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案例.doc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刑法-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刑法-案例.doc(8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 家住中国某边境地区的甲,某日从人贩子处收买了一妇女乙,欲娶为妻,但乙宁死不屈。无奈之下,甲欲将乙再卖往邻国,就在准备将乙送走的前一晚,甲将乙强暴。第二日甲请了朋友丙(外国国籍)、丁帮忙一起运送乙偷越国边境,丙和丁对出卖乙一事并不知情。丙在运送的目的地国负责接应,并为此做好了准备。在运送途中,丁趁机强暴了乙。但还未偷越成功,事情就败露了,甲、丁欲杀死乙灭口,导致乙重伤倒地,2小时后必死无疑。这时,正巧一辆超速行使的大货车将乙当场撞死。司机戊怕承担责任逃逸了。后来,甲主动到公安局交待了自己拐卖乙,以及和丙、丁运送乙偷越国边境、企图杀害乙,和丁强暴乙的事实。后经公安机关调查确认了戊为该交通肇事
2、案的逃逸司机,发出了通缉,戊看到通缉令后主动到公安局投案。问题:1、 甲和丁杀害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是否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如何评价甲和丁杀害乙的行为?答:甲和丁杀害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因为戊交通肇事事件作为第三者行为的介入,中断了甲和丁杀害行为与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乙死亡的原因是被车当场撞死。虽然甲和丁杀害乙的行为与乙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只是说明甲和丁不能对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但是,甲和丁杀害乙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是成立的,只是未构成未遂。2、 甲和丁的行为分别构成哪些犯罪?丙是否应该受到我国的刑事追究?答:虽然甲开始并不是以出卖为目的收买了乙,但是后
3、来又改变注意将乙出卖给丙,根据刑法241条“收买被拐卖的妇女、儿童后又出卖的,应当以拐卖妇女、儿童罪论处”,所以甲构成了拐卖妇女罪;甲在拐卖妇女的过程中将乙强奸,根据法条规定,仍然定拐卖妇女罪一罪,加重处罚,所以甲不再单独构成强奸罪;甲和丁共同运送乙偷越国边境行为,对于甲而言,由于甲构成的拐卖妇女罪中一加重情节就是“将被拐卖妇女卖往境外”,可见,该行为只作为拐卖妇女罪的加重处罚情节,不再对甲单独定运输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在实施运送过程中,甲实施了杀害乙的行为,由于该故意杀人行为无法在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中吸收,所以应该单独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拐卖妇女罪数罪并罚。对于乙而言,由于乙并不知道拐卖妇女一
4、事,所以乙和丙构成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在实施该罪过程中,丁单独将乙强奸,并和甲一起杀害乙,根据法条规定,乙同时构成强奸罪,故意杀人罪,和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数罪并罚。丙也该受到我国刑事追究。因为丙虽然是外籍人,但是根据我国的属地管辖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而这里的“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包括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而在共同犯罪场合,共犯中有一部分发生在本国领域内或者共犯结果有一部分发生在本国领域内,就认为是。本案中丙属于和乙构成的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的共犯,是帮助行为(预备阶段),是共同犯罪的一部分,所以
5、,我国刑法对丙同样有刑事管辖权。3、 戊承担何种刑事责任?是否具有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答:戊构成交通肇事罪,因为被害人是当场被撞死,所以,戊不属于“逃逸致人死亡”的情节,而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情节。虽然公安机关已经侦破了此交通肇事案,查明了戊为该肇事人并发布了通缉令,但是戊仍然属于主动投案自首,属于法定从宽情节。4、 甲有哪些法定从宽处罚情节?答:甲主动到公安局交待了自己拐卖乙的事实,这是拐卖妇女罪的自首情节,应该从宽处罚。甲还交代了自己和丙、丁运送乙偷越国边境的事实,但是,因为该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行为对于甲而言,是作为拐卖妇女罪的加重情节,最后只定拐卖妇女罪,因此甲和丙、丁是在运送他人偷越
6、国边境罪的范围内成立共犯(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所以,甲并没有揭发他人的犯罪事实,实际上是交代的同案犯的犯罪事实,不属于立功,仍然是自首情节。甲又揭发了和丁杀人的事实,这是故意杀人罪的自首情节。甲还揭发了丁强暴乙的事实,因为强奸罪是丁单独构成的,甲属于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分子揭发同案犯共同犯罪以外的其他犯罪事实,因此构成立功情节。二、 待业青年甲、乙二人持仿真枪在山区小镇游荡,发现一个女子手提黑色麻布带,甲乙二人以为是外出做生意的农妇,包里装的可能是些小商品,就想占为己有。于是,甲乙二人上去想夺走包,女子立即觉察想拽住包不放,这时,甲故意将仿真枪显露出来,女子松开了手。甲乙趁机夺包逃跑,到了一
7、个僻静地方,打开包一看原来是海洛因,甲乙二人赶紧将其藏在家中。然后,二人又出去侍机作案了。二人发现了一处房屋,以为家里没人,就商量入室盗窃,于是,甲负责望风,乙负责入室实施盗窃。结果家中还有一老人,乙为了抗拒抓捕就将老人刺死。取得财物出门后,乙为了独吞财物,就对甲谎称没有得手。甲并不相信,但又无可奈何,于是甲对乙怀恨在心。某晚,甲欲杀死睡在床上的乙,碰巧该晚乙外出未归,睡在床上的是乙的母亲。甲没有看清只顾将刀刺下去。结果甲的这一刀没有刺中乙母亲的要害,但是流血不止,乙母亲有心脏病,见状受惊吓死去。事后,乙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交代了和甲的所有犯罪事实,并帮助公安机关抓获了在逃的甲。问题:请根据刑
8、法规定和刑法原理,对本案作全面分析?答:甲乙二人夺走妇女黑色麻布带的行为过程中,虽然没有使用暴力,但是甲故意显露了仿真抢,这实际上是甲在对被害人以暴力相威胁的方式当场夺走财物的,所以甲乙二人不是抢夺罪,也不属于“携带凶器抢夺”。而应构成抢劫罪的共犯,既遂。但是不符合“持枪抢劫”的加重处罚情节。事后,甲乙二人发现布袋里装的不是一般财物,而是毒品,然后藏在家中,甲乙二人的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共犯。甲乙二人商量入室盗窃,甲望风,乙入室实施盗窃行为。但是在室内,乙为了抗拒抓捕使用了暴力,转化为抢劫罪,甲对此并不知情,甲不承担抢劫罪的刑事责任。乙刺死老人的行为是抢劫罪的手段行为,不再单独作为故意杀人
9、罪评价。所以,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抢劫罪,甲乙二人在盗窃的范围内成立共犯(按照部分犯罪共同说)。某晚,乙的母亲的死与甲的杀害行为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用刀刺杀是高度危险的行为,心脏病作为一种介入因素,并非异常,即过度惊吓死亡可以评价为用刀刺杀的后果。又因为乙的母亲的死亡实际是甲欲杀死乙,结果错杀了乙的母亲的行为的一个事实认识错误,属于其中的对象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对象在同一犯罪构成范围内是一致的,所以,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乙事后的主动投案,交待和甲的所有共犯行为构成自首,并帮助抓获甲的行为又构成立功,三、 甲(20岁)和乙(15岁)经常伙同在大街上惹事。某日,甲、乙在一拐角饭店故意挑
10、衅店主,与其发生争吵。然后,甲乙二人肆意多次殴打店主,最后一次将店主的门牙打掉,导致店主轻伤,然后逃跑了。甲又闲着没事,教唆乙到菜市盗窃财物。乙窃得一女子皮包后为了顺利逃跑,将该女子打成重伤。乙将偷得的皮包交给了甲,甲发现了里面两张信用卡(无密码),甲自己留了一张到取款机上顺利取得现金3000元,另外一张甲送给了自己女朋友丙,告知丙信用卡是捡来的,丙信以为真到取款机取得现金2000元。甲取到现金回家的公交车上与一男子发生争执,抓扯中甲将男子向后一推,男子立即倒地不省人事,后经法医鉴定该男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由于外力打击引发心脏病猝死,甲也被刑事拘留。问题:1、 甲和乙分别构成哪些犯罪?甲和乙是否
11、构成共同犯罪?答:甲一次致人轻伤行为可以独立地认定为故意伤害罪,而包括轻伤行为在内的多次肆意殴打行为可以评价为随意殴打类型的寻衅滋事罪,因此甲构成故意伤害罪和寻衅滋事罪的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由于乙只有十三岁,不能承担寻衅滋事罪或者故意伤害(轻伤)罪的刑事责任。因此,二人在此不构成共犯。甲教唆乙实施盗窃,乙在盗窃过程中为了抗拒抓捕将被害人打成重伤。由于乙未满十六周岁,所以乙不对盗窃行为承担刑事责任,那么甲就是一个间接正犯,单独对盗窃罪承担刑事责任。根据2006年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
12、者毁灭罪证,当场使用暴力,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应当分别以故意伤害罪或者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因此,乙构成故意伤害罪。因为甲并未教唆乙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所以甲不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后来甲用窃得的信用卡取款3000元的行为,根据法条规定,构成盗窃罪。2、 丙是否应承担刑事责任,若承担,应承担何种刑事责任,依据是什么?答:丙应该承担信用卡诈骗罪的刑事责任。因为并不知道信用卡是盗窃来的,以为信用卡真是捡到的,根据信用卡诈骗罪的法条规定,以及2008年5月新出台的司法解释,认定“捡到信用卡在取款机上使用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应定信用卡诈骗罪”。3、 甲对于公共汽车上男子的
13、死亡应该承担怎样的刑事责任?用何种刑法理论可以解释理由?答:甲在公车上将一名男子推倒在地,致该名男子死亡的行为并不承担刑事责任。因为这是一起意外事件。虽然是该男子的死亡与甲的行为间有因果关系。但是,从主观上看,甲没有对死亡结果的故意也没有过失(根据刑法中期待可能性的理论,甲没有预见到死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义务,所以就不存在疏忽大意的过失)。根据定罪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甲不应对男子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四、 甲和A市某仓库管理员丙有矛盾,就打算通过打劫该仓库达到非法占有财物同时又能报复丙的目的。某日甲伙同乙到该仓库实施抢劫,乙负责望风,甲进入实施。但是,甲到了仓库里面发现丙并不在,仓库里一个人都没
14、有,于是,甲就大胆地将财物装入自己腰包了。待出门时,甲不慎将一烟头丢进库房,虽然火还没有引燃,但是随时都有引燃后引发火灾的危险。在能及时消除该危险的情况下,甲为了陷害管理员丙而故意不消除隐患,最后引发了火灾。出门后,甲和乙平分了赃物,并告知了乙仓库里没有人的事实。然后二人又逃离到B市,共谋杀害在该市博物馆工作的丁,于是二人夜间到部队盗窃了两支手枪,然后赶往博物馆,并同时举枪向丁射击,结果甲击中了丁,而乙因为枪法太差没有击中目标却击中了数米远的珍贵文物。二人立即逃跑,在逃跑过程中,乙遇到了前来制止的博物馆保安,情急之下乙用手将保安向旁边使劲一推,导致其头正好撞在旁边青铜器上出血而死。最后二人当场
15、被警方抓获。甲乙主动向警方交代了盗窃A市某仓库的事实,但是,该事实已经在警方抓获二人之前就已经掌握。问题:1、甲、乙在A市的行为如何定性?答:甲在预备阶段具有抢劫的故意,但在实行阶段是变成盗窃,这是以此犯意实施了犯罪的预备行为,却以彼犯意实施犯罪的实行行为。这种情况应该按抢劫罪的预备和盗窃罪的既遂处理,实行数罪并罚。乙在室外为甲望风,属于帮助行为,事后又得知实情,并与甲共同分赃,因此,乙应该和甲构成抢劫罪和盗窃罪的共犯。甲将烟头不慎丢入仓库,然后在结果没有出现之前故意不消除隐患,任其结果发生的行为实际上是一个犯意转化,由过失行为产生了作为的义务,使甲转化为不作为的故意犯罪放火罪。2、甲、乙在B
16、市的行为该如何定性?答:甲、乙共谋杀害丁,同时实施了枪杀丁的实行行为,虽然只有甲一人打中,但是两人都要对丙的死亡承担刑事责任,因此,甲乙二人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之前,甲乙二人盗窃枪支的行为触犯了盗窃枪支罪,但是因为该行为是故意杀人的预备行为,是为杀人而盗窃枪支的,所以构成盗窃枪支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牵连犯,从一重罪。乙还过失击中了珍贵文物,单独触犯了过失损毁文物罪,该行为又和故意杀人罪构成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对此罪甲不承担刑事责任。乙在逃跑过程中将保安推倒,使其头部撞在青铜器上死亡,从乙的主观来看,乙当时只是希望躲开保安,赶快逃走,并没有认识到这一推会导致保安伤害或者死亡的后果。所以不可能是故
17、意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罪。保安死亡的后果是乙在情急之下疏忽大意没有预见到的,但是他有义务预见到,根据期待可能性理论,他是应该预见到这种后果的,所以,不是意外事件,而是过失致人死亡罪。3、甲、乙是否具有自首情节?答:甲乙虽然主动向警方交代了盗窃A市某仓库的事实,但是,该事实已经在警方抓获二人之前就已经掌握。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只有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才能认定自首,所以甲乙不具有自首情节。五、 甲、乙二人以及其他许多乘客都在公交车站候车,乙的BP机突然响起(预谋地),乙环顾四周后,便对站在身边的甲说,“你看周围没有公共电话,我这又有个传呼急需回,能否把你的手机借我用一下”。
18、甲也看了一下周围确实没有公用电话,便把手机(价值2000元)借给了乙,此时来了一辆公交车,乙便乘甲转头看车之际,逃离犯罪现场。在迅速逃跑的路上,乙撞倒了迎面过来的一老太,老太的钱包也落在了地上,没等老太回过神来,乙捡起皮包就跑了。乙到了火车站,看见站台上一刚下车的旅客丙女带着3个小孩,旁边放着6件行李,便上前询问是否需要雇人扛行李。二人商定,由乙将丙的4件行李扛出车站,丙付给乙10元人民币作为报酬。乙扛着4件行李出站后,丙的小孩被车站工作人员拦下查票。丙在出站口内出示车票,同时密切注视着已出站的乙。乙见丙仍在出站口内,在明知丙注视着自己的情况下,将行李扛走。问题:请根据上述案情,分析乙的刑事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刑法 案例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