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微波与卫星通信课件.pptx
《第3章--微波与卫星通信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微波与卫星通信课件.pptx(189页珍藏版)》请在淘文阁 - 分享文档赚钱的网站上搜索。
1、第三章 微波与卫星通信3.1 微波通信技术3.2 微波通信系统3.3 微波无线固定接入3.4 卫星通信技术3.5 卫星通信系统3.6 卫星通信技术的发展3.1 微波通信技术 微波通信所使用的频段为300 MHz300 GHz,相应的波长为1 m0.1 mm。人们习惯上将微波划分为分米波、厘米波、毫米波和亚毫米波波段。通常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微波波段,如:S代表10 cm波段、C代表5 cm波段、X代表3 cm波段、Ka代表8 mm波段、U代表6 mm波段、F代表3 mm波段等。微波的主要特征如下。(1)似光性。微波的波长范围为0.1 mm1 m,这样短的波长与地球上的物体(如飞机、舰船、建筑
2、物)的尺寸相比小得多或属于同一个数量级,故当微波照射到这些物体上时将产生强烈的反射。微波的这种直线传播特性与光线的传播特性相似,所以称微波具有“似光性”,利用这一特性可实现无线电定位。超视距微波通信就是依靠中继站进行长距离信号传输的。(2)高频性。微波的振荡周期在10-910-13 s量级,利用微波的高频特性可以设计制造出微波振荡、放大与检波等微波器件,如磁控管、行波管等。同时,由于微波的频率高、频带宽、传输信息容量大,所以大信息量的无线传输大多采用微波通信。(3)穿透性。微波照射到媒质时具有良好的穿透性,云、雾、雪等对微波的传播影响小,这为微波遥感和全天候通信奠定了基础。同时,110GHz、
3、1030GHz、91 GHz附近波段的微波受电离层影响较小,从而成为人类探测太空的“宇宙之窗”,为射电天文学、卫星通信、卫星遥感提供了宝贵的无线电通道。(4)散射性。微波也具有散射性,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远距离的微波散射通信,也可以根据散射的特征进行微波遥感。(5)抗干扰性。由于微波的频率很高,一般自然界和电气设备产生的人为电磁干扰的频率与其差别很大,所以基本上不会影响微波通信,即它的抗干扰能力强。(6)热效应。当微波在有耗媒质中传播时,会使媒质分子相互碰撞、摩擦,从而使媒质发热,微波炉就是利用这一效应制成的。同时,这一效应也成了有效的理疗方式,是微波医学的基础。由此可见,利用微波进行通信具
4、有频带宽、信息传输量大、抗自然和人为干扰能力强的优点,从而使微波通信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3.1.2 数字微波通信的特点 微波通信分为模拟微波通信和数字微波通信两种制式。用于传输频分多路-调频制(FDM-FM)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模拟微波通信;用于传输数字基带信号的系统称为数字微波通信。远距离的微波中继传输一般都采用数字通信的方式。数字微波通信的优点:抗干扰能力强,整个线路噪声不积累;保密性强,便于加密;器件便于固态化和集成化,设备体积小,耗电少;便于组成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数字微波通信的不足:因为要求传输信道带宽较宽,因此会产生频率选择性衰落;抗衰落技术复杂。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主要
5、由发射端、微波信道和接收端三部分构成,如图所示。不论信源提供的信号是数字信号,还是模拟信号,最终都将经编码器转变成符合传输要求的数字信号,再经微波通道传输,最后解码器将接收到的信号还原为原始信号传给信宿。式(3-2)表明,微波通信的传输损耗包括真空中的基本损耗和实际媒质损耗两部分。所以,信道的传输衰减取决于不同的传输方式和不同的传输媒质。信道的传输衰减是微波通信的主要特征,这种传输衰减统称为衰落现象。衰落分为两种,即吸收型衰落和干涉型衰落。吸收型衰落主要是由于传输媒质电参数的变化使得信号在媒质中的衰减特性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引起的;干涉型衰落主要是由随机多径干涉现象引起的。衰落又有慢衰落和快衰落之
6、分,由大气气象的随机性引起信号电平在较长时间内的起伏变化称为慢衰落;由天线传播或媒质的不均匀传播而引起信号幅度和相位在较短时间内的变化称为快衰落。快衰落和慢衰落是叠加在一起共同影响传输信号的,短时间内快衰落表现明显,而慢衰落不易被察觉。信号的衰落现象将严重地影响微波传输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但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加以控制的。无线电波通过媒质除产生传输损耗外,由于媒质的色散效应和随机多径传输效应还会产生振幅失真和相位失真。色散效应是由于不同频率的无线电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有差别而引起的信号失真。载有信号的无线电波都占据一定的频带,当电波通过媒质传播到达接收点时,由于各频率成分传播速度不同,因而不能
7、保持原来信号中的相位关系,引起波形失真,至于色散效应引起信号畸变的程度,则要结合具体信道的传输情况而定。多径传输也会引起信号畸变,这是因为无线电波在传播时通过两个以上不同长度的路径到达接收端,接收天线获得的信号是几个不同路径传来的信号的总和。3.1.4 微波通信的频率配置 微波通信的频带虽然很宽,几乎是普通无线电波长、中、短波各波段带宽总和的1000倍。为避免各种应用之间的相互干扰,同时也为了提高无线电频率资源的利用效率,人们对频率的使用进行了划分。微波通信频率配置的基本原则是使整个微波传输系统中的相互干扰最小、频带利用率最高。频率配置应包括微波通信线路中各个微波站上多波道收、发信频率的确定,
8、并根据选中的中频频率确定收、发本振频率,应考虑的因素如下:(1)在一个中间站,单向波道的收信和发信必须使用不同频率,而且要在频率间留有足够的间隔,以避免收、发信号之间相互干扰;(2)多波道同时工作时,相邻波道频率之间必须有足够的间隔,以免发生邻波道之间的干扰;(3)整个频谱安排必须紧凑合理,使给定的通信频段能得到有效的利用,并有较高的传输速率;(4)多波道系统一般使用公用天线(减少微波天线塔的建设),所以选用的频率配置方案应有利于天线公用,既能降低天线建设总投资,又能满足技术指标的要求;(5)不应产生镜像干扰,即不允许某一波道的发信频率等于其他波道收信机的镜像频率。我国国家无线电管理委员会根据
9、国际电联组织ITU-R关于波道频率配置的建议,公布了我国使用的三种频率配置方案。1.集体排列方案 射频波道可以分为收信和发信波道。通常的做法是将某一频段的2n个波道分割成低端与高端两段,每段有n个波道,分别为f1、f2、fn 和 。对某台收发信机来说,如果发信波道取低端的fi的话,那么收信波道一定取高端相应的 ,反之亦然,如图3-4所示。这样fi和 就组成了一对波道,整个频段共有n对波道。还规定-fi为同一对波道的收、发中心频率间隔,f0为中心频率,n为工作波道对的数目,fB为占用带宽,并有 fB=2(n-1)XS+YS+2ZS(MHz)(3-3)式中,XS为波道间隔;YS为中心频率附近相邻的
10、收、发信波道间隔;ZS为相邻频段间的保护间隔。集体排列方案的优点是收、发信频段中相邻频点的工作电平基本相同,所以相互影响较小,这是常用的方法。在集体排列方案中,相邻收(发)信频率间隔可以小一些,而收、发频率间隔却可以选得大一些。2.交替波道配置方案 为了使更多的波道能够公用天线并减小系统内的干扰,现在微波天线大多采用双极化天线。对于双极化天线和圆馈线,通常使用两种互相垂直的极化波:水平极化波和垂直极化波。由于这两种极化波互相垂直,它们相互的影响就很小了。交替波道配置方案的奇数和偶数波道会分别使用不同的极化方法,这种方案可以减小邻道干扰。3.同波道交叉极化方案 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可以采用同波道
11、交叉极化方案。为了更好地减小交叉极化干扰的影响,又提出了波道中心频率交替的同波道交叉极化频率复用方案。另外,根据CCIR第746号建议,SDH微波通信系统的射频波道配置与现有的射频波道配置方法兼容,便于SDH微波传输系统的推广,尽量减小对现有PDH微波传输系统的影响。原有PDH微波传输系统单波道传输的最高速率为140 Mb/s,波道的最大带宽小于30 MHz。在小于30 MHz的波道带宽内传输SDH的各个速率等级有着很大的技术难度。为了适合SDH微波传输的需求,CCIR将微波波道的最大传输带宽提高到40 MHz。加拿大北方电信采用512 QAM调制及双波道并行传输的方法,利用两个40 MHz波
12、道传输STM-4的信息速率;日本公司使用同波道交叉极化的方法,在一个波道中传输2STM-1的信息速率,并且30 MHz和40 MHz两种波道带宽分别使用128 QAM和64 QAM的调制方法,较好地实现了与PDH微波传输系统的兼容。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的国家标准中规定1.5 GHz 和2 GHz频段的波道带宽较窄,取2GHz、4GHz、8GHz、14GHz波道带宽用于中、小容量的信号传输速率;4GHz、5GHz、6GHz频段的电波传输条件较好,用于大容量的高速率信号传输,如SDH信号的传输。部分射频波道的配置参数见下表。3.1.5 信号的传输与复用 目前在长距
13、离微波通信干线中以传输数字信号为主,构成数字微波通信系统。常用脉冲形式的基带序列对中频频率为70 MHz或140 MHz的信号进行调制,然后再变换到微波频率进行传输。在SDH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采用多进制编码的64QAM、128 QAM、256 QAM、512 QAM调制方式。同时还采用多载频的传输方式,如采用4个载频使每个载频都用256 QAM调制方式去传输100 Mb/s信息,这样一个波道的4个载频同时传送,就可以传输4倍这样的信息,而其占用的频谱却与只用一个载频传输时所占用的频谱相当。这样可使数字微波朝着既扩大容量,又不占用较大信道带宽的方向发展。目前,广泛采用的多路复用方式有两种:频分
14、多路复用(FDM)和时分多路复用(TDM)。FDM是从频域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其使各路信号在频率上彼此分开,而在时域上相互混叠在一起;TDM是从时域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其使各路信号在时间上彼此分开,而在频域上相互混叠在一起。模拟信号一般采用频分多路(FDM)方式,各路用户信号采用单边带调制(SSB)将其频谱分别搬移到互不重叠的频率上,形成多路复用信号,然后在一个信道中同时传输;接收端用滤波器将各路信号分离。由于使用频率来区分信号,故称之为频分多路复用。在频分复用中,信道的可用频带被分成若干彼此互不重叠的频段,每路信号占据其中一个频段。为了使各路信号的频谱互不重叠,在各路信号的发送端都使用了适当的滤
15、波器。若不考虑信道中所引入的噪声和干扰的影响,在接收端进行信息接收时,各路信号应严格地限制在本信道通带之内。这样,当信号经过带通滤波器之后,就可提取出各自信道的已调波,然后通过解调器、低通滤波器获得原信号。频分复用系统中的主要问题在于各路信号之间存在相互干扰。这是由于系统非线性器件的影响使各路信号之间产生组合波,且当其落入本波道通带之内时,就构成了干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信道传输中的非线性所造成的干扰是无法消除的,因而频分复用系统对系统线性的要求很高,同时还必须合理地选择各路载波频率,并在各路载波频率带之间增加保护带宽来减小干扰。对数字信号而言,通常采用时分多路复用方式。它将一条通信线路的工作时
16、间周期性地分割成若干个互不重叠的时隙,分配给若干个用户,每个用户分别使用指定的时隙。这样,多路信号可在时间轴上互不重叠地穿插排列在同一条公共信道上进行传输。因此在接收端可以利用适当的选通门电路在各时隙中选出各路用户的信号,然后再恢复成原来的信号。3.1.6 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在数字微波通信系统中,常用脉冲形式的基带序列对中频频率70 MHz或140 MHz的信号进行调制,然后再变换到微波频率进行传输。在数字调制中以正弦波作为载波信号,用数字基带信号去键控正弦信号的振幅、频率和相位便可得到振幅键控(ASK)、频移键控(FSK)和相移键控(PSK及DPSK)三种基本调制方式。其中相移键控在卫星通信
17、中使用较多。另外,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最小频移键控(MSK)和高斯最小频移键控(GMSK)也得到较多应用。3.1.7 编解码技术1信源编码技术 信源编码是指先将语音、图像等模拟信号转换成为数字信号,然后再根据传输信息的性质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编码。为了降低系统的传输速率、提高通信系统效率,需对语音或图像信号进行频带压缩传输。数字微波通信系统采用的最基本的语音编码方式为标准的脉冲编码调制(PCM)方式,即以奈奎斯特抽样定理为基准,将频带宽度为3003400 Hz的语音信号变换成编码速率为64 kb/s的数字信号,调制后经微波线路传
18、输,然后在收端进行解调,经数模(D/A)转换便恢复出原有的模拟信号。系统可以在有限的传输带宽内保证系统的误码性能,实现高质量的信号传输。在数字系统中所采用的语音信号的基本编码方式包括三大类:波形编码、参数编码和混合编码。波形编码是直接将时域信号变为数字代码的一种编码方式,如PCM、M、ADPCM、SBC、VQ等。参数编码是以发音机制模型为基础直接提取语音信号的一些特征参量,并对其进行编码的一种编码方式。其基本原理是先由语音产生的条件建立语音信号产生的模型,然后提取语音信号中的主要参量经编码发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经解码恢复出与发送端相应的参量,再根据语音产生的物理模型合成输出相应语音。即参数编码采
19、取的是语音分析与合成的方法,其特点是可以大大压缩数码率,因而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当然,其语音质量与波形编码相比要差一点。混合编码是一种综合编码方式,它吸取了波形编码和参数编码的优点,使编码数字语音中既包括语音特征参量,又包括部分波形编码信号。无论是PCM信号还是M信号,其所占用的频带宽度均远大于模拟语音信号。因此,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在进行压缩数字化语音占用频带的工作,即在相同质量指标条件下降低数字化语音的数码率以提高数字通信系统的频带利用率。这一点对于频率资源十分紧张的超短波陆地移动通信、卫星通信系统等很有实用意义。通常把编码速率低于64 kb/s的语音编码方法称为语音压缩编码技术。其方法很多,如
20、自适应差分脉码调制(ADPCM)、自适应增量调制(ADM)、子带编码(SBC)、矢量量化编码(VQ)、变换域编码(ATC)、参量编码(声码器)等。2信道编码技术 信道编码是指在数据发送之前,在信息码之外附加一定比特数的监督码元使监督码元与信息码元构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接收端根据这种特定的关系来进行检验。信道编码不同于信源编码,信源编码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数字信号的有效性,具体地讲就是尽可能压缩信源的冗余度,其去掉的冗余度是随机的、无规律的;而信道编码的目的在于提高数字通信的可靠性,它通过加入冗余码来减少误码,其代价是降低了信息的传输速率,即以减小有效性来增加可靠性,其增加的冗余度是特定的、有规律的,
21、故可利用其在接收端进行检错和纠错以保证传输质量。因此,信道编码技术也称差错控制编码技术。差错控制编码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信息序列做某种变换使原来彼此独立、相关性极小的信息码元产生某种相关性,这样在接收端就可利用这种特性来检出并纠正信息码元在信道传输中所造成的差错。差错的类型可分为随机差错和突发差错两类。差错控制方式可以分为前向纠错(FEC)和自动请求重传(ARQ)两类,结合这两种方式的优点便产生了混合纠错(HEC)方式。在HEC方式中,发送端发送的码不仅能够检测错误,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纠错能力。所接收的信号如果在码的纠错能力以内,接收端会自动进行纠错;如果错误很多超出了码的纠错能力,那么只能检错
22、而不能纠错,这时接收端需通过反馈信道向发送端发送要求重发的指令,然后发送端再次重传正确的信码。差错控制编码按照功能的不同可分为检错码和纠错码。检错码只能检测误码,不能纠错;但纠错码则兼有检错和纠错的能力,并且在发现有不可纠正的错误时还会给出错误指示。按照信息码元和附加的监督码元之间的检验关系,差错控制编码又可分为线性码和非线性码,若信息码元与监督码元之间满足一组线性方程式,则称为线性码;否则称为非线性码。常用的差错控制编码一般都是线性码,线性码又包括了分组码和卷积码。汉明码是1950年由汉明提出的纠正单一随机错误的线性分组码,因其编译码器结构简单而得到广泛应用;分组码的重要分支循环码具有许多特
23、殊的代数性质。BCH码有严密的代数结构,在SDH微波通信设备中常常使用能纠多重错误的BCH码来降低传输误码率。实际通信系统中除了随机差错外,还常会遇到突发干扰使一个码字内出现多个码元的连续错误。交织编码将一纠错码的码字交织,使突发误码转换为一个纠错误码字内的随机误码,因而交织码是突发差错的有效纠错码。与分组码不同,卷积码在任意给定的时间单元内,编码器的n个输出不仅与本时间单元的k个输出码元有关,而且与前m-1个时间单元的输入码元有关。这里m是约束度,这种约束关系使已编码序列的相邻码字之间存在着相关性,正是这一记忆特性使该序列可以看做是输入序列经某种卷积运算的结果。由卷机码的相关性导出的维特比(
24、Viterbi)译码算法是一种最佳的译码方法。由于维特比算法具有一定的克服突发错误的能力,因此在译码、信号解调和SDH微波传输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3.2 微波通信系统3.2.1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1数字微波的发信系统 从目前使用的数字微波通信设备来看,数字微波发信机可分为直接调制式发信机(使用微波调相器)和变频式发信机。中小容量的数字微波(480路以下)设备采用前一种方案,而中大容量的数字微波设备大多数采用后一种方案,这是因为变频式发信机的数字基带信号调制是在中频上实现的,可得到较好的调制特性和设备兼容性。下面以一种典型的变频式发信机加以说明,如图3-5所示。由调制机或收信机送来的中频已调信号经
25、发信机的中频放大器放大后送到发信混频器,再经发信混频器将中频已调信号变为微波已调信号,并使用单向器和滤波器取出混频后的一个边带(上边带或下边带)。然后由功率放大器把微波已调信号放大到额定电平,最后经分路滤波器送往天线。微波功放及输出功放多采用场效应晶体管功率放大器。为了保证末级的线性工作范围、避免过大的非线性失真,常用自动电平控制电路使输出维持在一个合适的电平。公务信号是采用复合调制方式传送的,并运用变容管在发信本振前对公务信号进行调频。这种调制方式设备简单,在没有复用设备的中继站也可以传输上、下公务信号。2数字微波的收信系统 数字微波的收信设备和解调设备组成了收信系统,这里所讲的收信设备只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波 卫星通信 课件
限制150内