc
《2010年美术欣赏课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0年美术欣赏课教学案例.doc(11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艺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艺术知识传授与艺术技能培养,而是一种提高学生智力和智慧,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合作意识和个性,帮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简而言之,艺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艺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艺术更为讲究的是情感的投入与心灵的交流,否则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情感教育是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如何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你的学生接受到这种情感教育呢?现简述如下。1、角色互换,拉近师生距离 努力改变“传道、授业”的模式,把主角的位置让给学生。不要让学生产生“上美术课是一种负担,欣赏理解创作是一项任务”这样的
2、错觉。教师可以把课堂自己坐到学生中间去,作为其中的一份子参与实践和讨论。从形式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营造一个愉快教学的气氛,让学生放松心情,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去感受,才能得到美的体验。 2、合理评价,获得学生信赖 学生不管是完成作品还是思考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作为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表示赞赏,然后对具体的作品要做具体的分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思考分析与实践能力。合理的评价可以建立起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同时也传递给学生一种信息公正、公平的评价方法。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多种的,可以采用学生自评或互评,再结合教师的点评,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
3、的努力来确立正确的审美理念。比如在素描课中,大部分学生刚开始作出来的作品看起来实在不怎样,但我首先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大加鼓励,然后对不同的作品分别给予分析与有选择性的建议,而避免具体教他们怎么做,教师用意见或建议的方式更善于发掘学生的潜力,这样使学生总能保持着自信的学习态度。 3、倾听心声,教学相长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即相互之间交流、沟通及共同发展。通常在上课结束时,我会抽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相互之间来畅所欲言。学生可以谈自己对相互之间的作品的看法;可以讨论如何改进等等具体想法。师生间交流对教学的想法,学生会觉得老师的备课中有自己的
4、思路,带着“这是我的课”的想法,更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还因为得到教师的尊重而增强自信心和对教师的亲近感。作为教师则从中得到了课堂的反馈信息,得以改进自己的教学。论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 发布人:朱小林 发布日期:2009-05-20 10:41:01 阅读次数:294 论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 龙雅 (郴州市二中美术组,湖南郴州 23000) 摘 要:开展或加强思维转换训练对于提高高中学生绘画的整体性和优化其创造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或加强这种教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可行的;绘画观察教学中应开展或加强这种教学。 关键词:绘画观察,思维转换。 0 近年来,在我国高中美术教育中,对学生进行思
5、维训练,尤其是创造思维的训练,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认为:在这些训练中还应开展或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本文仅围绕在写实性绘画观察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转换训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谈谈个人浅见。 1 在写实性绘画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转换训练是必要的 1.1 写实性的绘画观察中需要转换思维 1.1.1绘画观察中存在各种思维活动 由心理学可知:观察是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知觉。目的、方向的选择、确定,计划的制定包含着大量的思维活动。众所周知,写实性绘画中的观察也是一种有目的、有方向、有计划的知觉。作画前,作者要想象作品完成后的效果;选择、确立绘画观察的对象、位置时,作者要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受“第一印象”时
6、,要凭直觉(即用直觉思维控制)观察;构思“心中的画”时,既要用形象思维,又要用逻辑思维1,打轮廓中观察、表现、调整物象在空间中的比例、位置、结构关系时,作者在大脑中要进行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变元思维。深入刻画时的观察又需要作者不断进行相似思维和抽象思维。如:将大脑中的“效果图”与画面的实际状态进行比较;将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关系与实际对象的整体关系进行比较;还要利用大脑的推理活动、联想活动寻找或回忆出某些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如,透视规律、形体结构规律)来控制、指导观察行为,使观察判断更加整体、准确;灵感产生时,则要大脑额叶内侧、左腹侧,海马体和视觉空间神经网络协同活动2 ;有关绘画观察中存在着思
7、维活动,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阿恩海姆在其专著视觉思维中给予了专门的论证。他的结论是,人在绘画观察时“即使在眼睛的视网膜上也在对图像进行着抽象的、自组织的、补偿的思维活动。”3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在写实性绘画观察中大脑里确实存在各种思维活动。 1.1.2写实性绘画观察中的思维需要转换 从上面论述可知,绘画观察中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思维,一种思维不能代替其它思维。因此,笔者认为,绘画观察中人脑的思维活动需要转换。其中既有思维方法的转换,也有思维方式的转换。 思维方法的转换方面:形象思维、空间思维、逻辑思维、相似思维、变元思维间的转换在绘画观察中频繁出现。如,在素描写生中,作画者既要按作
8、画步骤(逻辑程序)进行,又要考虑造型问题。按作画步骤作画时,作画者要运用逻辑思维,而造型时作画者又要转换运用形象思维、空间思维等思维方法。有绘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些思维方法的转换运用在绘画观察中是必须的,也是经常的。 思维方式的转换方面:众所周知,思维方式是人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在时间、空间的位置顺序的上的一种习惯性的程序、指向和模式。思维方式的转换在写实性绘画观察中也是常有的。如,从作画的过程来说,作画者的观察需要始终不断地进行整体局部地循环转换。这不但要求大脑要适时地指挥眼睛进行观察范围的大小变化,还要求大脑在接受信息和处理信息时,要进行整体思维方式和局部思维方式的转换。整体的思维方式是从
9、整体到局部、由大体到精确、先外后内、先主后次、先主干后枝叶地陈述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和表现的思维方式;局部的思维方式则正好相反。从总体来说,它们是中西方两种不同人群的思维方式。如,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式。在表述时间时,我们叙述的顺序总是按照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某刻某分某秒的顺序;在陈述地点时的顺序总是某省某地某县某乡某镇;描述空间、体积时,总是遵循从大空间到小空间,从大体积到小体积的顺序。西方人则正好相反。整体局部地观察则要求人们要交替转换运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1.2 学画者在绘画观察中的思维转换能力有待提高 由现代思维学成果可知,目前我国高中学生的思维有以下几个特
10、点: 第一, 逻辑思维的能力已趋成熟; 第二, 平面空间的知觉能力较强,立体空间的知觉意识较弱、精度较差; 第三,有意控制思维转换的能力还非常弱。如,在绘画观察中,他们难以通过思维的转换能动地调节视域的大小,使其符合绘画的要求; 第四,难以通过思维转换能动地把握画面的整体关系。一旦进入作画状态,要么视域过小,停留在局部的时间往往太长,不关心或看不到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么处在视阈边缘的物体难进入意识中,进入意识后往往又不能容忍模糊状态的存在,总想看清、画出对象的每个细节;眼睛极易出现机械地、局部地观察、大脑里思维转换的功能常处于抑制状态,要么只画脑中想到的,要么只画眼睛看到的。 第五,大部分学生
11、的“遗觉像”能力已丧失。遗觉像是观察者看过物象后在大脑中形成的一种非常清晰、鲜明、完整的表象。这种照相似的记忆与作画时观察的瞬时记忆在作画中需要转换运用。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皆有此能力。如,达芬奇、德加、罗丹,王居正、解易、吴冠中、李自健等。据日本记忆专家七田真博士研究发现, 06岁的小孩都有遗觉像的能力,高中生就很少有人还有这种能力了4。 1.3 在绘画观察教学中加强思维转换训练,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绘画观察教学中的思维转换训练的目的:一是可使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技巧有意识地转换思维,用思维能动地驾驭观察行为,使观察目标的选择、范围的调控、深度
12、的把握更具能动性、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二是为了活化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流畅性、灵活性、深刻性和独创性;从创造学原理可知:这几个方面是衡量一个人创新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绘画观察教学中的思维转换训练以提高学生观察的能动性、整体性,思维转换的流畅性、独创性为主要目标,对于完善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品质当然具有积极的作用。由人类的创造史可知:一个人思维的转换能力越强,观察的能动性会越强、角度会越新,目光会越敏锐,创新能力也越强。毕加索、莫奈等人转换思维创立新观念、新画法、新画派就是很好的例证。思维导通理论表明,一个人经常进行思维转换训练,其思维转换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因此,笔者认为,在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10 美术 欣赏 教学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