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案例研究.docx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1.gif)
![资源得分’ title=](/images/score_05.gif)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案例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案例研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的案例研究项 目 研 究 表上课地点多媒体2上课时间2011.12.08研究内容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六年级 上册设计及执教人蒋爱萍页码:P8990【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渗透基本数学思想的策略选择】本节课渗透了比较、类比、等量替换、数形
2、结合等数学思想。【教 学 设 计】一、 课前交流:师:同学们,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学好数学就能解决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想一想,解决问题我们已掌握了哪些策略?师:还真不少,古时候有位小朋友就用一种策略解决了大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你们想知道吗?【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师提问: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故事中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质量的吗?(石头代替大象)师:数学上把这种策略叫做替换。板书,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替换的策略。【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结合“
3、曹冲称象”的典故,意在唤醒学生头脑里已有的生活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了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二、探究新知,初步理解替换的策略1、出示,“小明把720毫升的果汁倒人6个小杯中,正好倒满。每个小杯的容量是多少毫升?” 学生口答。 教师追问:为什么可以用7206来计算? 学生回答:因为这720毫升是6个小杯中果汁的总重量,而每个小杯中果汁是一样的,所以可以直接用除法计算。当只有一种未知量时,可以用除法计算。(板书:一种量)2、请同学们继续看屏幕。【课件演示倒饮料的动画】师提问:你从刚才的动画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整理信息【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题目】教师问:还能像刚才一样用果汁总量去除以杯子总数,也
4、就是用720(6+1)来计算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在于“720毫升中,既有1个大杯的容量也有6个小杯的容量”,也就是出现了两种未知量。这是产生困难的原因。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两种量。3、 师:你们还想让老师提供一个怎样的信息?也就是要知道这两种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对吗?然后你们想怎么办?生5:把大杯换成小杯,就可以用除法计算了。 生6:我也可以用小杯换成大杯来计算。 教师接着呈现信息: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4、师:我们金坛有位著名的数学家你知道他是谁吗?师:对,华罗庚爷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休”。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结合屏幕上的提示,自己试着
5、画一画,算一算。师:结合学生的汇报在课件上演示一下。师提问:通过这样替换,题目发生了哪些变化?生:杯子变了,全变成了 ? 杯。总量没有变。师:可以怎样计算呢?师追问:求出的80毫升是谁的容量?为什么? 大杯的容量如何求?师提问:要知道刚才的计算是否正确,可以怎样检验呢?生:谈谈看法。7、师小结:要看我们求出的结果是否符合题目中两个条件。师提问:关于这道题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说说另一种思路。【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替换的过程】师:请你按照这种思路,在作业纸上先填一填,再列式算一算。8、师生比较:下面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刚刚解决这个问题的策略是什么?(替换)追问: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教学 减负 增效 案例 研究
![提示](https://www.taowenge.com/images/bang_tan.gif)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