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
《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docx(7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柳体楷书点画与结构的渊源初探 梁东辰序言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人,生于公元778年,逝于公元865年,享年88岁。刘公权侍书于唐穆宗以下3位皇帝,一生中经历了唐朝9个皇帝。并遗留下“心正则笔正”千古不移的真言。柳体书法是中国古代四大楷书书体之一,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柳体字享有崇高的地位。千百年以来,学习柳体字和研究柳体字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写得好的人,但真正能够得其柳体真髓的人,恐怕聊无一人,在笔者看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情况,就在于所有研习柳体书法的人,都没有弄明白柳体书法的笔画与结体原理源于何处,因此学习柳体书法只能是模仿其笔画结构特点,得其形而不能得其神。以下,笔者就以自己粗浅的知识,对
2、柳公权书法艺术特点的形成原理,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 、博学多识是柳公权书法艺术形成的主要条件大唐王朝二百多年,通过殿试,共产生了二百多位科举状元,虽然这些状元多出于王公贵族家庭,但是,封建的科举考试,毕竟也要选拔出一些出类拔萃的人才出仕官场,为大唐王朝的政权服务。柳公权就是这二百多个状元之一。封建王朝选拔官吏,一要文章好,二要书法好,更何况从唐太宗李世民开始,就对书法十分重视,这种传统,毫无疑问的要影响到李世民以后的历代君王。柳公权一生虽然没有做过宰相,但是他在三个皇帝身边做过侍书近臣,临终之时,官至太子少保。柳的文章做得好,对诗的水平也很高。有一次,他随文宗去未央宫花园游玩,文宗停下车子对柳
3、公权说,“过去赐给边兵的服装,常常不能及时下发,现在二月就把春衣发放完毕。”柳公权上前祝贺,文宗说:“只是祝贺一下,还不能将你的心意表达清楚,你应做首诗向我祝贺。”柳公权应声念道:“去岁虽无粘,今年未得归。皇恩何以报,春日得春衣。”文宗听了很高兴,赞赏了好大一会儿。柳公权一生官虽至二、三品,但不论从自家的出身,还是最后做皇帝的近臣,主要还是研究学问和书法,儒佛道的学说和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都是封建士大夫的必修课。莫道正统的儒家学说,仅大乘佛教的金刚经,柳公权就不知抄写了多少遍。现存于世的柳公权小楷金刚经拓片,成为历代喜爱柳体书法之人的楷模。柳公权热爱书法,自然对唐代以前和本朝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进
4、行研究,更何况天下的珍宝多集于王宫,柳公权生活于唐王朝的后期,自唐太宗李世民到唐穆宗时,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大唐帝国书法珍品不计其数,这些珍品多存于皇宫之中,供帝王们御览,作为帝王的近臣,尤其是从事于专职书写工作的近臣,柳公权毫无疑义的览尽天下的墨宝。从一般意义上讲,这是柳公权书法艺术成就的基本条件。作为一代宗师的柳公权,他还必然是一个勤学苦练、博采百家之长的大师。二、柳体书法斗形点成因探讨作为书法爱好者,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学习柳公权的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一段时间甚至对这两个碑的拓片复印件残缺部分内容进行修补,并把这些经过复印放大的玄秘塔碑的拓片复印件,压在办公桌玻璃板下面。闲暇
5、之余对它进行揣摩。柳体书法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几乎所有的点画,都是古代量谷物的斗形。由于古代的计量谷物的斗,一般都是上大而下小,而汉字的点,也会随着点所在位置的变动而有所变化。不管是横画、竖画、横竖折、以及撇捺的各种变化,我们都能看到斗形点的痕迹,特别是柳公权楷书中的坐车旁最底下那一横笔就是一个典型的扁斗。柳体字极其独特的斗形点,源于何处,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唐以前的魏碑体书法中找到痕迹,但是,魏碑体书法作品中,从现有可以看到的作品中,绝难看到这种极为标准的斗形点。在这里,我要从另一条思路来探索分析柳体斗形点的起源。颜真卿在谈到书写汉字的笔画时,曾说过“折股杈何如屋漏痕”,意思是说,字写得刚
6、健有力不如写得自然随意,如同折断的干树杈不如屋顶上雨水渗下的痕迹自然一样。在这里,颜真卿强调的是用笔的自然性,但是,不论颜真卿如何强调用笔的自然随意,汉字从隶书开始,已由圆折变为方折,加之魏碑体对唐初书法的影响,楷书到了唐代,就变成几乎绝对方正的字体。颜体字的大气与字体的方正截然难分,字的点画分布在一个方框内基本是均匀的。柳公权的书法在广泛继承前人书法艺术的基础上,其中毫无疑问的要从颜体书法中吸取营养成分,但是,柳体字的代表作神策军碑与玄秘塔碑的点画却不像屋漏痕那样的自然,而是刻意追求的结果。柳体字点画折笔棱角十分鲜明,结体呈内紧外松的局面,这显然与大唐以来形成的书法艺术趋势不相吻合。如果把大
7、唐三大楷书一一进行比较的话,我们可以说,欧阳询结体谨严,颜真卿大气磅礴,而柳公权就显得刚健有力,欧体用笔以隶书为重,颜体用笔更显篆书笔意,那么柳公权的雄健笔锋则应渊源于魏碑体书法了,从书法的发展看来,这样说不无道理。但是,是否还有第二种渊源呢?这正是本文要进行的探讨。易经乾卦篆词曰:“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柳公权生活于大唐王朝的后期阶段,此时的唐王朝,已经逐渐走向衰落,柳的一生经历了9个皇帝,柳公权在朝曾经亲自陪伴过3个君王。长久地呆在君王的近旁,不论谁都可能变得圆滑世故,柳公权也难出其外。封建时代,帝王是国家的政治核心,频繁的帝王更替,使得国家时常处于不安定的状态下。此时作为君王的近臣,
8、其心态始终处于紧张小心之中。如何长久地保住自身的政治地位,是王朝内每一个大臣,时刻都在想的问题。这种紧张小心的心理状态,如何会在柳公权的书法中体现出来,这就是我要讲的原因。我们知道,柳体书法最讲骨力,尤其是那个最有力度的方形点。这个点与天空中的北斗星的斗形,几乎完全相同。点是万事万物的源头,北极星就是一个点。北极星从地边上看去,绝不是天空中最明亮的星辰,但是,天空中最伟大的自然奇观北斗七星,却是绕着它年复一年地旋转,从这一天象看,足见得这个点的重要性。我们知道恒星也在运动,即使是北斗七星的勺子造型,在几万年前也不是现在的这个样子,但是,它们却有相对的稳定性。所以,柳体字这个极其独特的斗形点,应
9、该是柳公权从天的运行之道悟到了人道,更进一步悟出了书法之道。中国楷书的每一个字都像一个刚直中正的中国人。柳公权的楷书,把中国人的人品修养与天道的关系体现到了极致。我想,这也是从唐朝以后的中国楷书很难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大唐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的鼎盛时期,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走在世界最前列。国家的鼎盛造就了一大批各类人才书法艺术人才也在其列。唐以后近1000年的时间,中国楷书始终没有出现真正意义的大家,并非不是后人不勤奋,而在于要想超越出古人在这个领域的思想境界,是极其不容易的。元朝时期的赵孟頫,虽然他的书法也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但是,细观赵的书法作品,并不能深刻地震撼人心,这除了
10、赵孟頫在书法上直追二王以外,还可以看出赵体书法的隶书味道,赵孟頫的楷书其结体基本是扁形的,用笔显得圆润,楷书写得极其熟练,后人多称赵孟頫书法媚气十足,骨力不足。我想这种媚气应该与赵孟頫作为大宋王室的后裔,在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元朝中,不可能有自己显赫的地位,能够有一个安身之处就已经很不错了。赵孟頫虽然多才多艺,但不可能像柳公权那样敢于议论国家大事,成吉思汗的大元朝对待赵孟頫绝不可能像大唐王朝的君王对待柳公权那样的信任。赵若不圆滑处世,必有灭顶之灾。他也不可能将中原儒家”修身济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讲给成吉思汗来听。象成吉思汗这样只讲武功不讲文治的马上天子,赵即便讲得出来,大元功臣们也肯定听不进去。
11、元朝的历史只有短短的几十年,这足以说明元朝在思想文化领域的不足。楷书在大唐已经走到了极点,这并不是一个纯艺术问题,而是一个书法大师的思想境界问题。相对于柳公权,赵孟頫的学识也一定不会很差,但政治身份根本不可能与柳相比,也不敢在书法中显示出对元朝的不满。中国书法不仅是文字艺术,也是书者人品的体现。虽然柳赵都处于国家动荡的边际,但柳公权的的哥哥是大唐王朝的兵部尚书,而赵孟頫却是南宋八贤王的后代,和大宋王室关系密切。赵孟頫在思想深处与成吉思汗的元朝是格格不入的,在骨子里,甚至可以说是完全敌对的。两个人的身份截然不同,处世的态度也完全不一样。在艺术上的体现,自然形成完全相反的风格。柳公权是大唐王朝的状
12、元之一,深通儒家的学说,对佛教、道教的经典,也很精通,在国家处于动乱的边沿,如何做到明哲保身,是任何一个封建士大夫最为关心的问题。有一句老话,天动地动只要我心不动即可,保持内心的宁静,是保持地位稳定的第一要素。只要我们仰脸探望天空,就会看到,只有北斗星始终在天空中旋转,而北斗星勺头的第一个星向前延伸7倍,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又叫天枢星,它高高地挂在北方的天空,古往今来,始终是北方的极点。而北斗星始终地绕着北极星旋转,年复一年,始终如一。我在耀县生活了32年,此处是柳公权的家乡,一年四季中,我们经常遥望天空,观看北斗星的旋转,只要能够准确知道勺子把指的方向,就基本可以知道今天是农历的某月某日 。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柳体 楷书 点画 结构 渊源 初探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