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力发电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设计技术导则.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力发电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设计技术导则.pdf(14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L 7 8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0/Z D J 0 6-1 9 9 9火力发电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设计技术导则1 9 9 9-1 2-3 0 发布2 0 0 0-0 1-0 1 实施浙江省电力公司发 布以劝J 0 6-1 9 9 9前J 1 随着我国电 力事业的发展,火力发电 机组朝着大容量、高自 动化水平的方向发展,新建的单机容量 3 0 0 M VY 及以 上的火力发电机组均配置了 计算机分散控制系统(D C S)。为了适应电力市场的需要,提高火力发电 厂的生产管理和经营管理水平,实现火力发电 厂现代化管理,各有关火力发电厂开始着手开发实施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为进一步规范我省火力发电 厂
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建设,特制定本技术导则。本导则的附录A 是标准的附录。本导则由浙江省电力公司提出并归口。本导则由浙江北仑发电厂负责起草。本导则主要起草人符岳全、虞天敏、石晓燕、王敏。本导则由浙江省电力公司委托浙江北仑发电厂负责解释。Q/Z D J 0 6-1 9 9 9目次前言.I1适用范围弓 I 用标准.12.,.13总则.,.14系统功能.25网络及系统.56信号输入输出.77 环境.,.88电源.,.,.89接地.91 0电缆.,.91 1技术性能指标.,.1 0附录A(标准的附录)导则的用词说明.1 1ai l浙江省电力公司企业标准0/Z D J 0 6-1 9 9 9火
3、力发电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 设 计 技 术 导 则.1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对火力发电厂 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的系统功能、网 络结构、系统通讯、硬件软件、数据库、信号翰入愉出、接口 及其通讯协议、技术性能指标等提出技术要求。对于已 配置分散控制系统(D C S)的单机容量为K Z Z.i:i 及以 上的火力发电 厂,宜采用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时应按本技术导则执行。对于单机容量为3 0 0 1 1.以 下的火力发电厂,也可参照使用。引用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 文,通过在本导则中引用而构成为本导则的条文。在本导则出 版时,所示版本 均 为 有 效。所 有 标 准都 会 补 修 订,使 用
4、 本 导则 的 各 方 面 应探 讨 使 用 下 列 标准 最新 版本 的 可能 性。G B 2 8 8 7-8 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 B 4 2 7 0-8 4热工图形符号及文字代号G B 9 3 6 1-8 8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 B 5 0 2 2 9-9 6火力发电 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D L G J 5 6-9 5火力发电 厂和变电 所照明 设计技术规定S J-T 1 0 7 9 6-9 6 计算机机 房用活 动地板技术条件3总则3.1 火力发电 厂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 统作为全厂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应能实现以 下主要目 标和要求。浙江省电力公司1 9 9 9-1 2-3 0 批
5、准2 0 0 0-0 1-0 1 实施0/Z D J D 6-1 9 9 93.1.1将机组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中己 经取得的数据尽可能实时、密集、长 周期地储存到管理信息网上,利用管理信息网在时空上拓宽对实时数据的利用率。3.1.2实现或完善机组在线性能计算和耗差计算功能,提供操作指导,减少运行可控耗差,提高机组运行的经济性。同时通过监视、分析机组运行的不可控耗差部分,为电 厂节能改 造提供辅助决策。3.1.3实现设备在线性能测试。通过对同一边界条件下设备性能参数的在线计算值和同基准值的比较,调整设备运行方式及判断设备健康状况提供依据,实现设备预知检修。3.1.4通过健全故
6、障判断逻辑树的各种模型等手段,利用实时数据,实现故障预防和故障定位,进一步提高机组运行的安全可靠性。3.1.5为其它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实时数据。3.2 火力发电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其结构和技术性能指标应与电厂规模、机组自 动化水平以 及电厂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相适应。3.3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在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对机组D C S 等现场系统性能的影响及功能上的协调。4系统功能4.1 数据采集和处理4.1.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其实时数据主要通过网络通信方式来源于机组 D C S、辅助程控系统、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不要求系统具备直接采集就地模拟量
7、 I/0信号的能力。4.1.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应至少满足本导则第 1 1.6 条的要求。4.1.3系统应能实现定时采集、报带、追忆记录等功能。4.1.4系统应具有自 动判别数据质量的功能,并提供“坏数据”报等或有关信息。4.2 历史数据4.2.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历史数据系统应采用具有标准数据接口 的数据库,历史数据库的储存量及数据处理能 力应至少满足本导则第 1 1.7 条的要求。4.2.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具有分级存放历史数据的功能,系统宜根据不同的数据类型按数据存储频率决定存储时间长度,对综合类的处理数据,宜保证2 年的存储周期。4.2.3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历史数据
8、在满足本导则第 1 1.?条要求外,应能存储机组的性能数据,其数据存储频率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但其存储周期不应小于机组 2个大修 周期:同时系统还应能存储机组的S O E 记录和实时信息系统的故障诊断记录,其存储周期宜不小于1 年。0/Z D J 0 6-1 9 9 94.2.4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历史数据系统宜配置光盘设备,以 满足历史数据长周期存储的 要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历史数据应是可备份和可恢复的。4.3 统计计算4.3.几 当 机 组D C S 不 具 备 机 组 在 线 性 能 计 算 功 能 时,计 算 机 实 时 信 息 系 统 应 能 根 据 所 采 样 的 实 时 数据及
9、燃料成分化学分析数据进行机组在线性能计算及耗差计算,性能计算及耗差计算应至少包括下列项目 或内容。4.3.1.1用正平衡法和反平衡 法计算机组整个循环性能,并根据主汽压力、主汽温度、排汽压力等参数的偏差进行必要的修正,机组 热耗的计算值宜与汽轮机设计热耗曲 线进行比较。4.3.1.2用烩降法计算汽轮机效率,包括高压缸、中压缸及低压缸的效率计算.4.3.1.3 用 正 平 衡 法 和 反 平 衡 法 计 算 锅 炉 效 率。4.3.1.4用端差和回归法计算给水加热器传热效率。4.3.1.5通过计算洁净系 数来 计算凝 汽器效率。4.3.1.6用热平衡法计算空气预热器效率。4.3.1.了锅炉给水泵
10、及给水泵汽机效率计算。4.3.1.8锅炉过热器、再热器效率计算。4.3.1.9对主汽压力、主汽温度、再热汽温度、减温水流量、凝汽 器真空、高压缸效率、锅炉排烟温度、氧量、飞灰可燃物、补 给水流量、给水加热器端差等耗差值进行计算。4.3.2系统应能利用实时数据通过对同一边界条件下设备性能参数的在线计算值和同基准值的比较,为调 整设 备运行方式 及判 断设 备健 康 状况提供依据。4.3.3系统应能按运行和设备管理的 要求对各种实时数据进行如下统计计算。4.3.3.1设备或系统状态维持时间的累计,如机组及其辅机的运行时间、自 动装置投运时间等累计。4.3.3.2设备状态变化次数的累计,如机组启停次
11、数、高中压电 气开关的 分合次数、马 达的启停次数、自 动装置切投次数等累计。4.3.3.3某边界条件满足的维持时间 或次数累计,如主蒸汽温度、再热汽 温度、锅炉过热器及再热器金属管壁温度超温次数、超温时间等累计。4.3.3.44.3.3.5平均值、最大值、最小 值、变化速率以 及当前值与平均值的 偏差值等数据的统计计算。其它分类统计的功能。4.44.4.1人机界面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宜具备中文人机界面0/Z D J 0 6-1 9 9 94.4.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能根据输入命令,通过屏幕显示器实时显示各种画面、调用历史数据曲线、显示各类数据。4.4.3屏幕画面的设计宜采用分层结构,可通过
12、机组及其工艺系统的总览画面调用辅机状态画面或其它相关画面。4.4.4屏幕画面应能实时显示机组、设备的运行参数和运行状态,并提供机组、设备性能优化的各种操作指导等信息,画面图形符号及文字代号应符合 热工图 形符号及文字代号(G B 4 2 7 0-B 4)的有关规定。应显示的主要画面如下。4.4.4.1机组及其工艺系统的总览画面。4.4.4.2辅机状态画面。4.4.4.3重要模拟量(如锅炉过热器、再热器金属壁温)的棒状图。甚4.4.4.4各类趋势曲 线图,包括实际负荷曲 线、模拟量变化趋势曲线及历史趋势图等.4.4.4.5机组、设备的耗差分析棒状图。4.4.4.6运行优化操作指导画面。4.4.5
13、4.4.6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宜采用高分辨率彩色图形监视器,画面动态数据刷新时间宜不大于4 s o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具有“所见即所得”的打印功能。4.5数据接口4.5.1 计算 机实时 信息 系统 应设 置标准的 数 据接口,并能与 下列 现场系 统 连接,实 现 全厂 生 产实时数据的采集。4.5.1.1机组 D C S o4.5.1.2 S C A D A系统。4.5.1.3设备在线监视系统。4.5.1.4厂内各辅助车间可编程控制系统。4.5.2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宜设置标准的、开放的数据接口 与全厂管理信息系统连接,以 便管理信息系统访问实时信息系统的静态采样数据表、动态实时数据表和历
14、史数据表,实现全厂生产实时信息的共享及管理。4.5.3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宜设置标准拨号通讯接口,实现远程拨号登录和远程数据查询。或利用管理信息系统统一的 拨号手段进行远程登录和数据查询。4.5.4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具有开放、方便的 接入各种专家系统的 接口,以便为各专家系统提供各类实时数据。4.5.5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的数据接口 应是高效的、性能良 好的,应能满足全厂有关系统对实时数据的访问要求,同时应满足数据实时性的要求。Q/Z D J 0 6-1 9 9 94.64.6.1专家系统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能基于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为运行分析和设备管理提供如下技术分析手段。4.6.1.14
15、.6.1:24.6.1.34.6.2对运行可控的基于安全性的操作指导对运行可控的基于经济性的操作指导如建立故障判断逻辑树的各种模型等。如通过耗差分析等手段提供运行优化操作指导。对设备健康状况的技术分析手段。如设备在线性能测试等。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应能为发电 厂在电力市场竞价上网时提供辅助决策或技术支持。5网络及系统5.1 网络结构5.1.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网络应与全厂管理信息系统网络统一规划,网络结构宜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5.1.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与机组 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的网络连接必须通过网桥或网关等网络设备进行隔离,该网络设备宜由 机组 D C S等现场系统的供应
16、商设计提供,以确保现场系统的安全性。5.1.3网络应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传送距离应满足系统实时性要求。5.2 系统通讯5.2.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网络通讯系统应为成熟设计,应由网络负载可确定的网络系统来实现,以满足系统实时性的要求。5.2.2通讯系统的通讯负载宜设计为在最坏工况下不大于 5 0 9 6,以满足系统将来扩展的要求,其传输速率宜不小于I O M b/s o5.2.3通讯系统应具备连续诊断功能,当 系统故障时应能及时报警。系统除主机外的任一节点故障应不影响其它节点或通讯系统的通讯功能。5.2.4通讯系统任何故障不应引起机组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故障。5.2.5与其
17、他通讯网络之间的网关应为软件和硬件相结合的网 络设备,使用网关时应采用足够的缓存,以确保不降低相互独立的两个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5.2.6任何与系统传输有关的容错控制应由网关的输入侧完成,以 确保数据传输的正确性。5.35.3.1硬件 系统硬件应选用成熟、可靠的工业产品设备设备应具有良 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及较好的性能价格比,适于火力发电 厂工业环境。0/Z D J 0 6-1 9 9 95.3.25.3.3硬件设备应选用标准化、系列化产品,并配备必要的专用维护仪器和工具。所有系统硬件,包括计算机存储设备、辅助设备,应能在 0 一5 0 温度范围、1 0%一9 0 9 6相对湿度范围
18、(不凝露)的环境下连续工作。5.3.45.3.5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宜采用小型机作为主机,并应具有可扩展性。操作员站应按每台机组设置一套。系统应设置一套工程师站,用以实现系统维护、功能扩展开发等功能。其容量、性能 指标不宜低于操作员 工作 站的配置.5.3.65.3.7网络媒介可采用双绞线、同 轴电缆、光纤通信缆或以 上几种方式的组合。打印机的配置数量和性能应能满足制表、召唤打印和屏幕拷贝等功能的要求。5.4软件5.4.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软件系统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通讯软件、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组成。5.4.2软件系统的功能性、安全性、可靠性、兼容性、可移植性、可扩充性及界面的友好性等性能
19、指标均应满足系统本期及远期规划的要求。5.4.3软件系统应为模块化结构,以方便修改和维护。5.4.4系统软件应采用成熟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并具有完整的自 诊断功能,可选用 U N I X或W I N D 0 19 S N T 等网络版操作系统。5.4.5 支 持 软 件 包 括 实 时 及 历 史 数 据 库 管 理 系 统、中 文 处 理 系 统 和 图 形 软 件 苞 等.计 算 机 实 时 信 息系统应提供标准化的图形软件包,如趋势图显示、报警等,并应能通过标准图形符号库灵活地开发系统画面。5.4.6通讯软件应实现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与机组 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全厂管理信息系统
20、等之间以 及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内部各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数据共享等要求,并应满足系统安全性、实时性的要求。5.4.7系统应配置各种必要的工具软件,如通用或专用的中文系统软件、数据库开发应用工具软件等,并应选用标准的人机界面,配置A I N D O W S 等标准图 形界面,以满足开放性要求。5.4.8应用软件必须满足系统功能的要求,具有良 好的实时响应速度和可扩充性,并面向用户,便于操作使用,一般应配设数据采集和处理软件、机组在线性能计算软件、设备在线性能测试软件、设备故障分析软件、数据库生成软件、报表生成软件等.5.4.9系统应设计成可组态或可编程的,所有程序设计、组态、调整等应能在工程师站
21、通过调用合适的程序离线完成配置,并应能在工程师站方便地完成各种参数的设置。5.4.1 0系统性能计算节点也应是可编程的,应能通过工程师站使用高级语言完成各种修改工作。5.5 数据库0/Z D J 0 6-1 9 9 95.5.1数据库的结构应适应系统实时性的要求,并应具有良 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展性,以方便用户必要时灵活地进行扩充和修改,并满足系统远期规划的要求。5.5.2数 据 库 应 具 有 开 放 性和 兼容 性,并 应具 有 标 准的 数 据 接口,以 便 与 其它 系 统 进行 数 据交 换,实现数据共享。5.5.3 实时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宜选择工业用数据库,并应具有较高的数据压缩率、较
22、高的访问响 应速度和在线统计功能,不宜要求具有过细的权限管理。5.5.4数据库应具有较好的数据备份和数据恢复能力。5.5.5数据库宜选用基于客户机/服务器或更先进的系统结构类型,以满足远程访问的要求。5.6 接口 及其通讯协议5.6.1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通讯接口 应满足本导则第4.5.1 条至第4.5.5 条的 要求。5.6.2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与机组 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进行信息交换的通讯软件应根据有关国标或I E C 标准,以约定的协议进行通信。5.6.3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与全厂管理信息系统等管理网络进行信息交换的通讯软件宜按 T C P/I P协议通信。6信号输入输出6
23、.1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实时数据采集主要通过网 络通信方式,不要求系统具备直接采集就地模拟量信号的能力。6.2 系统实时信息包括机组及其主要工艺系统、电气系统的模拟量、开关量等实时数据,以 满足系统的功能要求。6.3 模拟量实时数据的采集包括温度、压力、流量、液位、转速、振动、位移、电流、电压、功率、频率、电能量以 及化学水质、煤质数据、环保数据等,数量宜每台 机组不小于5 0 0 点。6.4 数字量实时数据的采集包括断路器、开关、挡板和阀门等的位置信号以及机组主要工艺系统、电气系统的数字量监视信号等,数量宜每台 机组不小于1 5 0 0 点。系统实时数据的采样速率应满足系统各功能实时性的要
24、求.计算机实时 信息系统与机组D C S、设备 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统的信号I/0 通讯网络负荷率应控4j i?以下,并满足系统功能扩展的要求。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严禁通过通讯方式将信息直接送回机组 D C S、设备在线监视系统等现场系56在76.6.制6.统0/Z D J 0 6-1 9 9 97环境7.1 工作环境7.1.1计算机电子设备间的面积应按系统的最终规模确定,但其最小面积不得小于 2 0 m 2.净高宜不小于3.2 m.7.1.2计算机电子设备间温度宜保持在 2 1 一2 5 C 范围内,温度变化率不应超过1 5 C/h,相对湿度为4 0 9 6 一7 0 96,任何情况下不允许凝
25、露。当空调设备发生故障时,应维持室温在 2 4 h内不超过制造厂允许值。7.1.3计算机电子设备间地 面宜选用防静电阻嫩材料活动地 板或 水磨石,并 应良 好防 尘,满足计算机设备所规定的空气清洁度要求,必要时还可对部分设备设置净化间。当地面采用活动地板时,活动地 板 的 设 计 和 敷 设 应 按 照 计 算 机 机 房 用 活 动 地 板 技 术 条 件 (S J-T l 0 9 6-9 6)中 的 有 关 规 定 执 行.?.1.4计算机电子设备间的火灾探测报苦及消防设计应按照 火力发电厂与变电所设计防火规范(G B 5 0 2 2 9-9 6)中的有关规定 执行。7.1.5计算机室的照
26、明设计应符合 火力发电厂和变电所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 L G J 5 6-9 5)中的有关规定。7.2 电磁环境7.2.1计算机室场地应符合 计算站场地安全要求(G B 9 3 6 1-8 8)和 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 B 2 8 8?-8 9)的规定。x.2.2计算机室场地的 选择应尽量避开强电磁场、强振动源和强 噪音源的干扰,如无法避免,应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不同屏蔽结构的屏蔽效果均宜在现场侧定,以 保证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7.2.3?.2.4计算机机房内 无线电千扰场强,在频率范围内0.1 5 l i z-1 0 0 0 1 1 z 时应不大于1 2 0 d B.计算机机房内磁场千扰场
27、强应不大于8 0 0 A/m e8电源计算机实时 信息 系统的电 源 应采用交流不停电电 源(U P S)装置 供电,有条件时可 采用厂用T 供电 源系统在设计时,其容童宜留有6 及以 上的备用,以满足将来系统扩展的要求。交流不停电电源宜采用单相式,输出电压为 2 2 0 V,5 0 H z,两线直接接地系统。交流翰入电压变.二.9曰八目七RU化士1 0 96,频率变化士 5 9 6!或 直流物入在蓄电 池电压的最大变化情况下,其物出 应满足如下技术指 标。8.2.18.2.28.2.3电压称定度稳态时小于士 器,动态时不大于士1 0 b 0频率稳定度稳态时小于士 ,动态时不大于士2%0单一谐
28、波含t小于3 9 6;总谐波含量小于1 9 6 0Q/Z D J 0 6-1 9 9 98.2.4备用电源切换时间小于4 m s o8.2.5备用电源的备用容量不小于 3 0 m i n o8.3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 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工作站等重要负荷供电 应由U P S供电设备、照明及检修等设备从交流不停电电 源引接。8.4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用的分电 盘应设置在计算机机房内,并应采取防触电措施。8.5 计算机电源系统的所有接点均应镀锡处理,冷压连接。严禁空调9接地9.1 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宜在合适地点设置总接地板构成零电位母线,由总接地板与安全接地网可靠连接,其连接引线或电缆应和大楼的
29、钢筋网及各种金属管道绝缘,以 保证系统一点接地。与安全接地网相连处应避开可能产生强磁场的场所。9.2 当采用没有隔离的串行通信口从一处引 接至另一处时,两处必须公用同一接地系统,若不能实现则需增加电 气隔离措施。9.3 所有屏柜、计算机、打印机等外设设备的金属壳体应可靠接地。9.4 对绞屏蔽电缆的内 屏蔽层宜在计算机侧接地,屏蔽电缆的外屏蔽层宜两端接地。9.5.计算机系统交流工 作地的 接地电阻不宜 大于4 Q。9.6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地的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 S 2。1 0电缆1 0.1不同类型的信号回路不应共用同一根电缆。严禁动力线、电热线等强电回路与计算机信号回路或通讯回路共用一根电缆。接
30、入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的电缆,不应采用将电缆备用芯两端接地的方法作为抗干扰屏蔽措 总 接 地 板 至 安 全 地 网 的 的 导 体 称 面 不 应 小 于3 5 m m z,屏 柜 间 接 地 母 线 的 连 接 导 线 的 截 面 不 应 小皿2。从电源分电 盘到计算机系统的各种设备的电缆应选用阻燃铜芯电缆,严禁铜、铝混用,若不23抚10.施10.于能避免时,应采用铜铝过渡接头连接。1 0.5 对 大 于1 0 0 k H z 的 高 频 信 号 电 缆 或 通 讯 电 缆,宜 选 用 同 轴 电 缆,高 频 同 轴 电 缆 应 在 两 端 分 别 接地,并紧靠高频同轴电缆应敷设截面不小于l
31、 O m m z 的 铜导线,铜导线应在两端接地。有条件时计算机实时信息系统与现场设 备和 其它系统的 通讯电缆 可选用光纤电缆,以 免电 磁干扰。0/Z D J 0 6-1 9 9 91 0.6不同信号或不同电压等级的电缆,不宜在同一层电缆托架中敷设。计算机信号电缆或通讯电缆应单独敷设在电缆支架的最下一层,不宜与其他电缆混合敷设,如必须与其它控制电缆同层敷设时,可设中间金属隔板分开。1 0.7计算机信号电缆或通讯电缆应尽可能离开高压母线和故障电流入地点,并尽量减少与高压母线平行路径的长度。1 0.8电缆在穿墙、穿楼板处进入盘、柜的孔洞处,应设置保护框或保护管,保护管口 应光滑或带护套,孔洞用
32、耐火材料堵塞密封。1 0.9电缆托架外的各种电缆、电 线应敷设在保护管内,保护管的直径应为导线外径的 1.5倍 一2倍。1 0.1 0 严禁将电缆平行敷设在油管路的正下方或燃气管路的正上方,以及在油管路接口的下方通过。1 0.1 1 计算机系统的各设备走线不得与空调设备、电源设备的无电磁屏蔽的走线平行。交叉时,应尽量以接近于垂直的角度交叉,并采取防延燃措施。1 1技术性能指标1 1.1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 9.5%,主机可用率不小于 9 9.9%01 1.2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 T B F)不小于 1 0 0 0 0 h o1 1.3系统主机C P U 负荷率控制在5 0 9 6 以下。1 1
33、.4系统网络负荷率控制在5 0%以 下。1 1.5动态数据刷新时间不大于4 s o1 1.6每台机组实时数据采样点宜不小于 2 0 0 0点,系统宜具备每台机组每秒 1 0 0 0个模拟量采样点的数据采样能力。1 1.7每台机组模拟量历史数据宜不小于 5 0 0点,历史数据的存储频率应根据数据类型确定,对于快速过程变量或数据,如电 压、电流、功率、频率等电气量以 及压力、流量、液位、振动值等热力过程变量,其存储频率宜不小于 1 次/5 s。所有历史数据的记录时间宜不小于6 个月。Q/Z D J 0 6-1 9 9 9 附录A (标准的附录)导则的用词说明A 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 用词说明如下:A 1.1 表示很严格,非这样作不可的:正面词一般采用“必须”;反面词一般采用“严禁”。A 1.2 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应这样作的:正面词一般采用“应”: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应”或“不得”。A 1.3 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作的:正面词一般采用“宜”或“可”;反面词一般采用“不宜”。A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规范执行时,写法为 “应按 执行”或“应符合 要求或规定”。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