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doc
《D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doc(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未尝不是一堂很好的语文示范课一个高校课堂教学案例的启迪金 树 培(新乡学院文学院 河南 新乡 543000)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荷花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上课了,老师走进教室,开口就说给大家发一份打印好的学习材料,一页纸,印的就是上面这首小诗,没有题目,也没有作者,更没有背景资料。接着,老师提出要求:阅读这首小诗,写下你的第一感受与对小诗的理解,一两句话或几个关键词都行。写完之后再读,你又想到了什么?由于小诗特别新颖、别致、深邃而又意蕴丰富,大家立即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对小诗的阅读与理解,并快速把第一感受和本初思考写了下来。
2、两三分钟后开始自由发言,大约近二十人讲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和初步解读,意见各不相同,甚至出入很大。下面列出几种主要的观点: 诗歌通过“花”与“海”/“心海”两个意象,表现爱与美的滋养这一主题,即爱与美在你心中,爱与美要用心海来孕育、呵护。 男子看到花的美丽就丢掉心中的大海,就如得到了瞬间美而失去了永恒美,“花将永远长在你的海里”意味着真正的美是永恒的,人的心中应永远保持着这份永恒。 诗中的池与海是一回事,花的美艳是一种诱惑,“我”要拒绝诱惑,所以“不爱海了”,但花就要开在“我”的心海里。“海”就是“别处的生活”,就是梦。这首诗也可以理解为想通之后的释然,因为他看到了身边荷花的美丽。他的眼睛、心灵不
3、再盯着可望不可及的海了,而是关注到了身旁风景的美好。 表达了一种佛理与哲思,情爱表里期间,特点是空灵玄妙。作者的创作主旨应该是: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拒绝的。 诗中之海实指人生之海,这海让人留恋而又痛苦。诗人借荷花其实也就是借佛的妙口告诉那些在生活苦海中挣扎的世人,逃避不是选择,最好的是“花将长在你的海里”,也就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看透了世事纷纭更不应该逃避,而是要以圣洁的心灵积极地去做世间的事情。大家踊跃地讲了自己的第一感受和初步解读之后,老师请一位熟悉这首诗的学生简单介绍了诗的题目、作者等情况,又让同学们大声朗读这首诗,而后再作体味并说说有什么新的理解,于是几位同学又讲了新的发现,
4、如一位女生说:“有温暖从心头升起。”互动交流之后,老师又提出如下几个问题:1、 大家的理解一样吗?2、 对你的理解有帮助吗?3、 你有过这样学生人人畅言的经历吗?4、 你还会这样做吗?于是大家开始新的一轮讨论交流,最后老师终于提出了他命意所在的主问题:我们中小学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教师说了算,教参说了算,专家说了算,还是?语文课能够概括成主题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机械的模式或套路吗?答案自然是不言而喻的,无需饶舌。到了这里学生们才恍然大悟,明白了老师这次课的真正用意:语文课究竟该怎么教。 这一教学设计,使聆听者的心神上课伊始便被老师 “摄了去”而不自知。开始大家并不明白老师的教学意图何在,
5、只是在老师的组织引领下曲径通幽,迷花倚石,最后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过程生动而深刻,共识自然不期而至:语文再也不能那样教。 接下来的教学便进入了核心问题的讨论与思考:语文究竟该怎么教? 上述教学案例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郑国民老师于2009年9月17日晚在北师大教七楼给他带的全部在读研究生、访学与研修学员上的新学期第一次课,加上旁听者听课的大约有近百人。这次课在聆听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引发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笔者的第一震撼是:高校的的课原来也可以这样上!上述案例是郑老师这次课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是主要是较深入的学术性讨论与思考。笔者来自中小学培训工作一线,这里只就课的前半部分做
6、一些个人化的解读。我以为这虽是高校面对研究生们的课堂,但未尝不是一堂中小学语文示范课,尤其对当前课改背景下的基础教育课堂应该有着诸多启迪:启迪之一: 中小学语文课也就应该这么上。郑老师是语文教育专家,是专门培养语文教育教学师资的,他的课自然就与一般高校教师的课有所不同,他不仅仅关注课的学术深度,更是时刻重视面向中小学语文教育的针对性,时刻关注着基础教育的语文新课程改革现状。然而郑老师作为指导基础教育语文课改的专家,却在课堂上说,他越来越不知道语文课该怎么教了。初听这话,莫名诧异:那您还怎么辅导我们成为更好的语文教师啊?后来发现,他是很知道语文该怎么教的,之所以这样说,一是郑老师一向谦逊,而是委
7、婉地表达对语文教育界某种现象的不满。其实郑老师这节课已经艺术而生动地告诉了我们语文课应该怎么教,起码有一部分课可以这么教。1、 出奇制胜,先声夺人。有专家说,一节好课要让学生有思考深度,此课得之;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节课要十分重视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此课亦得之。一上课就是一首多数人都不大熟悉的小诗,小诗空灵精妙,意蕴多歧,而且没有题目和作者,更增加了神秘感,这样大家一下子就被小诗吸引了去:小诗该怎样理解呢?主旨究竟是什么?于是每一位聆听者大脑开始高速运转,而且兴致勃勃。2、 笋剥箨解,曲径通幽。默读并写下第一感受 多人口述第一感受与个性解读 在借鉴别人意见后朗读 再次解读讨论交流 你有过这样
8、的经历吗? 语文不应该那样教 语文应该怎样教。 如此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绵密联贯,曲径通幽,似层层剥笋,箨落蕊出,直到听者豁然开朗,欣然跃然。上课,就应该这样充分体现教师是组织引导者,是“导游”,而不是知识灌输者和真理告诉者,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等课改新理念。3、 多元解读,变不离宗。对待语文教材,语文课改新理念主张多元解读。只有鼓励学生多元的个性解读,才有利于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郑老师的课本来是一个理论培训课,可是却通过一首小诗很好地示范了怎样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足资中小学老师借鉴。最后郑老师还引导大家明白,多元解读不是抛开文本的任意发挥和牵强附会,而是从文本出发,解读熨帖,言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个 高校 课堂教学 案例 启迪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