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案例jsp.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案例jsp.doc(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 校本课程开发案例感受家乡新变化校本课程纲要一、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 为了切实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二、总体目标 1、培养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方式搜集、整理资料信息,统计分析制表,写调查报告和政治论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制作能力、动口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感及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三、课程门类和内容 (一)门类:
2、政治。 (二)内容: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威海市的变化更是大,各项发展指标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威海的中学生应该感受到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并能分析出发生变化的原因,并自觉承担起建设祖国、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具体内容如下: 1、调查我市城乡居民自1978年以来工资增长情况,制成统计表。 2、收集我市城乡家庭生活各项消费支出,制成统计表。 3、通过访谈长辈或观察法归纳出我市环境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制成课件或拍成照片 4、上网查阅我市1978年以来历年经济增长率和国民生产总值
3、的变化。 5、享受养老、医疗保障、城市低保人数的比重的变化。 6、家用电脑、手机、VCD等现代家用电器的普及率。四、可行性分析 此项课程运行起来具有可行性。改革开放以来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一内容学生在政治课中学过。作为威海人初三学生也应该能够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并归纳总结出来。五、课程实施设想 学生分组活动,每组同学各自分工。 1、根据调查内容不同分别采用收集数据、图片、照片,访谈长辈等不同方式开展活动。 2、将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成DV、FLASH短片、多媒体课件、手抄报、演讲稿、政治论文、诗词、漫画、其他绘画作品等多种形式展示家乡成就。 3、针对展示资料谈感想。
4、4、谈谈作为当代中学生的打算,写成政治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六、课程评价设想(一)分类评价。 1、学习态度。 优秀:态度明确,积极参与,大胆质疑,主动探究。 良好:态度端正,主动参与,认真完成各项任务。 合格:态度较端正,能参与活动,按时完成各项任务。 2、实践作品。 优秀:主题明确有创意,材料详细,统计详细。 良好:材料详细,统计详细,能完成作品。 及格:能完成作品。(二)反思性评价。 在期末,每班以“我的幸福体验-感受家乡新变化”为主题的反思性评价,主要让学生描述自己的经历与体会,引导学生自觉反思过去的得与失。从而为今后不断完善、改进做准备。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反思性评价后,全班采用民主评议
5、的方式,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三)综合性评价 这一课程涉及到多种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鼓励、表扬,以赏识为核心。七、课程开发保证进行这一课程前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发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也要尽量参与到讨论、制作、评价中,及时给予学生以指导、鼓励,这是这一课程能否进行的保证。案例2. 公民与法民法案例分析校本课程纲要一、课程背景 21世纪,中国社会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民主、文明、富强与法治是中国社会结构的重要特征,标志着中国社会走向成熟的过程与结果。民法作为法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法治发展进程中将受到高度重视,人们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关注民法问题,民法与
6、公民生活之间的联系将更为密切。随着法制进程的发展,社会生活的法制化程度将得到提高,法律以多样化的形式影响人们的生活,离开了法律的调整,人们无法过有秩序的生活。 而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先接触的法律是民法,即通过民法确立公民的民主意识,获得国家赋予的权利与自由。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我们吸取的教训之一就是民法贵在实践,民法的生命力在于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实现其价值,使民法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实际感受到的生活规范与行为准则。缺乏实践基础的民法只是停留在规范层次上的规范,不管其结构是否合理,它只能是远离人们生活的抽象的规范,社会主体难以感受到民法价值,必然造成民法与社会的冲突。由于民法与中学生日常生活有
7、着密切的联系,每一个公民都有义务维护民法尊严,同一切违法行为进行斗争。对于公民个人而言,维护民法与实现自己利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实施民法,维护民法,同各种违法行为进行斗争是公民的重要义务。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挑战,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中学生必须具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不仅要系统掌握自然科学知识,而且要了解我国复杂的国情,认识到开放的世界,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公民与法案例分析课程的开设正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便捷有效的渠道。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涵盖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信息的民法知识,能借助于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汇聚成高效、丰富、生动的中学法制课程。又由于民法
8、的内容在时间上和空间上与学生距离比较近,信度高,感染力、影响力强,大多数民法案例一般都能与中学思想政治理论相联系,能用教材有关知识去迁移,因而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是政治学科的校本选修课程,课程的学习对象为高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与本课程相关的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培养他们法制意识和获取信息、总结归纳、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对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完善其认知结构,培养其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宜简练)二、课程目标 1、学科宗旨 本课程所涉及的民法信息,都是新中国成立后所发生的民法案例,开设本课程,有助于学生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尝试用所学的民法知识分析解决实际法
9、律问题的意识与能力,丰富课堂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2、目标要求 (1)了解民法的基本知识(知识识记) (2)指导学生在网络环境或其他开放性的环境中,搜集,提取反映与所要研究的重大国内外时事相关的信息,并对之进行归类,甄别,培养其处理与分析信息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其论证,辩驳等创新能力;指导学生制作网页,培养其设计,绘制,布局等实践能力(能力培养) (3)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安全、拥护祖国统一、拥护党的领导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法制生活和社会生活,加强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的联系(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三、课程内容 1选择标准
10、本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是: 中国民法经典案例选;中国司法考试案例选;民法;中国法律大全等参考文选。以及相关法律网站。如:中国法律资源网 2内容范围 本课程的内容范围涉及国内外重大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的民法案例。 四、课程实施 1教学安排 (注:我校一个学年暂安排10课时,请老师们根据课时确定各学科选修内容的多少)本课程拟在高一、二年级开设,整个学年开设,每一学期课程学习内容不同。整个学年课程约需30课时,依据每节课研究专题的不同,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学期: (1)张铁林诉周美凝及成都商报社名誉权纠纷案(2课时) (2)最高人民法院再审刘涌案(2课时) (3)秘密窃取代保管物应如何定性(2课
11、时) (4)侦查员包庇疑犯应如何定罪(2课时) (5)迟晖等人勾结民警关达以查案为名进行盗窃案(2课时) (6)刘淑琴、王珍拐卖妇女案(2课时) (7)李卫业等人利用信用卡进行诈骗案(2课时) (8)管志诚为其他单位购买钢材从中受贿、贪污案(2课时) (9)邓洪在冯宝霞诈骗行为实施终了前参与诈骗案(2课时) (10)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 第二学期: (11)寇洪林使用变造的支票以购货为名骗取回扣案(2课时) (12)收取差价作为回扣的行为是贪污罪,还是受贿罪:(2课时) (13)王玉清诉赵守增赠与合同纠纷(2课时) (14)非典期间的司法问题:SARS的预防治理的立法(1课时)SARS对
12、中国司法的影响(1课时) (15)特邀嘉宾福建师范大学法学教授友情客串。(1课时) (16)特邀嘉宾福州市十佳律师友情客串。(1课时) (17)福州市台江区法院民事庭见习(3课时) (18)模拟法庭实践考察(2课时) (19)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期期末研究小课题汇报,在平时专题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以23个人的小组为单位,制定新的研究小课题,并制作课件进行汇报。(上学期2课时,下学期2课时) 其余课时安排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小组自学和教师引导下的小组之间的自由辩论与交流。(约6课时) 2教学方法 本课程主要以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为主的“活动发展”的教学方法,辅之于必要的 “情景质疑”
13、 启发式教学法和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讲座和学生课余时间搜集资料,论坛讨论及课件制作,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契机,营造创新与实践的氛围,构筑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 五、课程评价 1形成性评价。分为:对学生创新学习参与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师生互动,气氛活跃;围绕主题,提出问题;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准确交流,及时反馈);对学生质疑求异活跃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主动探究质疑;质疑手段多样;发散思路独特;变通复杂对应);对学生探究实践延伸度的评价包括四小项:成果展示新颖;资料收集广泛;主题设计创新;媒体运用熟练),各小项均分为a,b,c三个等第根据教学安排,形成性评价拟于每个专题教学结束后进行。 2终结性评价。分为:模拟法庭实践考察、法院民事庭见习、信息收集、课堂辩论,课件制作与成果汇报,各分为A,B,C三个分类评价等第;三项汇总后再形成优、良、中、差四个总体评价等第,根据教学安排,终结性评价拟于每一学期末进行,综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果,得出课程评价的最终等第。4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