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混而不错”现象的思辨——由一则教学案例说.pdf
《教学中“混而不错”现象的思辨——由一则教学案例说.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中“混而不错”现象的思辨——由一则教学案例说.pdf(3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2 0 1 4 年3 月案例点对初中数学教学中“混而不错”现象的思辨一、由一则教学案例说起由一则教学案例说起安徽省太和县马集乡中心学校丁前鹏(2)若正方形C E 粥的边长为口,正方形A 曰C D 的边长为6,猜想s 一的大小,并结合图证明你的猜想下面是笔者最近一次习题课上的教学片断A案例1例题:正方形A B C D 与正方形C E 粥的位置如图1 所示,点G 在线段C D 或C D 的延长线上分别连接肋、B F、肋,得到删D 胃(1)在图1。中,若正方形蚀粥的边长分别为1、3、4,且正方形A 日C D 的边长均为3,请通过计算填写下表:l 正方形c E 粥的边长134曰刃的面积F图1呈现这道例
2、题后,不少同学都在埋头求解,不到3 0秒,学生小杭就东张西望,似乎在找人确认他的答案,笔者走近他后,发现他的答案全对!于是笔者示意大家停认识到各种方式的结合在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将学生的基本知识和知识链接、能力进行了有效的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后进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文中案例描述的问题,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认清问题的解决方向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知识的联系性,对应对数学进一步的学习大有益处文中还体现了有效性教学的一些特点1 参与性对数学问题层层递进的教学,对问题的主动认知和主动归纳总结是学习的最终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主动认知问题的本
3、质和表现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积极去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过程的最高境界就是深刻理解表象和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看到,上述教学过程中(诸如案例1)大部分想法都来自后进生,切勿教师一讲到底2 反思性数学概念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表述的特殊性等,决定了正处于思维上升阶段的中学生不可能一次性掌握数学学习的本质,必然要经过多次反复思考、继续反思,才可能洞察数学学习的本质特征那么对于教师而言,在教学中、解题中,要合理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反思、思辨,其数学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必然经过这样一个不断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总之,通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旨在引导后进生数学学习的方向,对进一
4、步养成自主学习、对问题进行多角度解读的学习习惯、数学知识的熟练掌握打下扎实的基础,有利于激发后进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是自己亲自发现的、数学问题是亲自解决的,懂得数学学习必须注重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概念、注重解题中的图形化策略、特殊化策略等,只有做到学习为了用,才真正能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无穷乐趣笔者认为,本文对后进生教学的探索还是很粗糙的,与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有一定的差距,值得下一阶段教师继续去研究和深化参考文献:1 章飞问题解决方法多样性的一些思考与认识 J 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 0 0 5(1)2 张优幼感受理念,关注个体 J 中小学教材教学,2 0 0 4(1)3 章建跃
5、发挥数学的内在力量。为学生谋取长期利益 J 数学通报,2 0 1 3(2)圈圈初中版中7 擞7 一万方数据例点评2 0 1 4 年3 月笔,听小杭说他的理解小杭:我没有计算,我用的是小学中学过的一个公式,曰肋韵面积等于正方形AB C D 面积的一半直接写L2出答案!Z师:不错!小学里的公式是怎么来的?小杭:是老师直接告诉我们的,让我们解题时可以直接用!师:噢,那你有没有思考过这个公式可以推理或证明呢?小杭:没有师:那让我们一起来证明吧,看看小学里老师说的一个公式如今到了八年级怎样推理证明接着经过师生的分析,得出G证明过程,如下所示如图2,连接AC F,由正方形的性质,可知 D B C=彤E=4
6、 5。,则B D C F 则B 肋与B c D 的B D 边上的高相廿量B1I 型Z等则s 脚庐J s 坳=6 jZ也有学生提及可根据关系式S 跚=S 肋+S 梯形一S 脏来求得S 肿的大小,也能获得证明师:同学们,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性质往往是直观的,我们虽然一直在用,却没有深入思考理由,刚才小杭同学记得的这个公式在小学时难以解释理由,但如今我们八年级了,有了数式运算的经验,有了平行线间距离处处相等的性质,就可以推理证明了事实上,这也是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的一个重要不同,即初中数学往往要说理、追问理由、给出证明教学后记1:小杭同学在课后的反思日记中对这节课有如下的感悟:“今天的课堂上,我觉得那幅图
7、好熟悉,仔细一想,我小学的时候就做过,于是立即用小学时学过的公式给出了答案,很多同学都跟着我说出了这个公式可是我从没有思考过还要证明它,我只是靠死记记下来的后来经过证明,我发现小学数学和初中的确实有不同,虽然小学时也用到初中的知识,但到了初中需要补上证明这一环节”教学后记2:周末放假后,小杭同学给我发来Q Q 消息“老师,我问过小学时的数学老师储老师了,储老师说小学讲那个公式时也说过理由,是我忘了,只记住了结论”我告诉他“很好!小学老师淡化了证明的要求,处理得很机智,中小学数学在不同学段、年级,有些知识的学习需要有所侧重、有的放矢,这也是混而不错现象,比如七年级我们学习的负负得正的约定,深追下
8、去一时也能自圆其说”再后来,小杭同学在我的建议下,完成了一篇数学写作“混而不错”现象由一道习题说起一十。7 擞-?初中版二、同类教学案例分享苏步青先生有一句名言“中小学教材可以混而不错”1 “不错”是大前提,关注的是大方向、本质“混”是放松严格性的要求,现阶段讲不清楚的问题用写意的方式说明,但仍不失其真在上面的“案例l”及“教学后记”的师生对话中,笔者想说的正是这种“混而不错”现象事实上,这样的教学案例在初中阶段还有很多,为了抛砖引玉,一时想到几个,举例如下案例2 在一次数学作业中,笔者曾设计下题已知半径为r。的圆的面积是半径为r:和r,的两个圆的面积之和,求r 的值(1)当乍2,r 3=3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学 不错 现象 思辨 一则 案例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