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doc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案例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P32教育的个体/本体/固有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如师资水平、课程的设置及内容的新旧、教育物质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及其运用,都构成影响个体发展方向及其水平的重要因素。2、P33隐性教育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如不公正的教育复制了现有的社会关系,再现了社会的不平等,对有些家长而言,学校起了照管儿童的功能等,都是隐性教育功能的表现。3、P59教育目的: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4、P59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在教育目的总原则下为培养教育对象规定的具体标准。5、P61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
2、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观、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映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人文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6、P9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7、P114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8、P125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作为专业人员,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
3、一个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型教师的过程。9、P143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0、P155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11、P163课程标准:是各学科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发挥着教学工作的“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12、P171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13、P191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
4、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14、P207教学设计: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15、P219教学策略:是为了到达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16、P236同辈群体:是指因年龄、地域、观念、兴趣、活动类型、发展水平等相近或相同,而较自发
5、地形成的群体。17、P255重要他人:指对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18、P290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19、P31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二、简答题1、 教育学的价值P24一、 反思(超越)日常教育经验(1)人类关于教育的认识大致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习俗的形式,即人类在日常教育生活中对教育问题自然形成的一些态度、看法、评价或信念,它们构成了日常教育经验;另外一种是科学的形式,即我们
6、通常所说的“教育学”,它诉诸于专门的范畴、方法和表达方式。(2)教育的科学认识是教育的习俗认识的一种超越。教育习俗性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日常教育生活经验本身的局限性,如直接性、表面性、矛盾性、歧义性等方面。随着近代以来教育实践活动范围的扩大、结构复杂和内容的日益丰富,传统的习俗性认识以及建立于其上的日常教育经验已逐渐失去了解释、规范与指导的作用。二、 科学解释教育问题(1)教育学对教育问题提供超越日常习俗认识和传统理论认识的新解释。(2)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用专门的语言、概念和符号。(3)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是理性的。(4)教育学对教育问题的解释是多样的。三、 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启发教
7、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2)获得大量的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2、 教育的社会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P41一、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1、 教育对人口的正向功能:控制人口数量、调整人口结构;改善人口质量和提高民族素质。2、 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教育的文化保存功能;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教育的文化融合功能;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3、 教育对经济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劳动力的生产促进经济的发展;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4、 教
8、育对政治的正向功能:教育通过培养合格的公民和政治人才为政治服务;教育通过思想传播、制造舆论为统治阶级服务;教育是促进社会民主化的重要力量;(教师和学生是任何一个时代政治稳定和变革的中间分子;学校本身肩负着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的职责。)二、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的社会负向功能,有些是整体的,有些是局部的,这取决于社会的性质。当社会发展处于负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出现总体的负向功能;当社会发展处于正向时期,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总体上是正向的,但也由于教育系统和社会其他子系统关系失调,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协调(根源),就业、用人制度的不完善等,使得教育与社会的外部关系失调,出现了局部
9、的负向功能。3、 教育对经济的功能表现在哪几方面P45(1) 教育为经济发展准备新生的劳动力;(2)教育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职业培训;(3)教育通过科学技术的普及提高全体劳动者的素质;(4)教育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和人文精神的培育为经济活动提供道德和文化基础;(5)高等教育是知识、技术和工艺创新的机构;(6)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助于拉动内需。4、 教育目的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P67(1)社会依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人的需要5、 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P125(1)专业理想的建立: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
10、教育价值、本质、目的和生活的理想与信念 的建立。(2)专业知识(应用性知识群、指导性知识群、方法论知识群)的拓展:包括量的拓展、知识的质的深化、知识结构的优化。(3)专业能力的发展:包括设计教学的能力、表达能力、教育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育教学交往能力、教育教学机智、反思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创新能力。(4)专业自我的形成:“悦纳”自己的教师身份。包括自我形象的正确认知;积极的自我体验;正确的职业动机;对职业状况的满意;对理想的职业生涯的清晰认识;对未来工作情境有较高的期望;具有个体的教育哲学与教学模式6、 学生的本质特点P136(1) 以系统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在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对象主要是前
11、人实践总结的认识成果概括化的经验体系,它主要以书本知识的形式体现出来。 (2)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不是被动的加工对象,他具有主体性。所谓主体性,就是指学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3)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时期的人,是具有身心不稳定特点的、可塑性极强的个体和群体。 (4)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既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教育所要实现的是人的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7、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P149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8、 当代
12、“教学”的新观念P194(1)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2)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3)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4)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5)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6)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9、 *班级组织的形成(根据班级组织的三个发展阶段如何进行班级管理)P281第一阶段: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班级建立之初,学生的注意力主要集中于了解班主任和教师,建立与同学的稳定关系。因此,学生还不能公然地反对班主任和教师,班级中的主要问题是同学之间的矛盾。就整体而言,此时的班级组织属于松散型群体,学生心中还没有明确的班级概念,但每个学生在这个新的群体,都有一个重新认识自
13、己、重新分配地位的问题,都希望自己得到群体的接纳和认可。此时,班主任应该充分利用其间的积极心理因素,引导新建的班级群体迅速过渡到下一个发展阶段和水平。如果这一阶段不抓紧或时间太长,班级群体会出现松弛、涣散状态,短时间内无法纠正,甚至还会形成惯性,一直延续下去。为此,面对新组建的班级群体,班主任要细致观察了解学生,尽快熟悉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要立刻建立和明确班级的学习、生活的常规制度,向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要求;要主动提出并适当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和增强群体意识的活动,如带有情绪色彩的小组竞赛、班际竞赛等。第二阶段: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之间的矛盾阶段在小团体稳定下来之后,学生们就想在班级
14、中积极采取行动以满足各种需求。他们的各种需求往往与团体的要求发生冲突。这一阶段的班级组织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属于合作型班级群体,其间的竞争、矛盾和冲突不是情感上的对立,而是班级学生集体观念增强、主体意识和自主能力提高的必经阶段和必然反映。此时,班主任或教师一方面要尽快组建和培养能起骨干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指导、支持、帮助他们开展有意义的、自觉的、自主的、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以提高他们的威信和自主组织活动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善于发动学生、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如通过访问、社会调查、与邻班座谈、联欢、结对子等活动确立新的班级目标和制定具体措施,组织
15、班里小圈子的头头开“诸葛亮会”,为班级争先进献计献策等。第三阶段:团体要求架构内的矛盾当班级中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团体要求时,班级内部的主要矛盾就不是团体要求与个人属性间的矛盾,而是团体要求架构内个人属性间的矛盾。进入这个阶段的班级组织在朝着“自我更新的民主集体”的方向迈进,其建设目标是使学生个体和群体在班级生活中都保持开放的心态、发展的活力,不断超越既定的发展任务和目标要求,追求自我的主动积极健康发展,使学生个体与班级整体的精神生活境界不断提升。为此,班主任工作不能停留在班级生活规范和目标的完善和有效执行、现存班级事务的处理上,更应引领班级形成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己的机制,帮助学生个体和班级整体
16、建立这种自我超越的心态与方法,追求班级精神层面的发展,在更高层次上为学生服务。班主任要有超前的眼光、开阔的胸怀,主动开拓班级活动领域,不断丰富班级活动内容,并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予以系统策划,从而拓展班级学生自我发展的空间,并逐步提高学生精神生活的品位。同时,在班级文化建设中主要着力于创造自由、平等、民主的班级环境,主动激活学生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思想,让学生共同参与创建具有新时代特点的精神家园。10、 班级管理的内容P290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和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参与和成长为宗旨,以开放的而非外在控制的方式推进班级发展,共同建设一个和谐与富有成长气息的班级组织。班级管理主要包括一下几个
17、方面的内容:(一)班级组织建设1、班级组织的设计(核心、关键)(1)设计论据: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对青少年的要求,具体表现为按照教育方针的要求;班级群体现有的发展水平。(2)衡量标准:目标、舆论、人际关系、积极性、自我管理水平、个性能力。群体目标导向的积极性与成员对目标的内化水平;健康舆论对集体的整合性与对成员的参照水平;人际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与成员的归属感水平;共同活动的动机、目的、价值的中介性与成员对活动的积极性水平;管理与自我管理机构的完善性与成员的自主、自觉性水平,是班级形成教育主体、教育力量的保证;班级成员的个性与能力得到充分发展。2、指导班级组织建设: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3、
18、发挥好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二)班级制度管理1、成文的制度:防止“控制主义的层级化管理”2、非成文的制度:班级传统、舆论、风气、习惯等(三)班级教学管理1、明确班级教学管理的目标和任务2、建设有效的班级教学任务3、建立班级管理指挥单位:班主任及认课老师、班长、学习委员、课代表、小组长4、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四)、班级活动管理(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管理)要求班主任和教师加强对活动的管理和指导,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避免活动的形式化、随意性和短期行为,确保活动的实效性。11、 班主任建设和管理班级组织的策略P299(一)创造性地规划班集发展目标:要求根据学校、社会、家长、学生情况来定。1、以提高素质、发
19、展个性为导向,制定适合班级组织实际水平的发展目标。2、在班级组织的目标管理中,既要注重提高班级的整体发展水平,又要为班级中的每个成员精心规划其个性发展目标,并创造达成合理的个人发展目标的机会和条件,使班级中的每个成员在集体目标下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二)合理地确定学生在班级中的角色位置1、科学地诊断班级人际关系的现状;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3、丰富班级管理角色;4、正确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三)协调好班内外各种关系1、协调班级内的各种组织和成员的关系;2、协调与各任课教师及学校其他部门、其他班级的关系;3、协调班级与社会、家庭的关系;4、协调好班级内的各种活动和事务。(四)建构
20、“开放、多维、有序”的班级活动体系1、主题性活动的确定要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2、主题性活动的开展应体现学生的全员参与和获益;3、主题性活动要达到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新的体悟和变化,避免形式主义;4、主题性活动的形式要丰富而富有创意。(五)营造健康向上、丰富活跃的班级文化环境1、营造文化性物质环境;2、营造社会化环境;3、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4、营造正确的舆论和班风;5、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12、 *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的当代走向P315(一)评价目的过程化1、总结性评价:(1)忽视过程 ;(2)评价异化 2、形成性评价:(1)重视过程 ;(2)回归本原 当代学生评价不应是选拔学生的“门卫”,而应是促
21、进学生发展的“台阶”;不应是为了证明,而应是为了改进” ;不应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应是“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二)评价方法灵活化:1、常模参照评价;2、目标参照评价;3、自我参照评价。以往学生评价大多采用“单一评价法” 、 “一元评价法” ,不顾评价对象、评价目的的不同,采用同一种评价方法;当代学生评价采用“分层评价法”、“多元评价法”,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的,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三)评价标准多样化: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学生都拥有上述九种智力成分,只不过它们在每个人身上的比重和结构不一样。因此,当代学生评价认为,每个学生都是聪明的学生,无非是聪明的方面不一样,我们不能笼统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学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 案例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