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
《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技术并购绩效的典型案例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一)引言在中国企业以劳动力优势为核心的成本优势、价格优势已不足以支撑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瓶颈时期,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无疑成为企业赶超技术和时间差距的最好方式。技术并购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认为是实现技术跨越提高技术能力的重要方式,消费市场中,顾客需求的多元化,进一步增强了社会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多元需求,从而使许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从依赖于自身的技术获得资源转变为依靠技术并购获得资源。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企业开始寻求外部技术资源以获取技术。一些世界级的公司均已通过技术并购,为公司的技术成长带来了显著的成果。目前,技术并购已成为企业快速提高自身创新能力,提高经营绩效的重要手段。技术并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为
2、目前大型企业技术创新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但目前人们对技术并购的绩效表现并不明确,由于无论是外资并购我国企业还是我国企业对外收购的历史都不长,因此目前国内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这一现象尚缺乏深人系统的实证研究。(二)企业技术并购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人的认识来源实践,但往往滞后于实践。许多问题实践大大先于理论。正如温特所说:“经济的变化比经济学家们头脑变化来得快”。虽然,技术并购早己是一种客观实在,但是直到现在,对技术并购的理论研究也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以技术并购为对象的研究工作在国内还仅仅只有十几年的历史。过去,技术并购主要出现在技术先进、技术型产业发达、技术型企业作用重要的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
3、欠发达的后国家则因技术型小企业少、缺乏对象而很少发生,因而技术并购的研究都是在发达国家、特别是技术创新理论研究处于前沿的北欧等国家进行的。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术型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技术并购在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加快技术型产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机制,然而,对这样一种现实经济行为,无论是从理论研究上出发,还是从满足为我国技术并购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的需要来看,也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系统和深入研究的必要。综述国内外开展技术并购研究的历史、现状和主要成果:通过技术并购与传统的横向、纵向并购之间的特点,技术并购己有研究内容与传统并购理论研究内容的比较
4、,发现技术并购研究的空白,确定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方法,并阐明论文研究的意义。本文对所以进行企业技术的并购研究正是对技术并购作进一步的研究深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综述1.国内研究现状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和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技术并购也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吴贵生(2000)主张通过并购等实现技术获取方式由单纯引进向多元化方式的转变。白玫(2002)运用经济学理论解释了技术并购产生的动因,对其进行了战略分析。李纪珍(2002)将技术并购与典型的研究开发合作组织模式进行了比较。李善民和曾昭灶(2003)认为,信息产业中推行“全面解决方案”的产品策略,很多是
5、通过兼并(实质上是技术并购)来执行的。刘开勇(2004)从传统并购理论的研究框架出发,从财经角度切入考察技术并购的特殊性,实现了技术创新研究与并购研究的结合,提出了技术并购的交易模型和成功性评价准则。但实证研究企业技术并购绩效的文献鲜见。国内技术并购研究情况自1999年到2006年,研究从企业技术并购的文章和论文还不多,每年只有几篇,而且主要是评述、介绍国外理论或并购发生情况的。近年来,研究并购的文章骤然增多,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己有不少文章结合中国实际研究中国的问题,提出了意见与建议,理论上也有了新的建树,但是对技术并购的专门研究还很少。98年青朝阳在企业并购交易价格的技术经
6、济评价认为,技术并购交易的价格应从无形资产的价值计估。1998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李智晖在技术创新管理案例报告中说“获取技术型并购”,在许多Intenet公司通过技术并购扩大市场份额,而非Intenet公司通过技术并购则可以获取技术进入该市场。1999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怡认为,对技术并购能够获取技术能力的识别是技术并购有别于其它的技术导入。2001年,董燕在企业并购中的资产评估问题探导认为,在对企业并购的评估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对有形资产的评估,而忽略了对技术这一无形资产的评估,导致了技术并购中的主体与客体不对称的现象。陈宏义在2002年企业技术并购资产的评估一文中,认为:在技术企业并购中强调技术
7、是一种无形资产,而这种无形资产大多都是智力劳动成果,属于一种无形的特殊商品,它的价值,有明显的特殊性和例外性。2003年,周隆斌,岳金桂技术企业并购效应一文中指出:技术资源的重新分配是建立在内外部利益基础,技术并购能使公司从边际利润率较低的生产活动向边际利润率较高的生产活动转移,从而构成了提高公司资本分配效率。不过,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企业并购现象,技术并购已引起国内学者的注意,虽然,还很少有人提到“技术并购”这个概念,但一些学者己将技术并购,即为获取技术而并购的现象作为并购的研究内容之一,在并购分类时将技术并购作为一种类型单独列出来。并购理论研究在国内正日益受到重视,己成为经济管理界的一个热点
8、:技术并购作为一种正在兴起的企业资产重组行为和国外理论与实践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正在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学者们已承认其有自身的特点,是并购的一种动机和方式,在研究领域己获得了单列的位置。(1)技术并购的重要性技术并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并购企业来说,他可以获得四中经济效应,分别为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速度经济效应和空间经济效应(刘开勇,2004)。刘秀玲(2007)认为,技术并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技术即时服务效应和技术创新促进效应。有时候,技术并购成为企业实现技术跨越、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新手段(王婉秋,张永安,2009),因为许多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成长,很多都依赖于被并购企业
9、的技术。总之,技术并购是当今现实经济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企业并购现象,是公司控制权转移的重要形式,是后发国家的企业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手段(熊建明,汤文仙,2008)。在技术变革、变迁不断加速中,其作用日益显著,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程的一种有效机制(刘开勇,2004)。与技术联盟和技术购买相比,技术并购行为的成功难度较大,但其重要优势就是构建技术能力的速度较快(冯勤等,2008),通过利用被并购企业的营销渠道、研发团队、接近市场的优势,并购企业迅速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石祖培,谢蓉,1997)。朱文晶和程华(2009)从交易成本理论的角度,认为并购方实施技术并购动因主要是因为减少
10、竞争对手的数量、减少与交易对象相关的交易成本、降低特定领域市场的不确定性和人力资本专用性带来的机会主义行为。(2)技术并购的模式关于技术并购的模式,目前按照企业的实力、目标、收购方和目标方在技术知识和业务上的相关性有四种不同的分类方式,详见表2-1。分类根据主要学者分类方法企业的实力徐晨(2008)技术领先企业为了保持技术优势或垄断地位对中小型企业的并购;技术追赶企业对技术先进企业进行并购。企业的目标刘开勇(2000)加强型结合和优势互补型结合。收购方和目标方在技术知识上的相关性于培友,奚俊芳(2006)获取新技术的技术并购、优化现有技术的技术并购和强化现有技术的技术并购。侯汉坡和张璐璐(20
11、09)将技术并购分为三类,分别为技术完善型、技术互补型和进入新领域型。收购方和目标方业务领域的相关性刘秀玲(2007)横向技术并购、纵向技术并购和混和技术并购。资料来源:根据徐晨(2008)、刘开勇(2000)、于培友,奚俊芳(2006)侯汉坡和张璐璐(2009)刘秀玲(2007)等研究整理2.国外研究现状作为技术型企业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开始研究企业并购行为至今取得显著效果。Williamson(1975)将创新过程分为发明、开发和最后供给三个阶段,认为没有一种规模和形式的企业组织在三个阶段中都占据有利地位;一个经济系统中总存在着适合大企业收购创新性小企业的
12、理想阶段;小企业在创新过程的早期阶段享有比较优势,而大企业则在后面的阶段拥有优势。Granstrand等(1989)描述了大企业通过并购技术型小公司弥补自身技术不足的现象,探索了大企业买卖小企业的技术贸易新机制。Maula、Autio和Murray(2003)研究了技术驱动收购后认为:企业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China Management Studies volume 4(4)糊;小企业与大企业可以被视为创新网络的组成部分,并在这一网络上实现优势互补;不同的产业、不同的市场和不同的技术体系具有不同的网络结构;网络交易是网络变迁的基本机制,在不同的产业、市场和技术体系里有不同的表
13、现。Granstrand(2004)在全面分析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型制造业理论”,得出了在技术导入中技术型并购占据了重要位置的结论。Utterback和Acee(2005)研究瑞典小型技术制造业被并购情况时发现,1990年拥有520名员工的小企业,到2004年时有10%被大企业收购;而同期的技术型小企业则有30%以上被大企业并购。近年来企业在技术并购上的投资已经远远超出了其在内部研发上的投资(Zollo,1998),尤其在那些高科技行业中,技术并购更为活跃,表2-2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并购活动。同时还有一些企业选择通过收购夸大自己的规模和获得技术能力实现增长。在90年代接连6年的时间里,美国
14、Cisco公司花费188亿美元完成了42起并购实践,这些并购企业多是拥有新技术的小企业。90年代中期,为了配合互联网的普及,Microsoft发起了一系列以获取被并购企业技术为目标的并购。2000年,Intel用大约两倍与其内部研发投入的资金80亿美元受够了市场上的多种尖端技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技术并购呢?这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技术创新突破了企业的边界,迫使企业纷纷从内部研发转向外部市场(技术许可证、战略技术契约、技术并购等)寻求技术的升级换代(Teece,1992;Harrison等,2001)。尤以获取技术为目的的并购更为频繁,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表2-2国外典型技术并购案例收
15、购双方收购规模(亿美元)时间产品和行业效果HP+Campaq250200203个人电脑惠普所涉业务范围更广AMD+ATI542006.10电脑芯片AMD将拥有一套涵盖处理器、芯片组和图形处理器的完整产业链Google+YouTube16.52006.10YouTube是一家在线视频分享网站Google想要保持和扩大广告收入来源,传闻Google想利用YouTube平台扩大电视广告业务。eBay+Skype412005.09电子商务企业收购网络语音通信企业将加强eBay全球市场和支付平台的控制力同时还能开拓数项新业务;Skype也可以依托eBay这样的大树提升其他网络语音通信领域的领导地位。但在
16、短暂蜜月之后,两家公司终因互相失望而分手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1)技术并购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1975年,经济学家威廉姆森(Williamson Oliver E.)在其著作市场与等级:分析与反托拉斯,内部组织经济学研究中,第一次对技术并购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的研究逐渐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态势。国外此领域的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欧洲地区研究集中于对技术并购市场现象及深层机制的探索研究。这其中,厄特巴克和雷特伯吉(1982.)以瑞典市场为背景进行了实证研究;O.格林斯川和雅科布松(1983)则对欧洲市场所发生的13个技术并购案例进行了跟踪访谈与深入剖析,并发
17、现影响技术并购成败的五个重要因素。随后,二人又在“创新公司的并购与管理”(1984)中揭示了技术并购的卖方市场特性,即以技术型小企业的垄断为特征。而最终格林斯川和斯约兰德(1990)以瑞典的技术并购实证研究为依托,提出了一种通过在大企业间进行小企业买卖的技术贸易新机制从而基本构建出了技术并购市场研究的理论框架。在对技术并购市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研究后,国外技术并购研究开始研究分析技术并购动因!这一研究阶段重点集中于20世纪90年代。学者们从技术并购的内部动因和综合影响因素两大方面入手,初步构架了技术并购动因理论,形成了技术并购动因的初步构架。近年来,技术并购研究进入多元发展阶段。一部分国外学者倾
18、向于技术并购绩效研究(约翰.罕格德瑞.格瑞特.杜伊斯特斯)以及技术并购在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在创新网络系统中所起到的作用领域的研究(艾尔科澳休、Masayuki Kondo洛克巴赫、杰西.P.H、阿兰.迈克皮森);另有一批学者关注于技术并购的决策与模式选择研究(维达特.沃特、Dae-Hyun Cho&pYung-II Yu、纳斯利罕&伊迪瑞姆)。总之,目前国外技术并购的研究进入了相对分散化、广泛化的发展阶段,伴随着这种趋势,技术并购的整体研究框架正在逐步构建与完善之中。(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第一通过总结国内外有关并购和技术并购的文献,我们发现我国技术并购与国外技术并购的研究有相同点,又有不
19、同点。具体可以归结为“三同三异”第一,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了并购的重要性、动因、效应和整合,但是差别国外动因的研究是基于市场经济的研究,国内动因研究则是基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阶段研究;国外并购效应的研究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而国内并购效应的研究几乎都在微观层次;国外并购整合的研究多数是考虑整合中的某一个重要部分,属于面对细节的深入研究,而国内的整合研究一般是基于整合过程的研究。第二,国内外的研究都指出了技术并购的重要性,但是差别是国外的研究更深入的对比了技术并购和内部研发等机制的效率差异,而国内的研究则是以“概念探讨”的方式,从技术并购本身的潜在效应上讨论其重要性。第三,国内外的研究都涉及了并
20、购的绩效问题,但是国外研究中有部分的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且跨国技术并购的研究比较多。而我国对技术并购绩效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以中国国内企业间的技术并购为对象的研究基本没有。(四)并购慨念的界定并购(或购并)是对兼并、收购和合并等企业资产重组行为的总称,也是对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其英文为Mergers&Acquisitions。并购在西方发达国家也通称为“企业并购”(M&A),即企业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要界定并购的内涵,首先必须界定与并购意义相关的三个慨念的具体含义:1.兼并(merger)兼并(Merger),是指一家企业以现金、证券或其他形式购买取得其他企业产权,使其他企业丧失
21、法人资格或改变法人实体,并取得这些企业的控制权的经济行为。等同于我国公司法中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公司合并可以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它公司为吸收合并,被吸收的公司解散。二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为新设合并,合并各方解散。”显然,对企业“兼并”的界定,我国与西方国家的解释是基本相同的。2.收购(aequisition)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经济词典认为收购是指“一家企业接收另一家企业。接办一家公司通常通过现金或股权方式收购其企业的产权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来实现。3.合并(Consolidtion)指合并行为或合并状况,在公司法里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公司合并为一个新公司,即A公司与
22、B公司合并C公司,其特点是伴有产权关系的转移,组成新的法人实体。而“兼并”与“收购”两者密不可分,它们分别从不同角度界定企业产权的交易行为。“兼并”以产权交易导致交易一方丧失法人资格为特征;“收购”是以产权交易行为的方式取得对目标企业的控制权为特征。因此“兼并”与“收购”从总体看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但是,两者也有不同之处:(l)兼并中,被兼并企业作为法人实体不复存在;收购中,被收购企业仍可以法人实体存在,其产权可以是部分转让。(2)兼并后,兼并企业成为被兼并企业新的所有者和债权债务的承担者,是资产债权债务一同转换;收购中,以收购出资的股本为限承担有限责任。收购与兼并的联系表示在:(l)二者都
23、是企业所有权的有偿转让,而且都发生企业控制权的转移;(2)收购与兼并的获利机理是一致的;(3)收购与兼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一致的,只是操作方式略有不同。正因为有以上三点重要的共性,学者们,特别是国外学者谈到兼并与收购时总是不再加以严格的区分,大都使用一个词组并购(mergers&aequisitions)。在实际运作中兼并、收购、合并统称“并购”或“购并”,泛指为获取其他企业的控制权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活动。从经济意义上,如果不是从法律意义上讲,这三种方式通常并无大差别2。企业并购是一种正常的企业行为,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纵观现代工业一百多年的经济发展史,就是一
24、部企业不断并购从推动整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历史。.2技术并购的定义1、技术与技术能力(1)技术学者们对技术大致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的技术是指人类“把科学知识、技术能力和物质手段等要素综合起来所形成得一个能够改造自然的运动系统。著名管理学家M.波特对技术也持广义的观点,他认为技术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遍及企业价值链的各环节,技术不但包括客观的物质手段,而且包括经营管理在内的软技术(Porter,1996)。狭义的定义认为技术是为制造特定工业产品所需的管理、组织以及技能方面的知识,包括工艺和技能两方面131。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本文认为,技术就是企业具有的在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和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关于 技术 并购 绩效 典型 案例 分析
限制150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