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笔书法论文.doc
《硬笔书法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硬笔书法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硬笔书法的发展与变革 摘要:众所周知, 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必须以汉字作为造型的依据来进行创作。而贯穿整个中国书法史始终的中国硬笔书法, 就是最古老的汉字造型样式。 关键词:硬笔书法 发展 变革 正文:所谓硬笔书法, 就是以汉字(泛指一切表形文字) 为表现对象, 以硬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硬笔是指笔尖坚硬的笔, 泛指一切坚硬的书写工具。除了我们常用的钢笔以外,铅笔、圆珠笔、粉笔、蜡笔、刻蜡纸的铁笔、刻字的刀子、以及用竹、木、骨、金属、塑料制成的一切书写工具, 都属于硬笔的范畴。 如果说, 西安半坡村原人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的划纹符号(陶文), 视为汉字的雏形, 那么刻划这些符
2、号的坚硬的陶片和石片, 应属原始硬笔, 这些符号应视为原始的中国硬笔书法。而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商甲骨文, 是用铜刀和石刀刻在龟甲和骨上的, 早被甲骨文研究权威郭沫若先生称誉为“ 一代法书” 。甲骨文的刻书者自然便是殷代大书法家。从这个意义上讲, 甲骨文时代应是中国硬笔书法的初次兴起时期。而我们的祖先在没有发明毛笔之前, 所有的文字都是以硬笔书写的。 自近代以来, 在广大硬笔书法爱好者的参与和推动下, 特是在白蕉、邓散木、黄若舟等大书法家的倡导下, 硬笔书法艺术才真正被肯定并逐步发展壮大起来。尤其经过了近十几年磨砺后的大转机、大认识, 硬笔书法艺术再次勃然兴起。这正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需要。 硬
3、笔书法艺术的崛起, 也又一次把祖国传统艺术推向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肯定, 中国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 一方面是日益提高的文化水平和不断更新的生活环境, 在不同程度上改善着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要求; 另一方面, 书法艺术的自身发展和近些年中西方文化广泛的交流与碰撞, 大大地激发着艺术家对美的追求和创作的渴望; 而书写工具的改进, 也激发着人们要求使用简便的书写工具承袭传统书法的愿望。因此, 硬笔书法正处在有利于发展的重要时期, 是一门正待普及并将蓬勃兴起的文化艺术。 硬笔书法艺术从源起到勃兴几经磨难, 在探索中迈向更高次目标。硬笔书法家们在原有熟练控制线条造型的基础上, 追求意境的表现, 强调作品内在
4、的感染力, 着重于写心、写情、写意, 写自我个性, 在求索中根植干传统艺术, 创造新意和美感。大部分作品在沿用传统毛笔书法轨迹的同时, 呈现出新的风格: 一南帖北碑, 取长补短, 相互融合, 形成个人的某种面目, 呈示硬笔书法艺术特有的美感; 二、取法干上, 追求神韵, 注重书卷气和内涵, 格调高雅, 线条含蓄有致。 大凡艺术, 任何意义上的抱残守缺、泥古一不化都将前景黯淡。作为近十几年来重又方兴未艾的中国硬笔书法艺术, 尽管从审美标准到创作方向, 均已形成极其稳定的体系, 但随着整个文化艺术的发展, 随着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随着人们意识的更新和对更新的渴求, 继而不承,更而不新, 便会丧失
5、其本身的生命力与价值。有些硬笔书法作品, 过于注重碑帖的摹仿, 而难于凸现个性化的美感与意感。从某种意义讲.欣赏者一般都会宽容作品的不成熟性( 包括不太可取的创新) , 从中去领悟作者的真实豆场、观点和思维方式, 但不会去欣赏那些缺乏自我的东西。所以, 继承传统而不拘囿于传统, 重视创新但不盲从创新, 是适应时代观念和意识的艺术道路。诚然, 中国硬笔书法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 从审美标准到创作方向, 确已形成了一个极其稳定的体系。因此, 硬笔书法学习, 应该与广大硬笔书法家的创作一同严肃地关照硬笔书法艺术的发展问题, 要在艺术突破与重新构建的浪潮中, 力求创新探索发展, 发掘不趋于潮流和流干表层
6、的真正的艺术原型, 以尽快繁荣和普及硬笔书法。 二、硬笔书法的发展 硬笔是人类最早运用的书写工具, 早在两万年前, 恒河流域的人们便使用原始的“ 铅笔”( 以树叶和藤蔓裹住烧黑的木炭而成) 了。我国古籍中也有“ 上古无笔墨, 以竹挺点漆书竹上” 的记载。 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的进步, 从陶文和甲骨文的研究证实: 距今约六干年左右的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如下图: 图l 为西安半坡彩陶上的刻符; 图2 为临撞姜寨陶器刻符) , 明朗、简练, 纯属抽象符号, 和陶器上的花纹迥然不同。考古发现证实: 一, 刻划符号在早于仰韶文化时期的老官台文化时期就已出现, 到仰韶文化时期, 由干生产力的发展,
7、记事、信息传播范围已相当大, 陶文已不再只是“ 简单的刻划符号” , 而应成为文字了; 二, 仰韶文化下限到高文化与上限相差一千多年, 商代甲骨文已有了极为完备的文字体系, 其反映的社会内容已颇为广泛, 有政治、军事、文化、农业、商业、气象、物产、民族、宗教各方面, 且词汇丰富, 用法灵活多变, 现可识别的词汇已有三干多个, 有的叙事文已长达一百七十字, 没有上干年的发展是不可能如此高的; 三, 许多陶文符号与甲骨文相当相似。由此, 足可以说明陶文己是文字了, 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 “ 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 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古字的起源, 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 属于最早的原始中国硬
8、笔书法; 而距今三干多年, 祖先向上夭卜算请示的“ 贞卜”甲骨文( 如上图: 图3 为殷墟甲骨文) , 堪称中国硬笔书法初兴时期的佳作了。甲骨文是以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写出来的( 有少数晚期的甲骨文是用毛笔所书再刻, 如宰丰骨等) , 线条瘦硬、刚健雄强, 笔画多为方折直线, 较少圆曲弯折, 颇具硬笔书法特有的直率、劲挺、明朗的艺术神。甲骨文具有很高的学术和美学价值, 它也反映了早期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郭沫若先生曾屡赞其之秀美: “ 足知存世契文, 实一代法书, 而书之契之者, 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 这是赋予原始的中国硬笔书法最美的赞歌。 史实也证明: 在殷以后直到近代硬笔始终存在, 硬笔书
9、法作品也存在。其间, 硬笔主要有刀笔和著笔两类。“ 古简犊用竹木, 以刀代笔。” 周礼注疏中也曾记载: “ 古者, 未有纸笔, 则以削刻字。虽汉有纸笔, 仍有书刀, 是古之遗法也。, 著笔主要流行于我国西北, 白居易曾讲到:“ 于闻 以木为笔” 。匈牙利人史坦因工9 0 0 年在我国西北和闻附近尼雅古址发现了著笔的实体, 其大约存在于3 世纪以后(_即东汉末年以后) 。秦及秦以后的硬笔书法作品主要有: 秦封宗邑瓦书由刀直接刻在陶器上, 行款错落流动、线条率意跌宕) 、汉上林铜鉴、汉上林共府鼎铭、汉上林鼎铭、炙新嘉量等( 由刀直接刻在金属器具上, 字迹挺拔、峻险、爽利) , 及大量的砖瓦铭文。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硬笔书法 论文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