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2f汇时空差异.pdf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2f汇时空差异.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2f汇时空差异.pdf(10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 0 0 7,2 3(2):1 6,1 1J o u r n a lo fE c o l o g ya n dR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赵荣钦1,秦明周2(1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河南郑州4 5 0 0 1 1;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河南开封4 7 5 0 0 1)摘要:运用1 9 8 1-2 0 0 1 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 0 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 9 8 1 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
2、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要途径农业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的增长速度(9 4)超过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的增长速度(4 4)。(2)各省市自治区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各省市自治区总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基本上逐年增加,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投入较高;而碳吸收变动幅度较大,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和上海等)碳吸收呈下降趋势,反映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致使农作物生育期总碳吸收量降低。(3)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粮食作物碳吸收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和农业投入增加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关
3、键词: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碳源;碳汇中图分类号:X 2 1;S 1 8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6 7 3 4 8 3 1(2 0 0 7)0 2 0 0 0 1 0 6T e m p o r o s p a t i a lV a r i a t i o no fP a r t i a lC a r b o nS o u r c e S i n ko f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i nC o a s t a lC h i n a Z H A O 舶昭-q i n l,Q I NM i n g-z h o u 2(1 C o l l
4、 e g eo fR e s o u r c e sa n dE n v i r o n m e n t,N o r t hC h i n aI n s t i t u t eo fW a t e rC o n s e r v a n c ya n dH y d r o e-l e c t r i cP o w e r,Z h e n g z h o u4 5 0 0 11,C h i n a;2 C o l l e g eo f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P l a n n i n g,H e n a nU n i v e r s i t y,K a i f e n
5、g4 7 5 0 0 1,C h i n a)A b s t r a c t:B a s e do nt h es t a t i s t i cd a t ao fc r o py i e l da n d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p u ti nt h ep e r i o df r o m1 9 8 1t o2 0 0 1,c a r b o ns o u r c e sa n ds i n k so ft h e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 si nt h e1 0c o a s t a lp r o v i n c e
6、s,m e t r o p o l i s e sa n da u t o n o m o u sr e g i o n so fC h i n aw e r ee s t i m a t e d C o n c l u s i o n sa r er e a c h e da sf o l l o w s:(1)T h et o t a lc a r l J o ns i n ko ft h e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i nc o a s t a lC h i n aW a sz i g z a g-g i n gu p w a r ds i n c
7、e1 9 8 1,a n dt h et o t a l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c l i m b i n gr a p i d l y B u tc o m p a r i s o ns h o w st h ef o r m e rw e n ta tah i g h e rr a t et h a nt h el a t t e r H o w e v e r,t h ei n c r e a s i n gr a t e(9 4)o ft h ei n d i r e c t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c a u s e db ya
8、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p u te x c e e d st h a to fc a r b o ns i n k(4 4)d u r i n gt h ec r o pg r o w i n gs e a s o n(2)S i g n i f i c a n tt e m p o r o s p a t i a lv a r i a t i o ni so b s e r v e do ft o t a lc a r b o ns i n ka n de m i s s i o na n do fc a r b o ns i n ka n de m i s s
9、i o np e ru n i ta r e ab e t w e e nd i f f e r e n tr e g i o n sa n da m o n gt h e m,b o t ht o t a le m i s s i o na n de m i s s i o np e ru n i ta r e as h o w e dar i s i n gt r e n dw i t l le a c hp a s s i n gy e a r T h ed r a s t i cv a r i a t i o no ft h ec a r b o ns i n ki nd e v e
10、l o p e dr e g i o n si sar e s u l to fr e l a t i v e l yh i g h e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p u t T h et o t a lc a r b o ns i n ki nr e l a t i v e l yd e v e l o p e dr e g i o n ss h o w e dad o w n w a r dt r e n df r o m1 9 8 1t o2 0 0 1,w h i c hi n d i c a t e st h a td e c r e a s e da
11、c r e a g eo ff a r m l a n di nt h ec o s t a lr e g i o n sr e d u c e dc a r b o ns i n kd u r i n gt h ec r o pg r o w i n gs e a s o n(3)T h ep r o p o r t i o no fc a r b o nf i x e db yt h em a i nc r o p si nt h e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o ft h ec o a s t a lr e g i o na g a i n s tt
12、h a to f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SW a sd e c r e a s i n g,w h i c hi n d i c a t e st h a tw i t ht h ed e c r e a s ei na c r e a g eo fc r o p l a n da n di n c r e a s ei n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p u t,t h ec a r b o ns i n kf u n c t i o no ft h ec o a s t a lr e g i o ni sw e a k e n e d K
13、 e yw o r d s:c o a s t a lr e g i o n;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c a r b o na b s o r p t i o n;c a r b o ne m i s s i o n;c a r b o ns o u r c e;c a r b o ns i n k全球碳循环及“碳失汇”研究表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陆地生态系统是大气C O:的重要碳汇。5 1。最近几十年基于森林普查和大气观测资料的全球碳收支研究已经证实了这一结论,但要确定“碳失汇”形成的机制仍有很多困难。为探索减缓温室效应的对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
14、、碳储量、通量及减源增汇对策的研究成为目前碳循环领域的研究热点。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同时也是重要的大气碳源和碳汇。一方面,大气中2 0 的C O:、7 0 的C H。和9 0 的N 2 0 来源于农业活动及其相关过程63;另一方面,全球农田也是巨大的碳库,其碳储量达1 7 0P g,占全球陆地碳储量的1 0 以上7|。据C O L E 83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 Z C X l 一S W-0 t 一1 7)收稿日期:2 0 0 6 一0 8 1 5 万方数据2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第2 3 卷估计,在未来的5 0 1 0 0a 内,全世
15、界农田可固碳2 0 3 0P g。另据L A L 等归。研究,全球耕地总固碳潜力为0 7 5 1 0P g a。这表明农田生态系统特别是农田土壤具有巨大的固碳潜力。通过最佳管理措施(B M P,b e s tm a n a g e m e n tp r a c t i c e s),如休耕、残落物管理、恢复退化土壤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固碳能力J,并实现碳增汇减源的目的。农田固碳不仅符合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并补偿工业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而且与工业领域的减排相比成本较低。因此,国内外逐渐开展了关于农业和农田碳汇问题的研究_ 卜1 5J。但在国内,关于农田土壤碳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功能
16、的综合估算和评价方面的研究则很少。对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强度时空差异的估算分析,有助于提供更精确的农业源碳排放清单,系统了解农业碳循环过程,为研究其他陆地生态系统类型的碳源汇强度提供参照和对比的可能,从而能更深入地了解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分布状况;同时,也有助于认识我国农田在碳循环中的地位,并提供农田碳排放清单,这对于在国际减排谈判中赢得主动、保护我国的民族工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特征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 N F C C C)中,源(s o u r c e)是指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气溶胶或有排放温室气体前兆的过程或活动,汇(s i n k)是指将温室气体从大气中移除
17、的任一过程、活动或机制。固碳(c a r b o ns e q u e s t r a t i o n)是指固定并确保碳储存以免碳排放到大气中6 l。农田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主要受人为因素控制。人类必须不断从事各种活动,才能使农田生态系统朝着对人类有益的方向发展。为使系统保持平衡并维持较高的生产力水平,必须通过多种途径投入人力、水及用于各种农业机械的化石燃料等物质和能源,以补偿产品输出后所出现的亏损,而这些过程需要有机碳的消耗。因此,从碳循环角度而言,农田经营过程也是碳的输入输出过程。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的碳渺汇途径见图1。图1中,左侧为碳输入过程即主要的碳汇途径,右侧为碳排放过程即主要的碳源
18、途径。此处考虑将肥料生产过程和农业机械耗能等过程释放的碳,也看作是农田碳排放的一种方式。尽管肥料、农业机械、农药等本身不含能量,但在其制造或运输过程中消耗了大量间接工业辅助能8|,而这些物质和能量在农业生产中参与了循环,因此在其生产过程或耗能过程中释放的碳也应看作是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的途径之一。W E S T 等H 引称之为“全碳分析”(f u l lCc y c l ea n a l y s i s),即包括对能源使用、肥料、灌溉和农业机械的碳排放的估算。光地崩掰峨卜一作物及土壤呼吸释放碳A口作农一灌溉过程耗能释放碳用土嘲鼎渤卜田-生人删卜态系一肥料生产过程释放碳工统投。入I 硎翔瀚入L_
19、一农业机械耗能释放碳图1 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源汇途径F i g 1M a j o rp a t h so fc a r b o ns o u r c e s i n ko ft h ef a r m l a n de c o s y s t e m2 研究区概况选取中国沿海1 0 个省市自治区(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的农田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基本上代表了我国农业主产区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类型,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差异明显。这为研究我国不同农田生态系统类型碳循环差异提供了便利。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3 1 数据来源采用1 9 8 1-2 0 0
20、 1 年沿海1 0 个省市自治区各种农作物产量、种植面积和灌溉、施肥、农业机械、农村用电等农业投入统计数据(由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数据库提供)。3 2 研究方法对碳吸收和碳排放采用分别估算的方法。其中,碳吸收主要依据农作物产量数据、经济系数和碳吸收率进行估算;碳排放主要从不同碳排放途径的角度,结合国外相关专家确定的碳转化系数进行估算。这里仅对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作物生育期碳吸收(C。)估算公式为:c。=C d(1)式(1)中,C d=C f D。=c,Y w H。i 为第i 种农作物类 万方数据第2 期赵荣钦等: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型,c。为某种作物全生育期对碳的吸收量,
21、C,为作物合成单位有机质干质量所吸收的碳,D。为生物产量,y w 为经济产量,日为经济系数。中国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日和碳吸收率c,见表1 2 0 l。表1中国主要农作物经济系数【日)与碳吸收率(C,)T a b l e1E c o n o m i cc o e f f i c i e n t(H)a n dCa b s o r p t i o nr a t e(C f)o fm a j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c r o p si nC h i n a作物名称HC f作物名称HC f水稻0 4 50 4 1 44棉花0 1 00 4 5 00小麦0 4 00 4 8
22、 53油菜0 2 50 4 5 00玉米0 4 00 4 7 09向日葵0 3 00 4 5 00高梁0 3 50 4 5 00花生0 4 30 4 5 00谷子0 4 00 4 5 00甘蔗0 5 00 4 5 00薯类O 7 00 4 2 26甜菜0 7 00 4 0 72大豆0 3 40 4 5 00烟草0 5 50 4 5 00其他粮食作物0 4 00 4 5 00部分碳排放(E)估算公式为:E。=E f+E。+E i(2)这里仅考虑3 种主要的间接碳排放途径,其中,日、E。和E i 分别为农田化肥生产、农业机械生产使用和灌溉过程带来的碳排放。各种碳排放计算公式见式(3)至式(5),其
23、中A、B、c、D 为转换系数,参照文献 2 0 中W E S T 确定的转换系数。E f=G f A(3)式(3)中,G f 为化肥使用量,A=8 5 7 5 4k g M g。E。=(A。B)+(W,m C)(4)式(4)中,A。为农作物种植面积,睨为农业机械总动力,B=1 6 4 7k g h m 一,C=0 1 8k g-k W。E i=A i D(5)式(5)中,A i 为灌溉面积,D=2 6 6 4 8k g h m。4 结果与分析4 1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时空变化2 0 0 1 年各省市自治区不同农作物类型碳吸收变化的计算结果见表2。2 0 0 1 年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生育期
24、总碳吸收中,水稻占近2 6,其次是玉米和小麦,分别为2 1 和1 9,其他作物类型所占比例较少。南北方农作物碳吸收存在巨大差异,南方主要以水稻和糖料作物碳吸收为主,而北方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例如,广东省水稻和糖料作物碳吸收分别占4 6 和3 8,而河北省小麦和玉米碳吸收分别占4 2 和3 8,这主要是由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差异造成的。表22 0 0 1 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主要农作物生育期碳吸收量比较T a b l e2C a r b o na b s o r p t i o na m o u n to fm a j o ra g r i c u l t u r a lc r o p sd u r
25、 i n gt h e i rg r o w i n gs e a s o ni nc o a s t a lr e g i o n so fC h i n a万t将各种农作物碳吸收量相加,得到各省市自治区逐年碳吸收总量(图2)。其中,山东、河北和广西等省自治区自1 9 8 1 年以来农作物碳吸收总量呈显著增加趋势,例如,广西从1 9 8 1 年的15 9 7 万t 增至2 0 0 1 年的41 0 8 万t,增幅为1 5 7,河北和山东增幅分别为1 0 0 和7 4。而浙江、福建、上海等省市则明显下降,如浙江省农作物碳吸收从1 9 8 1 年的14 3 6 万t 减至2 0 0 1 年的1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沿海地区 农田 生态系统 部分 碳源 时空 差异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